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烟品牌名为“射日”,广告中有“完全国货”“五九纪念日”字样,目的是警示国人勿忘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的国耻,反抗日本经济侵略,拒买日货,支持国货。这种主张抵制日货、支持国货的运动侧面反映当时中国面临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的局面,故选A项。]
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此之前加强对舆论的压制,导致媒体自由度降低,报纸发行数量减少,故选C项;材料强调报纸发行数量减少,非报纸内容,无法体现“尊孔复古”,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核心是提倡民主与科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其进步性,全盘否定过于绝对,排除D项。]
3.A [根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的老者正在舍弃鼎(代表民国体制),并准备离去,这与袁世凯对专制权力的贪恋和他试图复辟帝制的历史事实相吻合。根据1916年的史实可知,漫画揭示了袁世凯在死亡之前对专制权力的贪恋,故选A项。]
4.C
5.D [根据材料“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曰内阁,曰丞相”可知吴佩孚在论述府院之争时大篇幅引用了古代内阁、宰相与皇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体现了他对民主共和政体的理解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封建君主专制已经不复存在,排除A项;府院之争的本质是列强在华的利益之争,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B项;府院之争指的是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二者都是行政机关,排除C项。]
6.D [材料提及虽然“劝禁缠足的工作从未停止过”,但1928年妇女缠足比例仍然较大,且旧式婚姻占比大,可知新式社会习俗推广艰难,旧式社会习俗仍有较大的社会基础,故选D项;“历史作用微弱”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促使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排除A项;“南方改革程度高于北方”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中湖北(南方省份)为59%(占比最高)相悖,排除B项;“国民政府忽视妇女地位”不符合史实,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法》,其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时期的经济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业,而是拓展到了教育、法律、工程、会计等多个领域,职业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加强,故选A项。]
8.C [由题图信息可知,与1894—1908年相比,1908—1920年我国国内生产的商品年均增长率大幅增加,且超过了进口洋货的增长率,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呈现发展的趋势,故选C项;题图中只有进口洋货,并未提到出口商品,所以无法得出贸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转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显示具体的进口商品数量,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外国商品输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涉及国内生产商品和进口洋货两项数据,并没有关于商品出口量的情况,所以也就无法得出商品出口量呈增长趋势的结论,排除D项。]
9.C [题干信息显示,上海及苏、杭、宁的同业公所反对易服,但不反对剪发,提倡国货。因为易服会对中国与服装相关的行业、产业产生冲击,体现了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故选C项。]
10.A [根据题干可知,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和民国总统黎元洪不仅是大地主,而且还创办了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说明他们兼有大地主与资本家的双重身份,这对于研究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资本膨胀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题干着重点在于叙述二者的“经济属性”,并没有涉及该时期的“政治”层面,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二者创办了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时间“民国六年七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时间是1917年,从漫画人物形象以及“萬歲”,可以判断出漫画讽刺的是张勋复辟事件,而张勋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故选C 项;1912年清政府就已经灭亡,排除 A项;袁世凯复辟时间是在1915年,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时间是1924年,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及题图信息可知,中国棉纺织业获得发展,面粉出口增长迅速,结合所学1890年至1927年史实可知,在此期间,中华民国建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故选B项。]
13.C [材料“《爱国之歌》”“爱我中国”“奋发为疆”体现了迎合时代潮流“提倡国货”运动,故选C项。]
14.A [根据材料可知,胡适、钱玄同等倡导的新式标点符号得到政府支持并通过法令颁行推广,有利于白话文运动的发展,故选A项;根据材料“仿古昔之成规……辅助理解”可知推行新式标点的目的是借鉴古今中外的语言规则以帮助阅读理解,并非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政治变革,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革新不是救国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
15.C [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在1914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文化、法律、道德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这种全面性的变革被比喻为“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说明其希望利用传统文化来稳定秩序,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一些国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恰恰表明革命共和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排除A项;辛亥革命有成功之处,不能说基本失败,排除B项;材料仅仅反映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不代表要复辟帝制,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民间文学运动”“思想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件”“发现民间文学”“转变了……对文学……对民众的根本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文学运动使知识分子发现民众的力量,这有利于知识分子走进民众中,会对民众的思想起到启蒙作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思想启蒙而不是白话文运动,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C项;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D项。]
17.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如由材料“法庭判决,文斐登报更正虚假结婚广告,更正攻击唐群英的不当之语”得出信息:唐群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妇女权益。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史实等阐述分析,如唐群英是妇女运动的领袖,一方面,她积极维护妇女权益,倡导男女平等,这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挑战;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说明当时中国法治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是由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进而得出结论: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示例:
历史信息:唐群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妇女权益。(2分,照抄原文不得分)
评析:材料中唐群英是妇女运动的领袖,一方面,她积极维护妇女权益,倡导男女平等,这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挑战;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说明当时中国法治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是由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迁。(8分)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2分)
18.解析:第一,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思想)、辛亥革命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对于剪辫的反应,得出时代背景(政治)——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背景(经济)——清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时代背景(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第二,围绕“人们对于剪辫的不同反应”来提取三则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得出(材料一)政府颁布法令要求剪辫,在于表明与清政府彻底决裂,顺应世界潮流,推动中国社会习俗变革; 根据材料二图1民众剪辫时开心的表情,从世界潮流的角度来分析得出(材料二)图1反映当时部分民众主动剪辫,他们认为剪辫不仅表达了坚决反对清王朝君主专制的意愿,也是文明卫生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思想解放潮流; 根据材料二图2民众剪辫时表情木然,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分析得出(材料二)图2反映当时部分民众抵触剪辫,他们既受留辫旧习俗的约束,也受传统儒家观念的限制,体现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根据材料三“表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不是清朝遗民,更不是‘日本国民’”得出(材料三)台湾地区的民众纷纷剪辫,他们想以此表达民族意识、爱国情怀和对祖国革命事业的支持。 最后,紧扣剪辫与社会的关系总结升华得出:剪辫是社会习俗变革的缩影,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移风易俗绝非一纸法令即可实现,不仅需要政治革新,还需要思想解放。
答案:示例:
评析: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材料一)政府颁布法令要求剪辫,在于表明与清政府彻底决裂,顺应世界潮流,推动中国社会习俗变革;(材料二)图1反映当时部分民众主动剪辫,他们认为剪辫不仅表达了坚决反对清王朝君主专制的意愿,也是文明卫生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二)图2反映当时部分民众抵触剪辫,他们既受留辫旧习俗的约束,也受传统儒家观念的限制,体现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材料三)台湾地区的民众纷纷剪辫,他们想以此表达民族意识、爱国情怀和对祖国革命事业的支持。
剪辫是社会习俗变革的缩影,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移风易俗绝非一纸法令即可实现,不仅需要政治革新,还需要思想解放。(16分)
5 / 5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湖南常德一模)下图是反抗日本经济侵略的广告——“射日”牌香烟,该广告( )
A.折射出当局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B.源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C.揭示出民族企业发展空前艰难
D.说明中国正迈向半殖民地深渊
2.(2024·广东名校联考)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出版业约有500家报馆,其中北京有50家,上海15家,汉口6家。1915年后,北京报馆数目为20家左右,上海减到5家,汉口仅剩2家。1912年以后的两年之中,全国报纸发行总数也由4 200万份减到3 900万份。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尊孔复古思想盛行
B.新文化运动影响有限
C.帝制复辟活动加强
D.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3.(2024·江西五市九校联考)如图为马星驰在1916年6月创作的反映当时时事的漫画《今日始撒手长往乎》。画面中一名老者右手将鼎丢下,同时回头看着这个鼎,鼎身刻有“中华民国”和“辛亥制”七个字,鼎的三只足上分别刻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字样,其中刻有“立法”和“司法”的双足已然残缺;老者左手接过拂尘,脚踏彩云,正欲成仙而去。该漫画展现的是( )
A.袁世凯对专制权力的贪恋
B.陈独秀对复辟帝制的不满
C.孙中山对民国体制的维护
D.梁启超对革命政权的抨击
4.(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报刊的广告篇幅与版面数成倍增长,广告成为报业经营的生命线。据统计,1925年4月10—30日的上海《申报》、北京《晨报》和天津《益世报》,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别为42.7%、52.7%、62%。此现象反映了( )
A.五四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西方商品充斥国内市场
C.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生活
D.民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5.(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吴佩孚于1918年致电段祺瑞,阐述自己对府院之争的看法,下面是电文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
查民国约法,宣战媾和许大总统以特权,未闻以此种特权许内阁也。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责任,宰辅朝野上下之权衡,以辅左右出入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国存亡,实责任在宰辅一人……殊不知宰辅总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关固闭,言路弗通,则国情无所达。
A.封建君主专制仍在继续
B.军阀势力阻碍政党政治发展
C.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紧张
D.民主共和仍受封建思想束缚
6.(2024·江苏苏州八校三模)辛亥革命后,劝禁缠足的工作从未停止过,但1928年统计的妇女缠足比例显示,湖北为59%,河北为50%,山西为18%,察哈尔为53%,且此时“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这些现象反映( )
A.辛亥革命历史作用微弱
B.南方改革程度高于北方
C.国民政府忽视妇女地位
D.社会习俗变革艰难曲折
7.(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民国时期所编《阜宁县新志》列出了23种职业,其中包括公务员、教员、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医生、记者、电务员、邮务员、商人、渔人、矿工、工人、军人、警察、杂业等。“农中有士,商中有士,工中有士”的局面成为现实。上述职业构成表明( )
A.社会结构多元化加强
B.小农经济趋于解体
C.生产分工日益精细化
D.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8.(2024·河北保定三模)下图所示为1894—1920年中国国内市场商品平均年增长率。据图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这一时期中国( )
A.贸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转
B.外国商品输入日益减少
C.民族工业呈发展的趋势
D.商品出口量呈增长趋势
9.(2024·东北三省联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要求“剪发易服改元”。但1911年12月12日,上海及苏、杭、宁的同业公所,包括丝绸、制衣、典当三业合共150余人,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B.群众提倡国货运动蓬勃发展
C.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
D.思想观念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10.(2024·湖北武汉模拟)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是天津静海一带有名的大地主,同时还创办了恒源纱厂;民国总统黎元洪不仅是大地主,而且投资创办了一批企业,如中兴煤矿、中原煤矿等12家厂矿和中华汇业银行,成为工商地主。材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初年( )
A.社会结构的变化 B.官僚资本的膨胀
C.军阀派系的纷争 D.土地兼并的加剧
11.(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民国漫画家钱病鹤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一则新闻漫画《自作孽,不可活》(如图),漫画中的石碑上刻有“萬歲”二字,碑座上书“民国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镇压”。该漫画内容( )
A.揭示了清政府必然走向灭亡
B.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C.说明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2.(2024·山西运城二模)下面是1890—1927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以及1914—1919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资本家爱国意识
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C.近代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以改变
D.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13.(2025·广东江门调研)如图为中国近代某报刊1914年4月刊登的外国仁丹广告。框中特意刊登的《爱国之歌》中有“爱我中国”“奋发为疆”的字样。这一做法( )
A.缘于“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试图迎合“提倡国货”的潮流
D.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4.(2024·湖南永州三模)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意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俾备采用”。由此可知( )
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
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
15.(2024·湖北十一校联考)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
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
16.(2024·广东梅州二模)有学者认为,1918年发轫于北京大学一群青年民间文学家们中间的民间文学运动,堪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件,一些知识分子发现民间文学,转变了中国知识界对文学、更重要的是对民众的根本态度。这种“转变”( )
A.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兴起
B.启蒙了广大民众的思想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促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中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浙江人郑师道因调查盐政来湘,在长沙求见妇女运动领袖唐群英遭拒,遂捏造成婚广告毁唐名誉。1913年2月16日,《长沙日报》未经核实即刊载郑师道送来的结婚广告。广告登出后,唐群英要求报馆更正未果,当晚8时率男女30余人“直入排字房,将已排成之版及一切架上铅字、铅件、盆灯、玻璃窗等尽行捣碎”。事后,唐群英和女子参政同盟会通电,指责该报“有意污蔑唐君,摧残女界”。《长沙日报》因此停刊半月之久,报馆向法庭起诉唐群英。
双方各延律师,法庭判唐群英败诉。报馆总经理文斐污蔑唐群英行为不端,唐群英表示将与郑、文二人辩个明白,要么给郑、文二人各一枪,要么自己手枪自击。后经人调解,法庭判决,文斐登报更正虚假结婚广告,更正攻击唐群英的不当之语,并赔偿《长沙日报》损失费大洋2 000元。
——摘编自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三卷》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评析。(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述合理)(12分)
18.(2024·湖南长沙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
剪辫文》(1912年)
材料二 1912年街头剪辫图
材料三 在台湾地区,人们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纷纷把辫子剪掉,以表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而不是清朝遗民,更不是“日本国民”。很快,台湾地区无论城乡,人民普遍剪掉了辫子。
——摘编自王文德《辛亥革命前后台湾的一鳞半爪》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对于剪辫的不同反应。(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