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1.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斗争形式由学生倡导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罢课游行,再到知识人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些都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故选B项;抵制日货、罢课游行和创办报刊等斗争方式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才创新的,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日本侵略,中国民众掀起抵制日货的活动,“开始出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提及五四运动在浙江的空间范围扩大,并非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排除D项。]
2.A [依据材料可知,经史学家陈汉章自编讲义,将西方科技统统考证为先秦诸子的旧物,并解释说自己的本意是要打破当时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颓风,重塑文化自信,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3.A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人类在社会生活上有三大基本的权利:生存权、劳动权、劳动全收权(工人做的东西应该完全归工人自己),这就使得时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明确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推动了社会进步,即人类能够有这三种的权利,才算得是真正的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三大基本的权利,与“劳动观念”无关,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人类的“权利”,与“改造社会”无关,排除C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新思想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可知,双方都认为五四运动起源于一种新的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这种运动对民权和觉醒充满了信念,而五四运动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故选D项;“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的历史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材料中胡适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何干之认为五四运动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阵营分化”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胡适和何干之的观点是在探讨五四运动的起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五四运动的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美英唆使下的排日运动”“民国八年”“《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天津各校校长请释被拘学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起,而后波及全国,参加者几乎为社会各阶层,它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A项;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符合中国民主革命实际,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为,尽管新文化运动与军事、政治、产业这三个领域没有直接的同一范围,但新文化运动能够渗透并影响这三个领域,从而推动社会革命的进程。综上,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它还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不具有“多重性质”,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应该与军事、政治、产业相结合,没有讲述应该将发展经济作为新目标,排除B项;材料强调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影响政治、经济与军事,推进社会革命,以救国救民,并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推进手段,排除C项。]
7.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各地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其目的是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针对的是工人阶级,而非广大民众,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而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B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并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些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故选B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A项;“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与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有关,排除C项;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排除D项。]
9.C [在1921年到1922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长虽然显著,但与其想要成就的革命目标相比,组织力量的发展速度确实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一策略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得到了正式确认,并在此后的国共合作中得到了实施,故选C项;寻求共产国际帮助并不能迅速壮大组织力量,排除A项;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于1922年的中共二大,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此后并未修改,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即积极组织发动工农运动,但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并不能实现革命目标,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1925年10月……限制利息最高不超过二分五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为了联合更多的力量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对中小地主和农民等的土地政策做出调整,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故选C项;国民革命中的“右倾”主要指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为国共第一次合作,排除B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题干中1925—1926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湘籍共产党员50多人,占黄埔一期共产党员的半数以上”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也因此有大量共产党员,湖南因为地理原因,在黄埔军校学员中占比较高,故选D项;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当时北伐尚未开始,湖南不是革命中心,广州等地才是,排除A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且当时土地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项;黄埔军校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创办的,排除C项。]
12.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国民革命开展,吸引大量学生、学者等流向广东(东南)参与革命,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壮大,故选B项;民族战争主要是抗日战争,人才的流动方向主要是西南和西北,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1924—1927年),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中国共产党没有取得革命领导权,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北伐战争是一场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旨在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而农民运动是推动北伐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在农村地区推动农民运动,可以动摇军阀的统治基础,为北伐军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中共中央的这些决定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故选D项;提高农民的革命意识是农民运动的结果,材料并未涉及这些决定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B项时空不符,排除;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C项时空不符,排除。]
14.A [根据题干可知,到1927年7月,湖北省共产党基层组织数量和人数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结合所学国民革命可知,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进步力量也不断增长,故选A项;题干仅述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情况,并没有涉及国民党,排除B项;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排除C项;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得到纠正是在1927年所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排除D项。]
15.B [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到农会在初步运动时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时,意识到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农民运动时,采取了将革命道路探索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策略。这种做法既考虑到农民的宗法社会心理,又顺应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减少革命的阻力,增加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选B项。]
16.B [根据材料“俄国的支持……‘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可知,这是对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描述,该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体现了联俄联共的主张,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故选B项;根据材料“创办的军事院校……‘组织革命军’”可知,创办军校的目的是进行国民革命反帝反军阀,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黄埔军校的创办说明此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开展是在国共合作破裂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根据材料“组织革命军……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可知,国内还有外来侵略势力,说明此时处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还未成立,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共一大召开前……具体筹划者”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高度保密;根据材料一“上海的会议被迫中断后”“红船守护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势严峻,其他史料难以保存;根据材料一“王会悟将中共一大开会的经历整理成……回忆录”可知,亲历者的口述可信度较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将中共一大开会的经历整理成……回忆录”可知,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共一大召开的原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1964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亲历者的艺术创作(第二手史料或文学类史料),对于研究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党的阶级基础、建党的初心和使命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三“中共一大纪念馆展示的谢觉哉日记”“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因怕泄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陈独秀”可知,材料三是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工作的早期筹备、秘密开会、组织情况的历史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补充音像史料,如开会的照片、宣传纲领和主张等的宣传品;原始史料,如当时中共中央的文件和电报;文献史料,如后世学者的研究著作;回忆录;上海或嘉兴的地方志等。第(3)问,根据材料一“她勇敢提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材料二“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材料三“共产主义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答案:(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高度保密;形势严峻,其他史料难以保存;亲历者的口述可信度较高。(2分)
意义: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共一大召开的原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
(2)史料价值:材料二是亲历者的艺术创作(第二手史料或文学类史料同等给分),对于研究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党的阶级基础、建党的初心和使命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三是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任答其中1点即可),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工作的早期筹备、秘密开会、组织情况的历史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每点2分,满分4分)
补充史料:音像史料,如开会的照片、宣传纲领和主张等的宣传品;原始史料,如当时中共中央的文件和电报;文献史料,如后世学者的研究著作;回忆录;上海或嘉兴的地方志;等等。(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3)精神财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4分)
18.解析:首先,由材料“1926年6月出版”的时间信息阐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如20世纪初,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大众与封建军阀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背景下,1926年,《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意在激励青年为民族命运奋斗。1926年6月,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正值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的前夕,《中国青年》封面采用“射塔矢志”的故事,意在激励青年树立为民族革命斗争到底的决心,这响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对即将开始的北伐战争有一定的宣传动员作用。其次,由材料“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并结合漫画创作的目的阐述分析,如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中国青年》连续二十一期以这幅画作为杂志封面,加强思想宣传,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引导青年关注现实,积极投身北伐战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和主张,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有志青年中撒播革命火种。
答案:示例:
评析:20世纪初,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人民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大众与封建军阀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背景下,1926年,《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意在激励青年为民族命运奋斗。1926年6月,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正值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的前夕,《中国青年》封面采用“射塔矢志”的故事,意在激励青年树立为民族革命斗争到底的决心,这响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对即将开始的北伐战争有一定的宣传动员作用。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中国青年》连续二十一期以这幅画作为杂志封面,加强思想宣传,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引导青年关注现实,积极投身北伐战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和主张,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有志青年中撒播革命火种。(12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茂名二模)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
A.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
C.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
2.(2024·广东惠州一模)1919年,经史学家陈汉章在北京大学授课,自编讲义从先秦诸子著作中寻找欧洲“声光化电,都是我国古已有之”的证据,并对学生解释道:“鸦片战争以后,士林中养成一种崇拜外国的风气,牢不可破,所以编了那样的讲义,聊当针砭。”陈汉章此举( )
A.利于树立文化自信
B.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意在重建儒家伦理
D.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3.(2024·山东潍坊二模)下面是1919年《晨报》“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的头题文章(节选)。该文章旨在( )
人类在社会生活上有三大基本的权利。
第一是生存权。第二是劳动权。第三是劳动全收权。……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
我们要得这三种的权利,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
A.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
B.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C.强调改造社会是生存的前提
D.动员民众参加国民革命
4.(2024·湖南名校联盟模拟)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1917年和1918年发展的新思想运动。历史学家何干之则主张五四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据此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
A.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
B.是新文化阵营分化的结果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
5.(2024·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联考)对于中国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当时日本政界认为它是“美英唆使下的排日运动”。该事件发生当天(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七日)《大公报》有关该事件的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天津各校校长请释被拘学生》等。据此可推知,该历史事件( )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脱离中国民主革命实际
6.(2024·山西省际名校联考)1920年,陈独秀在沪江大学以《什么是“新文化”运动?》为题的演讲中指出,新文化运动“确和‘军事’‘政治’‘产业’三者没有同一范围的”,“但是能够将‘新文化’的运动加入此三项范围以内,更有完全最高的理想”。陈独秀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 )
A.是具有多重性质的文化运动
B.应该将发展经济作为新目标
C.可以借助其他力量深入推进
D.已成为进行社会革命的力量
7.(2024·广东广州二模)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 )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8.(2024·江西南昌二模)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C.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9.(2024·山东济南三模)从1921年到1922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从50多人扩大到了195人,这种组织力量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其想要成就的革命目标还相差很远。为此,中国共产党( )
A.积极寻求共产国际帮助
B.修改民主革命纲领
C.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主张
D.广泛组织工农运动
10.(2024·河北保定三模)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中国现时的政局与共产党的职任议决案》里提出了“耕地农有”口号,指出应当没收大地主、军阀、官僚、庙宇的田地交给农民。1926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限定地主最高租额,农民所得至少要占收获物50%,限制利息最高不超过二分五厘。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这一变化( )
A.助长了国民革命中的右倾错误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
D.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形势需要
11.(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635人中,有湘籍学员182人,其中湘籍共产党员50多人,占黄埔一期共产党员的半数以上。这一现象( )
A.源自湖南成为革命中心
B.确保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体现出国共合作的时代风貌
12.(2024·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北京《晨报》上一幅漫画将当时的社会流动喻为《孔雀东南飞》(如图所示,孔雀的羽毛上写有学生、学者、教授)。该历史现象( )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巩固壮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
D.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
13.(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中央农委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省农运为重点,同时在陕、川、桂、闽、皖、苏、浙等七省全面推动农民运动。这些决定( )
A.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B.反映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D.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
14.(2024·湖北黄冈中学二模)截至1927年4月,湖北省各地已发展工会会员40万余名,共青团员2万余名,农协会员171万余名,妇协会员3万余名,1927年7月,湖北省69个县、市中,已有65个县、市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除武汉三镇外,各地特支以上党组织所属支部约500个,党员增至1.7万余名。这表明( )
A.革命形势助推进步力量成长
B.国共两党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C.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得到纠正
15.(2024·安徽蚌埠模拟)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提出:农会在初步运动时须注意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此后,许多地方的共产党人在宗族内部完成最初的农民发动组织工作。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试图彻底铲除农村封建势力
B.将革命道路探索与传统相结合
C.发动农民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立足于农村地区开展土地革命
16.(2024·广东肇庆一模)某时期创办的军事院校,在财政、武器和制度创建等方面均得到俄国的支持,俄方亦派员充任顾问并帮助筹建学校。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有人致辞说:“组织革命军,以后着着(逐渐地)进行,所以能够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大告成功。”据此可知,该军校( )
A.践行了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
B.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
C.助推了“打土豪,分田地”开展
D.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佛山燕博园高三能力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王会悟(1898—1993年,浙江桐乡人)年轻时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曾激动地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陈独秀欣喜地回信:“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堂了。”1920年,王会悟在上海结识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达,两人于1921年4月结成伉俪,婚礼就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办。中共一大召开前,李达是会议的具体筹划者,王会悟协助丈夫做筹备工作,开会期间作为会务人员参与了中共一大,特别是上海的会议被迫中断后,她勇敢提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并始终在船上勇当“红船守护人”。后来,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毛泽东评价她是一个“真正的人”。后来王会悟将中共一大开会的经历整理成《“一大”在南湖开会的情况》的回忆录。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1964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
材料三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示的谢觉哉日记
注:谢觉哉在日记里写道:“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〇〇〇〇〇之招。”谢觉哉后来解释,5个圆圈指“共产主义者”,因怕泄密,故用圆圈代替。发出这份“开会通知”的,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口述史料对研究建党历史的必要性和意义。(4分)
(2)说明材料二、材料三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外,举例说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8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一大召开留下的精神财富。(4分)
18.(2024·海南全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如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年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