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9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19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4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1.B [根据材料“民国贰拾年(1931年)十一月拾四日”“请勿用仇货,抵制到底”可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该华侨要求家人抵制日货,体现了民众的爱国热情,表达了华侨对日本侵略的愤慨和声讨,有利于在海内外广泛宣传抗日主张,故选B项;材料未言明汇款是否用于国内抗日战争,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形成的,但材料强调的是民众要抵制日货,排除C项;根据材料“民国贰拾年(1931年)十一月拾四日”可知,华侨针对日本侵略形势,号召家人抵制日货,反抗日本的侵略,而不是鼓励支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排除D项。]
2.D [1933年日本已经展开对东北地区的侵略,中共中央通过广泛深入组织动员,秘密扩展革命群众工作,以及发现和培养干部,可以确保在抗日斗争中拥有强大的组织基础和战斗力,从而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故选D项;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是在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此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尚未建立,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南方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向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发出指示信”不符,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红军愿意与之携手抗日救国,呼吁全体同胞总动员共同抗日”“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自1931年以来就通过各种方式呼吁抵抗日本侵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决心,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根本矛盾没有“消弭”,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抵抗日本侵略的态度,而非国民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侵略坚定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日本的企图,排除D项。]
4.C [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在瓦窑堡会议后,适时调整统一战线策略,将“抗日反蒋”的方针改为“逼蒋抗日”,这说明民族危机的加深助推了国共走向第二次合作,故选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标志是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与题干时间和主旨均不符,排除A项;1935年,全民族抗战尚未达成社会共识,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所述表明中共把民族利益放在了阶级利益之上,体现出国共两党间的共同利益是抗日,而不是强调二者间的阶级利益,排除D项。]
5.B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也是意志与人心的较量,要加强对士兵和民众的教育和动员,让他们明白抗日救国的大义和责任。据此可知,毛泽东强调政治动员的重要性,故选B项;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排除A项;根据材料“每个士兵每个人民”可知,毛泽东不仅仅注重农民,还注重士兵和其他抗日力量,排除C项;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撰写了多篇重要文章,阐述了对日作战的方针和政策,“对日作战的方针”包括军事战略、群众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A [1936年1月,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调整政策,改变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和口号及对富农、保甲团的态度,这些做法意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A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是为巩固抗日根据地而实行的民主政权建设政策,与材料主旨和时间均不符,排除B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转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排除C项;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建国的道路,排除D项。]
7.C [1938年8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改称晋冀豫区委,之后这一改制便在抗日根据地普遍开展起来,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都属于陕甘宁边区领导的背景下,对中共省级领导机构名称的调整,适应了团结抗日的需要,所以材料变动意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题干是有关中共省级党委建制的调整,与作战部署无关,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中共省级党委建制的调整与游击战不属于同一范畴,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中共省级党委的名称变化只是形式上调整,并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8.D [题目描述的是八路军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铁路破袭战,并与友军配合攻击济南车站。这种行动与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相呼应,形成对日军的多面夹击,因此这一做法是为了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故选D项;“囚笼”政策是在抗战相持阶段(1939—1940年)日军在华北地区实施的一种政策,目的是通过修筑公路、铁路等交通线,形成包围网,分割和封锁抗日根据地。而题目中的时间是1938年,早于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正式建立,排除C项。]
9.A [根据材料“‘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改选县政府’……普遍实行民选”可知,这些举措注重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治理,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结论,排除D项。]
10.D [回民班、蒙古族学校和民族学院的创办,以及教学内容中增加阿拉伯语等事实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各民族群体开展抗日和谐共处的教育工作,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一致的,故选D项;这些活动虽然关注各民族的发展,但并未提及保障民族独立,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当时处于全国抗战时期,国共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并未强调反蒋的斗争,排除C项。]
11.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42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在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占比为10.80%,远高于1937年的1.1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抗战爆发后,为了躲避战火,为抗战积聚力量,国民政府组织将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云南是安置内迁企业和发展战时工业的重要基地,因此工业资本在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占比明显上升,故选A项;1942年全国抗战已经爆发,企业内迁是为了应对战时需要,并非未雨绸缪,排除B项;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企业遭受战火破坏,同时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压榨民族企业,民族工业生产面临的环境很严峻,而非得到改善,排除D项。]
12.B [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庆祝活动使全民族形成了社会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有利于强化民族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平型关大捷的庆祝并非国家权力介入,排除A项;学校教育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再现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手段之一,排除C项;大众媒体宣传只是再现这一史事的手段,且材料没有英雄形象的表述,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公务员不是站在老百姓头上的官僚”“以自己的艰苦精神及模范作风影响推动群众”可知,《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的制定施行加强了干部考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培育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政治风气,故选B项;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排除A项;此时抗日战争尚未胜利,反帝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排除C项;此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仍存在,“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北海银行总行开展了一系列业务活动,目的是促进该地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助力民族民主革命,为抗战胜利和根据地建设等服务,故选D项;开展金融机构和队伍建设是手段而不是主要任务,排除A项;落实群众路线是具体的方式,而非任务,排除B项;根据材料“投资经营商业、接管城市银行”可知,“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只是其部分作用,不是整体主要任务,排除C项。]
15.A [该债券上写着“日本劝业银行”“昭和”,说明这是日本债券,当时这些城市都属于日占区,日本在中国国土发行长期债券,体现了日军对中国财富的榨取,维持“以战养战”政策,故选A项;日本发行掠夺性的债券加剧了通货膨胀,排除B项;材料债券是在沦陷区发行的,排除C项;材料债券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沦陷区发行的,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和掠夺性,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8年到1943年,八路军和新四军抗击日军比例较高,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故选D项;材料未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比重,并无八路军和新四军牺牲的信息,排除C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可知,材料一的日记属于第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从侵华日军的角度反映百团大战的战况,对佐证百团大战的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和材料二“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可知,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向石太线、井陉附近铁道等交通线发动袭击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运输线为主要目的的特点;根据材料一“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凌晨0时30分”“凌晨1时30分”和材料二“突袭作战”可知,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发动袭击的时间是凌晨和“突然……袭来”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八路军突袭作战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和材料二“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可知,材料一所记载的铁路运输中断、列车不能正常前行等信息,可用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取得较大战果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三“《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可知,材料三的宣传版画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及其为抗战所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三“巩固团结抗战到底”可知其中图1可用于佐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与维护;根据材料三“游击”可知图2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根据材料三“边区政府民主普选妇女投票情形”可知图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的建设,团结妇女以及社会各阶层,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
答案:(1)可以。理由:材料一的日记属于第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从侵华日军的角度反映百团大战的战况,对佐证百团大战的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能准确指出材料一的性质和作用给2分;仅回答“可以”,但不能从史料的性质和来源的角度进行准确分析给1分)其中,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向石太线、井陉附近铁道等交通线发动袭击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以进攻交通运输线为主要目标的特点;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发动袭击的时间是凌晨和“突然……袭来”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八路军突袭作战的特点;材料一所记载的铁路运输中断、列车不能正常前行等信息,可用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取得较大战果的特点。(任意答对1个方面得2分。其中能正确提炼材料一的信息给1分,能正确指出可佐证的特点给1分)
(2)分析:材料三的宣传版画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及其为抗战所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能通过版画的出处指出其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给2分)
其中图1可用于佐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与维护;图2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图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的建设,团结妇女以及社会各阶层,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能准确指出图片所对应的史实并进行适当叙述给2分,答对3个方面给6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汕头一模)该侨批加盖上述印章旨在(  )
A.在经济上支援国内抗日战争
B.在海内外广泛宣传抗日主张
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鼓励支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2.(2024·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1933年1月,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发出指示信,要求从中共满洲省委到支部以及每个党员,必须用一切方法打入一切游击队伍、重要企业及群众组织,秘密扩展革命群众工作,以及从游击战争、罢工斗争和农民运动中发现与培养干部。该指示旨在(  )
A.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地位
B.扩大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影响
C.丰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手段
D.强化党在抗日斗争中的组织保障
3.(2024·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抗战文件,这主要说明(  )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1931年9月20日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
1935年8月1日 “八一宣言” 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红军愿意与之携手抗日救国,呼吁全体同胞总动员共同抗日
1936年12月19日 《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国共两党根本矛盾已经消弭
B.国民党对日本侵略实行消极政策
C.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决心
D.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4.(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后,中共适时调整统一战线策略,将“抗日反蒋”的方针改为“逼蒋抗日”。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全民族抗战已达成社会共识
C.民族危机助推国共走向合作
D.国共两党间的根本利益冲突
5.(2024·江西上饶二模)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指出,中日之间的较量,不仅是现代化程度的较量,而且还是意志与人心的较量。他认为“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据此可知,毛泽东(  )
A.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
B.强调政治动员的重要性
C.注重农民群众的力量
D.阐述了对日作战的方针
6.(2024·湖南怀化二模)1936年1月,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信中指出:“好些口号在今天是不能适用的了,如‘打发财人’‘进攻富农、反对富农’‘没收富农土地及剩余农具’等。有些错误的口号是要根本纠正的,如‘杀尽地主富农’(有些同志是这样说的)、‘杀尽反革命,杀尽保甲团’等。”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指示意在(  )
A.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贯彻“三三制”原则
C.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D.走和平建国的道路
7.(2024·广东广州毕业冲刺)1938年8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改称晋冀豫区委,之后这一改制便在抗日根据地普遍开展起来。这一变动(  )
A.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部署
B.适应了游击战的需要
C.意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8.(2024·山东淄博三模)1938年8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四支队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大规模铁路破袭战。同时,三支队七团与友军配合,一直打到济南历城,并一度攻入黄台、北关两车站。八路军的这一做法是为了(  )
A.打破日军封锁“囚笼”政策
B.积极参与百团大战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配合正面战场抗战
9.(2024·广东揭阳二模)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年,该县根据“三三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根据地的基层治理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
D.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0.(2024·陕西商洛高三学情诊断)1939年9月在陕甘宁边区,中央党校成立了回民班;1941年6月在陕北公学成立了民族部;边区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学校,功课里增加了阿拉伯语。另外,还创办了两所蒙古族学校;1941年创办了民族学院,招收了蒙、回、藏、苗、汉等各族青年300多人。这一做法(  )
A.注重保障各民族的独立与发展
B.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C.推动人民群众参加反蒋的斗争
D.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1.(2024·陕西商洛模拟)下表所示是1937年、1942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的统计数据。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资本总额/万元 在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占比
1937年 421.6 1.17%
1942年 20 949.9 10.80%
A.沿海企业内迁为抗战积聚力量
B.国民党未雨绸缪改善工业布局
C.国民革命拓展民族工业发展空间
D.全民族抗战改善企业生产环境
12.(2024·广东梅州二模)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借助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13.(2024·四川泸州三模)1941年7月2日,陕甘宁边区制定施行《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在扎实有效的干部考核作用下,延安时期“公务员不是站在老百姓头上的官僚”,他们“只是群众中间的先进分子,以自己的艰苦精神及模范作风影响推动群众”。这一考核条例(  )
A.加强了干部管理,巩固革命根据地
B.优化了干群关系,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
C.巩固了两党合作,完成了民主革命
D.解决了阶级矛盾,实践新民主主义理论
14.(2024·山东济宁联考)1940年,中共创办的山东北海银行总行在鲁中成立。银行先后开展了发行独立货币、进行货币斗争、开办农村贷款、投资经营商业、接管城市银行等一系列业务活动。该银行的主要任务是(  )
A.开展金融机构和队伍建设
B.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C.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
D.恢复经济助力民族民主革命
15.(2024·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联考)1941年以后,上海、南京、北平、长春等大城市的公私银行发行了大量的长期债券(如图)。这些债券的发行(  )
A.与日军“以战养战”政策相适应
B.稳定了中国通货膨胀局面
C.冲击了国统区的货币金融秩序
D.体现了金融界的家国情怀
16.(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下表是抗战时期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国共不同部队所抗击的日军占这些地区全部日军的比例。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八路军、 新四军 58.8% 62% 58% 75% 63% 58%
国民党 军队 41.2% 38% 42% 25% 37% 42%
由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指导全民族团结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抗战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C.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付出了巨大牺牲
D.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江门一模)恰当地使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侵华日军中尉尾岛芳美在其手写的作战日记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的某场战斗中八路军与侵华日军交战的情况:
“(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传来了左侧消息: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
“(凌晨0时30分)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
“(凌晨1时30分)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枪声从近处传来。敌人突然从阳泉车站四周袭来。”
——摘编自郝禹《史料解读:一个日军
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
材料二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起的大规模战役,其特点主要有:1.突袭作战;2.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3.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报中刊发了大量抗战宣传版画,以下为其中的一部分:
(1)材料一能否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佐证?请说明理由。(要求:引用材料一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4分)
(2)某同学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分析材料三对论证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8分)
7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