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1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11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珠海模拟)明代长城区域在1368—1449年是以发展农耕经济为基本内容的屯田生产型文化带,1449—1571年演变成以农牧战争消耗为主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1644年演变为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马市交换型文化带。这表明明代(  )
A.北方民族关系发生变化
B.边患问题始终影响政府的决策
C.朝贡贸易一直比较发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
2.(2024·山东青岛模拟)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由陕西行都司统辖。在其东部,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当地藏族部众,积极利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土达”,让其拥兵管束。明朝此举旨在(  )
A.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
B.促进农耕游牧文明交融
C.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
D.控制西藏地区宗教事务
3.(2024·河北衡水中学三模)《中国军事通史》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袭击了盘踞海中的寇盗,拓清了海疆,巩固和发展了沿海地区的安定,是永乐至宣德时期沿海防御体系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
B.反映出明代外贸面临严峻形势
C.体现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促使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
4.(2024·湖南郴州联考)从洪武至成化(1368—1487年)的一百余年间,明朝对外交往经历了由锐意开拓到主动收缩的转变。期间,明朝对“四夷”的朝贡赏赐由慷慨逐步转为计较,一些朝臣更以“招徕四夷”为弊政。这主要是由于(  )
A.国家财政日益衰困   B.倭寇的侵扰日益严重
C.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D.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
5.(2024·湖南长沙一中模拟)明代朝贡贸易对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越轨。但外国贡船往往夹带大批私货,明朝政府在朝贡之外允许他们在京师会同馆与城内各处开市贸易,允许他们在途中与军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税”。这反映了明代(  )
A.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对外交往追求政治影响
C.政府不断放松海禁政策
D.对朝贡贸易管理名存实亡
6.(2024·广西玉林三模)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这反映了明朝(  )
A.奉行海禁政策
B.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
C.注重发展与周边民族的边疆贸易
D.政府重视并主持对外贸易
7.(2024·山东济南三模)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说》《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8.(2024·重庆三模)明清时期,中国外销丝织品主要来自江南地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两广总督李侍尧奏称: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外贸政策的调整    B.南北漕运蔚为兴盛
C.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D.海上丝路开始兴起
9.(2024·湖北武汉调研)自雍正二年(1724年)起,云南开始建制化推行普及社仓(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备荒救济的仓储),改土归流后,云南借助本土力量,如负责经管云南威远厅19处社仓的土千总、土把总及头人等,最大程度地将社仓铺展下去。此项措施(  )
A.奠定了现代国家版图的基础
B.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有利于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10.(2024·江西上饶二模)1723年爆发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廷国家权力开始借平叛之威“下沉”到(青海)河湟乡村地区。“凡切近河、洮、岷州内地番人与百姓杂处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其不产五谷,无可耕种者,就其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据此可知,清朝对河湟边疆地区的治理(  )
A.拓展了疆域版图  B.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开发
C.完善了宗教体系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1.(2024·广东广州一模)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
A.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B.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
C.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D.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12.(2024·河北邯郸三模)康熙年间,清朝在承德建立木兰围场。每年木兰秋狝,康熙帝与蒙古王公共同围猎,同时还进行野宴、会谈、赐婚等活动,对蒙古王公进行赏赐。康熙帝的这些举措意在(  )
A.维护国家的安定    B.对边疆实行行政管理
C.开拓清朝的版图   D.加强汉蒙的民族交融
13.(2024·湖南长沙适应性考试)清朝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最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诸部事务并负责处理对俄外交。康熙年间管理扩及漠西蒙古和西藏地区,乾隆年间又增加了对新疆回部及大小金川土司诸事的管理。这一变化(  )
A.体现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B.蕴含着因俗而治的思想
C.说明新疆开始归属中央
D.目的是应对外来的侵略
14.(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下面为我国某一时期的疆域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传统的边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B.海疆开始出现威胁
C.灵活的民族政策促进国家治理
D.海权意识显著提高
15.(2024·山东临沂模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郑成功此举(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增强了民族认同
C.顺应了世界潮流   D.冲击了闭关政策
16.1728年,清政府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重新确认了之前《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所规定的中俄东北段和中段边界,并规定清廷开恰克图为口岸与俄通商,俄国在恰克图、尼布楚两地进行的贸易免除关税等内容。《恰克图条约》的签订(  )
A.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发展与稳定
B.表明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政策
C.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典型体现
D.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对华掠夺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佛山一模)清朝时期,台湾地方志的修撰一直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主编《台湾府志》为清朝首部台湾府志,其记载郑成功攻克台湾时,舟师搁浅,“水忽涨十余丈,巨舰毕入”,编者认为此“非天之相此逆旅也,盖将藉手以式廓国朝无外之疆域”。清军收复台湾时,则“咸水苦军士,而海岸忽涌甘泉,众无渴患。一战而澎湖克复”。
——摘编自[清]蒋毓英主编《台湾府志》
材料二 自康熙至道光,台湾府、厅、县志修成且保存至今21部,另有私人纂修志书多种。其中,有关台湾收复后社会变化的记载随时间推移而增多。如乾隆年间《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台湾由“不粪种”“种植后听其自生,不事耘锄”,到“生齿日繁……勤耘耨、浚沟洫,力耕不让中土”,而雍正年间《台海使槎录》等志书亦载台湾少数民族从“无田器”,到“耕种如牛车犁耙与汉人同”,以至“礼节近亦渐学汉人”,“骎骎乎有中土之习”。
——摘编自柳浪《清代台湾地方建置与方志
编纂研究》等
材料三 同治年间,台湾《淡水厅志》修成,其序言强调淡水乃“沿海七省藩卫”,“海防尤重”。光绪年间所编《恒春县志》则记载日本“觊我土地”,朝廷派沈葆桢“提兵渡台”,“以公法条约,折衡于尊俎之间”,事毕,恒春设县,而“日本之役为恒春设县之由……不可不备录之,以符数典不忘之意”。
——摘编自《清代台湾方志汇刊》
(1)材料一中,《台湾府志》记载“水忽涨十余丈”和“海岸忽涌甘泉”两起事件,作者有何动机?(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台湾收复后社会发生的变化。(4分)
(3)材料三中两部台湾地方志的记载,反映了哪些历史背景?(4分)
18.(2024·福建泉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清朝入关后,为从俗从宜之计,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部分民族聚居地区仍置土司管理。但多年来,土司不法之事渐多。雍正皇帝总结土司制度的弊端时指出:“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于是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流官,增添镇营,改革赋役制度,兴办学校等项。雍正一朝,共革除土司220家。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治理西南地区举措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12分)
5 / 6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1.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长城区域由屯田生产型文化带演变成军事消费型文化带再演变成马市交换型文化带,明代长城文化带的演变过程受到了北方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故选A项;“始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封建国家制度,不能得出封建化程度加深的结论,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在西北边疆地区采取了卫所制度,通过扶持当地人等措施来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C项。]
3.A [根据材料“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郑和船队招抚流民,袭击海盗,体现了一定的武装性质,并且将防御体系推到海上,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故选A项。]
4.A [根据材料“朝贡赏赐由慷慨逐步转为计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对外交往主动收缩,对“四夷”的朝贡赏赐由慷慨逐步转为计较,一些朝臣更以“招徕四夷”为弊政,这主要是明朝国力衰退、财政严重困难所致,故选A项;倭寇的侵扰不是明朝改变外交取向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海禁政策是明朝对外交往主动收缩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对贡期、人数……不得越轨……‘悉免其税’”可知,明代朝贡贸易严格限制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不得越轨,但却对外国贡船的私货不加限制,且悉免其税,说明明代对外交往追求政治影响,故选B项;材料强调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排除A项;海禁政策针对的是民间私人贸易,而非朝贡贸易,排除C项;“对贡期……不得越轨”说明明朝对朝贡贸易有严格的管理,而非名存实亡,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民间贸易是以朝贡贸易为前提的,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说的是对外贸易,而不是与周边民族的边疆贸易,排除C项;“政府重视并主持对外贸易”属于材料表象,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B [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是因为于当时面临着日本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东南沿海海防形势严峻,故选B项。]
8.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厉行“海禁”政策,到乾隆年间,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允许在广州一处进行,这反映出当时政府外贸政策出现调整,故选A项;题干虽然述及“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但是不能反映南北漕运的整体情况,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C项;中国海上丝路明清之前就已兴起,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建制化推行普及社仓……借助本土力量”等信息可知,清朝地方政府注重民间救济,改土归流后借助本土力量进一步发展社仓,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势力并获得人民支持,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意识,故选D项;材料主要介绍云南地区推行备荒救济的社仓,不能得出奠定现代国家版图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仅介绍云南地区的社仓制度,并不能体现形成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治理方式,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
10.D [根据材料“国家权力……‘下沉’……‘乡约、里长’”可知,清代河湟乡村治理打破了原来权力的世袭和固化,王朝的权力可以深入乡村,从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D项。]
11.C [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政绩大著”而被升任“都指挥同知”,政府给予其流官职位,这是对边疆优秀土官的肯定,也是对其委以重任的表现,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故选C项。]
12.A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通过与蒙古王公共同围猎、进行各种活动并赏赐等举措,来密切清朝与蒙古的关系,增强彼此的联系和认同感,有利于维护国家北部边疆的安定,故选A项;这些活动主要侧重于增进与蒙古的关系,不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排除B项;主要目的不是开拓版图,而是稳定边疆局势,排除C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与蒙古王公的关系,而非汉蒙民族交融,排除D项。]
13.A [清朝设立专门的中央机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清朝理藩院职责范围逐渐扩大,理藩院的机构也日益庞大,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几乎都派有理藩院官员,在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与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中,清朝的理藩院发挥过重要作用,故选A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新疆开始归属中央的标志是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排除C项;理藩院是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目的不是应对外来的侵略,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可知,该疆域图所反映的时期是清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通过灵活的民族政策(“因俗而治”)促进了国家治理,故选C项;清初统治者通过灵活的民族政策(“因俗而治”)很好地解决了边疆问题,但是并不能扩大为“根本解决”,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该地图强调的是国家治理,而不是“海权意识”,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兴建孔庙……开科取士”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仿效内地实行郡县制、建立以儒学为核心的学校体系,实行科举制,这些措施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故选B项。]
16.A [从材料中看,清政府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重新确认了之前条约所规定的中俄边境,进一步明确了中俄边境的划分,有利于北部边疆的稳定与发展,故选A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水忽涨十余丈,巨舰毕入”可知作者认为登陆水文条件的偶然改善是促进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咸水苦军士,而海岸忽涌甘泉,众无渴患。一战而澎湖克复”可知作者借海岸边有利的水文变化凸显清朝统治台湾的合法性和必然性。根据材料一“郑成功攻克台湾时,舟师搁浅”“非天之相此逆旅也”可知作者借助上天的口吻强调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偶然性,意图淡化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根据材料一“而海岸忽涌甘泉,众无渴患”可知作者在记载清军收复台湾时如有神助的描述强调台湾回归是天命所归,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借此凸显清朝统治的正统性。第(2)问,根据材料二“生齿日繁……勤耘耨、浚沟洫,力耕不让中土”可知台湾回归后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明显进步,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促进了农耕经济的繁荣,为当时社会人口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二“耕种如牛车犁耙与汉人同”可知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逐渐向台湾传播,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二“礼节近亦渐学汉人”“骎骎乎有中土之习”可知台湾地区的百姓学习汉族的礼仪教化,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明开化和民族交融。第(3)问,根据材料三“沿海七省藩卫”“海防尤重”可知同治年间的地方志强调台湾对沿海七省的战略防卫作用,凸显当时列强侵略导致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同时地方志还强调海防的重要性,体现了当时海防观念的进步;根据材料三“日本‘觊我土地’”“以公法条约,折衡于尊俎之间”可知光绪年间的地方志强调日本对台湾领土的觊觎,说明日本蚕食中国领土的野心日益暴露,同时中国人也开始用国际法的相关原则调停国家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晚清时期近代外交的发展。
答案:(1)强调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偶然性;淡化郑成功的历史功绩。(任答1点即可,2分)
凸显清朝统治台湾的合法性;台湾统一是天命所归,大势所趋。(任答1点即可,2分)
(2)精耕细作,农耕经济的发展;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传播;人口增多;少数民族文明开化;民族交融或文化认同。(任答2点即可,4分)
(3)同治时期:边疆危机的爆发(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海防观念或海洋意识的发展。(任答1点2分,答“洋务运动的进步”给1分)
光绪时期:日本侵华野心的暴露;近代外交的实践。(任答1点即可,2分)
18.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清朝入关后,为从俗从宜之计……置土司管理……派遣流官”得出,从因俗而治到改土归流,土司制变为流官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根据材料“增添镇营,改革赋役制度,兴办学校等项”得出,增强了清朝的边防能力,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这有利于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文化融合,加速了主流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文化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内地和边疆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经验。
答案:变化:从因俗而治(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土司制变为流官制。(4分)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速了主流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促进文化认同;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增强了清朝的边防能力;促进了内地和边疆一体化的进程。(8分)
4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