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社会经济(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社会经济(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社会经济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24·湖北八市联考)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旧政权的更替,成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标准样式。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
A.豪强世族力量的强大
B.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自耕农经济的壮大趋势
2.(2024·广东珠海联考)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让士兵一面打仗,一面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把山越等少数民族从山林中迁出,使其依附于将领和大官僚地主,以强行开发土地。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
C.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
D.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
3.(2024·山东潍坊检测)下面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
4.(2024·广东肇庆一模)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氐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5.(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东晋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确立了宗主督护制,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加强基层治安和管理
C.成为后来北魏社会动荡的根源
D.导致了地方割据和北魏灭亡
6.(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
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
7.(2024·湖南天壹名校检测)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这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   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8.(2025·广东佛山摸底)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这从本质上说明(  )
A.寒人地位提高    B.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C.皇权不断加强   D.士族内部相互制约
9.(2024·湘豫名校联考)十六国北朝时期,各政权普遍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即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本族制,汉族采用汉制。其具体到职官上,则是中央职官名号大都沿袭汉魏以来的制度,地方上大都采用州、郡、县三级制。该政策(  )
A.使民族隔阂更加严重
B.推动国家走向统一
C.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
D.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10.(2024·广东湛江一模)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11.(2024·湖南联考)南朝刘宋时,有大臣描绘社会现象说,“故凡厥庶民,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侯。……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北魏孝文帝也曾下诏:“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
A.南北社会习俗逐渐趋同
B.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C.传统礼仪制度受到冲击
D.民族服饰各具特色
12.(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同时射策者800余人,高第者24人;孝庄帝时朝廷动荡不安,仍以考试选任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北朝的考试动辄数百、数千人,吏部任官除察举之外仍需考试。这有助于(  )
A.巩固国家统一    B.消弭民族隔阂
C.创新政治制度   D.提高军事实力
13.(2024·重庆巴蜀中学模拟)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峙,在政治上互不承认。南朝《宋书》对北魏祖先的记述中提道:“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北朝《魏书》中提道:“拓跋鲜卑为黄帝少子昌意之后。黄帝以土为德,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些记载反映了南北政权(  )
A.对彼此正统地位否定
B.对华夏文化的共同认同
C.政权更迭均十分频繁
D.族群界限已经基本消失
14.(2024·江西部分学校联考)马长寿先生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论及:“北周一朝除了朝廷的皇帝和将相是鲜卑和杂胡成分外,各州刺史、各县县令以及带领军队的都督、统军、别将,甚至宗教的官秩,大多数也是由鲜卑和杂胡充当的。”这一论述意在说明北周(  )
A.集权政治受到威胁    B.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C.民族成分多样复杂   D.地方行政管理混乱
15.(2024·江西赣州一模)北魏皇帝“赐名”,是利用拓跋鲜卑传统进行统治的一种做法。孝文帝统治时期,扩大了赐名的范围,增加了赐名的人数,尤其是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并使这些大族获得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孝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强化祖源认同    B.推动民族交融
C.社会阶层流动   D.牵制鲜卑贵族
16.(2024·东北三省联考)北魏石刻书法艺术成就显著,在平城时期书体由隶向楷转变(图1),在洛阳时期,石刻书法继续向楷体转变,字体撇捺舒展开张,横竖含蓄内敛(图2)。魏碑石刻的发展反映出(  )
A.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B.北方艺术风格雄健
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鲜卑族完成封建化
17.(2024·山东日照联考)后世史书提及隋朝,多用“盛世而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是时(583年)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隋文帝)令州县大索貌阅……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是时(613年),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粮仓)犹大充牣(殷实),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秸秆)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材料二
时间 隋炀帝时期大事(部分) 民役数量
605年3月 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 每月200万人
605年3月 开凿通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5年5月 营建西苑 170万人
606年7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8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12—614年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材料三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然考之史传,则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说而不可得。
——马端临《文献通考》
(1)读史贵在有“疑”。根据材料,对马端临“(隋代)何以殷富如此”的疑问作出解释。(6分)
(2)读史明智,知古鉴今。谈谈你对隋朝“盛世而亡”的思考。(6分)
18.(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我们研究中国民族史,是在宏观上从民族的角度、以民族为基本单元来进行的。一方面,写中国民族史必须把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放进去,并置于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就应把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总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写,同时,还要精准撰写每一个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及其与诸民族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一个民族,具体阐述该民族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12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五)
1.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魏、魏晋时期,国家政权的建立仰仗于豪强世家大族的支持,从而出现政权更迭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出现,体现了当时豪强世族力量的强大,故选A项;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体现的是以暴力手段实现政权更替,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崛起,而非皇权专制加强,排除C项;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生产者自身或其家庭成员的需要,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材料中没有描述自耕农经济的信息,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吴政权实行“兵业”屯田制、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提高江南地区粮食产量和农耕经济水平,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孙吴时期尚未开始,排除A项;“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不符合史实,并立对峙的三国时期,不利于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排除C项;“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说法过于夸大,此时江南才得到初步开发,只能说“使南北经济差距有所缩小”,排除D项。]
3.C [由材料信息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这反映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政治中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表中变化表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不能说明外戚专权问题缓解,排除B项;此时依然实行九品中正制,且材料并未体现选官制度名存实亡,排除D项。]
4.C [匈奴刘渊宣称自己受命于天,这体现了华夏原始天命论,并且他建国号为“汉”,也体现了对华夏政权的认同,胡夏的赫连勃勃、氐秦苻氏、鲜卑拓跋氏也都标榜自己是大禹、有扈、轩辕的后裔,这说明他们认同华夏先祖,来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形象,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族的认同,没有涉及他们的治国思想,并不能用来佐证此时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对华夏政权及理念的认同和靠拢,没有涉及他们的道德修养,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无法佐证此时出现国家统一趋势,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豪族势力强大,北魏统一北方后实行宗主督护制,承认宗主的既得利益,依靠宗主维持基层统治,这有利于加强基层治安和管理,故选B项;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是三长制,排除A项;宗主督护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根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宗主督护制被三长制取代,并不是导致地方割据和北魏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
6.答案:A
7.C [根据材料可知,两幅壁画显示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已经使用铁犁牛耕这一先进的生产方式,且丰收丰产,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故选C项;“庄园式劳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全国普及”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河西走廊相悖,排除B项;“稻麦复种得以推广”不符合时空,“稻麦复种得以推广”是在宋朝,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戒备‘寒人’的僭越”可知,当时庶民阶层对士族冲击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士族力量逐渐衰弱,说明统治者利用寒族打击士族力量以加强皇权削弱士族专权,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专权,材料中门阀士族戒备“寒人”僭越说明此时阶级对立依然强烈,“寒人”地位较低,排除A项;材料中门阀士族保护自身地位戒备寒族阶层,不能说明士族的权力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门阀士族采取措施以防备“寒人”,不属于士族内部的制约,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胡汉分治”有利于保护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而职官上中央职官名号大都沿袭汉魏以来的制度,地方上大都采用州、郡、县三级制,这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交融,故选C项;“胡汉分治”有利于保护汉族的制度和文化,而职官上的设置则完全采用了汉族的制度,这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加强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中的政策只是加强了统治,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并不能直接推动国家走向统一,排除B项;题干所述做法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但是并未真正实现民族大交融,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可知,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和窖藏中发现了大量波斯银币,《南史·吴平侯景传》《南齐书·东南夷传》均记载了广州海外贸易的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这也促进了广东地区海外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广东地区的海外贸易情况,没有与国内贸易的对比,不能得出当时“海外贸易占据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动,排除D项。]
11.C [由材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可知,南北朝时期服饰、车马等能够象征传统礼仪规范的功能受到冲击,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差别依然很大,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视冠服不知尊卑”强调的是以服饰辨贵贱,而非民族服饰各具特色,故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考试选拔御史”“仍以考试”“仍需考试”可知,北魏和北朝时期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这促进了选官制度的调整和官员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故选C项;北魏和北朝都没有实现国家统一,谈不上“巩固”,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民族交融,但“消弭民族隔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提高军事实力”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南朝《宋书》,还是北朝《魏书》,都认为鲜卑族的祖先是华夏族,这反映出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共同认同,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南朝和北朝对北魏祖先不同的看法,强调其与华夏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是承认了北魏的正统,而非对彼此正统地位否定,排除A项;“政权更迭均十分频繁”不符合史实,南朝政权相对稳定,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族群界限仍然存在,“基本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大多数也是由鲜卑和杂胡充当的”可知,北周的官员多是鲜卑和杂胡充当,说明了北周政权中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北周政权中的民族成分,不能说明集权政治受到威胁,排除A项;根据“大多数也是由鲜卑和杂胡充当的”可知,材料中涉及的民族主要是鲜卑和杂胡,民族成分并不复杂,排除C项;根据材料“各州刺史、各县县令以及带领军队的都督、统军”可知,地方官员设置有序,地方行政管理并不混乱,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可知,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有助于加强这些大族的政权认同,进而改善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关系,推动民族交融,故选B项;祖源认同是一种祖先认同的方式,体现了追认先祖等行为,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扩大赐名范围,但增加的赐名人数是在地主阶级内部进行,不能体现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汉族大族赐名的人数增加并不意味着牵制鲜卑贵族,北魏统治者还是以鲜卑贵族为主,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平城时期书体由隶向楷转变”“在洛阳时期……横竖含蓄内敛”可知,北魏时期,石碑字体逐步向楷体转变,且楷体更加成熟,逐步舒展开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伴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交融程度加深,其在北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含蓄内敛的气质,推动了魏碑的发展,故选C项;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排除A项;材料“含蓄内敛”体现魏碑吸收了南方秀美的风格,并未一味保持北方雄健风格,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封建化,而仅凭魏碑书体变化不能说明北魏完成封建化,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令州县大索貌阅……于是计帐……口”“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隋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等措施,掌控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使国家财政收入提高;根据材料一“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隋初统治者爱惜民力,注重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因此“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是不确切的。第(2)问,根据材料一“无以自给……犹大充牣(殷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隋朝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导致人民极度贫困,“国富民穷”现象突出;根据材料二“营建洛阳”“远征高丽”“每月200万人”“300多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隋炀帝自恃国力强盛,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
答案:(1)隋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等措施,掌控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使国家财政收入提高;隋初统治者爱惜民力,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因此“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是不确切的。(6分)
(2)隋朝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导致人民极度贫困,“国富民穷”现象突出;隋炀帝自恃国力强盛,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6分)
18.解析:根据材料“应把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总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写”并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可以选择民族为鲜卑族;鲜卑族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方面,可以选择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阐述;从其推动民族交融的措施来分析,最后总结升华,强调鲜卑族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和作用,如鲜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汉族的交融、自身制度的创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
答案:示例:
民族:鲜卑族。(1分)
阐述:鲜卑族首领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推动民族交融的措施。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贵族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措施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顺应了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5分)
北魏孝文帝颁布了诸多新制度。颁布均田制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以一夫一妇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为调,粟二石为租。均田制适应了当时北方人口减耗、荒地和无主地大量存在的现实,起到了推动垦荒、稳定土地关系的积极作用。该制度被隋唐政府沿用、借鉴,促进中华民族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5分)
综上所述,鲜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汉族的交融、自身制度的创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1分)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