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
1.D [题干中提到大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这涉及文书的草拟和编纂;“备天子顾问”则表明他们参与政务并提供意见。由此可知,明朝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政务并草拟意见,故选D项。]
2.C [根据材料“至少有13人系文臣之后……文臣子孙掌卫约50年”可知,明朝中后期本属于武官的锦衣卫出现明显文职化的趋势,说明中央更加倾向任用文官,即文官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故选C项;明朝时,科举制仍然是主要入仕途径,排除A项;锦衣卫掌印官多用文官不代表文官行政水平提高,排除B项;锦衣卫属于特务机构,虽服务于皇权,但不属于内侍机构,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言官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说明负责监察的言官制度发生了异化,故选C项;言官的主要职责是代表皇帝监察各级官吏,不可能左右中枢政局,排除A项;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B项;明代废丞相、设内阁,表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君主重视科道官员的选任,对科道官员的品行、政治经验和个人才能都有严格要求,主要是因为明代科道官员履行监察职权是君主对官僚系统强化控制的手段,故选D项;科道官员行使的是监察权力,并非行政权力,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监察官员的选任,无法体现监察制度的全貌,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监察官员的选任,不涉及普通官员的选拔,与科举制无关,排除C项。]
5.C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自明英宗天顺年间起,巡抚负责一省的行政事务,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等官员不得自作主张,这反映出明廷所委任的巡抚总揽一省行政,故选C项。]
6.B [根据材料“贤能的长者担任乡饮酒礼的主持人……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可知,明代乡饮酒礼以贤德的长者作为主持人,以凸显社会对贤者的尊重,借此通过树立榜样来宣传社会基层教化,故选B项;树立榜样模范作用属于基层教化的范畴,基层治理主要是指里甲制、乡里制和保甲制等,排除A项;周礼主要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乡饮酒礼宣传的是封建道德教化,排除C项;宣传封建道德教化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且清代重视乡贤对于社会的贡献,这反映出充分发挥了乡贤的教化功能,故选C项。]
8.C [材料所述,明代有“严禁小秤交易”的禁令,对违反这一禁令的市民进行处罚时,考虑到该禁令还没有张榜公示,老百姓还未熟悉相关的规定就进行处罚是不仁义的,因而释放了违令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重视法律的宣传,故选C项。]
9.B [根据材料“令天下官吏考满迁秩,必严核任内租税,徵解足数,方许给由交代”可知,户部提议对地方官员考满时,需要将地方租税是否足额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这说明考满主要针对的是京都之外的地方官员,故选B项;材料中御史履行监察的职责,户部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建议,说明当时外地官员的考察依然由国家专门的监察部门负责,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了赋税存在减少的现象,并未说明减少的具体原因,排除C项;“嘉靖二年(1523年)”说明材料时间对应的是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信息“颁布律令”“编写《律令直解》,普及民众”“编写《大诰》”“对臣民的‘训导’”“颁布《教民榜文》”可知,这些律令和规定都是面向普通民众,具有劝喻与禁约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排除A项;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C项;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有2/3是通过这种半官半民的庭外调解结案”可知,清朝半官半民的庭外调解结案治理方式更有利于调解社会矛盾,故选A项;“半官半民”的庭外调解的司法治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官”的司法垄断权,故不会助长司法领域的腐败,排除B项;庭外调解案件有利于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排除C项;材料只呈现了基层对民事纠纷的调解,并不能由此说明基层治理权力扩大,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首辅的地位是否稳固受到皇帝宠幸与否的影响,从本质上反映了专制集权强化,故选B项;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废除了宰相,“君相矛盾”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A项;明代首辅是内阁的主要负责人,如果内阁权力膨胀,应该体现出内阁首辅的权力大,权力比较稳固,这与材料中的描述不符,排除C项;明代中枢机构之间并不存在制衡机制,D项说法错误,排除。]
13.D [由材料“汉朝的皇帝有六玺”“明初皇帝已增至17枚玺……35枚”可知,玺是皇权的象征,从汉代到明清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意味着皇帝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权力不断扩大和深化,是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故选D项。]
14.C [根据材料“凡良民中年高有德无公私过犯者……坐于上等”可知,洪武年间的《大诰》对乡饮酒礼的坐席进行了安排,品德高尚者坐上席,有利于树立道德典范,这强调了明代乡饮酒礼对基层民众道德教化的重视,故选C项;材料中《大诰》是按照品德高尚与否进行坐席安排,并未按照长幼尊卑的标准,排除A项;明朝在地方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这有助于加强社会治理,乡饮酒礼属于一种礼仪,与社会治理关系不大,排除B项;明代乡饮酒礼属于一种礼仪,并非律法,且乡饮酒礼凸显的是品德,不能体现“轻罪重罚特征”,排除D项。]
15.C [由材料“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施以重罚”可知,清朝为了防范地方官员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对违反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从而防范地方势力的发展,故选C项。]
16.C [从材料“要受内阁监督”“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可以看出,内阁权势有所加强,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制约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台谏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六科受到内阁的监督,但是其本身权限并未削弱,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呈请官方重新议定行规”可知,订立商业行规;根据材料“除了主导地方公益活动外”“成为育婴、义渡等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可知,参与地方公益活动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根据材料“与乡例、会约一样,官法也是江西会馆处理和调解各种事务不可或缺的资源”可知,利用乡例、会约、官法等社会文化资源。第(2)问,根据材料“云南布政使江兰议定了7条棉花买卖行规”可知,规范了商人行为和行业秩序;根据材料“除了主导地方公益活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儒学向基层的渗透;根据材料“规范同乡行为、调解行业纠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会馆自身影响力。
答案:(1)方式:订立商业行规;参与地方公益活动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利用乡例、会约、官法等社会文化资源。(6分,每点2分)
(2)作用:规范了商人行为和行业秩序;有助于儒学向基层的渗透;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会馆自身影响力。(8分)
18.解析:第一小问,根据题干“‘度牒’为古时僧道身份凭证,起于南北朝盛于唐,明末名存实亡”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张永馨道教度牒,由当时政府颁发,用以证明其合法的宗教身份,张永馨道教度牒为原始史料;宗教盛行;根据材料“僧道不给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礼部尚书、左侍郎、右侍郎、祠祭清吏司署郎中、署员外郎、主事”可知,政府加强对宗教的规范管理(度牒发放制度严格);根据材料“弘治五年(1492)五月……出家投礼道士顾瑾为师,授正一教……正德贰年(1507)柒月”可知,正一教合法合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史料的价值可知,张永馨道教度牒为原始史料,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重要资料;根据材料“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寺观住持及受业师私度者,与同罪”并结合所学明朝的统治可知,度牒制度有助于规范僧道的行为,强化国家管理;根据材料“弘治五年(1492)五月……出家投礼道士顾瑾为师,授正一教……正德贰年(1507)柒月”可知,度牒制度能够明确僧道的身份和地位,减少因身份不明而引起的纠纷和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信息:张永馨道教度牒为原始史料;宗教盛行;政府加强对宗教的规范管理(度牒发放制度严格);正一教合法合规。(6分)
作用: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重要资料;强化国家治理;有利于社会稳定。(6分)
4 / 4课时分层作业(十) 明清时期专制制度的强化与统治危机初显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海淀区模拟)《明史·职官志二》载:“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
D.参与政务并草拟意见
2.(2024·湖北部分名校联考)万历以来,20任掌卫官(锦衣卫掌印官)中至少有13人系文臣之后,其中刘天和后人两任掌卫。万历初到明亡70年间,文臣子孙掌卫约50年,其中王之桢署卫、掌卫长达17年。以上材料可以说明明朝中后期( )
A.恩荫入仕成为主要途径
B.文官行政水平提高
C.文官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D.内侍机构职权增强
3.(2024·百师联盟复习联考)隆庆年间,阁臣徐阶和高拱争权,言官大体分成两派助阵。高拱多次暗示言官弹劾徐阶,亲徐阶的言官反击弹劾高拱,由此导致了这一时期内阁人事变迁,权力不断转移的政治乱象。这反映出晚明( )
A.言官左右中枢政局
B.内阁成为权力运行核心
C.监察制度发生异化
D.封建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4.(2024·江西部分高中联考)明代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明代乃以监察官员治天下”。下表所示为明代对科道官员选任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明代( )
时间 内容
永乐年间 明成祖曾谕,“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宜用有学识通达治体者”
正统初年 颁布《宪纲》,始立新进初仕者不与科道之禁,认为新进小生,遽受斯职,未达政治之体而有可为之权……以好恶为是非,甚至贪秽无籍
成化年间 著令:“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不得选任为科道监察官员)”
A.科道官员行政权力扩大
B.官员监察制度成熟完备
C.科举取士标准趋于严格
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
5.(2024·北京海淀区二模)《明史》载,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 )
A.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
B.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
C.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
D.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
6.(2024·山东泰安二模)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由乡闾里社贤能的长者担任乡饮酒礼的主持人;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明代乡饮酒礼( )
A.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B.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C.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D.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7.(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
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8.(2024·广东惠州一模)1404年,有大理寺官员上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请论违制律。”皇帝询问得知这一禁令尚未“榜谕于市”,于是说道:“官府虽有令,民固未悉知之……不令而刑之,不仁。其释之。”据此可知,当时( )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完备
C.法律宣传受到重视
D.民众利益得到政府的保护
9.(2024·浙江杭州模拟)据史书记载,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黎贯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二百五十馀万。……请核祖宗赋额及经费多寡之数,一一区画,则知赋入有限,而浮费不容不节矣。”于是户部议:“令天下官吏考满迁秩,必严核任内租税,徵解足数,方许给由交代。”帝纳之。由此可知( )
A.明朝对外地官员的考察转移至户部
B.考满的对象是外地官员
C.自然灾害使明朝赋税收入大大减少
D.明初赋税征收米麦实物
10.(2024·浙江名校联盟联考)明朝建立的前一年(1367年),朱元璋就颁布律令,并下令用通俗口语编写《律令直解》,普及民众。洪武七年(1374年)《大明律》发布后,朱元璋编写《大诰》,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导”。1397年,朱元璋又颁布《教民榜文》,即圣谕六条,史称“六谕”。明朝类似的律令、规定( )
A.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法律体例
B.具有劝谕与禁约结合的特点
C.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D.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范本
11.(2024·山东菏泽一模)“据统计,在清代三县(大兴、宛平、沈阳三个京县)的628件民事纠纷案例中有2/3是通过这种半官半民的庭外调解结案。”这一基层司法治理方式( )
A.更有利于调解社会矛盾
B.助长了司法领域的腐败
C.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D.扩大了基层治理的权力
12.(2024·广东湛江高三模拟)(明代)当首辅失宠时,久受压抑的言官随即反扑,攻击首辅。六部部臣也会附和言官,暗中支持。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否则就得上疏乞休,告老还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代( )
A.君相矛盾激化 B.专制集权强化
C.内阁权力膨胀 D.制衡机制完善
13.(2024·湖南邵阳一模)汉朝的皇帝有六玺,分别用于封禅、封命诸侯及三师三公、赐诸侯及三师三公、征发国内兵、封命蕃国君、赐蕃国君书等。隋唐确立皇帝使用八玺的制度。明初皇帝已增至17枚玺(宝)。乾隆时定制,确定为御宝35枚。玺(宝)制度演变反映出( )
A.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 B.历代皇帝勤于政事
C.皇帝的职责日益明确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4.(2024·河北邯郸一模)洪武年间《大诰》云:凡良民中年高有德无公私过犯者,自为一席,坐于上等。有因户役差税迟误及曾犯公杖私笞招犯在官者,又为一席,序坐中门之外;其曾犯奸盗诈伪、说事过钱、起灭词讼、蠹政害民、排陷官长及一应私杖徒流重罪者,又为一席,序坐于东门之内。执壶供事,各用本等之家子弟。材料意在强调明代乡饮酒礼( )
A.呈现鲜明长幼尊卑 B.重在加强社会治理
C.注重基层道德教化 D.凸显轻罪重罚特征
15.(2024·山东淄博二模)清朝允许地方官员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类似家庭教师的身份实际参与政务,但是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不时对敢于挑战这一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这些举措意在(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防范地方势力发展 D.便于官吏监察考核
16.(2024·河北高三省级联测考试)
张居正改革前后监察制度的变化(部分)
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
关于稽查官员奏章的职责 稽查奏章的职责专属于六科 六科仍掌稽查奏章的职责,但要受内阁监督
关于考查官员应办事情的账簿 各衙门置备两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一本送六科查考 各衙门置备三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两本作为附簿,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
据表格可知,张居正改革( )
A.制约了君主权力 B.体现了台谏合一
C.加强了内阁权势 D.削弱了六科权限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782年,在云南省从事棉花贸易的江西会馆商人熊积山等人,针对“秤制、银色各项均不画一”的现象,呈请官方重新议定行规。经昆明县官员查核上报,云南布政使江兰议定了7条棉花买卖行规。1830年始,湖南津市江西会馆各行号共同捐资,先后建造水龙3架,组成了效率更高的救火组织——水龙公所。此外,津市、洪江两地江西会馆均与他省会馆一道,成为育婴、义渡等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除了主导地方公益活动外,江西会馆还在官方要求下成为仓储、筹饷等政务的执行者。作为同乡同业性质的民间组织,江西会馆往往将乡例用来规范同乡行为、调解行业纠纷。除乡例外,江西会馆各行业还往往创立神明会,以会约的形式来规范同行。与乡例、会约一样,官法也是江西会馆处理和调解各种事务不可或缺的资源。
——摘编自李平亮《清代会馆与社会治理
——以江西会馆为中心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馆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会馆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8分)
18.(2024·福建南平三模)“度牒”为古时僧道身份凭证,起于南北朝盛于唐,明末名存实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僧道度牒制度的变迁》
根据材料,概括题干及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度牒的积极作用。(12分)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