课时分层作业4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4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四)
1.答案:D
2.A [根据材料“汉武帝初期……‘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等信息可知,淮南王及其门客撰写的文集将老子的无为思想阐述为依据事理和实际情况来举事、权衡自然之势以立功,在道家思想基础上综合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顺应了新的时代需求,即顺应了巩固封建专制的需要,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以顺应时代潮流,但儒家和道家的基本观念并未改变,没有弥合,排除B项;淮南王及其门客撰写的文集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以解释道家思想,不是强化黄老学说的教化功能,排除C项;“意在促进君民关系的和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可知,汉代官员在治理地方时非常注重廉政和对老弱群体的关注,故选D项;社会基层组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A项;汉代大司农属于财政经济官员,汉代建立了考课制度来掌管官员考核,排除B项;朱邑的选拔只能代表个别官员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
4.B [材料提及司马迁将本属于不同部族的“五帝”描写成一系,黄帝为五帝之首,后四帝都是黄帝的后裔,说明司马迁此举蕴含了“大一统”的理念,故选B项;“还原了客观历史”不符合史实、题意,排除A项;“受到礼乐制影响”不符合题意,应为“受到大一统影响”,排除C项;司马迁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祖先认同”的一元化,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领地来削弱地方势力,以“左官律”等立法手段控制人才资源,这些举措丰富了国家治理地方的手段,故选D项;“有利于人才选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中举措只是大大削弱了地方割据隐患,排除B项;“推动了律令合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6.答案:B
7.D [根据材料可知,卫青以侍中的身份进入中朝,最后代行太尉职权,同样侍中出身的霍光位在丞相之上,统领朝政,这体现了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的建立,中朝官员逐渐掌握外朝的权力,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故选D项;外戚势力控制朝政发生在东汉中期以后,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已经名存实亡”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央集权指的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但材料体现的是设置中朝,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遣还巴中”“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可知,这些举措保留了当地习俗,减轻了赋税,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边远地区,因此其主要目的是加强边地治理,故选A项;虽然材料中措施确实减轻了民众负担,但这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尊重当地习俗是这些举措的表现,而非目的,排除C项;推动地方发展是这些举措的结果,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外戚侯者二十五人”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宗室、外戚和功臣进行分封且人数众多,这使得地方势力逐渐增强,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故选D项;汉初通过“与民休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材料中的分封诸侯是政治措施,与汉初经济恢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汉初的分封使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因此,汉初的分封没能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排除B项;汉初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排除C项。]
10.C [根据“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铜钱,有成组的用陶烧制的建筑模型、农夫俑、武士俑、灶、井、兽、狗、鸡、鸭等,还出土了与武士形象相同的执耜农夫俑”可知,材料反映了庄园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庄园内部自给自足,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设有私人武装,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东汉画像石墓的一些随葬品,不能说明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D项。]
11.B [根据题图中铁官分布的数据可知,东汉时期,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说明黄河流域的冶铁业较发达,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铁官分布情况,无法得出“冶铁技术有较大改进”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东汉时期铁官分布情况,并没有水排使用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仅通过材料中铁官的分布情况,不能判断东汉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司马相如“略定西南夷”后实行的一系列举措,如除边关,关隘拆除以及设置“关市”等,有利于打破西南地区与内地之间的隔阂和障碍,促进了人员、物资等的交流,从而密切了西南与内地的联系,故选B项。]
13.A [根据“汉代敦煌郡邮驿示意图”可知,敦煌郡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汉代在敦煌郡设置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的邮驿站点,负责传递公文、转运物资、接送过往官员使者,这有利于保证政令的畅通,促进内地与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对河西走廊的有效管辖,故选A项。]
14.A [由材料可知,在汉代,阙是家族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这类画像砖对于研究豪门贵族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故选A项;军事功能并非汉阙的主要功能,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仅凭画像砖等实物史料不足以证明汉代礼乐制度的重建,排除C项;画像砖的制作属于豪门贵族内部事务,无法用于说明农民的劳役负担状况,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地方官员任命实行回避制度,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与本地势力相结合,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东汉政府的规定意在消除潜在的危机,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东汉时期官员的任命情况,而非选拔,排除B项;“避免了吏治腐败的发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16.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画面中雨神正在为人间降雨,说明这与农耕经济有关,体现了东汉时期循天顺民的传统农耕文化,故选A项;材料中的神是同一类神,并不属于多神崇拜,且“盛行”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间信仰,并不能代表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天人感应的思想广泛传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廉平不苛……所部吏民爱敬焉”得出个人素养角度:清廉奉公,宽仁爱民;根据材料一“吏民爱敬……天子器之,朝廷敬焉”得出工作政绩角度: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根据材料一“迁补太守卒史……治行第一……”得出国家治理角度: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根据材料一“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举贤良”得出国家治理角度: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选拔方式……八类”得出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根据材料二“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征召”得出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根据材料二“选拔方式……任子、纳赀(资)、辟除”得出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首先,从选官制度的积极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孝廉、茂才……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征召”得出选官方式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二“次数较多……孝廉”可知,注重选拔管理的思想素质要求,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其次,从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局限性分析,根据材料二“选拔方式……任子、纳赀(资)、辟除”得出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答案:(1)个人素养角度:清廉奉公;宽仁爱民。
工作政绩角度: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
国家治理角度: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6分,每个角度2分)
(2)特点: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任答2点即可,2分)
评述:选官方式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任答2方面即可,4分)
18.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材料一铜奔马属于实物史料,其造型及彩绘对于东汉青铜制作工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情况;材料二《大宛列传》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记载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少数民族关系及汉代边疆治理状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据此可以拟定论题“天马形象反映出汉代大一统恢宏的时代精神”。其次,根据材料一“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材料二“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重大史实进行论述: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材料中大量的天马形象正是汉代政治经济的产物;西汉王朝实现了国家的一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出现“天马”的崇拜,这折射出汉朝对外征战频繁,统治者追求建功立业的现实政治情况;“天马”矫健疾驰,反映出汉朝国力强盛,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恢宏气势;等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如汉代天马形象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对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特征的反映,体现出一种大一统的恢宏气势与精神,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历史底蕴等。
答案:示例:
材料一铜奔马作为第一手实物史料,其造型及彩绘对于东汉青铜制作工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情况。(2分)
材料二《大宛列传》作为第一手文献史料,其中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记载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少数民族关系及汉代边疆治理状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2分)
论题:天马形象反映出汉代大一统恢宏的时代精神。(1分)
论述: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材料中大量的天马形象正是汉代政治经济的产物,体现出了一种恢宏的时代气势和精神。
西汉王朝实现了国家的一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武帝以儒家“有为”思想加强中央集权,三征匈奴,拓展疆域,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的交融。马匹作为重要的军事作战工具,在汉代受到重视,更是出现“天马”的崇拜,这折射出汉朝对外征战频繁,统治者追求建功立业的现实政治情况。文学艺术形象中的“天马”矫健疾驰,显示了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反映出汉朝国力强盛、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恢宏气势。(6分)
总之,汉代天马形象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对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特征的反映,体现出一种大一统的恢宏气势与精神,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历史底蕴。(1分)
5 / 5课时分层作业(四)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下表为《汉书》中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  )
《高帝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
《武帝纪》 有司以币轻多奸……改币以约之……废期有月,而山泽之民未谕
《食货志》 旁缘(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
A.山泽管理体制亟待建立
B.政府改革引发了流民问题
C.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发
D.山泽为民众提供生计资源
2.(2024·江西九师联盟联考)《淮南子》是汉武帝初期淮南王及其门客撰写的文集,该著作重新阐释了老子“公道”“正术”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理念,认为“无为”的精神实质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推)自然之势”。这一思想(  )
A.顺应了巩固封建专制的需要
B.弥合了儒道间的价值分歧
C.强化了黄老学说的教化功能
D.意在促进君民关系的和谐
3.(2025·广东深圳模拟)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西汉时期(  )
A.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B.大司农负责官员的考核
C.官员选拔公正政治清明
D.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4.(2025·广东惠州调研)上古时期,中华大地新石器文化星罗棋布,氏族部落林立,部族集团互不统属。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本属于不同部族的“五帝”描写成一系,黄帝为五帝之首,后四帝都是黄帝的后裔。司马迁此举(  )
A.还原了客观历史
B.蕴含了“大一统”的理念
C.受到礼乐制影响
D.记录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
5.(2024·湖南长沙名校联考)汉武帝即位之后,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等立法手段,控制了人才资源。上述举措(  )
A.有利于人才选用    B.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C.推动了律令合一   D.丰富了国家治理手段
6.(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7.(2024·重庆八中模拟)汉武帝时,卫青以侍中身份“出入禁中、顾问应对”,后因其三次北伐匈奴有功,武帝“拜青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代行太尉职权。武帝临终时,又以侍中出身的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统领朝政。这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
A.外戚势力控制朝政
B.三公九卿制已经名存实亡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
8.(2024·山东济南三模)秦地既定,汉朝统治者“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这些举措旨在(  )
A.加强边地治理    B.减轻民众负担
C.尊重当地习俗   D.推动地方发展
9.(2024·湖南衡阳二模)从汉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汉初的分封(  )
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
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10.(2024·广东广州二模)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当阳县发掘了两座东汉画像石墓。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铜钱,有成组的用陶烧制的建筑模型、农夫俑、武士俑、灶、井、兽、狗、鸡、鸭等,还出土了与武士形象相同的执耜农夫俑。这反映出当时(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贫富分化的加剧
C.庄园经济的发展   D.基层治理的加强
11.(2024·江西九江三模)东汉在全国重要冶铁区共设置铁官57处,分布如图。
据图可推知(  )
A.东汉冶铁技术有较大改进
B.黄河流域的冶铁业较发达
C.水排推动了冶铁业的进步
D.东汉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2.(2024·江西吉安六校联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汉武帝派司马相如“略定西南夷”后,“除边关,关益(通‘隘’)斥(通‘拆’)”,并在此设“关市”。这些举措(  )
A.体现了华夷一体的策略
B.密切了西南与内地的联系
C.创设新式民族管理机构
D.加强了对两广地区的管理
13.(2024·江苏苏州八校三模)下面为某学者绘制的汉代敦煌郡邮驿示意图。这反映出汉代(  )
A.加强了对河西走廊的有效管辖
B.建立了全国性的信息传播系统
C.西域地区已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14.如图所示为纵38厘米、横44厘米的凤阙画像砖(东汉)。成书于东汉的《白虎通义》认为:“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阙是宅院的脸面,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此类画像砖的历史研究价值是(  )
A.反映豪门贵族的生活
B.考察坞堡的军事功能
C.证明礼乐制度的重建
D.揭示农民的劳役负担
15.(2024·山西省际名校联考)东汉政府制定了“三互法”,明确规定地方官员必须回避本籍、不得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或两个地方的长官虽然没有姻亲关系,“不得交互为官”。这一规定(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改变了官员的选拔标准
C.避免了吏治腐败的发生
D.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6.(2024·湖南雅礼中学三模)如图是东汉画像石《祈雨图》拓本。画面上方刻三神人共拽一辆五轮车,车上一位天神头戴小冠,车后风伯双腿呈跪状,口吐云气,嘘气成风,下方四位雨师在为人间降雨。如图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循天顺民的传统农耕文化
B.多神崇拜的现象较为盛行
C.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D.天人感应的思想广泛传播
17.(2024·江西上饶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征召、任子、纳赀(资)、辟除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赀、2次孝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朋朋《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
——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6分)
18.(2024·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铜奔马,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材料二 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材料三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西汉]刘彻《天马歌》
材料四 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中,汉代画像石上有大量反映出行、征战和升天的奔马形象。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则材料说明其史料价值,并围绕主题“天马与汉代的时代精神”,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12分)
2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