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4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
1.C [根据材料“使用时间为1949年……到1954年”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可知,C项符合题意。]
2.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材料中出现了中农、富农等对国家政策认识不足等问题,出现消极生产现象,因此在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之后,新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进一步调动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
3.A [根据材料“水利建设宣传画《这是工农联盟的标志》(1952年)”可知,这一时期水利建设宣传强调工农联盟,1952年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土地改革运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而大型水利建设必然是工业工人提供物力、技术和农民提供人力的产物,水利建设宣传画体现了这一时代性特征,故选A项;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为1953—1956年,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8年开始,排除C项;三线建设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海外留学人员选择放弃在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参与建设,反映了他们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以及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归国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教育进步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故选B项;大量的留学生归国推动新中国科技发展,但科技进步是一个较漫长的历程,“长足进步”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与美国的科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短时间内没有打破其全部封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改造工作,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可知,在土改过程中,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减少了土改的阻力,有利于生产发展,说明人民政权国家治理趋向理性,D项正确;根据材料“孤立地主阶级”“与过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可知,这次土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不是井冈山革命时期,也不是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B两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是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本质上还是私有制,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亿万人民“努力生产、增产节约”,有利于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故选B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A项;“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排除C项;“冲击了”不符合逻辑、史实,排除D项。]
7.D [根据题干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铁道部更改了一些原先旧式的职名,这些称呼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据此可知,该举措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故选D项;“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化主要体现为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指的是驱逐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8.C [1952年,新中国发起、筹备并成功在北京召开了亚太和会,一方面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的和平意愿,使敌对势力制造的中国“好战”谣言不攻自破;另一方面是新中国向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契机,中国以东道主身份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故选C项;与会国家并不都是邻国,排除A项;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材料与“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不仅使中美建立了沟通的渠道,也促进了中英之间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改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故选D项;材料与工业无关,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达成的协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局势,但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这幅画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劳动积极性高涨,这反映出当时农村土改后的新气象,故选C项;材料图片呈现出土改后农民积极生产的景象,反映了土改的影响,而非其必要性,排除A项;土地改革时期的新中国尚属于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未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便得以提高,这说明了让农民获得土地的重要性,而非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信息“1952年”“苏联”“国营农场”可知,这是我国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学习和宣传,反映出新中国对农村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的必然,故选A项;“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是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体制是1958年后建立的,排除C项;此时农村的民主革命早已胜利,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总路线”指的是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此时期国家正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公私一律平等”的新税制不符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所以毛泽东对新税制的批判有利于推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故选A项;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排除B项;此时期正在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非调动私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属于新民主主义财经路线,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国营企业与合作社……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可知,1952年处于过渡时期,我国不仅出现了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等,还保留了私营商户,两者并存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色,而国营企业等不抢购热门畅销货也体现了对私营商户的照顾,反映了其践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故选C项;1953年三大改造才开始,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产业结构强调农轻重的发展情况,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工业等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4.B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中征询意见对象广泛、协商成果明显,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故选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基层治理无关,故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故排除D项。]
15.D [根据题干“分给了约3亿无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资料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至70%”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群众基础,故选D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排除A项;题干所述时间段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而不是社会主义时期,排除B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底),彻底结束了我国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排除C项。]
16.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强调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但旧式观念和婚姻的陋习依然存在,说明时代在发展,但社会习俗滞后,故选B项;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已经颁布,排除A项;根据材料“保留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保存着‘封建家长’和‘夫权’统治恶习”可知,社会生活中仍存在着落后的思想和习俗,“有序推进”说法有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束”说法欠妥,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1933年1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分析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或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沦陷,国内新军阀混战,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人民对国家命运缺乏信心,因此提出了“奇怪的梦”;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城市现代化水平低,普通民众生活条件恶劣,该“奇怪的梦”反映了人民对改善生活,建立现代化强国的期盼。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分到的房子……什么都已经有了”可知,工人生活状况(居住条件)改善;根据材料三“工人新村大道的两旁……送喜讯”可知,工人政治地位提高;根据材料三“多少个工人子女进大学”可知,工人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根据材料三“妇女……换上工装”可知,女性工人地位提高;等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1952年首次搬进上海曹杨工人新村”“医院、邮电局、花园、菜场什么都已经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根据材料三“写于1957年前后”“工人家中挂奖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实施,重视发展现代工业;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等等。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933年1月上海《东方杂志》”、材料二“回忆1952年首次搬进上海曹杨工人新村的往事”、材料三“上海诗人宁宇《工人新村漫步》”可知,缺乏权威性(或属于报刊、口述史、诗歌等);史料涉及地域较单一,不能反映这一时期我国工人生活状况的全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搜集官方权威档案材料,搜集其他地区工人生活方面的资料,搜集能反映工人生活状况的统计资料,搜集除居住条件以外,衣、食、行及工人家庭收入情况的材料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或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沦陷,国内新军阀混战,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人民对国家命运缺乏信心,因此提出了“奇怪的梦”;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城市现代化水平低,普通民众生活条件恶劣,该“奇怪的梦”反映了人民对改善生活,建立现代化强国的期盼。(任答1点,其中历史背景2分,历史解释2分,共4分)
(2)变化:工人生活状况(居住条件)改善;工人政治地位提高;工人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女性工人地位提高;等等。(2分,任答1点即可)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一五”计划实施,重视发展现代工业;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等等。(4分,任答2点即可)
(3)局限:缺乏权威性(或属于报刊、口述史、诗歌等);史料涉及地域较单一,不能反映这一时期我国工人生活状况的全貌。(2分,任答1点即可)
建议:搜集官方权威档案材料;搜集其他地区工人生活方面的资料;搜集能反映工人生活状况的统计资料;搜集除居住条件以外,衣、食、行及工人家庭收入情况的材料;等等。(2分,任答1点即可)
5 / 5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使用时间为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之前。历代官印的印文以篆体居多,这枚大印却采用宋体,目的是使人民群众能够看懂。下列法律的颁布会使用到该印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区土改后,多数中富农怕共产、怕露富、怕冒尖,如太仓县新建乡中农有“种种吃吃”“反正不想发财”的消极情绪,江宁县麒麟乡富农因“怕二次土改,不敢雇工,生产消极,产量比土改前降低11%”。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农村土地改革的复杂性
B.消灭地主阶级的紧迫性
C.国民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D.生产关系变革的必要性
3.(2024·湖北名校联盟高三联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史上,兴建于湖北省公安县境内的荆江分洪工程在当时被称为“我国第一大水闸”。如图为同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宣传画《这是工农联盟的标志》(1952年)。据此可知,荆江分洪工程兴建的重要背景是(  )
A.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
B.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高潮
D.三线建设大规模开展
4.(2024·江苏苏州高三调研)1950年至1953年,约有2 000名留学生归国,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至1955年11月,回国的海外高级知识分子达1 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有1 041人,许多人后来成为各类科学研究的奠定人或学术泰斗。这表明新生人民政权(  )
A.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B.获得知识界的政治认同
C.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
D.文化改造工作成效显著
5.(2025·安徽合肥模拟)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这次土改(  )
A.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
B.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体现
C.实现了土地公有制的根本变革
D.说明人民政权国家治理趋向理性
6.(2024·东北三省四市二模)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亿万人民用努力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制订爱国公约、拥军优属等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运动(  )
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恢复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7.(2024·陕西渭南三模)1951年3月,铁道部公布了《铁路车站、列车段职工职名职掌及应具备的条件(草案)》,上海铁路管理局按照草案要求,相继修订一批旧式职名,将杂夫役、小工等改为各种员、工等;将旧社会各种“匠”一律改称“工”,并修订一些日语、俄语等转译过来的职名。这一举措(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
B.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C.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D.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
8.(2024·广东惠州一模)1952年3月,新中国发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发起书》,提出亚太人民要紧密地团结起来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恢复并发展各国间正常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同年10月,新中国在北京召开了37个亚太国家参加的和平会议。这些举措(  )
A.旨在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B.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有利于展示新中国国家形象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9.(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该对话通道后来维持了15年之久,便利了中美进行必要的外交沟通。日内瓦会议后,英国也建立了对华贸易的官方和半官方渠道,中英贸易额迅速提升。材料表明,日内瓦会议(  )
A.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新发展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局势
D.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10.(2024·广东揭阳八校联考)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某画家创作的《土改与生产》。据此可知,这一作品(  )
A.突出了土改的必然性
B.赞扬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彰显了农村的新气象
D.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11.(2024·湖南长沙二模)1952年4月,中央政府组织了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在苏联参观了83个集体农庄和2个国营农场。代表团回国后,在各自所在省份的县乡作报告,代表团成员们向人们宣传了一幅苏联“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图景。这种宣传(  )
A.有助于推进农村土地的所有制变革
B.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
C.有力地展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D.巩固了农村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
12.(2024·江苏南通三模)在1953年6月至8月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上,毛泽东针对工商业税制改革发言强调“新税制是‘公私一律平等’,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的路线”,批判“新税制发展下去,势必离开马列主义,离开党的总路线,向资本主义发展”。毛泽东的讲话利于(  )
A.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调动私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D.贯彻新民主主义的财经路线
13.(2024·广东深圳二模)1952年5月,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上海召开。国营企业与合作社遵循“对热门畅销货,不应抢先购买,对滞销货,应带头购进”的原则,将豆类、山货类、药材类等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一举措(  )
A.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
B.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D.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14.下表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  )
1954年3月至8月关于“五四”宪法草案征求意见数统计
征询意见对象范围 参与讨论人数 修改意见条数
全国政协委员 500多人 3 900多条
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 8 000余人 5 900多条
全民 1.5亿人 118万条
A.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B.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
C.激发了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5.(2024·湖南娄底三模)1950—1953年春,土地改革共没收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约合4 700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分给了约3亿无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资料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至70%。这(  )
A.表明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有利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新生政权
C.彻底结束了我国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16.(2024·福建泉州模拟)1951年,《人民日报》社论《坚决贯彻婚姻法,保障妇女权利》指出,广大的群众至今还保留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保存着“封建家长”和“夫权”统治恶习。这说明(  )
A.《婚姻法》制定迫在眉睫
B.社会习俗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C.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序推进
D.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已结束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肇庆一模)某研究者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3年1月,上海《东方杂志》号召国人想象未来的中国,有历史学家写下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写道:“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我梦想着:此后我真能不再作什么梦想了。”
——1933年1月上海《东方杂志》
材料二 “领导们问大家,对自己分到的房子有什么不满意的,还有什么需要。但是我们想,跟过去比已经很好了,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周围的医院、邮电局、花园、菜场什么都已经有了,方便得不得了。家里用的还是抽水马桶,那可是刚解放啊,全上海人家都还是倒马桶的呢。”
——原上海绢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郑长保回忆
1952年首次搬进上海曹杨工人新村的往事
材料三 “在工人新村大道的两旁,守望着欣欣的白杨,风儿挨家奔跑送喜讯……生活啊,长着翅膀在飞翔;多少个工人子女进大学,多少户工人家中挂奖状。多少青年儿女立下大志,走遍祖国四面八方;多少家庭妇女离开灶台,解掉围裙换上工装。谁说古来百家不同姓,这里的家长是亲爱的党……”
——上海诗人宁宇《工人新村漫步》
(写于1957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这个“奇怪的梦”的理解。(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3)该研究者所搜集的史料有何局限?为更全面研究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请向该研究者提供至少1条建议。(4分)
6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