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5·广东八校联考)有学者认为,1992年3月《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的共同作用是( )
A.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B.打破了思想僵化的局面
C.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2.(2024·广西猜题卷)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 )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始
B.探索引导舆论宣传工作的全新形式
C.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D.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2024·河南郑州三模)1977年4月起,经济学界先后组织了六次按劳分配研讨会。1978年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坚持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明确批判了绝对平均主义、按政分配和按资格分配。这( )
A.说明按劳分配成为学界共识
B.有利于分配体制变革
C.表明经济领域完成拨乱反正
D.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
4.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以鲜明的观点、深邃的思考、精辟的论断著称于世,堪称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邓小平这一讲话( )
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
C.实现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D.深刻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5.(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20世纪80年代有知识懂生活的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是青年人的理想对象;20世纪90年代,商人、企业家和外企员工成了婚恋市场的“香饽饽”。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B.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社会变化推动民众思想解放
D.高等教育普及提升民众文化
6.(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1978年以后,逐渐催生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群体;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批的农民工“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甚至出现了“离土不返乡,进城又留城”的现象。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B.反映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C.推动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出现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2024·山东临沂二模)1985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该政策的出台旨在( )
A.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2024·广东珠海模拟)下表反映了我国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修订( )
1992年4月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初步奠定妇女权益保障的基本框架
2005年8月 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确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
A.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供法律保障
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系统整合了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9.(2025·广东清远模拟)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包工到组、包产到组、包工到户和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到1984年,包干到户成为主要的形式。农民把包产到户形象地表述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我们的”。这反映了( )
A.农村改革在摸索中前行
B.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突出
C.农户可选择的范围减少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10.(2024·江西部分高中联考)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对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正式成立。这体现了( )
A.中国特色现代化探索的深入
B.浦东率先尝试现代企业制度
C.上海浦东实施“走出去”战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1.(2024·广东广州名校联考)下面是某学者对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的一段回忆。这折射出当时( )
我至今记得。其一,1978年5月1日,一些久遭封闭的中外文学名著获准在全国发行,石家庄市各书店门前早早排起了长队,我和一位同学几乎将衣服挤破,才买到几本《古文观止》《悲惨世界》《围城》;其二,1983年3月,石家庄市图书馆办理新借阅证,数千市民蜂拥而至。
A.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B.国民心理的新突破
C.经济体制的新变革 D.社会阶层的新成长
12.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 )
A.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B.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13.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4.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修改“八二宪法”,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
C.政治制度体系初步确立
D.法治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15.关于居住在澳门的华裔国籍问题,1986年中葡两国谈判后最后商定: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也不能将葡萄牙旅行证件传给第二代。这一处理方法( )
A.丰富了“一国两制”构想
B.显示出“另起炉灶”决心
C.损害了中国司法自主权
D.体现出“真实亲诚”理念
16.1979年11月26日,“名古屋决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截至1984年,我国已经加入52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国代表在15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中国( )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开始步入世界舞台中央
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26分。
17.(2024·山东济宁二模)人口普查数据浓缩社会发展状况,也反映社会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下面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
结构变化统计表(单位:%)。
序号 职业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1)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1.56 1.75 1.67 1.77
(2) 专业技术人员 5.07 5.31 5.70 6.84
(3)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30 1.74 3.10 4.32
(4) 商业、服务业人员 4.01 5.41 9.18 16.17
(5)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71.98 70.58 64.46 48.13
(6)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15.99 15.16 15.83 22.49
(7)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0.09 0.05 0.06 0.28
(8) 总计 100 100 100 100
——据全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
普查汇总数据计算
(1)根据材料,指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4分)
18.(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
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三)
1.B [1978年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1992年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真实记录了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时所做的重要谈话,成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件标志性事件,所以,两篇“雄文”都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B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时,改革开放还没开始,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C项;1978年5月改革开放还没开始,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在1983年出版这样一套内容广泛且由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的丛书,并且迅速受到欢迎和再版增印,与当时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是高度契合的。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渴望,该丛书的出版正好呼应了这种时代浪潮,故选C项;恢复高考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始,排除A项;根据材料“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可知,该丛书不属于舆论宣传的范畴,排除B项;此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还未提出,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对按劳分配的研讨以及批判绝对平均主义等,有利于推动分配体制的变革,为打破旧的不合理分配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B项;“成为学界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开始进行拨乱反正,此时尚未开始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开启经济体制改革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讲话有利于呼应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对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着力点深刻阐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为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刻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故选D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生在1978年5月,排除A项;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学历高在婚恋市场受欢迎,20世纪90年代工资高在婚恋市场受欢迎,这反映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选A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并未实现普及,排除D项。]
6.B [材料中的农民工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不返乡,进城又留城”反映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成为城市人,故选B项;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无法推动对外开放新局面出现,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A [根据题干“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扩大城乡交流”可知,该文件有利于扩大农民的自主权,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推动农村经济逐步迈向市场化,说明该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故选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已经在农村进行推广,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提出,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定的时间是199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确立,2005年“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这说明伴随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女性更多地参与经济生活,需要确立相应的法律,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修订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故选C项。]
9.A [根据材料“1979年……包工到户和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到1984年,包干到户成为主要的形式”可知,农村改革在不断地发展,农民的积极性大有提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村改革不断发展,没有提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排除B项;“农户可选择的范围减少”与材料“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我们的”不符,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排除D项。]
10.A [根据题干可知,1990年,中共中央通过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基于国内外形势,我国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举措,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走出去”战略,排除C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全面展开,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对文化领域的管制放松,一批书籍得以上市,反映了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相比,在社会生活层面,文化生活更为丰富,社会更具活力,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国民的心理变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的变革主要指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中对国企的改革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的变化,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之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三大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故选B项;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C项;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排除D项。]
13.B [东盟国家多是中国的邻国,在其改变对华态度、走向中立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发展友好关系和一同反对霸权主义,目的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故选B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政治方面的立场和做法,所以不能说明目的是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只是其中一个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已经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八二宪法”,对土地转让进行规范,这说明当时我国法治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故选D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A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法治建设,不是政治制度体系建设,排除C项。]
15.A [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也不能将葡萄牙旅行证件传给第二代”可知,中国政府在澳门华裔的国籍问题上,认可葡方护照的有效性,但又对其外交权限及传承权限做了限制,丰富与完善了“一国两制”构想,使澳门回归后能够更好地处理相关的问题,故选A项;“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并不针对澳门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的处理方法维护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C项;“真实亲诚”是针对中非关系的理念,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1979年11月26日,‘名古屋决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截至1984年,我国已经加入52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国代表在15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不断加入众多国际体育组织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这是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源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故选D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比从71.98%下降到48.13%,商业、服务业人员占比从4.01%上升到16.17%,说明第一产业职业群体迅速下降,第三产业职业群体迅速上升;根据材料可知,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从5.07%上升到6.84%,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比从15.99%上升到22.49%,说明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群体也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比从1.56%上升到1.77%,说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群体基本呈现稳定状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发展服务,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放思想,改变国民的就业择业观念,第三产业职业群体迅速上升。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比从71.98%下降到48.13%,说明第一产业职业群体占比仍然较大,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亟需专业技术人员等知识分子;根据材料可知,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从5.07%上升到6.84%,说明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增长较小,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现有知识分子群体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答案:(1)特点:第一产业职业群体迅速下降,第三产业职业群体迅速上升;(2分)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群体也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2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群体基本呈现稳定状态。(2分)
成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2分)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2分)
(2)第一产业职业群体占比仍然较大,说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2分)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增长较小,说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现有知识分子群体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2分)
18.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旨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拟定论题,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建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等等。然后,结合史实进行阐释,要注意结合改革开放与党的理论创新等史实,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合理。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阐释的正确性。
答案:示例:
论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2分)
阐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鉴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1978年党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对外开放迈开重大步伐,设立了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利用多种形式吸引外资。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发展之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历程。(8分)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助推了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提供了重要保障。(2分)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