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九年级2025年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九年级2025年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15:19:04

文档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九年级2025年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1.(2025·泸州模拟)人们经常吃腌制食品、烧烤食品、高脂肪食物或长期接触大量紫外线辐射等可能患癌症。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实质是细胞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
B.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膜先向内凹陷,细胞核再分裂
C.癌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原细胞的一半
D.癌细胞的分裂速度非常快,还可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裂;癌症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细胞癌变的实质是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不符合题意;
B、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总是细胞核先-分为二,不符合题意;
C、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相同和数目也相同,不符合题意;
D、癌细胞分裂非常快,还可侵入正常组织,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2.(2025·泸州模拟)下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
C.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该题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害虫→小龙虾;②水稻→害虫→青蛙→蛇;③水稻→害虫→鸟类→蛇;④水稻→鸟类→蛇,共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箭头连接表示有捕食关系,鸟类与害虫还有共同的食物,因此也有竞争关系,A正确。
B.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能量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而不是增多, B错误。
C.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会因大量的天敌而减少,但害虫减少以后,以害虫为食的青蛙的数量也会减少,C正确。
D.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是生产者,所以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 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2025·泸州模拟)科研团队为了探究蛙褪黑色素的来源和作用,将若干只生长状况一致的健康蛙分成三组,编号为甲组、乙组、丙组,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甲组蛙先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
乙组蛙放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
丙组蛙的垂体切除后,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实验中存在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B.由甲、乙组可知,褪黑色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
C.由实验可知,褪黑色素的分泌可能与垂体有关
D.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将不变
【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 A、分析题干可知,甲组实验中在不同的光照下,蛙的体色不同,说明形成以变量为光形成对照实验, 不符合题意;
B、分析题干可知,甲组和乙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褪黑素,说明褪黑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不符合题意;
C、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蛙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不符合题意;
D、本实验说明褪黑素影响蛙的体色,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会变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4.(2025·泸州模拟)我国古生物学家舒德干团队发现的“第一鱼”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相关材料已入选各国教科书、百科全书和博物馆。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体型小到体型大
B.可以通过“第一鱼”的化石来研究生物进化
C.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先有原核生物再有真核生物
D.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不是由体型小到体型大,比如蜂鸟体型小但进化程度高 , A符合题意。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第一鱼” 的化石可用于研究生物进化, 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原核生物确实比真核生物更早出现。原核生物是生命进化的早期形式,它们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真核生物则具有更为复杂的细胞结构,包括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不符合题意。
D.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由于地壳运动和生物迁徙等原因,也有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这些化石可能代表了那些在地质历史中一直存在但数量较少的生物种类,或者是在较晚近时期由于某种原因(如环境变化、迁徙等)而出现在该地区的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5.(2025·泸州模拟)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可以用于制作面包和馒头
B.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动植物都是有害的
C.有些细菌可以帮助牛、羊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
D.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答案】B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酵母菌发酵可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和馒头松软多孔,可用于制作, A正确。
B. 细菌和真菌并非都有害,如酵母菌可用于发酵,乳酸菌可制作酸奶,有些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动植物有益;只有部分致病菌或致病真菌对生物有害, B错误。
C.一些细菌(如纤维素分解菌)能帮助牛、羊等反刍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C正确。
D.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D正确。
故选B。
【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①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②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生活在人、动植物体内或体表,从活的人、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可导致人或动植物患病。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使人患臂癣、足癣、牛皮癣等疾病,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③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指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的现象。
6.(2025·泸州模拟)1665年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下图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害物质一定不能通过④
B.①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C.绿色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含有⑤
D.梨甘甜可口是因为②中含有较多糖分
【答案】B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解析】【解答】A. ④是细胞膜,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但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有害物质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细胞 , A错误。
B. ①是细胞核,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 B正确。
C.⑤是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存在于绿色部位的植物细胞里,C错误。
D.⑥是液泡,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梨的甜味主要由液泡中的糖分决定,②是细胞质,D错误。
故选B。
【分析】图中:①是细胞核、②是细胞质、③是线粒体、④是细胞膜、⑤是叶绿体、⑥是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结构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无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有液泡、线粒体,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 有线粒体和多种物质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叶绿体 部分细胞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无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 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和色素 无
7.(2025·泸州模拟)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研究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研究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新方案。下图为人工合成淀粉的示意图。请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方案中电能取代了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   。
(2)图中的⑤装置相当于细胞中的   (结构)。
(3)可以利用淀粉遇碘变   的特性检验生成的淀粉。
(4)本方案模拟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淀粉外,还会产生   (气体)。
【答案】(1)光
(2)叶绿体
(3)蓝
(4)氧气
【知识点】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绿色植物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淀粉 )和氧气 。此方案用电能模拟光合作用的光这一条件。
(2)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 。图中⑤装置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电能(模拟光 )作用下合成淀粉,相当于叶绿体的功能 。
(3)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可见,可以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检验生成的淀粉。
(4)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可见,本方案模拟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淀粉外,还会产生氧气(O2)。
【分析】图中: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是电源(提供能量),④是淀粉等,⑤是装置(类比叶绿体的功能)。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含大量的叶绿体,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1)在正常光合作用中,光为其提供能量,而在该人工合成淀粉方案中,是电能提供能量,所以电能取代了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
(2)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色素和酶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可见,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图中的⑤装置承担了将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的任务,相当于细胞中的叶绿体。
(3)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可见,可以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检验生成的淀粉。
(4)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可见,本方案模拟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淀粉外,还会产生氧气(O2)。
8.(2025·泸州模拟)《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中国昆明举办。大会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大会会标(图1)中间的“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元素,并以甲骨文作背景,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1)同学们将会标“水滴”中的动物进行了分类。如图2所示。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   。
(2)会标“水滴”中的蝴蝶属于   动物,它的身体有外骨骼。
(3)图2中的F表示的动物名称是   。
(4)图1大会会标中间的“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答案】(1)体内有无脊柱
(2)节肢
(3)大熊猫
(4)生物种类多样性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对动物进行分类
【解析】【解答】(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 。图 2 中依据①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所以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蝴蝶符合节肢动物的特征 。所以蝴蝶属于节肢动物。
(3)图2中F所属类别是哺乳动物,且具有胎生的特征,在会标“水滴”的动物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且胎生,所以F表示的动物名称是大熊猫。
(4)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可见,“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分析】图中:①是“体内有无脊柱”,E是鱼,F是大熊猫。
(1)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通常有毛;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可见,从图2分类来看,左侧是无脊椎动物,右侧是脊椎动物,所以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2)蝴蝶身体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3)图2中F所属类别是哺乳动物,且具有胎生的特征,在会标“水滴”的动物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且胎生,所以F表示的动物名称是大熊猫。
(4)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可见,“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9.(2025·泸州模拟)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等着我”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公益栏目。旨在利用多种渠道,助人寻亲,实现家人团聚。很多求助家庭,亲人失散时间长,外部特征变化大,很难通过外貌确定亲缘关系,DNA检测是鉴定亲缘关系的重要手段。有一对夫妇想通过“等着我”栏目组寻找走失多年的男孩,可以通过DNA检测来鉴定。
(1)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   分子片段,它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通过父母的生殖细胞传递给他们的后代。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该对夫妇与男孩之间的基因关系来确定亲子关系。
(2)在做DNA检测时可以用到血液中的一种血细胞,这种血细胞一般是   。男孩与其父母外部特征虽然不同,但DNA检测依然可以确定他们是亲子关系。这种亲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在遗传学上叫做   。
(3)该男孩体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由父亲提供给他的性染色体是   。
(4)若这对夫妇中丈夫表现为双眼皮(基因组成为Aa),妻子表现为单眼皮(基因组成为aa),则该男孩控制眼皮的基因组成应是   。
【答案】(1)DNA
(2)白细胞;变异
(3)Y
(4)Aa或aa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生物的变异现象
【解析】【解答】(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DNA 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且通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传递 。所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分子片段, 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该对夫妇与男孩之间的基因关系来确定亲子关系。
(2)在做DNA检测时需要用到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因为只有白细胞里含有细胞核。通过DNA检测已经确定该男孩与这对夫妇是亲子关系,但该男孩与这对夫妇的外貌特征仍存在差异,这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3)男性的性染色体是 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 XX,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男性产生两种精子,含 X 染色体和含 Y 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含 X 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时,含 Y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男孩,所以男孩的 Y 染色体来自父亲 。
(4)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父亲为双眼皮(Aa),父亲产生的精子的基因是A和a;母亲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是a。因此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后代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分析】(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分子片段,它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会通过这对夫妇产生的生殖细胞传递给他们的后代。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该对夫妇与男孩之间的基因关系来确定亲子关系。
(2)在做DNA检测时需要用到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因为只有白细胞里含有细胞核。通过DNA检测已经确定该男孩与这对夫妇是亲子关系,但该男孩与这对夫妇的外貌特征仍存在差异,这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3)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一条来自爸爸,一条来自妈妈,该男孩体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其中Y性染色体必由爸爸提供,X性染色体由母亲提供。
(4)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父亲为双眼皮(Aa),父亲产生的精子的基因是A和a;母亲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是a。因此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后代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10.(2025·泸州模拟)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把人体中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自1981年世界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到2000年底,全世界共有22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感染艾滋病。下图是我国某市的艾滋病调查结果。
(1)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艾滋病患者属于   。
(2)艾滋病病毒的生活方式是   ,它主要攻击人体中的   细胞。
(3)接种的疫苗相当于   ,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答案】(1)传染源
(2)寄生;T淋巴
(3)抗原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艾滋病及其预防;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艾滋病患者能够散播艾滋病病毒(HIV ),所以属于传染源。
(2)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自我复制)。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病毒颗粒。可见,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其生活方式是寄生。题干中明确提到HIV把人体中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
(3) 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3)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做抗原.又如:注射的“疫苗”和“类病毒”以及“移植的器官”也是属于抗原。
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抗体存在于人体血清中。如:患过麻疹的人,体内就产生了一种抵抗麻疹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抗体.抗体把麻疹病毒消灭后,自己则留在人体内,当新的麻疹病毒再次侵染该人体时,存在于该人体内的抗体就会将麻疹病毒消灭掉,使患过麻疹的人以后不再患麻疹了.还有“抗病毒血清”也是属于抗体。又如:注射疫苗后,体内就产生了相应的抗体。
(1)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艾滋病患者能散播艾滋病病毒,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属于传染源。
(2)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自我复制)。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病毒颗粒。可见,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其生活方式是寄生。题干中明确提到HIV把人体中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
(3)接种的疫苗是由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所以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
11.(2025·泸州模拟)黑藻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植物材料,某同学在研究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等体积的浓度为0、0.1%、0.5%的 NaHCO3溶液(NaHCO3溶液能释放CO2)分别装入A、B、C三个烧杯中,再放入等量的生长状况一致的黑藻。然后将烧杯置于光照和温度均相同且适宜的培养箱中培养,分别检测三个烧杯中的溶解氧浓度。从0min开始采集,每2min采集一次数据,连续采集6次,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黑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制作黑藻幼嫩小叶临时装片观察该结构需要先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   再盖上盖玻片。
(2)据图可知,黑藻叶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最多时的NaHCO3溶液浓度为   。
(3)若从第10min开始将A烧杯置于黑暗环境(其它条件不变),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溶解氧将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原因是   。
【答案】叶绿体;清水;0.5%;下降;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氧气,但是通过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制作黑藻幼嫩小叶临时装片时,为保持细胞正常形态,需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 。
(2)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碳酸氢钠溶液浓度为0.5%时,溶解氧浓度最高,说明在酸氢钠溶液浓度为0.5%时,制造的有机物最多。
(3)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氧气,但是通过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所以从第10min开始将A烧杯置于黑暗环境(其它条件不变),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溶解氧将下降。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1 / 1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九年级2025年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1.(2025·泸州模拟)人们经常吃腌制食品、烧烤食品、高脂肪食物或长期接触大量紫外线辐射等可能患癌症。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实质是细胞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
B.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膜先向内凹陷,细胞核再分裂
C.癌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原细胞的一半
D.癌细胞的分裂速度非常快,还可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
2.(2025·泸州模拟)下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
C.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3.(2025·泸州模拟)科研团队为了探究蛙褪黑色素的来源和作用,将若干只生长状况一致的健康蛙分成三组,编号为甲组、乙组、丙组,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甲组蛙先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
乙组蛙放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
丙组蛙的垂体切除后,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实验中存在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B.由甲、乙组可知,褪黑色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
C.由实验可知,褪黑色素的分泌可能与垂体有关
D.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将不变
4.(2025·泸州模拟)我国古生物学家舒德干团队发现的“第一鱼”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相关材料已入选各国教科书、百科全书和博物馆。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体型小到体型大
B.可以通过“第一鱼”的化石来研究生物进化
C.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先有原核生物再有真核生物
D.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5.(2025·泸州模拟)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可以用于制作面包和馒头
B.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动植物都是有害的
C.有些细菌可以帮助牛、羊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
D.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6.(2025·泸州模拟)1665年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下图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害物质一定不能通过④
B.①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C.绿色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含有⑤
D.梨甘甜可口是因为②中含有较多糖分
7.(2025·泸州模拟)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研究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研究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新方案。下图为人工合成淀粉的示意图。请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方案中电能取代了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   。
(2)图中的⑤装置相当于细胞中的   (结构)。
(3)可以利用淀粉遇碘变   的特性检验生成的淀粉。
(4)本方案模拟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淀粉外,还会产生   (气体)。
8.(2025·泸州模拟)《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中国昆明举办。大会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大会会标(图1)中间的“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元素,并以甲骨文作背景,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1)同学们将会标“水滴”中的动物进行了分类。如图2所示。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   。
(2)会标“水滴”中的蝴蝶属于   动物,它的身体有外骨骼。
(3)图2中的F表示的动物名称是   。
(4)图1大会会标中间的“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9.(2025·泸州模拟)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等着我”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公益栏目。旨在利用多种渠道,助人寻亲,实现家人团聚。很多求助家庭,亲人失散时间长,外部特征变化大,很难通过外貌确定亲缘关系,DNA检测是鉴定亲缘关系的重要手段。有一对夫妇想通过“等着我”栏目组寻找走失多年的男孩,可以通过DNA检测来鉴定。
(1)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   分子片段,它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通过父母的生殖细胞传递给他们的后代。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该对夫妇与男孩之间的基因关系来确定亲子关系。
(2)在做DNA检测时可以用到血液中的一种血细胞,这种血细胞一般是   。男孩与其父母外部特征虽然不同,但DNA检测依然可以确定他们是亲子关系。这种亲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在遗传学上叫做   。
(3)该男孩体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由父亲提供给他的性染色体是   。
(4)若这对夫妇中丈夫表现为双眼皮(基因组成为Aa),妻子表现为单眼皮(基因组成为aa),则该男孩控制眼皮的基因组成应是   。
10.(2025·泸州模拟)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把人体中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自1981年世界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到2000年底,全世界共有22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感染艾滋病。下图是我国某市的艾滋病调查结果。
(1)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艾滋病患者属于   。
(2)艾滋病病毒的生活方式是   ,它主要攻击人体中的   细胞。
(3)接种的疫苗相当于   ,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11.(2025·泸州模拟)黑藻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植物材料,某同学在研究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等体积的浓度为0、0.1%、0.5%的 NaHCO3溶液(NaHCO3溶液能释放CO2)分别装入A、B、C三个烧杯中,再放入等量的生长状况一致的黑藻。然后将烧杯置于光照和温度均相同且适宜的培养箱中培养,分别检测三个烧杯中的溶解氧浓度。从0min开始采集,每2min采集一次数据,连续采集6次,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黑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制作黑藻幼嫩小叶临时装片观察该结构需要先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   再盖上盖玻片。
(2)据图可知,黑藻叶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最多时的NaHCO3溶液浓度为   。
(3)若从第10min开始将A烧杯置于黑暗环境(其它条件不变),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溶解氧将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细胞分裂;癌症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细胞癌变的实质是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不符合题意;
B、动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总是细胞核先-分为二,不符合题意;
C、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相同和数目也相同,不符合题意;
D、癌细胞分裂非常快,还可侵入正常组织,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2.【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该题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害虫→小龙虾;②水稻→害虫→青蛙→蛇;③水稻→害虫→鸟类→蛇;④水稻→鸟类→蛇,共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箭头连接表示有捕食关系,鸟类与害虫还有共同的食物,因此也有竞争关系,A正确。
B.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能量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而不是增多, B错误。
C.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会因大量的天敌而减少,但害虫减少以后,以害虫为食的青蛙的数量也会减少,C正确。
D.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是生产者,所以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 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 A、分析题干可知,甲组实验中在不同的光照下,蛙的体色不同,说明形成以变量为光形成对照实验, 不符合题意;
B、分析题干可知,甲组和乙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褪黑素,说明褪黑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不符合题意;
C、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蛙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不符合题意;
D、本实验说明褪黑素影响蛙的体色,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会变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不是由体型小到体型大,比如蜂鸟体型小但进化程度高 , A符合题意。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第一鱼” 的化石可用于研究生物进化, 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原核生物确实比真核生物更早出现。原核生物是生命进化的早期形式,它们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真核生物则具有更为复杂的细胞结构,包括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不符合题意。
D.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由于地壳运动和生物迁徙等原因,也有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这些化石可能代表了那些在地质历史中一直存在但数量较少的生物种类,或者是在较晚近时期由于某种原因(如环境变化、迁徙等)而出现在该地区的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5.【答案】B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 酵母菌发酵可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和馒头松软多孔,可用于制作, A正确。
B. 细菌和真菌并非都有害,如酵母菌可用于发酵,乳酸菌可制作酸奶,有些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动植物有益;只有部分致病菌或致病真菌对生物有害, B错误。
C.一些细菌(如纤维素分解菌)能帮助牛、羊等反刍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C正确。
D.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D正确。
故选B。
【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①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②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生活在人、动植物体内或体表,从活的人、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可导致人或动植物患病。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使人患臂癣、足癣、牛皮癣等疾病,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③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指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的现象。
6.【答案】B
【知识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解析】【解答】A. ④是细胞膜,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但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有害物质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细胞 , A错误。
B. ①是细胞核,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 B正确。
C.⑤是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存在于绿色部位的植物细胞里,C错误。
D.⑥是液泡,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梨的甜味主要由液泡中的糖分决定,②是细胞质,D错误。
故选B。
【分析】图中:①是细胞核、②是细胞质、③是线粒体、④是细胞膜、⑤是叶绿体、⑥是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结构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无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有液泡、线粒体,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 有线粒体和多种物质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叶绿体 部分细胞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无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 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和色素 无
7.【答案】(1)光
(2)叶绿体
(3)蓝
(4)氧气
【知识点】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绿色植物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淀粉 )和氧气 。此方案用电能模拟光合作用的光这一条件。
(2)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 。图中⑤装置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电能(模拟光 )作用下合成淀粉,相当于叶绿体的功能 。
(3)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可见,可以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检验生成的淀粉。
(4)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可见,本方案模拟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淀粉外,还会产生氧气(O2)。
【分析】图中: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是电源(提供能量),④是淀粉等,⑤是装置(类比叶绿体的功能)。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含大量的叶绿体,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1)在正常光合作用中,光为其提供能量,而在该人工合成淀粉方案中,是电能提供能量,所以电能取代了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
(2)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色素和酶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可见,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图中的⑤装置承担了将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的任务,相当于细胞中的叶绿体。
(3)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可见,可以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检验生成的淀粉。
(4)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可见,本方案模拟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淀粉外,还会产生氧气(O2)。
8.【答案】(1)体内有无脊柱
(2)节肢
(3)大熊猫
(4)生物种类多样性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对动物进行分类
【解析】【解答】(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 。图 2 中依据①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所以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蝴蝶符合节肢动物的特征 。所以蝴蝶属于节肢动物。
(3)图2中F所属类别是哺乳动物,且具有胎生的特征,在会标“水滴”的动物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且胎生,所以F表示的动物名称是大熊猫。
(4)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可见,“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分析】图中:①是“体内有无脊柱”,E是鱼,F是大熊猫。
(1)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通常有毛;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可见,从图2分类来看,左侧是无脊椎动物,右侧是脊椎动物,所以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2)蝴蝶身体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3)图2中F所属类别是哺乳动物,且具有胎生的特征,在会标“水滴”的动物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且胎生,所以F表示的动物名称是大熊猫。
(4)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可见,“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9.【答案】(1)DNA
(2)白细胞;变异
(3)Y
(4)Aa或aa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生物的变异现象
【解析】【解答】(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DNA 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且通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传递 。所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分子片段, 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该对夫妇与男孩之间的基因关系来确定亲子关系。
(2)在做DNA检测时需要用到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因为只有白细胞里含有细胞核。通过DNA检测已经确定该男孩与这对夫妇是亲子关系,但该男孩与这对夫妇的外貌特征仍存在差异,这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3)男性的性染色体是 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 XX,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男性产生两种精子,含 X 染色体和含 Y 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含 X 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时,含 Y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男孩,所以男孩的 Y 染色体来自父亲 。
(4)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父亲为双眼皮(Aa),父亲产生的精子的基因是A和a;母亲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是a。因此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后代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分析】(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基因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分子片段,它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会通过这对夫妇产生的生殖细胞传递给他们的后代。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该对夫妇与男孩之间的基因关系来确定亲子关系。
(2)在做DNA检测时需要用到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因为只有白细胞里含有细胞核。通过DNA检测已经确定该男孩与这对夫妇是亲子关系,但该男孩与这对夫妇的外貌特征仍存在差异,这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3)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一条来自爸爸,一条来自妈妈,该男孩体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其中Y性染色体必由爸爸提供,X性染色体由母亲提供。
(4)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父亲为双眼皮(Aa),父亲产生的精子的基因是A和a;母亲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是a。因此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后代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10.【答案】(1)传染源
(2)寄生;T淋巴
(3)抗原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艾滋病及其预防;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艾滋病患者能够散播艾滋病病毒(HIV ),所以属于传染源。
(2)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自我复制)。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病毒颗粒。可见,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其生活方式是寄生。题干中明确提到HIV把人体中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
(3) 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3)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做抗原.又如:注射的“疫苗”和“类病毒”以及“移植的器官”也是属于抗原。
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抗体存在于人体血清中。如:患过麻疹的人,体内就产生了一种抵抗麻疹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抗体.抗体把麻疹病毒消灭后,自己则留在人体内,当新的麻疹病毒再次侵染该人体时,存在于该人体内的抗体就会将麻疹病毒消灭掉,使患过麻疹的人以后不再患麻疹了.还有“抗病毒血清”也是属于抗体。又如:注射疫苗后,体内就产生了相应的抗体。
(1)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艾滋病患者能散播艾滋病病毒,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属于传染源。
(2)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自我复制)。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病毒颗粒。可见,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其生活方式是寄生。题干中明确提到HIV把人体中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
(3)接种的疫苗是由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所以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
11.【答案】叶绿体;清水;0.5%;下降;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氧气,但是通过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制作黑藻幼嫩小叶临时装片时,为保持细胞正常形态,需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 。
(2)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碳酸氢钠溶液浓度为0.5%时,溶解氧浓度最高,说明在酸氢钠溶液浓度为0.5%时,制造的有机物最多。
(3)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氧气,但是通过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所以从第10min开始将A烧杯置于黑暗环境(其它条件不变),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溶解氧将下降。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