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1.D [根据材料“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获取侵略权益,因此战争不可避免,具有必然性,故选D项。]
2.D [根据材料“清朝大臣态度似乎并不是非常认真”可知,清政府并未认真、严谨地对待国际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中处于被动局面,故选D项。]
3.B [材料“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反映了道光初年以后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同时,农民需要将钱换成白银交纳赋税,这意味着农民需要更多的铜钱来兑换白银,激化了社会矛盾,故选B项;材料中银贵钱贱的现象主要源于白银大量外流,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材料现象是由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的,是贸易逆差的产物,“扭转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而面对此条约,中国全然不知利用国际法维护自身权益,而是放弃了自身权益,故选C项;中英协定关税不利于晚清经济发展,排除A项;中英协定关税的目的在于方便英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逐渐趋于崩溃,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材料仅涉及战后中国关税主权丧失,没有明确外交制度和理念与国际接轨,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864—1884年进出口平均税率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出口税率远远大于进口税率,相对而言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从而阻碍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故选B项。]
6.A [根据材料“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但由于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中国归还的借款实际上增多,中国的债务危机加剧,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币制差异导致中国债务危机的加剧,而非通货膨胀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原因是“国际银价下跌”,不是贸易逆差,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列强加紧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可知,近代中国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联系密切,这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关,故选B项。]
8.A [材料表明“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后,中外交涉事务纷繁复杂,军机处难以应对,必须临时建立新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这一情况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故选A项;维新变法与瓜分中国的狂潮均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C两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辛丑条约》中规定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外务部是独立的近代外交机构,与“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不相符合,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自《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就再也不抵抗了”可知,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致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渐合流,故选A项;列强侵华经济方式转变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过渡到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出现的原因是列强侵略的加剧,而不是清政府对列强的不抵抗,排除D项。]
10.D [面对日本侵台和新疆形势的严峻,清政府内部展开了关于海防与塞防的讨论,这反映了清政府开始关注国家的整体安全,显示出近代国家安全意识的萌发,故选D项;材料主要围绕的是海防与塞防的讨论,并未直接体现改革与守旧势力的激烈斗争,排除A项;材料中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更有效地防御外部威胁,而非表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变得强硬,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才刚刚兴起不久,材料讨论的是海防与塞防的策略问题,并未提及洋务运动的具体成效,排除C项。]
11.C [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政治和财政危机,清政府通过向列强出让筑路权和鼓励民间集资修路的方式应对,这导致路权丧失严重,民众利益受损,进一步加深了中外民族矛盾及晚清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故可以得出为社会阶层力量的整合埋下了种子,故选C项。]
12.C [根据材料“恳其实力相助……以示嘉奖”可知,清政府利用国际关系以收回辽东半岛的主权,是一种外交策略的调整,故选C项;“恳其实力相助”说明清廷已经改变天朝上国思想,排除A项;仅从嘉奖三国使节一事,无法反映清政府深谙近代外交,排除B项;晚清中国国际地位一直很低,且从嘉奖三国使节一事也不能说明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可知,沙俄霸占伊犁地区和法国偷袭马尾军港这两个事件都直接涉及中国的边疆安全,国人对此的强烈反应,显示了边疆危机在当时的凸显,故选B项;民主革命通常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而材料主要关注的是国人对外敌的反应,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人对边疆危机的强烈反应,C项无从体现,排除;沙俄霸占中国伊犁北、西、南三面,在西北地区,体现不出海权意识,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虽然福州已经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但泉州并没有开放,由此可知英国商船到泉州贸易违背了已有的条约体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商船的贸易,与扼杀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此时期清政府尚未开办民用企业,排除C项;材料不能整体反映中外贸易的情况,不能体现扭转了贸易逆差,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如果清政府不接受,将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表明西方国家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且武力干涉威胁中国政府,反映了国家主权遭受严重侵犯,故选D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八国联军侵入后,清政府最终决定“招抚”和利用义和团,排除B项;西方列强有利益冲突,“完全一致”说法错误,排除C项。]
16.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承认了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使资本输出取代了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自然而然开放通商口岸就失去了意义,故选B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航海图,大多详细记录了航线和港口信息”可得,宋元时期海图以航海图为主要种类,侧重为海上航行活动服务;根据材料一“不仅详细描绘了沿海地区的山川地形、岛屿分布、潮汐水流等自然地理信息”“不仅详细记录了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可得,明清时期海图种类更加丰富,出现海防图和沿海形势图,海防功能更加凸显。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繁荣,需要航海图提供地理、航线等信息;根据材料一“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信息”“还明确划分了内洋与外洋的界限,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明朝中期后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末清初面临西方殖民势力侵扰,海防压力增大。第(2)问,根据材料二“福州船政局的干吏黄维煊绘制的《皇朝沿海图说》被认为是译自英国人的绘图”“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背景、概况以及影响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
答案:(1)变化:宋元时期海图以航海图为主要种类,侧重为海上航行活动服务;明清时期海图种类更加丰富,出现海防图和沿海形势图,海防功能更加凸显。(2分)
原因: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繁荣,需要航海图提供地理、航线等信息;明朝中期后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末清初面临西方殖民势力侵扰,海防压力增大。(4分)
(2)评析:晚清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海防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惨败,认识到中国制图技术的落后,从而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图技术(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海图绘制技术);先进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自主编译西方海图。(4分)
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制图技术,有利于中国海图绘制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国人的海权意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抵抗侵略。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局限,主要以编译西方海图为主,独立自主进行测绘制图的时间较晚,产生的影响有限。(4分)
18.解析:第(1)问,前期态度,根据材料“刊发社论建言清廷全面备战并入越作战”可知主战。原因:根据材料“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与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根据材料“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可知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根据材料“主张加强两广边、海防,积极应战”并结合洋务运动的史实可知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提振了国人的信心。后期态度,根据材料“《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可知主和。原因:根据材料“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可知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或:清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一直不坚决);根据材料“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可知清军备战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第(2)问,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认识。积极方面,《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消极方面,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答案:(1)前期主战: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提振了国人的信心。(每点2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共6分)
后期主和: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或:清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一直不坚决);清军备战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任答其中1点即可,共2分)
(2)《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每点2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共6分)
5 / 5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检测)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这意在强调( )
A.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B.战争起因的复杂性
C.鸦片输入的危害性 D.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2.(202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令外国人疑惑的是,鸦片战争后与清朝政府签约的时候,清朝大臣态度似乎并不是非常认真,在《南京条约》的谈判中,“中方没有翻译,对约文的英文本全不过问;而对中文本的字句也不做仔细的斟酌”。这( )
A.反映了当时国人缺乏契约精神
B.表明清朝政府并不打算履行条约
C.体现出清朝官员坚持华夷有别
D.导致中国外交处于被动不利局面
3.(2024·山东淄博一模)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谓:“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这一现象( )
A.缘于商品经济发展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便于列强资本输出 D.扭转了贸易逆差
4.(2025·湖南湖湘名校联考)《南京条约》关于关税的表述为“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据此可知( )
A.中英协定关税有利于晚清经济发展
B.中英协定关税的目的在于规范贸易
C.晚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5.(2024·山东聊城三模)下面为中国1864—1884年进出口平均税率(%)变动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动趋势( )
年份 1864 1869 1872 1879 1884
进口 5.22 5.17 5.93 5.89 6.01
出口 9.24 9.10 10.02 10.22 11.59
A.体现了政府关税自主的意识
B.不利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C.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准则
D.折射出小农经济形态的稳固
6.(2024·河北邢台二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
7.(2024·广东韶关一模)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 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 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
8.(2024·湖南衡阳模拟)奕?建议清政府称:现在军报既多,外务事繁,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若仍由军机处管,“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待“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时,“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一建议的背景是( )
A.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
B.维新变法改革运动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9.(2024·江西部分学校联考)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虽然每次战败后均与侵略者签订了割地、赔款、开放商埠或允许在华建厂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就其主要倾向来讲,仍是“仇外”“排夷”的。然而,自《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就再也不抵抗了。这一变化( )
A.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日益合流
B.使列强侵华经济方式发生了转变
C.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催生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
10.(2025·广东惠州高三调研)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台,新疆形势严峻,清廷发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李鸿章基于防范日本的重要性,强调海防建设优先,一部分官员认为塞防更急,左宗棠则提出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意见,最终为清廷所采纳。这场讨论表明,清政府( )
A.改革与守旧势力斗争激烈
B.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强硬
C.洋务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D.近代国家安全意识萌发
11.(2024·湖北宜昌高三测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清政府战败和财政危机的时机,在中国展开所谓利权争夺战,引起中国社会各界对利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也不得不采取向列强出让筑路权和鼓励民间集资修路的方式应对。这种状况( )
A.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B.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C.为各阶层力量的整合埋下了种子
D.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发展
12.(2024·湖南名校联盟模拟)《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上折提议“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其实力相助”。此后,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日军退离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最终重回中国怀抱。为了酬谢,奕?奏请清廷赏给三国使节“宝星”以示嘉奖。这一事件( )
A.说明清廷未改变天朝上国思想
B.反映清政府深谙近代外交
C.体现了清政府外交策略的调整
D.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13.(2024·河北金科大联考高三检测)1879年沙俄霸占中国伊犁北、西、南三面,抢掠财物,同时要求中国赔款。消息传来,国人群情激奋,“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1884年,法国偷袭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粤东义民,同声愤激,众怒汹汹,意欲毁法国商民房屋,攻击教民。这表明当时( )
A.民主革命酝酿发展 B.边疆危机凸显
C.清廷重视舆论宣传 D.海权意识增强
14.(2024·安徽黄山二模)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 )
A.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
B.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
C.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
D.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
15.(2024·山东实验中学一模)1900年3月上旬,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不但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这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义和团被中外势力仇视
C.西方列强的利益完全一致
D.中国主权遭受严重侵犯
16.(2024·辽宁锦州一模)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内容,但《辛丑条约》却没有此类条款。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
B.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海图是指以海洋及沿海陆地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地图。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航海图,大多详细记录了航线和港口信息。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如明代的《筹海图编》,不仅详细描绘了沿海地区的山川地形、岛屿分布、潮汐水流等自然地理信息,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信息;又如清朝嘉庆时期的军事海图《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不仅详细记录了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精确标注了地形、水文等,还明确划分了内洋与外洋的界限,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
——摘编自朱鉴秋《中国古代航海图发展简史》等
材料二 1869年,福州船政局的干吏黄维煊绘制的《皇朝沿海图说》被认为是译自英国人的绘图。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程鹏绘制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此后,中国传统航海图和海防图二分的局面逐渐消融。
——摘编自何国璠、韩昭庆
《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1)结合材料一,简析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对晚清时期编译海图增多的现象进行评析。(8分)
18.(2024·湖南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战”与“和”
《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廷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廷全面备战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即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法军占领越南山西逼近北宁,面对主战声势持续高涨,清廷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廷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闽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
——摘编自黄飞《由“战”转“和”:
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8分)
(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发挥作用的认识。(6分)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