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2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分层作业2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5:4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二)
1.C [材料中我国将苏联“一长制”改成“党委领导制”,对国企的治理架构进行调整,这一制度的推行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故选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与材料中党委领导制的推行关联不大,排除A项;材料中国企管理实行“党委领导制”,突出党委的地位,排除B项;当时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消除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信息“1956年……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已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正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选D项;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涉及的是政治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粮食短缺问题,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1964年”“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可知,这首歌是对工人的赞美,肯定了以工人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贡献,有利于激发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故选C项;“双百”方针的基本内涵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一五”计划时期已经顺利启动,排除B项;“三线建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漫画《最先进》描绘了当时人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此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争当先进体现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故选D项;1953年进行“一五”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195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并未协调发展,排除B项;漫画《最先进》展现了人们争相建设社会主义,虽然此时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但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信息,排除C项。]
5.A [根据题干“1961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导致国民经济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其目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好转,A项正确;当时国民经济面临困难,重点是调整而不是急于推进工业化,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指令性计划来管理经济活动,这些计划几乎涵盖了经济的各个方面,题干只是强调要重视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题干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农业集体化的稳步推进,排除D项。]
6.A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且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两极格局逐渐稳固,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经济建设环境,于是1953—1962年的两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日趋恶化,连续面临中苏关系恶化、越南战争与中印边界争端的挑战,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不得不考虑战备的需要,表明国际环境影响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故选A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晒干拣净卖给国家》表现了棉农仔细挑选,把精选棉花上交国家的情景,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崇尚劳动热爱集体的时代风尚,故选B项;材料未强调温饱问题,排除A项;年画反映了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的社会状况,而土地改革之后建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年画没有农业现代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8.B [根据题干“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故选B项;根据题干“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并没有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排除A项;三线建设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就已经完成,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80年代攀枝花的人口显著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三线建设,攀枝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基地,其人口增长是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的反映,故选D项;改革开放初期人口主要从内地向沿海开放城市流动,排除A项;材料与国民经济调整无关,排除B项;“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管得太死……自由选购”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陈云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故选C项;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并未涉及对三大改造的反思,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建设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的路径问题,“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阐述的八项原则,尤其是“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发展,故选C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访问非洲国家时,中国代表团所到之处总是受到民众热情欢迎,这反映出当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非洲地区受到认可,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故选C项;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中国的经济实力,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代表团在非洲受到欢迎,并不能体现新中国重视对非洲的援助,排除D项。]
13.A [与1957年相比,1972年广交会参与国家(地区)和客商数量都大幅增加,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表现,尤其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和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故选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且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蝌蚪找妈妈》以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兼具哲情、画意与诗情,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探索民族化道路,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动画情节内容,不能体现情节的曲折性,排除A项;“服务于”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之国际关系较为紧张,文艺作品的政治性很难避免,排除C项。]
15.C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时代主题,以图书馆为“有力武器”并“向科学进军”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具体举措,故C项正确;图书馆具备服务公众的职能,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材料反映出1965—1975年内地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远超沿海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再结合时间段可知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故选A项;受当时国情影响,我国的农轻重比例并不平衡,排除B项;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仍然在沿海地区,排除C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时间是1999年,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1949—1956年的因素:根据材料“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水平发展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1977年的因素:根据材料“大搞工业,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根据材料“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可知,国民经济的调整;根据材料“大量企业内迁,沿海城市规划建设基本停滞”可知,三线建设的需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形成了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发展思想”“形成了限制城镇化保障工业化发展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存在超前和滞后两种发展状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只有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策略,才能使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和谐发展。
答案:(1)1949—1956年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水平发展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1957—1977年的因素:“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三线建设。(4分)
(2)发展状态:材料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存在超前和滞后两种发展状态。(4分)
启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只有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分)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策略,才能使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和谐发展。(2分)
18.解析:首先分别概括“变动趋势”,根据材料折线图走向可知苏联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950—1960年较高,保持较快增长,从1960年后下降明显;日本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950—1964年较少且增长不明显,在1964—1972年增长较快,1972年后贸易规模迅速增长;联邦德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950—1960年明显较低,1970年后明显增长;美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950—1970年几乎不存在,从1970年后出现且增长速度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受到国际形势与国内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苏关系恶化,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苏联大规模援助新中国经济建设,但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双方减少合作与贸易往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日本、联邦德国同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崛起,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加强与新中国的交流与贸易往来,同时,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家关系的平等互利,有利于对外交往与合作,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美国寻求与中国和解,推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贸易往来不断增强;受到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西欧和日本也调整了对华政策,加强贸易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进一步推动中日贸易发展。
答案:①苏联:20世纪50年代保持快速高位增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总体呈波动式下降趋势。(2分)
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方针;苏联大规模援助经济建设;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并持续。(2分)
②日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维持低总量贸易,20世纪70年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分)
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日本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贸易额快速上升。(2分)
③联邦德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维持低总量贸易,20世纪70年代后贸易规模呈扩大趋势。(1分)
解释: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崇平等互利的国家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存在分化现象,未严格执行封锁政策;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的背景下,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分)
④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双方几乎不存在贸易,20世纪70年代贸易总额出现并快速增长。(2分)
解释:冷战中美国对中国严格实行禁运、封锁政策;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西省际名校联考)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国企的苏联“一长制”予以否定,并决定实行“党委领导制”。企业治理架构是党委绝对领导,企业行政工作是厂长领导下的厂部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行政领导。这一制度的推行(  )
A.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奠基
B.加强了职工为中心的国企民主管理
C.是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
D.消除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2024·广西猜题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创新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3.(2024·河北三模)1964年,由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发表,歌词“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饱含深情。这首热情豪迈的工人赞歌(  )
A.客观上丰富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内涵
B.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启动
C.有利于激发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
D.反映了工人阶级对三线建设的作用
4.(2024·河北邢台一模)如图所示是1958年的漫画作品《最先进》。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B.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C.“左”倾思想影响了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5.(2025·河北邯郸模拟)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做了题为《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的讲话,他强调说:“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好转了,工业和其他方面才会好转。所以,工业不能挤农业,城市不能挤农村,而要让农业,让农村。”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
A.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B.实现工业化的迫切需求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业集体化的稳步推进
6.(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1953—1962年)期间,我国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但“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1966—1975年)期间,加强农业发展、强化国防建设以及建设内地战略后方等渐渐成为建设的主要方向。这表明(  )
A.国际环境影响社会发展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C.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7.(2024·湖南邵阳一模)如图是1958年吴少云绘制的年画——《晒干拣净卖给国家》。此画(  )
A.说明当时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B.体现崇尚劳动热爱集体的时代风尚
C.反映出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再现了“大跃进”时期农业现代化成就
8.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三线建设(  )
A.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C.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D.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步骤
9.(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1965年前后,攀枝花迁入人口最多时有60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732 680人,比1964年增长201.07%,平均每年增长6.31%;少数民族人口为82 472人,比1964年增长了79.42%。这些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D.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
10.(2024·安徽阜阳二模)1956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  )
A.反思三大改造的急躁冒进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
11.(2024·天津河西区一模)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如“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认为,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这表明中国(  )
A.积极支持非洲的反对殖民主义
B.构建与非洲国家的伙伴关系
C.践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奉行“不结盟”原则和精神
12.(2024·河南青桐鸣高三联考)从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连续访问非洲10个国家。随行摄影师后来回忆此次出访时说:“不管中国代表团去哪,街上总是有许多穿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当地人在击鼓、跳舞、欢呼,或是和代表团握手。”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外交政策走向了成熟   B.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C.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D.重视对非洲的援助
13.(2024·福建龙岩三模)下面是1957年、1972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简况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
1957年 19个国家(地区)共1 223人参会,其中港澳采购商1 021人
1972年 82个国家(地区)共14 598位客商参会,日商到会踊跃
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D.中美建交的外溢效应
14.(2024·广东佛山二模)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情,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探索民族化道路
15.1956年7月,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图书馆是向科学进军的有力武器”。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A.明确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说明图书馆管理融入科技因素
16.(2024·广东肇庆一模)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
C.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新中国30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思想演进表
1949—1956年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发展思想 这个时期,我国效仿苏联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党中央从经济建设的目标和条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从属于社会主义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城市的发展速度必然要由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的速度来决定”,大量重工业项目在城市中兴建,带动了一大批重工业城市的建设,形成了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发展思想
1957—1977年限制城镇化保障工业化发展思想 在“二五”计划期间,大搞工业,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建设,盲目扩张的城市规划建设不仅在其后的国民经济调整中被停止,党中央甚至还提出在一段时期内不搞城市规划的主张。在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调整农村劳动力、精减下放职工和设法压缩城市人口。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大量企业内迁,沿海城市规划建设基本停滞,内地城市虽有发展,但其规划建设标准也严格控制在备战要求范围内。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限制城镇化保障工业化发展思想
——摘编自蒋永穆、李善越《新中国70年工业化城
镇化互动发展思想演进:历程、主线及动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个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思想形成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的发展状态及由此带来的启示。(8分)
18.(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50—1976年中国与日本、联邦德国、苏联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动趋势
——严鹏《简明中国工业史(1815—2015)》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50—1976年中国与以上四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动趋势,并加以解释。(14分)
7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