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1.C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虽然从1920年到1936年,工厂产品、矿冶业产品及进口产品的产值或比例都有所增长,但与农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相比,仍处于劣势地位,反映出近代化发展缓慢,故选C项;表格信息中没有出口信息,无法看出进出口贸易是否平衡,排除A项;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从1920年到1936年诸多行业商品的生产状况,没有商业发展的信息,生产产值增加不等同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工业萎缩”,排除D项。]
2.B [根据题干“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是一种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故选B项;材料未反映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情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腐败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杜绝了”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保证了政府的效能”无法体现,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经与英美等国多次谈判,1930年达成取消的初步协议。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才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的桎梏”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争取取消领事裁判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最终实现,这一变迁反映了国内国际政局的变动,故选B项;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中国政府的收回利权举措,与民众觉醒关系不大,排除C项;“普遍认可”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读书生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救亡的性质,体现了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故选C项;“广大中小知识分子转型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偏概全,《读书生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问题,不等于这些知识分子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更不能扩大到广大中小知识分子都转型为马克思主义者,排除A项;“不断深化”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只提及《读书生活》认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悖,排除B项;尽管《读书生活》在上海创刊,但并不能证明上海始终占据中国思想解放的前沿阵地,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土地革命时期”“源于农民的现实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通过传播歌谣揭露农民受到剥削的悲惨命运,使农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困境,目的在于鼓舞农民参与革命的斗志,故选D项;“揭露农民备受剥削的现实”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C项。]
6.C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进口税则》,三次确定的海关进口税率分级逐渐增多,且进口关税税率逐渐提高,这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所以有利于近代工业发展,故选C项;虽然多次公布《进口税则》,但是我国并未实现关税自主,且半殖民地的地位不发生根本改变,也就无法阻止列强经济侵略,所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关税自主的实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仅提到了进口关税的税率,并未将进出口总额进行比较,无法得出“维护了外贸顺差”的结论,排除D项。]
7.A [根据题干时间可知,其所述史实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助社、合作社等,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故选A项;题干未述及苏区土地的归属问题,无法得出“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史实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未形成,排除C项;根据题干可知,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主要是调配劳动力和耕牛的使用,而不是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针对家族因素过多会影响党的民主决策,1928年11月,毛泽东提出改造农村党支部,主张增加工人、佃农、雇农等成分的党员,以优化党的组织结构,旨在完善党的民主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故选A项;“苏维埃政权性质”偷梁换柱,材料提及的是党的组织建设,排除B项;“红军”偷梁换柱,应为“党员”,排除C项;“开展反右倾思想斗争”不符合题意,材料侧重党的民主建设,排除D项。]
9.C
10.C [材料提及“在第三国际的指示下”,中国共产党的城市起义屡遭失败,毛泽东呼吁“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可知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应中国化,故选C项;“国民革命教训深刻”不符合题意,与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相悖,排除A项;“得到了纠正”不符合史实、题意,1930年时,“左”倾错误仍然存在,排除B项;“被普遍接受”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1.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时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通过儿歌的方式向广大民众宣传革命思想,体现出音乐教育服务革命现实,故选C项;材料中未涉及美育教育对普通民众产生的影响,无法得出“引起普遍关注”的结论,排除A项;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民族革命战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苏区通过儿歌宣传革命思想,无法得出儿童积极参加工农红军的结论,排除D项。]
12.C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的《关于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规定,既能保证运送物品符合共和国的要求,也能保证不重复征收关税,这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C项;这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巩固自己政权的现实要求,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排除A项;由“通关者经过其他关税处不再缴税”可知,只要货物过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就不再交税,所以不存在国内关税,也就谈不上国内关税正式取消了,排除B项;近代国民政府做过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始终并未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排除D项。]
13.D [材料所述中央苏区大规模“借谷”和大规模发行公债,其对象是苏区的百姓,即人民,筹集到的粮食和钱款能够加强根据地建设,故说明人民为根据地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故选D项;筹集粮食和钱款可以用来进行根据地建设,结合1932—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可知,根据地建设面临一定困难,但是“财政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借谷”运动和发行公债,并非“打土豪,分田地”,排除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表明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而直至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才又确定了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4.B [根据材料“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彻底的民族自决”“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独立”“和平”等可知,该宣言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政治主张和外交政策,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俄国道路,更没有体现俄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A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发表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排除C项;该宣言主要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政策,对于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作用有限,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苏区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壮大红军医疗队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对苏区进行围剿,壮大红军医疗队伍有利于苏区反“围剿”斗争的开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20世纪30年代初,苏区致力于通过各种措施壮大红军医疗队伍,并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相关描述,且此时并未形成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全国抗战尚未爆发,此时日军并没有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重要地位”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并在乡村权力构成中占重要地位,这说明苏维埃注重保护妇女的权益,故选B项;根据妇女占“大会代表总数的25%”并不能得出女性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的结论,排除A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得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维护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需要;应对中国共产党力量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考量;受西方合作社思想的影响等。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可得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根据材料二“1930年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可得编写专门的宣传材料;颁布相关法律规则;强调农民自愿(自动)结合(参与);重视经济效益和社员共同福祉;根据材料二“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可得合作社种类较多;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共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得调动了苏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粉碎国民党政权的封锁;巩固了工农联盟,维护了苏维埃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建设有启迪作用。
答案:(1)原因: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维护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需要;受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影响;应对中国共产党力量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考量;列强向中国转嫁危机;城市金融业出现大量剩余资金;农村调查和乡村自治实验的开展。(答出3点即可,6分)
(2)特点: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编写专门的宣传材料;颁布相关法律规则;强调农民自愿(自动)结合(参与);重视经济效益和社员共同福祉;合作社种类较多;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答出2点即可,4分)
意义:调动了苏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粉碎国民党政权的封锁;巩固了工农联盟,维护了苏维埃政权;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建设有启迪作用。(答出2点即可,4分)
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赴苏参会学习”等可知,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经由中东铁路及其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前往苏联;根据材料二“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等可知,红色地下交通线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进步青年赴苏参会学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东北靠近苏俄(联),东北红色交通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进步青年经由中东铁路赴苏俄(联)参会学习提供了地理空间上的便利;根据材料二“南昌起义后”“反革命‘围剿’和严密封锁”“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总部曾位于上海,而中央苏区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陆路通衢均为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红色地下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有利条件较多,易于隐蔽和物资输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传递情报、物资、信件”“护送中国共产党……赴苏参会学习”“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及材料二“信息往来……输送了大量物资”“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等可知,两条红色交通线都承担了传递信息、输送物资、护送领导人和进步青年等重要任务。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及材料二“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等并结合两条红色交通线承担的传递信息、输送物资、护送领导人和进步青年等重要任务可知,两条红色交通线及时有效地沟通了党中央与共产国际、中央苏区间的信息联络,护送了大批党的重要干部,输送了大批的紧缺物资和资金,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反侵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传承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
答案:(1)经由路线: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经由中东铁路及其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前往苏联;红色地下交通线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或由上海的中共中央至江西瑞金的中央苏区)。(每条路线1分,共2分)
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形成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东北地区比邻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该交通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进步青年经由中东铁路赴苏俄(联)参会学习提供了地理空间上的便利。(2分)
红色地下交通线形成的历史原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总部曾位于上海,而此时中央苏区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从地理空间上看,陆路通衢均为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红色地下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有利条件较多,如南昌起义军南下地区,群众基础好;香港、汕头等地华洋杂处,百业并存,易于隐蔽和物资输送。(2分)
(2)主要任务:传递信息;输送物资;护送领导人和进步青年。(每点1分,任答 2点得2分)
伟大意义:及时有效地沟通了党中央与共产国际、中央苏区间的信息联络;护送了大批党的重要干部;输送了大批的紧缺物资和资金;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反侵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传承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湖南邵阳二模)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1920年和1936年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表
类型 1920年 1936年
产值(亿元) 比例(%) 产值(亿元) 比例(%)
农业产品 39.09 42.28 75.33 44.82
手工业产品 29.75 32.17 43.86 26.10
工厂产品 8.83 9.55 28.31 16.84
矿冶业产品 2.91 3.15 4.96 2.95
进口产品 11.88 12.85 15.61 9.29
合计 92.46 100 168.07 100
A.进出口贸易平衡 B.商品经济繁荣
C.近代化发展缓慢 D.民族工业萎缩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 )
A.较为科学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
B.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
C.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
D.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
3.取消领事裁判权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重点之一。经与英美等国多次谈判,1930年达成取消的初步协议。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才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的桎梏。这一变迁折射出( )
A.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国内国际政局的变动
C.民众主权意识的觉醒 D.国际法得到普遍认可
4.(2024·广东广州毕业冲刺)1934年,李公朴主编的《读书生活》在上海正式创刊,该刊主要探讨中小知识分子的读书生活。1935年起,《读书生活》开始对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做出了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救亡的性质“依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性(质)”等判断。由此可推知( )
A.广大中小知识分子转型为马克思主义者
B.大众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C.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
D.上海始终占据中国思想解放的前沿阵地
5.(2025·广东湛江联考)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流行的歌谣题材大多源于农民的现实生活,如“汗水洗身泪洗面”“身上无衣心也冷”。中国共产党推动这些歌谣的广泛传播旨在( )
A.揭露农民备受剥削的现实
B.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鼓舞农民参与革命的斗志
6.(202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进口税则》,确定海关税率(见下表)。海关进口税率变化( )
时间 税率
1928年 分为7级:7.5%、10%、12.5%、15%、17.5%、22.5%、27.5%
1930年 分为12级: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
1933年 分为14级: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80%
A.阻止了列强经济侵略
B.实现了关税自主
C.有利于近代工业发展
D.维护了外贸顺差
7.(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如在全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粉碎国民党的封锁
B.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8.(2025·广东广州模拟)1928年11月,毛泽东针对“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的实际,主张改造农村党支部,强调在组织发展上应“特别注意工人、佃农、雇农成分之增加”。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主张意在( )
A.完善党的民主建设 B.阐明苏维埃政权性质
C.强化红军政治认同 D.开展反右倾思想斗争
9.(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据不完全统计,1930—1931年,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发行或计划发行的纸币约为114.9万元。当时一首庆祝闽西工农银行周年的纪念诗歌写道:“工农自己设银行,纸币通行各地方。到处都有兑换处,随时可以换光洋。”这表明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 )
A.数量大,促进经济发展
B.可以完善货币体系
C.信誉高,流通范围广泛
D.能与银元等额兑换
10.(2024·安徽皖北五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在第三国际的指示下,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多次发动武装起义,但屡遭失败。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大声疾呼“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据此可知( )
A.国民革命教训深刻
B.“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C.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
D.革命新道路被普遍接受
11.(2024·江西南昌三模)歌曲《当红军》收录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部编的《儿童唱歌集》中,如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
A.美育教育引起普遍关注
B.适应民族革命战争需要
C.音乐教育服务革命现实
D.儿童积极参加工农红军
12.(2024·安徽皖豫联盟高三联考)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规定,各种货物过关,运货人都须将所运货物的名称、数目、价格等报告关税处,请求检验,除免税品外,均须按税率缴纳关税,通关者经过其他关税处不再缴税。这( )
A.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B.标志着国内关税正式取消
C.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D.表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13.(2025·湖南永州二模)据统计,从1932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共发动大规模“借谷”运动三次,筹集粮食100万担以上,折合谷子约为1亿斤;共大规模发行公债三期,筹集公债400余万元。据此可知,当时中央苏区( )
A.财政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
B.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转移
D.人民为根据地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14.(2024·湖北武汉调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明确提出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以“联合全世界被压迫的民众起来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为目的,确定与苏联结成巩固联盟,提出“彻底的民族自决”“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独立”“和平”等外交政策。该宣言( )
A.是俄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典范
B.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15.(2024·湖南雅礼中学三模)20世纪30年代初,根据地政府多次号召群众为红军找医生、找药料,同时采取中药西药相结合的方式缓解药品短缺,还通过动员地方医师、自主培养医生来壮大红军医疗队伍。这些举措( )
A.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开展
C.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
D.立足于提升解放区医疗水平
16.(2024·江西九江二模)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在乡村权力构成中也占重要地位。1934年初,妇女代表占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城乡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总数的25%。这表明( )
A.女性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
B.苏维埃注重保护妇女的权益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国民革命推动中国女性解放
二、非选择题
17.(2024·湖北十堰二模)[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了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开始用行政命令主动发起农村合作运动。在“救治农村”“调节农村金融”的口号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宣传,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创办信用合作社。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监会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将其规定为国策运动之一。“经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体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动,合作事业之进展逐日形蓬勃矣。”但终因未能改变封建制度,农村合作运动未能起到挽救农业危机和复兴农村经济的功效。
——摘编自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
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解决中央苏区粮食极度缺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1930年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如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
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及意义。(8分)
18.(2024·广东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护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进步青年赴苏参会学习,为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与共产国际之间传递情报、物资、信件的秘密交通线。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于司酮《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研究》
材料二 南昌起义后,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席杰《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的经由路线,试从空间观念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承担的主要任务及其存续的伟大意义。(8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