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20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20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4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5·广东惠州高三调研)1946年“五一”劳动节,中共中央发表社论,指出“工会一方面要说服资本家改善工人的待遇以提高劳动热情……另一方面,工会也要说服工人,不向资本家提过高的要求”。这一主张(  )
A.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有利于第二条战线的巩固
C.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D.借鉴了苏联模式的经验
2.(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20世纪30年代周谷城完成《中国通史》,书中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反抗运动;关注不同阶级、阶层对立、转化;关注民族关系,力图说明各民族历史贡献。到1948年,此书共重印12次,但书也屡屡被禁,有人曾攻击作者“存马克思主义嫌疑”。这反映了(  )
A.阶级矛盾逐渐取代民族矛盾
B.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广泛传播
C.军阀割据引起社会剧烈动荡
D.政治环境影响了学术的发展
3.(2024·湖南名校联盟模拟)1947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经济紧急措施”法令,对米、面粉、棉纱、布匹、燃料、食盐、食糖、食油等主要生活必需品制定价格限制,禁止黄金和外币的买卖流通,规定公职人员工资冻结在1947年1月的生活指数标准上。这一举措(  )
A.表明全国财政经济陷入崩溃
B.客观上促成了第二条战线初步建立
C.反映国民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D.折射出国共军力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4.(2024·山东泰安模拟)下图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创作的系列漫画《三毛流浪记》中的《不如洋娃娃》。该漫画(  )
A.讽刺抗战背景下恶性通货膨胀
B.反映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C.揭露内战时期的人口贩卖问题
D.批判洋货涌入冲击了民族工业
5.(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1948年,公粮占东北解放区全年财政收入的37.04%,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到1949年,来自公粮的收入占比下降至23.32%,而来自工业的收入占比增长至30.41%。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推进   B.革命形势的发展
C.工业建设的进行   D.苏联模式的影响
6.(2024·广东汕头二模)
1948年2月国民党石家庄市某分部
党员入党动机调查统计表
入国民党动机 人数 占总数之比例
怕打了饭碗而加入者 156 79.2%
想利用国民党的关系靠近行政负责人者 20 10.2%
糊里糊涂被拖进去者 18 9.1%
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者 3 1.5%
总计 197 100%
上表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当时国民党(  )
A.内部派系林立    B.贪污及腐化严重
C.坚持专制独裁   D.组织和思想涣散
7.(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区城市工作干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该报告旨在(  )
A.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总结城市接管经验
C.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借鉴土地革命做法
8.(2024·东北三省四市二模)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和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分配土地。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
A.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打败日本的殖民侵略
D.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9.(2024·河南郑州三模)以下两幅漫画分别出自1947年10月《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年画刊》和1948年《东北画报》。据此可知(  )
A.土地改革激发革命和生产热情
B.渡江战役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C.三大战役胜利使民众安居乐业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已经吹响
10.(2024·江苏扬州调研)1948年11月,《泰晤士报》评论说:“现在看来,中国如果要统一,似乎将从东北出发了。”某西方驻华大使情绪悲观:“我们非常不愿意地得到这样的结论:国民党现政府之早日崩溃是不可避免的了。”据此可知,当时(  )
A.渡江战役已经取得胜利
B.人民解放军准备战略决战
C.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覆灭
D.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1.(2024·百师联盟二轮复习联考)1948年的下半年,河北解放区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抽调了大量的干部准备南下,既有军事、党务、机要、政府、工农青妇等方面的干部,也有经济管理、财政、银行、贸易、通讯社及报纸等专业人才。这体现出当时(  )
A.民主革命事业的顺利推进
B.南方干部缺乏问题得到解决
C.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D.河北成为党政人才培养中心
12.(2024·江西五市九校高三联考)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向人民解放军发出一封电报,指出: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善于管理工业和商业,善于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善于处理外交事务,善于处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问题……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这封电报的发出和实践(  )
A.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阶级基础
B.加速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进程
C.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13.(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外国记者从战斗中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是“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是“军事公式里巨大的未知数”。此外,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也承认,“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极其危险”。这些认识主要基于该时期(  )
A.革命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B.中国共产党调动了民众革命积极性
C.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D.恶性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
14.(2024·河北邯郸模拟)1949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外文翻译机构的决定》中指出:“中央责成中宣部及外事组,将北平原有之外事学校及华大俄文系,合并成立一个外国语学校,暂归外事处管理,分俄语、英语两部,扩大学员到五百人至七百人。”这一决定(  )
A.是党工作重心转移的标志
B.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源于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D.满足了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
15.(2024·安徽安庆一中三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各行各业人员投身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洪流中来,工人掀起增产立功运动,城市商人积极捐资献物,木瓦匠、修理工等自由职业者开赴战场为部队修补工具、建设工事,广大医务人员跟随部队医治伤员,教员、新闻从业者等知识分子以笔为矛,在思想舆论战线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解放区群众对前线的支援(  )
A.为人大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
B.构成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C.反映出人民解放战争的性质
D.奠定战后经济恢复基础
16.(2024·重庆巴蜀中学高三考试)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的通过(  )
A.巩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为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开始奠定干部基础
D.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在全国执政做好准备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国民政府已于四月十八日正式建都南京,南京为总理(指孙中山)指定的都城,在历史上亦为中国民族求独立自由而屡次建立的都城,邦国之基,自此永奠……
——蒋介石发布的告全体将士书(1927年4月)
材料二 《建都南京二周年纪念宣传大纲》:自近世海道打通以来,世变中心,不在内陆,而在海上。东西文化的交换,不由旱道,而恃水程。……上海居全国海岸线的中点,既便于指挥全海,以应付风云日紧之太平洋,亦为中外文化交换之枢纽。而控制利用上海的局面,唯南京恰为适宜。
《建都南京二周年纪念宣传要点》:南京是对外因应世变、交换文化,对内统驭全国、建设南北统一文化的最适当的全国政治中心。
——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周报》
(1929年4月15日)
材料三 1949年1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与王稼祥交谈时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在何处?”王稼祥建议:“北平扼守联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又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毛泽东连声赞同说:“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摘编自孙文晔《把千年帝都变为人民的国都》
(原载《文摘报》)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蒋介石选择建都南京,其表面宣称的理由有哪些,并分析蒋介石的真实意图。(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提出定都问题的历史背景,并说明选择定都于北京的战略意义。(8分)
18.(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国民党不顾中国共产党和民盟的反对,召开了“制宪国民大会”(简称“制宪国大”或“国大”),国民党代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国民党人认为,以三民主义冠国体,是国民党领导革命的目的,也是建国的准绳,“民有、民治、民享”及“民主”等字义已包含于“三民主义共和国”的含义之中,不必赘述,在会议中与青民两党代表展开了激烈争论。
青年党与民社党代表指出修改宪法第1条为“中华民国为民主共和国”,认为“各国宪法第一条皆规定国体,规定主权者是谁……现中华民国既规定为三民主义之国体,等于国民党为主权者,国民党员为八百万,则其他四万万四千二百万人民将摒弃于主权之外”。民社党代表指出“三民主义是一种广泛政治思想,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如果订在宪法条文中,将来必会引起种种争执与借口”。
国民党代表则强调三民主义目前已为国内各党派所一致承认,写入政协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之中,已“非国民党一党者”,称此举“甚合理想”。
蒋介石与国民党被迫作出一定让步,同意“民有、民治、民享”入宪,称“这部宪法‘以三民主义为基础,成为民有、民治、民享共和国的宪法,是世界上共和国最新的宪法’”。
——摘编自张维达《1946年“制宪国大”国体之争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这场争论双方的主要依据,并对1946年“制宪国大”国体之争进行评价。(12分)
7 / 7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1.C [社论中指出,工会一方面要说服资本家改善工人的待遇,以激发和提高工人的劳动热情,这体现了对工人阶级权益的关怀和维护;另一方面,工会也要引导工人,合理地向资本家提出要求,避免提出过高的要求,这反映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一主张实际上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根据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国内各阶级力量对比的现实情况所做出的策略调整。它旨在通过维护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1946年冬,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兴起,逐步发展为第二条战线,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著作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及民族关系,有助于激发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适应了全国抗战的需要;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日益恶化,一些人出于新的政治意图对其批判攻击。由此可见,历史著述在不同的时期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主旨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就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且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与军阀割据无关,排除C项。]
3.C [根据题干时间“1947年2月”可知,这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从法令内容来看,国民政府试图通过控制生活必需品与禁止黄金和外币买卖来稳定国民经济,反映出国民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故选C项;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全国”表述错误,排除A项;第二条战线是指国统区内的爱国民主运动,与国民政府的经济法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共军力对比,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出20世纪40年代后期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经济崩溃,洋货涌入,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老百姓生存艰难,这些都是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的表现,故选B项;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后期”可知,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内战时期的人口贩卖是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的表现,排除C项;洋货涌入,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是国民党统治危机的体现,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东北解放区公粮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下降,而工业收入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依据时间判断可知,这种变化是因为辽沈战役(1948年9月—1948年11月)胜利,东北全境解放,推动东北解放区工业发展,故选B项;土地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影响公粮的缴纳,但与材料中的“来自工业的收入占比增长至30.41%”不直接相关,排除A项;1948年到1949年国家工业建设还没有大规模进行,排除C项;苏联模式与材料中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6.D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在石家庄市某分部的党员入党动机主要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而不是基于对国民党理念和信仰的认同。这说明国民党在当时面临着组织和思想涣散的问题,其党员的意识形态凝聚力不强,故选D项;表格数据反映的是国民党某分部党员的入党动机调查情况,并未涉及内部派系斗争情况,也没有贪污腐化和专制独裁等现象的描述,排除A、B、C三项。]
7.A
8.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和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分配土地”一系列措施贯彻了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满足了人民的利益要求,故选A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C项时空错误,排除;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后又经过4个月作战,进一步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排除D项。]
9.A [根据图片时间“1947年10月”“194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片均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得人民翻身解放,获得土地,人们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故选A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排除B项;三大战役发生于1948年至1949年,时间不完全吻合,排除C项;此时距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还较早,“已经吹响”说法有误,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1948年11月……东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这一时期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排除A项;1948年9月,辽沈战役已经打响,人民解放军准备战略决战这一说法与材料所述时空不符,排除B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覆灭,排除C项。]
1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形势逐渐明朗,河北解放区抽调大量各类干部准备南下,这体现了随着民主革命事业的顺利推进,为了进一步解放南方地区、巩固新解放区的政权和建设等,提前进行了干部准备和调配工作,故选A项;材料仅提及抽调干部,并未涉及这些干部抽调后的影响和结果,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排除C项;不能仅仅因为河北解放区抽调干部就说河北成为党政人才培养中心,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适时发出电报,强调军队干部学习接收城市、管理城市和处理各种城市事务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管理层面的成熟与责任感,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故选C项;材料中未涉及各阶级的情况,无法得出奠定阶级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1949年1月,三大战役已经胜利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工作,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记者、杜聿明等都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该认识基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第二条战线等措施调动了民众的革命积极性,故选B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排除A项;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并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恶性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民心向背,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9年5月”以及“中央责成中宣部及外事组……外国语学校”可知,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为了新政权的建设,中共中央作出了成立外文翻译机构的决定,故选C项;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党工作重心转移的标志,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与材料中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非常庞大,仅仅成立一个外国语学校并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排除D项。]
15.C [题干描述了解放区各行各业人员如何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这体现了人民解放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得到人民广泛支持的战争,反映出人民解放战争的性质,故选C项;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形成是在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这与题干中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群众对前线的支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二条战线指的是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与解放区群众对前线的支援是不同的,排除B项;解放区群众对前线的支援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但与战后经济恢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召开,当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局面已定,材料中的六条规定是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做好准备,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党和干部的要求,与扩大阶级基础无关,排除A项;抗日战争在1945年已经取得胜利,排除B项;战略决战的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此时已经结束,排除C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南京为总理(指孙中山)指定的都城”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是孙中山指定的首都;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根据材料二“上海居全国海岸线的中点……亦为中外文化交换之枢纽……唯南京恰为适宜”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便于控制、利用东南沿海富庶地区;海路交通便利,便于中外文化交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南京为总理(指孙中山)指定的都城”及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选择建都南京是为了树立孙中山继承者形象,笼络国民党内支持力量;根据材料三“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及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定都南京,能以江浙资本家为基础,壮大自身势力;根据材料二“南京是对外因应世变、交换文化”及所学知识可知,便于获取英美等列强支持,从而控制全国。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1949年1月”“西柏坡”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国共力量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建立全国性人民民主政权提上议程;中共中央筹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计划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等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北平扼守联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可知,位于北方,连接关内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战略地位重要,交通发达,临近东北工业区,有利于发展经济;根据材料三“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可知,临近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根据材料三“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可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利于提升国民认同等;根据材料三“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中心,位于华北解放区内,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彰显人民政权的性质。
答案:(1)表面理由:南京是孙中山指定的首都;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便于控制、利用东南沿海富庶地区;海路交通便利,便于中外文化交流。(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真实意图:树立孙中山继承者形象,笼络国民党内支持力量;以江浙资本家为基础,壮大自身势力;便于获取英美等列强支持,从而控制全国。(每点2分,任答1点得2分)
(2)历史背景: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国共力量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建立全国性人民民主政权提上议程;中共中央筹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计划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等等。(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战略意义:北京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中心,位于华北解放区内,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彰显人民政权的性质;位于北方,连接关内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临近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战略地位重要,交通发达,临近东北工业区,有利于发展经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利于提升国民认同;等等。(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解析:第一小问,青年党与民社党代表:根据材料“各国宪法第一条皆规定国体,规定主权者是谁”可知,世界他国宪法的惯例;根据材料“三民主义之国体……摒弃于主权之外”可知,书写“三民主义”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根据材料“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可知,破坏了信仰自由和民主思想。国民党代表:根据材料“三民主义目前已为国内各党派所一致承认”可知,三民主义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国内各党派一致承认);根据材料“写入政协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之中”可知,此前的施政纲领已确定民主原则与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会议中与青民两党代表展开了激烈争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体之争”是国民党专制势力与民主党派在思想、政治上的斗争;根据材料“三民主义共和国”可知,折射出民主共和思想深刻影响着近代政治;根据材料“蒋介石与国民党被迫作出一定让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最终修改结果是各方妥协的产物(反映出近代民主革命道路任重道远);争论未能找到解决中国政治困境的正确道路。
答案:主要依据:
青年党与民社党代表:世界他国宪法的惯例;书写“三民主义”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破坏了信仰自由和民主思想。(4分,任答2点即可)国民党代表:三民主义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国内各党派一致承认);此前的施政纲领已确定民主原则与思想。(2分,任答1点即可)
评价:“国体之争”是国民党专制势力与民主党派在思想、政治上的斗争;折射出民主共和思想深刻影响着近代政治;宪法最终修改结果是各方妥协的产物(反映出近代民主革命道路任重道远);争论未能找到解决中国政治困境的正确道路。(6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6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