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1.B [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的废除是由地方督抚大臣倡导的,但最初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日俄战争后,在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张之洞等人再次请求废除科举,清政府才最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迫于形势的举措,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被动废除科举制度的史实,没有涉及民众的态度,故得不出是朝野上下的普遍共识,排除A项;在日俄战争之前,就有官员提出要废除科举制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科举制度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D项。]
2.D [材料说明了清末宪政的保守性特点,这促成更多人转向支持革命,故选D项;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来看,清廷虽然名义上在推进立宪,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而不是真正地探索民主政治,排除A项;清廷的改革主要是为了维护皇权,而非真心实意地改变落后局面,排除B项;材料所述并未涉及中日关系,排除C项。]
3.C [通过描绘代表不同身份的小孩,漫画家暗示清末新政虽然试图改革,但实际上缺乏成熟和深入的规划,就像孩子们的游戏一样幼稚,故选C项。]
4.A
5.D [梁启超认为,必须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革命党人则强调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才能培养人民的政治思想、智识和能力。由此可见,梁启超的观点更偏向于先培养国民的政治素质,然后建立国民政治;而革命党人则认为应该先进行政治革命,建立新政府,再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培养人民的政治能力,即其分歧在于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故选D项。]
6.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奋勇军的做法旨在巩固民主革命的成果,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D [根据表格材料可知,皇族和立宪派虽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主张保清王朝,只有革命派“不要清王朝”,这给革命造成一定阻碍,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着来自皇族和立宪派的阻力,故选D项;“同等重要”说法错误,清廷皇族保中国只是“顺便”,排除A项;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对中国政治进行改革,并不主张延续皇族固有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革命派强调保中国,推翻清朝统治,未涉及其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从最初的不支持内阁制,到后来的改为支持内阁制,这种变化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以内阁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这种根据时势变化和实际需要采取不同政体的做法,体现了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故选A项。]
9.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混乱,因此,各种救国思想应运而生,试图为中国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这些思想流派各有侧重,但共同目标都是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因此,救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故选C项;20世纪初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科学社会主义只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流行的思想流派之一,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传统封建礼教“被完全取代”不符合史实,传统封建礼教只是遭到冲击,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二人为限……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可知,文官保荐制度中对徇情滥保有处分要求,体现出政府注重对保荐制度的监管,故选C项;根据材料“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可知,这反映了北洋军阀时期文职官员保荐过程中的某个文件规定,并不能反映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文官保荐体制,不能体现整个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排除B项;“公平公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信息“其干部主要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让他们各自……防御任务”及所学知识可知,新军是武昌起义的主要革命力量,此举措有利于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C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三年前被罢官,在武昌起义后被清政府重新重用,可见清政府政局出现变化,故选C项;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开始着手复辟帝制,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英国对袁世凯的态度,排除B项;袁世凯的重新启用是清政府危机下的无奈之举,并不是被其政治伎俩迷惑,排除D项。]
13.C [材料时间是1912年2月9日,即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后不久,清帝宣布退位之前,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方清政府仍处于对立状态,据此可知,该漫画的主题意在说明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翁之利,故选C项。]
14.D [根据材料“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社会舆论空前开放……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可知,中国人民思想得到解放,根据“民国初年”“政治生活沸腾……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可知,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故选D项。]
15.C [题干中的漫画形象描绘了在南北和谈之初,南方提出实现共和,而袁世凯为争取个人利益,提出君主立宪,和谈很快陷入僵局,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艰难,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虽然打着“君主立宪”的名义,但他是为了在南北和谈中给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袁世凯并非君主立宪势力,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D [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得到发展,政党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党大多以民主为纲领,体现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后政党政治得以扩张,故选D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廷政治不良,民军起义于武昌,以图改革”“清帝逊位,让权于中华民国”可得,忽视革命党、孙中山等的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一“幸民国成立迅速,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从事整理,秩序渐复。已而正式大总统仍举袁世凯续任”可得,夸大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袁世凯为清廷内阁总理”“1915年《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袁世凯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统治)确立、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二次革命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分裂以及教科书体现政府意志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进行政治革新,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力图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论题“近代政治革新促进社会发展”,或者“近代政治革新对社会发展作用有限”,或者“近代政治革新对社会发展具有两面性影响”。其次,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政治革新的相关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阐述:1898年,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冲击封建制度;1901年,清政府实行政治革新(清末新政),采取了包括教育、军事、经济、政治在内的诸多领域的新政策。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如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谋求今日社会之发展,不可一味因循守旧,应当随着国情与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革新等。
答案:(1)局限:忽视革命党、孙中山等的历史功绩;夸大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4分)
原因:袁世凯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统治)确立;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二次革命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分裂;教科书体现政府意志。(6分,任写3点即可)
(2)示例:
论题:近代政治革新促进社会发展。(2分)
阐述:1898年,维新派联合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冲击封建制度。期间维新派提倡的新学与民权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觉醒。戊戌政变后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
1901年,清政府实行政治革新,采取了包括教育、军事、经济、政治在内的诸多领域的新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深度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和清政府的灭亡,促进了社会政治进步。(2分)
近代部分政治革新尽管未取得完全成功,但仍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由此可知,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谋求今日社会之发展,不可一味因循守旧,应当随着国情与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革新。(2分)
1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可概括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第(2)问,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观点,必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根据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来论述。从材料一的研究成果看,①③是论述辛亥革命在推动经济近代化方面发挥的作用,②④是论述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推动作用,⑤是论述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辛亥革命在三个方面的重大影响来论述第(1)问观点的成立。
答案:(1)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6分)
(2)政治角度——②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角度——①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思想文化角度——⑤: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8分)
5 / 5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丰台区二模)1901年,变法上逾刚刚颁布,两广总督就奏请废八股,改试策论。此后,袁世凯等一批封疆重臣多次提出“变通科举”,结果都未得到政府响应。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借日俄战争给清政府带来的危机,再次联名奏请“立停科举”。并提出“科举妨误人才……故欲补救时艰……必自先停科举始”。清政府最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表明,废除科举( )
A.是朝野上下的普遍共识
B.是清政府迫于形势的举措
C.起因于日俄战争的爆发
D.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2024·湖南长沙二模)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共23条,大多采自日本明治宪法。正文是“君上大权”,附录之中列有臣民权利义务。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这说明了( )
A.清末立宪开始探索民主政治
B.清廷有改变落后的强烈愿望
C.日俄战争促成中日关系改善
D.清末革命风潮高涨的必然性
3.(2024·福建龙岩三模)如图为1907年《人镜画报》刊发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四个幼稚园形象的小孩各自身上都有一件代表身份的物品,例如代表“政治”的小孩头上戴着清政府的官帽,代表“军人”的小孩手里拿着一杆长枪。该漫画旨在( )
A.揭露清廷预备立宪的虚伪性
B.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讽刺清末新政缺乏系统规划
D.抨击保守势力阻挠政治改革
4.(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
A.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全面完善税收体制
C.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筹集资金供给军需
5.(2024·四川绵阳三模)梁启超认为,必须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革命党人强调“建设新政府之模范,即为开浚人民之政治思想,培养人民之政治智识,习练人民之政治能力之一大机关”。二者的分歧在于( )
A.革命与改良孰重孰轻
B.平民与精英孰优孰劣
C.立宪与共和孰是孰非
D.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
6.(2024·湘豫名校诊断考试)武昌起义后建立的奋勇军,巡防武昌,保卫鄂城,制定了暂定规条,并编刊《劝军白话》,设统领、总参谋官各一员,设炮队二队、马队一排,机关枪队二排,工程队一队,侦探队若干,马炮工编制与军政府编制相同,饷章照军政府定制,官兵战斗时,每日另给银洋一元。这一做法旨在( )
A.巩固民主革命的成果
B.谋求全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C.废除清王朝军事体制
D.完善近代化军队基本建制
7.(2024·重庆巴蜀中学调研)下表是清廷皇族、立宪派、革命派各自关于保中国与保清王朝的认识。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派别 主张
清廷皇族 先保清王朝,顺便保中国
立宪派 先保中国,顺便保清王朝
革命派 只保中国,不要清王朝
A.皇族认为保清王朝与保中国同等重要
B.立宪派主张延续皇族固有统治
C.革命派不具有反抗帝国主义的精神
D.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着重重阻力
8.(2024·广东六校联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讨论政府组织方案时,孙中山认为“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两年后孙氏在语涉政体的演说中表态:“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佳。”由此可见( )
A.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B.革命派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C.民国政体思想不断完善
D.专制独裁的氛围甚嚣尘上
9.(2024·山西吕梁三模)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流行的部分思想流派及其核心主张。
思想流派 核心主张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实业救国 保护民族工业、实业救国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社会主义已成为社会共识
C.救国是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
D.传统封建礼教被完全取代
10.(2024·江西名校联盟模拟)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11.(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武汉三镇光复后,湖北军政府在对军队实施整治的基础上,扩充了四协军队,其干部主要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队员主要在武汉就近招募,士兵招够后,就划定武汉为四区,让他们各自负责本区的防御任务。其举措( )
A.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地位
B.意在捍卫民主共和政体
C.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D.保证了南方政局的稳定
12.(2024·河北新时代测试)1911年11月,袁世凯应召回京,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袁世凯,皇位的觊觎者,抵达了三年前自己被罢官的北京。今天他由2 000名士兵护卫,并被政府热情地接待。为了欢迎他的到来,政府发布了公告称京城附近的军队都由其掌控。”该描述内容反映出( )
A.袁世凯开始走上复辟帝制之路
B.英国积极支持袁世凯重掌军权
C.武昌起义导致清政府政局变动
D.清政府被袁世凯政治伎俩迷惑
13.(2024·湖南师大附中质检)如图是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的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 )
A.列强争夺中国矛盾重重,日本、西方实行绥靖政策
B.“府院之争”实质是西方、日本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外国列强坐收渔翁之利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不断,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14.(2024·广西“贵百河”高三调研)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
B.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D.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15.(2024·广东珠海模拟)1911年12月24日,南北和谈一度陷入僵局,《神州日报》发表了名为《倒行逆施》的漫画(如图所示):袖口处绘有铁血十八星旗的一人持枪发射,枪口喷发的火焰却被倒立的猿猴用后腿所执水壶的水浇灭。此漫画反映出( )
A.君主立宪势力非常强大
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C.中国民主政治道路艰难
D.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16.(2024·湖南长沙模拟)据统计,民国初年政党在北京有82个,上海80个,广州25个,南京16个,其他城市均在10个以下,北京、上海成为政党活动的两大集中地。这一现象( )
A.取决于自然环境与开放程度
B.有利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源于国内政局发生激烈变化
二、非选择题
17.(2024·湖南名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清廷政治不良,民军起义于武昌,以图改革。数月之间,各省响应。袁世凯为清廷内阁总理,虑全国扰乱,力持停战,遣使南北议和,定优待皇室条件。清帝逊位,让权于中华民国。是时各省军队纷扰,藩属离心,几成分崩之势。幸民国成立迅速,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从事整理,秩序渐复。已而正式大总统仍举袁世凯续任,友邦同时承认,民国基础乃固。
——1915年《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进行政治革新,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力图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的局限,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革新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18.(2025·山东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作者 标题
①朱荫贵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
②问昕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年)
③张翔等 《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
④关凤利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年)
⑤杨丽坤 《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第(1)问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8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