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9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9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九)
1.B [根据“农夫皆骑秧马……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可知,材料描述了农民使用秧马进行插秧的情景,秧马可以节省体力,提高插秧的效率,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B项;材料中的秧马应属于新式农具,不是传统农具,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苏轼看到农夫用秧马劳作而作诗,文人并未体验劳动,排除C项;材料描述了农民使用秧马插秧的情景,并没有述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无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商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故选D项;当时输入商品多为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3.C [材料中提到大量米粮被搬运至越南等地出售,表明农产品已经高度商品化,进入了长途贩运甚至国际贸易的领域,这反映出当时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故选C项;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政治性质的交易,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产品的跨国交易,而非农村市场的情况,排除B项;虽然实际行为与国家政策相悖,但不能简单认为国家政策就形同虚设,因为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各种复杂因素,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可知,在宋代有很多经济部门参与了市场管理,有金融功能的经济部门,说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宋代政府经济功能增强,不单单是以政治功能为主,这反映了宋代在经济活动中政府角色发生变化,故选D项;国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与宋代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关,排除A项;宋朝政府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市场,规范商品交换,排除B项;宋代设立这么多经济部门是为了加强对商业环境的监管,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可知,宋代典卖田宅需详细记录四邻位置,并询问本宗亲族,这显示了宋代对田宅交易程序的进一步细化,这些规定与变化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确保交易的合法性与公正性,故选C项;题干并未直接体现对交易双方权益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宋代商品交易程序的规范,不能说明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政府法律规定,不能说明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D项。]
6.C [根据图中信息“花市”“肉市”“菜市”“布行”“鲜鱼行”可知,临安城分布了各行各业的商业市场,反映了当时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选C项;材料只能体现“市”突破了空间限制,无法体现时间限制的突破,排除A项;临安只是南方诸多城市之一,而且材料并未将南北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临安城的布局并未体现等级秩序的分布,无法体现“礼制”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7.C [扑买制度通过竞标的方式,使得税收权或经营权转到了有能力且愿意出高价的人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能够稳定地获得预期的税收收入,故选C项。]
8.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市”“坊”分离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女性经商也不少见,说明宋代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D项正确。]
9.D [根据材料“榷酒机构逐渐废弛……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可知,从官营垄断到承包给民户,还采用了招标竞标的方法,可见其适应了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根据材料“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可知,政府将官员酒坊承包给民户,可能为朝廷带来较多的财政收入,但“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放松,但“废弛”说法错误,排除B项;根据材料“官营垄断政策……全部包给民户”可知,政府改变对酒的销售方式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满足了市民对酒的需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0.D [到了宋代,有土地的户成为主户,无土地的户成为客户,由此很明显看出这是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选D项;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也可以表现为土地的买卖交换,但与这个划分标准不符,排除A项;尽管宋代人口流动频繁,但人口流动并不一定导致主客户的划分标准改变,排除B项;宋代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
11.答案:D
12.C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士大夫心系天下,积极入仕,热爱国家,注重道德,这与北宋儒学强调忠君爱国、社会责任、重视道德密切相关,体现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社会气象,故选C项;北宋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未出现原始民主,排除A项;北宋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儒学,并未出现变化,排除B项;北宋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管控力度,社会流动加强,封建依附关系弱化,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理学重视以家庭宗族为单位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活秩序,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夫妇宴饮壁画增多,故选C项;封建社会下儒家宣扬“三纲五常”,家庭内部要求夫为妻纲,男女家庭地位一直不平等,排除A项;B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人物风俗画在宋代大量存在,但“成为绘画主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时期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变化,由批评其作战方式到赞扬其才德兼备,更关注与塑造其义、德等精神,反映了士大夫群体因重视理学的社会教化功能而对岳飞形象的改造,故选C项。]
15.C [从材料给出的农书内容来看,它们分别记述了耕作技术、提高地力的技术和大量农业工具。这些技术和工具的使用都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细致和深入,即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
16.D [由材料“选用纸性坚韧耐久又可以驱虫的椒纸,刻印精致”可得出,宋刻本比较利于长久保存且不易被虫咬,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故选D项;宋刻本即使采用活字印刷,也是活字印刷起步的时期,不能代表活字印刷的最高成就,排除A项;宋刻本因为利于长久保存,所以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迎合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应是书籍的内容,而不是能够长久保存,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宋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宋代书法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豪门阶层渐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布衣阶层”可知宋代士族门阀阶层逐渐衰落,平民阶层成为新兴阶层;根据材料一“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社会中也出现了都市贫民阶层”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都市贫民阶层的兴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宋代社会观念发生改变,科举考试和社会婚姻都不再以家世门第作为参考标准,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材料一“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社会中也出现了都市贫民阶层”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城市贫民阶层出现。第(2)问,根据材料二“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商人不再是低位的‘杂类’,商业也不再是君子不齿的‘贱业’”“商人被编入坊郭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具有民事主体地位”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成为宋代税收的重要来源,政府也不断调整对商业和商人的政策限制,允许商人子孙参加科举和入朝为官、给予商人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放松,同时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以宋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和以瓦子为代表的娱乐场所出现,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的高度繁荣。
答案:(1)变化:豪门阶层衰落;平民阶层兴起;都市贫民阶层出现。(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原因:科举考试和婚姻不问家世,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商品经济的繁荣,贫富分化加剧。(4分)
(2)示例一:
论题: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繁荣。(2分)
论述:宋朝政府让商人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允许商人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入朝做官等措施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得到社会、国家的肯定。这一切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面对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城市也得到很大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快,适应市民需要的文艺、娱乐生活更加丰富。(3分)
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繁荣。(1分)
示例二:
论题:社会生活的进步有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2分)
论述:宋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政府让商人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允许商人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入朝做官,商人得到社会、国家的肯定。(3分)
社会生活的发展客观上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1分)
4 / 4课时分层作业(九)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62分)
1.(2024·广西南宁二模)苏轼所作《秧马歌》中记载,武昌“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秧马的使用反映了(  )
A.农民对传统农具的依赖
B.劳动人民的智慧
C.文人对农业劳动的体验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2024·湖南雅礼中学一模)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3.(2025·广东中山模拟)《元史·刑法志》载:“米粮军器等,不得私贩下海。”但当时“广州官民于乡村籴米伯(百)硕(石)、阡(千)硕至万硕者,往往搬运前去海外占城(今越南)诸番出粜(售),营求厚利”。这反映出当时(  )
A.朝贡贸易的雏形初显  B.商人逐利农村市场
C.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   D.国家政策形同虚设
4.(2024·湖南邵阳一模)宋朝设立非常多的经济部门参与市场管理,包括市舶司、盐井监、酒务(酿酒厂)、造船务、纺织院、染院、磨坊、茶磨等,具有金融功能的经济部门有榷货务、便钱务、交子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等。这反映出宋代(  )
A.国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B.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严重
C.商业环境宽松监管松弛
D.经济活动中政府角色变化
5.(2024·河北二模)《宋刑统》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南宋司法官范西堂在“漕司送下互争田产”案中说:“律之以法,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有本宗缌麻以上亲,及墓田相去百步以内者,以帐取问。”宋代法律的变化(  )
A.注重保护交易双方权益
B.彰显了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
6.(2024·山东泰安二模)下面是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示意图。由图可知,南宋时期(  )
A.“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B.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都城设计注重礼制要求
7.(2024·山西省际名校联考)宋代长期实行扑买制度,对集市、江河津渡、祠庙等,政府计算出每年应收缴的税金额度,按照一定期限让竞买者提前交纳给政府,然后由竞买者自行收税,政府不加干预;对盐井、矿冶、酒务等,以竞标形式招商承包其经营和税收。这一制度(  )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B.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C.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2024·广东茂名三模)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
A.妇女成为经商的主体
B.理学并未影响妇女行为
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
9.(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北宋初年,在全国各地设立榷酒机构,实行对酒的官营垄断政策。此后,榷酒机构逐渐废弛,到宋神宗时,将全国各州、县、镇市的官员酒坊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这一做法(  )
A.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B.标志着“重农抑商”的废弛
C.满足了市民对酒的需求
D.适应了宋代商业经济发展
10.(2024·湖南新高考高三联考)下表反映的是唐、宋“主户”“客户”划分标准。
主户 客户
唐代 土著户 寄居户
宋代 有常产(土地)户 无常产(土地)户
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    B.人口流动频繁
C.社会控制强化   D.租佃关系发展
11.(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宋代某诗云:“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该诗体现出的思想观念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心外无物”
C.“宇宙便是吾心”   D.“格物致知”
12.(2025·广东茂名联考)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以“天道”“公议”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的复苏    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
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   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
13.(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图1为河南禹县白沙1号出土宋墓壁画,画面正中位置砖雕桌案,两侧又雕出两把椅子;以及袖手对坐的墓主夫妇。两人皆侧身面东观看东壁的乐舞表演。这类夫妇宴饮壁画在宋代墓葬中很常见,图2是禹县白沙2号墓《夫妇宴饮图》。这反映出当时(  )
A.男女家庭地位渐趋平等
B.丰富多彩的市井娱乐生活
C.儒家伦理影响艺术创作
D.人物风俗画成为绘画主流
14.(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淳熙八年(1181年)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仍有一定的保留,如“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至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学家李埴评论岳飞时,却已摆脱了上述评价模式,变为“更称其勇与义、才与德兼二长”。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两宋崇文抑武的时代特征
B.源于士大夫群体对岳飞认知深化
C.体现了士大夫重视理学的教化功能
D.实质是学者对岳飞形象的政治评价
15.(2024·山西太原三模)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农书(  )
A.得益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
B.表明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
C.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意在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
16.(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宋刻本往往选用纸性坚韧耐久又可以驱虫的椒纸,刻印精致,墨气香淡。元祐年间刻印的司马光《通鉴考异》曾被后世称赞为“字体浑穆,具韩柳笔意”。据此可知,宋刻本(  )
A.代表活字印刷的最高成就
B.迎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反映宋代书法拘泥于法度
D.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17.(2024·湖南岳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早期儒家传统中,士的形象往往会与“贫”分不开。但到宋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豪门阶层渐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布衣阶层。宋人郑樵总结道:“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种不问家世而取士的姿态,随着科举制度的严密化,无疑会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相应地,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社会中也出现了都市贫民阶层。
——张文涛《宋代救济制度与当代扶贫》
材料二 纵观中国的法制史,从商鞅变法开始,就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入仕,又将社会化为士、农、工、商四等,商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社会上处处受到歧视。直到宋代,这种局面才发生了转变,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商人不再是低位的“杂类”,商业也不再是君子不齿的“贱业”。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郭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两宋法律赋予了商人很多的权利,如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子孙可以入朝做官,并且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等。
——杨军、刘金《试析两宋经济立法的
专门化对两宋社会及后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商人地位变化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
5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