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6 隋唐盛衰、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6 隋唐盛衰、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六) 隋唐盛衰、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24·河北三模)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书兵部之印”“安西都护府之印”等官署名称,官印也不再由官员个人佩戴,而是由监印官保管。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  )
A.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   B.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D.机构设置更加科学
2.(2024·湖南永州三模)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  )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2024·广东广州二模)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诏修史书,于贞观十年修成《梁书》《北齐书》等。《梁书》认为南齐败亡是末代统治者“掊克聚敛,侵愁细民”所致;《北齐书》认为“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隋书》认为隋亡是因为隋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统治者(  )
A.宣扬君权神授    B.重视民生
C.鼓励秉笔直书   D.虚美隐恶
4.(2024·山西运城二模)据《新唐书》记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例如,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唐代“涂归”这一做法(  )
A.具有政治决策的民主趋势
B.体现出权力制衡体制的构建
C.表明权臣擅权现象的出现
D.客观上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5.(2025·广东清远模拟)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刘晏出任盐铁转运使,对盐法进行改革。在食盐的运输和销售方面,放弃传统的“官运官销”,改为由盐政机构将统购食盐按官方定价卖给商人,再由商人运销各地,史称“借商销盐”。这一变化(  )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废除了食盐专营政策
C.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
D.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
6.(2024·重庆三模)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7.(2024·山东淄博三模)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时期。初唐,皇帝很少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表明唐代(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统治秩序得以重构
C.民众参政程度提高   D.社会治理方式丰富
8.(2024·河北保定二模)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颁布敕令,其中规定:“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杜绝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
9.(2024·山东临沂二模)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据唐时人说法,此制与租庸调制最显著的不同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可知,两税法(  )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
C.保证了生产时间
D.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10.(2024·辽宁沈阳三模)下图是现存于日本皇宫的唐鸿胪井刻石的拓本。713年,唐中央政府遣鸿胪卿崔忻册封靺鞨首领,其归途经旅顺时留下此刻石题铭。该刻石可用于研究(  )
A.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B.唐蕃之间封贡关系
C.政府推行边疆屯戍政策   D.中日民间贸易往来
11.(2024·江苏南通三模)下表反映的是唐代对剑南道的治理。表中举措说明唐代(  )
开元初年 唐代在剑南道设置节度使,其战略任务为“西拒吐蕃、南抚蛮獠(南诏)”
大历二年 唐代将剑南道划分为剑南东川与剑南西川
元和二年 唐宪宗以宰相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揭开了“文官治蜀”的序幕
A.开发经营西南地区    B.减少地方行政层级
C.朝廷依赖藩镇势力   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12.(2024·湖北武汉模拟)《大唐开元礼》是唐代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仪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的规定。这两部书都是唐玄宗营造盛世的产物。唐玄宗组织编纂《大唐开元礼》与《唐六典》的目的是(  )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彰显统治合法性
C.树立本朝典制权威   D.完善三省六部制
13.(2024·东北三省四市二模)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还特别把关于叙述财政经济的《食货典》放在首要地位。杜佑(  )
A.关注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B.继承了儒家的传统义利观
C.否定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表达了对三教并行的不满
14.(2024·河北邢台一模)下表所示是关于唐代果蔬种植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唐代(  )
信息 出处
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 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橘园》
其(龚播,峡中商人)初甚穷,以贩鬻蔬果自业 《太平广记》
刘氏植果种蔬……每月两三度入青城县货药、市米、面、盐酪 《茅亭客话》
A.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
B.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
C.农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农产品以集约化种植为主
15.(2024·广东惠州一模)下图是考古发掘的唐代长沙窑瓷器,这些瓷器上大都带有文字题款,如“陈家美春酒”“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张注子”“赵家注子”等。据此推断当时(  )
A.海外贸易发展繁荣
B.民间手工业占据主导
C.南方经济实力增强
D.制瓷业具备商业意识
16.(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唐代陆羽《茶经》记载了江北的蕲、黄、寿,江南的常、宣、歙诸多产茶州都,国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贩卖茶叶。北方回鹘人入朝后“大趋名马市茶而归”。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马交换茶叶。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B.茶叶成为外贸的大宗商品
C.饮茶之风盛行于全国各地
D.民族贸易激活了国内市场
17.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载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
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8分)
18.(2024·安徽皖北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对封建政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者刘建军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十六讲》中指出,“一个政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主要是看拥有权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级,还是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7 / 7课时分层作业(六)
1.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官印是政府权力的体现,唐代官署印文及管理的变化弱化了官员个人的作用,更重视机构、制度和体系的运作,体现出唐代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故选A项;官印刻字和管理的变化,与用人政策无关,“不断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并非法治社会,排除C项;官署印文及管理的变化并非新设了官署机构,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故选B项;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排除D项。]
3.B [材料提及《梁书》《北齐书》《隋书》认为南齐、北齐、隋朝败亡的原因是其施行暴政,搜刮百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重视民生,故选B项;“宣扬君权神授”不符合题意,与材料“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相悖,排除A项;秉笔直书指史官书写历史只根据史实来写,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虚美隐恶指凭空加以赞美而掩蔽其过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可知,“涂归”是指对皇帝诏令的不当之处,门下省官员可以封驳审议,并奏请皇帝重新拟定,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故选D项;A、B两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门下省行使“涂归”权是正当行使权力,不是权臣擅权现象,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刘晏放弃传统的“官运官销”,改为由盐政机构将统购食盐按官方定价卖给商人,再由商人运往各地进行销售。商人基于利润追求,会积极寻找更多的销售市场,这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C项正确;“借商销盐”的做法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借商销盐”的做法并不是废除食盐专营政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政府借助商人销售食盐的信息,无法得出“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还需要吏部对科举及第者进行体貌、言词、书法、文理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职,这客观上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升,故选B项;“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说法过于绝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正选拔人才,排除A项;材料中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选拔范围,排除C项;D项夸大了吏部考核的作用,且材料中考核项目除了“身”之外,还有“言”“书”“判”,排除。]
7.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皇帝由初期的很少参加大赦仪式到后来的亲临仪式,体现出唐代皇帝注重强化权力的正当性,加强皇权的权威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恩赦制度一直存在,只是内容有所革新,不能称为统治秩序重构,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皇帝向民众传达自身的意志不等于民众参政,排除C项;社会治理方式强调国家对基层治理采取的措施,而材料强调皇帝的个人行为,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的敕令关注租、调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以保障产品质量,并“遣作样,以颁诸州”,故选B项;“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9.B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表明两税法不再区分土著户和外来户,而是按照实际居住地来登记和征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则说明税收的多少与个人的年龄和性别无关,而是根据贫富程度来确定。这一改革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因为不再以人口(丁)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迁移居住地,故选B项;两税法的实施是土地兼并带来的结果,而非其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与两税法不符,排除C项;两税法只是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方式,并没有减轻农民徭役负担,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崔忻册封靺鞨首领,其归途经旅顺时留下此刻石题铭”可知,刻石明确提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靺鞨首领的册封,这直接证明了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和控制,故选A项;唐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和亲与会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唐朝确实在边疆地区推行过屯戍政策,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现存于日本皇宫的唐鸿胪井刻石的拓本”不能反映中日民间贸易往来,排除D项。]
11.A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在剑南道设置节度使、进行行政划分、派遣宰相治理,这体现了唐代对剑南道的治理,说明唐代开发经营西南地区,故选A项;材料所涉唐代将剑南道划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这体现了唐代并没有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排除B项;仅通过剑南道不能说明唐代中央政府依赖藩镇势力,排除C项;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其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边疆地区,维护中央政权,稳定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并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玄宗编撰《大唐开元礼》和《唐六典》,对礼仪制度和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进行明确,是为了树立本朝典制权威,故选C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彰显统治合法性是通过宣扬政权的正统性和君权神授等学说来实现,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和《唐六典》只是记载各种仪式的仪注和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等的规定,并不能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可知,杜佑认为足衣食后才能推行教化,使百姓明道理,还特别把关于叙述财政经济的《食货典》放在首要地位,体现了其已经明确了经济对文化教育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与儒家的传统义利观无关,排除B项;材料提倡发展经济,没有反映对农业和商业态度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经济对文化教育事业有重要影响,未涉及对三教并行的态度,排除D项。]
14.C [根据表格内容中“园橘千株欲变金”“以贩鬻蔬果自业”“入青城县货药、市米、面、盐酪”等可知,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说明此时农业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故选C项;表格仅是述及唐朝时期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并没有述及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现象,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现象,并没有述及农产品的种植方式,排除D项。]
15.D [依据材料可知,唐代长沙窑瓷器注重产品的宣传和推广,瓷器上题有作坊名、产品赞美、为其他产品代言等广告词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制瓷业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故选D项;材料未反映长沙窑瓷器的销售对象和范围,也没有涉及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对比,排除A、B两项;仅从长沙一个地方的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不能推知南方经济实力增强,排除C项。]
16.C [根据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甚至是少数民族(回鹘、契丹等)都开始饮茶,这反映出饮茶之风盛行于全国各地,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全国各地的饮茶习惯,而不是“经济重心”,排除A项;题干所述及的茶叶贸易都局限于国内,而不是“外贸”,排除B项;题干所述及的国内茶叶贸易与民族间茶叶贸易属于平等地位,而不是“民族贸易激活了国内市场”,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可得出编造手实、户籍;根据材料“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可得出按人丁分田定税;根据材料“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可得出加强政府监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可知,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可知,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第三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
答案:(1)具体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3分)
历史作用: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3分)
(2)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2分)
原因: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4分)
认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2分)
18.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一个政权是开放的……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可拟定论题: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隋唐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其次,围绕该论题展开阐述。最后,从科举制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
论题: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隋唐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2分)
阐述:魏晋时期,在官员选拔上主要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对士人定品授官。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重家世门第,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造成了社会阶层固化,九品中正制也逐渐丧失了为国家治理选拔人才的职能。南北朝以来,随着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隋朝统治者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统治者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创立了武举殿试,并任命高官主持科举考试,进一步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将选官、用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8分)
总之,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为后世沿用,影响深远。(2分)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