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七)
1.D [根据材料“儒道兼综”“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可知,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玄学还提出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推动了社会哲学的思辨化发展,故选D项;玄学以道家义理解释儒家经典,强调“虚无”“清谈”,不利于实学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提及门阀政治,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女性阅读书目种类多,多种思想观点的书籍都可以涉猎,这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想的活跃,故选B项;封建礼教思想包括男尊女卑、特权思想等,封建礼教的强化不会允许女性自由阅读,且仅凭女性日常阅读的书目一项内容,不能得出“封建礼教的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唐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C项;门第观念是指按照家族状况规定等级关系的思想观念,材料仅涉及女性阅读书目多样,未体现门第观念的内容,排除D项。]
3.B [根据唐朝龙泉窑出土的青瓷文物图像可以看出,这体现的分别是儒释道三家的典型形象,所以反映了唐朝出现三教并行的现象,故选B项;题干只是展示了唐朝龙泉窑出土的三件青瓷文物,并未提到其传播和远销海外的情况,所以无法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青瓷制作在唐朝的南方(龙泉窑所在地),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仅凭三件青瓷人物形象难以看出制作技术的创新,排除D项。]
4.C [嵇康认为音乐有其客观性,而哀乐是人的主观感受,反对将音乐与现实中的“礼乐刑政”紧密结合,这体现了他崇尚思想自由,不希望音乐被政治化的生活态度,C项正确。]
5.D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战乱不断,这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人雅士,他们更注重内心修养和追求心灵的宁静,“心物相印”“拟太虚之体”等反映出当时以王微为代表的画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将山水画作为表达内心追求的一种重要媒介,D项正确。]
6.D [根据材料“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壁画出现于唐初,“问佛”表明当时佛教得到一定发展,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图》可以用来研究唐初佛教发展的情况,故选D项;汉宣帝时期张骞早已去世,因此内容虚构,但其属于唐初壁画,蕴含一定唐初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项;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且壁画内容具有一定虚构性,并不能实证汉代佛教传入中国,排除B项;汉宣帝时期张骞早已去世,因此内容并不真实,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唐朝小说……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等精彩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小说增加了大量女性角色,其故事情节描述较为精彩,增强了小说的世俗趣味,故选A项;唐朝时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社会走向稳定,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女性地位主要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仅凭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增多,无法得出“女性地位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盛世气象指社会发展中的特定阶段,具有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景象,材料未涉及唐朝盛世气象形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8.C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其所示唐代诗人的诗作都取材于汉代故事,再结合其具体内容可知,他们都是借古讽今来书写自己内心的情感,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所盛行的文学体裁是赋,唐朝所盛行的文学体裁是诗,二者并不相同,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朝和唐朝都出现了边患危机与无道的昏君,但这仅是对表格内容现象的描述,并不是其本质所在,排除B项;“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反映出白居易对汉武帝故事的反思,以讽刺唐玄宗贪恋美色,而不是“仰慕追思”汉代盛世,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普及带来的是文人著书的热情,使得各类图书、书画等更趋繁盛,由此还形成了一个抄书高潮,通过人工抄写复制文本,各类典籍得到广泛传播,故选C项;文化控制是通过共享价值观、共同愿望、共同的行为标准等其他与组织文化相关的因素对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施以控制,与材料中“抄书的高潮”无关,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抄书,而非书法艺术,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行的态势,且材料中“抄书的高潮”与儒学教育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可知,剑舞起源于军队,其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故选A项;根据材料“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可知,剑舞不仅在宫廷流行,其艺术特征也无法体现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排除B项;根据材料“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可知,剑舞的演变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而非其流行所体现出来的,排除C项;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与“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无关,排除D项。]
11.C [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到了近1/3,这凸显出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特点,故选C项;“胡乐”占到了近1/3,并不占大多数,所以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音乐曲名的修改,涉及的是“胡乐”改名占近1/3,与宗教无关,无法得出“三教合一影响文化选择”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涉是音乐曲名的修改,而不是音乐形式的变化,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无法得出“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的结论,排除D项。]
12.A [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与信心,即使是遭遇挫折失意,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折射出当时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李白的诗歌,无法体现当时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儒家伦理教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诗歌抒发的情怀,并非创作内容的革新,排除D项。]
13.C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体现出《千金方》这部医书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佛教轮回的思想,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B项;中医临床理论诞生的标志是秦汉时期所出现的《黄帝内经》,而《千金方》是一部综合性药学著作,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沿丝绸之路西行……佛教最高学府学习”可知,玄奘沿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学习佛教带回佛经,佛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流传于世,说明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佛经传入中国,并未阐明佛教在中国的作用,因此“佛教的传播有利于维护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且不能体现“频繁”,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并且保存的,“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C [表格内容主要叙述了广州地区与外国客商之间的食物交流(“献食”),以及外来食物在广州的种植(“郭内见其树”)和食用情况(“皮肉软烂”“饵之,及火烁水蒸之味也”),反映出中外交流丰富了食品文化,故选C项。]
16.C [根据材料“新罗使用唐代年号……同汉族习俗一样”可知,新罗文化深受唐文化影响,这说明唐文化具有辐射力;根据材料“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及第可以做官”可知,唐朝允许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这说明唐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C项;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没有与之前的朝代对比,不能得出“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结论,排除A项;唐朝的繁荣昌盛具有多方面表现,如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等,仅通过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朝的繁荣昌盛”,排除B项;新罗文化受唐文化影响,唐朝允许朝鲜半岛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这些都属于文化交流的表现,材料没有中国和朝鲜半岛关系的相关描述,“中朝关系较和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由材料“西汉学者刘歆”“东汉数学家张衡”“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及其成就可得,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由材料“周三径一”“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可得,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由材料“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可得,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由材料“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可得,测量工具的改进;由材料“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可得,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等。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圆周率与世界文明发展、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发展、科学精神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原因: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测量工具的改进;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等。(6分)
(2)意义:使圆周率精确度领先世界;推动中国古代数学不断发展;有利于精确历法和天文学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弘扬了科学精神;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18.解析:根据材料“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从民族精神对“中国”共同体的影响分析,确定论题为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维系“中国”共同体的延续。首先,说明“中国”共同体的延续与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文化方面,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说明胡汉交融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在思想方面,结合所学儒学在西汉、魏晋、宋明时期发展的内容,说明不同思想的交融中丰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总结,得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推动着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不断发展,是维系“中国”共同体的重要因素。
答案:示例:
论题: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维系“中国”共同体的延续。(2分)
论述:“中国”共同体的延续实质上是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历程,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历史上胡汉交融频繁,以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积极学习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封建化。同时,中原汉族也吸收各少数民族的先进文明,在胡汉交融的过程中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思想方面,董仲舒将传统儒学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确立了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随着汉代以来佛教、道教的发展,魏晋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发展趋势,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不同思想的交融中丰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8分)
可见,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推动着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不断发展,是维系“中国”共同体的重要因素。(2分)
5 / 5课时分层作业(七)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与文化交流(建议用时:40分钟)
1.(2024·河北邯郸一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 )
A.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
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
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2.(2024·广东佛山二模)魏晋南北朝,女性日常阅读的书目不仅有女教典籍与儒家经学,还包括诗歌文学、书法绘画、老庄之学等。这折射出当时( )
A.封建礼教的强化 B.社会思想的活跃
C.三教合一的趋势 D.门第观念的盛行
3.(2024·江西稳派调研)下图为在唐朝龙泉窑出土的青瓷文物。由以下文物可以推知唐朝( )
A.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B.三教并行的现象
C.理学形成的时期特征 D.瓷器制作的创新
4.(2024·福建漳州三模)魏晋时期,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哀怒喜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反对现实中“礼乐刑政”并举的政治功能。这体现其( )
A.强调音乐移风易俗的属性
B.追求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崇尚思想自由的生活态度
D.倡导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5.(2024·湖南衡阳模拟)东晋、南朝之际,本来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视起来,如时人王微善画,提倡“绿林扬风,白水激涧”的山水画风,提出“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认为只有心物相印,才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天地万物。据此可知,山水画的这一发展( )
A.推动艺术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B.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绘画创新
C.体现出写意忘形的绘画理念
D.表达了文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6.(2024·安徽池州一模)如图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公元前74—前48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该壁画( )
A.内容虚构,不具有史料价值
B.是实证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史料
C.内容真实,能反映历史事实
D.是研究唐初佛教发展的重要史料
7.(2024·广东佛山二模)魏晋小说“粗陈梗概”,主人公甚或无姓无名,而以甲乙丙丁代指。唐朝小说则“叙述宛转”“阔其波澜”,女性主角大量增多,出现聂隐娘跟随尼姑学成高强武艺并自主择婿、红线女盗取藩镇贴身锦盒而威慑其罢战等精彩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俗趣味加强 B.社会走向动荡
C.女性地位提升 D.盛世气象形成
8.(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下表所示的唐代诗人的相关作品中均带有明显的汉朝背景。这说明(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高适《燕歌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长恨歌》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杜牧《月》
A.汉唐均盛行相同的文学体裁
B.汉唐均出现边患与无道昏君
C.诗人托古言事抒发内心情怀
D.诗人对汉代盛世的仰慕追思
9.(2024·福建福州高三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官府对文化的控制 B.书法艺术的繁荣
C.造纸术的不断推广 D.儒学教育的发展
10.(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
A.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
C.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D.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
11.(2024·广东肇庆二模)据统计,《教坊记》中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到了近1/3,如沙陀调“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苏莫刺耶”改为“玉京春”;金风调“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等。这一现象凸显了( )
A.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
B.三教合一影响文化选择
C.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
D.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
12.(2024·湖南郴州模拟)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塑造了一个“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即使是遭遇挫折失意,诗人仍不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折射出当时( )
A.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B.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
C.儒家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
D.诗歌创作内容的革新
13.(2024·湖北宜荆荆联考)《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唐代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这部医书( )
A.渗透了大量佛教轮回思想
B.包含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C.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
D.标志着中医临床理论诞生
14.(2024·湖南高三模拟)玄奘于627年(一说629年)自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经中亚进入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学习。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从印度带回佛经657部,后将其中的75部共1 335卷译为汉语,这些佛经中的许多内容在印度已经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这说明( )
A.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
B.佛教的传播有利于维护统治
C.中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15.(2024·广东检测)下表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记载 出处
顷年,在广州蕃坊(外国客商居住地),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 [唐]房千里《投荒杂录》
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刘)恂曾于藩(通“番”)酋家,食本国将来者,色类沙糖,皮肉软烂。饵之,及火烁水蒸之味也 [唐]刘恂《岭表录异》
A.外国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B.广东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C.中外交流丰富了食品文化
D.岭南对域外饮食利用性强
16.(2024·广东茂名一模)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
17.(2024·辽宁沈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我国对圆周率的推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书中提出了“周三径一”的说法,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这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有决定性作用,但“周三径一”逐渐不能满足精确历法的需求。西汉学者刘歆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他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54 7,世称歆率。东汉数学家张衡从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关系入手计算圆周率。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对圆周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创造出了割圆术。在他为《九章算术》所作的注中提到:“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割圆术体现了一种极限思维,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480年,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往后近千年都无人超越。
——摘编自孙越等《圆周率计算:中国古代
数学发展史上的明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圆周率计算不断精确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圆周率研究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是人类文明中延续最长久的一个共同体。维系这个共同体的,不是靠单一的族群,不是靠单一的语言,不是靠单一的思想,不是靠单一的信仰,不是靠单一的文化。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维系“中国”这个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导致的互相沟通和互相依赖;第二,皇权统治下依旧保持的上下流动;第三,以视觉符号为基础的文字系统超越了语言的间隔,使得文化得以赓续。这三个方面,使得中国的广土众民,始终保持着流动,始终促进着融合,中国文化只有逐渐的变化,而没有突然的断裂,使得“中国”的观念,可以长期保持。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
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