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西吉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16:24:47

文档简介

机密 启用前
西吉县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八年级 (三)成语运用(4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①(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
语文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事情重大,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的巨大成就。浙江湖州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3座紧邻的废
弃矿坑②(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改造成“爱心”形湖泊,与周边已复绿的
矿山③,湖光山色的美景中,前来拍照打卡、休闲娱乐的游客④。
满分 120 分 时间 150 分钟 摘自《人民日报》《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有删改
一、积累运用(37分) 3.(1)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①②处的成语。(2分)
(一)语境默写(共 12 分,每空 1 分) ① ②
1.诗文之美,美在画面。是《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① , ”的潭边幽景; (2)③④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是《蒹葭》中“② , ”露重霜浓,芦苇丛生的萧索凄迷;是洞庭湖③ A.相辅相成 接踵而至 B.相映成趣 纷至沓来
“ , ”的磅礴气势(《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文之美,美在意蕴。是大鹏由北 C.相映成趣 络绎不绝 D.俯仰生姿 络绎不绝
海迁往南海时④“ , ”的奇幻情形(《北冥有鱼》);是《大道之行也》中⑤ (四)对联文化(3分)
“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 4.下面的对联是西吉县诗联和春官词学会为宁夏泾源县的旅游景观题写。老龙潭为泾河源
破歌》中⑥“ , ”情系苍生的疾呼。 头,湍流坠潭声响轰鸣。野荷谷是泾河的另一个源头,野荷遍布河床,叶片如盖,浮翠
(二)名著阅读(6 分) 叠彩。请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填写到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以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浓重的 上联:泾水溯源,老龙潭里藏雷雨
励志色彩,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下联:野荷铺谷,碧玉波中
摘抄 1【第四次死里逃生】:青春终于胜利了。伤寒没能夺走保尔的生命。这已是他第四次死 备选词语: 吐芳蕊 出芙蓉 绽霓裳
里逃生。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站起来,颤颤巍巍地扶着墙壁,试着在房 理由:
间里走动了。他让母亲搀扶着走到窗口,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已开始融化,雪水汇成的小水洼, (五)语境运用(12 分)
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外面已经是冰雪消融的早春天气了。 【低碳·农耕】
摘抄 2【新武器的诞生】:保尔开始写作了,他打算写一部描述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 中华传统农耕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典范,为现代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提
篇小说。书名自然而然就跃入了脑海——《暴风雨所诞生的》。从这天起,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 供了智慧与方案,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书的创作上面。 ①“地力常新壮”(南宋陈尃提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农学思想,先民们通过种植绿肥等养
摘抄 3【烈士墓前的独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 地作物、施用有机肥、轮作间套作等措施,实现土壤肥力的持续提升。②用地养地结合的传统
旱作系统能促进农田固碳减排。③在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辽宁阜蒙旱作农业系统、山东岱
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的时
岳汶阳田农作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地,以及我国黄淮海及东北,正在大力推广的粮豆轮作与间
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
套作种植系统,都秉承了中华传统农耕的“地力常新壮”和用地养地结合的思想理念。④在近
争。”
1500 年之前的《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作)中,我国就有了“谷田必须岁易”的粮豆轮作
2. 任务 1:“摘抄 1”中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结合整本书内容,说说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
养地之术。
用?(2分)
摘自《人民日报》《传统农耕蕴含低碳智慧》
任务 2:保尔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做出的抉择体现着他对革命信仰的坚守,结合整本书谈谈你的理
5.依据你对上述句子的理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解。(4分)
A.④②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八年级语文 第 1页共 8页 八年级语文 第 2页共 8页
{#{QQABTQAAoggAQhBAAAhCAQk4CAEQkAECCQoGQBAUoAAASQFABCA=}#}
【低碳·气候】 【低碳·生活】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 到 2025 年,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规范在大中小学普及传播,绿色低碳理念进
中国力量。 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
材料一: 到 2030 年,实现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系统养成与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多
层次绿色低碳理念育人体系并贯通青少年成长全过程。
摘自《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非化石能源10.2%
7. 请发挥你的创意,围绕“低碳出行”或“低碳节能”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
油气等其他
22.4% 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标语字数不超过 15 字(4分)
二、阅读理解(38 分)
煤炭,67.4%
(一)(12 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013 到 2023 年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图表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① ②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 。至白马雪涛 处,上有怪石,登舟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4 年度报告》 ③
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 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
材料二:
④ ⑤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肖梅克认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 汩。溯源而上,屡陟 弥高,石为泉啮 ,皆若灵壁。
和成就,不仅保护了本国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为全 ①瘦削:直立陡峭。②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③锦幄:锦绣织成的帐篷。④
球提供“绿色动力”,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推动者、贡献者。
陟:登、上。⑤啮:咬,这里是“冲刷”之意。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 9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大地上;
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全球 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 70%的风电装备来自中国。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实实在在的绿色行动,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了实践典范,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进程注入更强稳定性、更大确定性。” (1)缘.溪行
摘自《人民日报》(2025 年 6 月 4 日),有删改 (2)芳草鲜.美.
材料三:
(3)桃可.千余树
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
(4)溯源而上
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
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1 年 10 月 27 日发表的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2)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
10.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6.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2分) 11. 结合两段选文中描写桃花和岩石的语句,分析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显著不同。(2分)
(2)结合三则材料,综述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与贡献。(4分)
(二)(4 分)
八年级语文 第 3页共 8页 八年级语文 第 4页共 8页
{#{QQABTQAAoggAQhBAAAhCAQk4CAEQkAECCQoGQBAUoAAASQFABCA=}#}
桃 花 溪 桥梁。
(唐)张旭 ⑤最近,我读到很多非虚构的旅行文学作品,比如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发现中国》、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等。作者不仅在背包内特意
放置与旅行地相关的图书,还依靠丰沛的思辨能力,将自己置于风景的历史文脉之间,从漫长
桃花尽日随水流,洞在清溪何处边?
的历史信息中寻找同路人,让先贤的文字记忆同旅行者的个人经历实现对话。
注: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⑥这便带出了一个问题:带一本书出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带上一本书,旅
12.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途便不孤单,书籍能够增强场景的代入感 ,让旅行更具深度。更重要的是,带上一本书去旅行,
A.起笔写远景,以“隐隐”“野烟”勾勒出轻烟弥漫的迷离画面。
可以看清风景的每一寸褶皱,更能清晰地洞察自己的内心,使精神与想象得以澄明。精神的成
B.次写近景,水中岩石嶙峋,落花飘流,渔舟轻泛,景色清幽明丽。
长,正是读书和旅行给予人的丰盈收获。
C.诗以问句收束,不答去向,引发读者对“桃源所在”的无限遐想。
⑦今天,“带一本书去旅行”已经从个人情怀演变为热门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文旅热”的
D.诗人借《桃花源记》典故,含蓄流露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之意。
重要驱动力。尤其是 2024 年,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短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
13. 诗的末句,“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播出,带火了新疆旅游,彰显出文艺作品对地方文旅经济的强大影响力。以书籍为媒,越来越
(三)(10 分) 多的人尝试把抽象的文化基因注入具象的风景坐标,使旅行从“看风景”升华为“读风景”乃
一本书 一段路 一次精神成长 至“塑人格”,在文字与实景的互文中实现了对“诗和远方”的双重奔赴,完成了对世界与自我
①读书与旅行,是美好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我们耳熟能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早 的深刻理解,这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衍生出的时代新意。
出自明代画家、书法家董其昌《画旨》一书。一个是遍览书中人生,一个是游历大千世界,这对 作者:卢桢/选自《人民日报》
看似平行的活动,实则从古至今都紧密关联,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共同诠释着人类探 14.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索自我与世界的永恒主题。 A.作者认为,古代文人的行旅讲求“以文录景”,就是用文字记录所观景物。
②古代文人的行旅讲求“以文录景”,他们用文字摹写风景,并和有过相近观景体验的先贤谋 B.读书和旅行,彼此之间可以触发与转化,这就是“以书寻景”的真正意义。
求对话,这在古典文学中绵延不绝,形成了稳定的传统。陆游的《入蜀记》,记录诗人赴蜀沿途看 C.普通人的“以书寻景”便是书籍作了风景与心灵的桥梁,促进精神的成长。
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万象,还不断引用李白、杜甫等前代诗人的诗文,结合现实的所见所闻,将 D.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论述读书和旅行可以促进精神的成长这一中心观点。
阅读经验同旅行体验加以比照考证,堪称“读行合一”的典范。 15.梳理文章结构,用自己的话概括相关内容,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2分)
③在“以文录景”之外,还有“以书寻景”。元代地理学家周达观远涉真腊(今柬埔寨境内), 开篇提出读书和旅行是美好人生体验的重要组
以 8000 余字凝练的《真腊风土记》为墨,将高棉古国的文化历史悉数镌刻。神奇的是,500 多年 成,自古至今都密切相关(第①段)
后,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正是循着该书的指引,在热带雨林中重新找到了吴哥窟遗迹。他为
此撰写了《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将柬埔寨文明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向世界
打开了吴哥窟神秘而华丽的大门。一次旅行引发出另一次旅行,一本书引出另一本书,跨时空、
1 普通人、当代人的“以书寻景”(第( ) (第②③段)
跨文明的神奇对话,印证了读书和旅行彼此之间的触发与转化。 ④⑤段)
④“以书寻景”不仅是文人和探险家的专利。对普通人而言,一次旅行的冲动,很可能缘于
一本书甚至是一个词语、一个微小而闪光的意象。书籍好比是风向标,一旦标明美的位置,它就
化为一枚磁针,强势而持久地吸引着一颗颗萌动的心,让他们透过文字,洞察世间的精彩,产生 (2) ( 第⑥段)
亲自走一走、看一看的冲动。带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到泉城体验它的活泼与鲜明;带上史铁
生的《我与地坛》,立足古迹之上揣度作家的生命感思……此刻,书籍便化作了连接风景与心灵的
揭示读书与旅行的时代新意(第⑦段)
八年级语文 第 5页共 8页 八年级语文 第 6页共 8页
{#{QQABTQAAoggAQhBAAAhCAQk4CAEQkAECCQoGQBAUoAAASQFABCA=}#}
16.作者在第⑥段说,“带上一本书去旅行,可以看清风景的每一寸褶皱,更能清晰地洞察自己的 造访小城的还有红嘴鸥。点开朋友发来的视频,我立即被那些鸟儿惊艳到了。一身素衣,
内心,使精神与想象得以澄明。”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2分) 脑袋发黑,红嘴红足,形似鸽子,腿又比鸽子长,身形也更加圆润,憨态可掬的样子。那些飞
17.文章第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翔的鸟儿如一块块游动的白玉石,层叠飞舞,轻捷的身姿和阵阵鸣叫似乎要穿透屏幕而来。它
(四)(12 分) 们几乎是在人群中穿梭,有人将食物托举在掌心,瞬间就被叼走了。一些鸟儿飞起来,一些又
展翅飞翔的鸟儿 落下去,飞在空中的活力四射,落在水面的宁静安闲。北方的春天总比日历来得迟一些,虽已
①春天,正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这个春天,观鸟吟诗成了宁夏石嘴山的新景观。 过了春分,乍一看仍然是一派冬的气象,湖边路畔随处可见一簇簇枯黄的苇草,花枝树杈都还
②近两年,石嘴山一带的鸟儿越来越多。我值班的场站有阔大的落地窗。工作间隙,偶一抬 没什么生气。但因了这些鸟,人们的脸上盛开出这个春天的第一朵花。
头,就看见院子地面落着密密麻麻的一群麻雀,有的蹦跳而行,有的忽起忽落,有的交头接耳。 (作者:杨军明/选自《人民日报》)
它们像一群调皮的孩童,一时“呼”地一起起飞,为天幕缀上一朵朵盛开的花,一时又如一卷滚 18.文章勾画了多幅图景,请仿照示例进行概括。(2分)
动的画轴,翻卷着铺在地面上。它们灵动的眼眸和活力十足的振翅声,总能让人的心头雪化般清 (① )→喜鹊展尾图→( ② )→鸥鸟飞舞图
亮起来。院子的栅栏顶端,时常还有一两只喜鹊光临。与热闹群居的麻雀相比,喜鹊有些形单影 19. 下列语句很有意趣,请根据提示进行赏析。(4 分)
只。它是什么时候落下的,又是什么时候飞走的,我都不知道。但我记住了它的尾巴,如一把折 (1)它们像一群调皮的孩童,一时“呼”地一起起飞,为天幕缀.上一朵朵盛开的花,一时又如
扇,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 一卷滚动的画轴,翻卷着铺.在地面上。(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③恍然间想起去年夏天,去拜访一位朋友。朋友家的小区院子里有几棵经年的老槐树,蔚蔚 (2)有的气定神闲,一字一句,似老者低吟;有的细语轻声,在空中划出若有若无的弧线;有
然遮天蔽日。朋友相见,自然要叙旧话家常,晚上便留宿在他的书房。梦境中,鸟鸣阵阵,倏然 的如机枪响,一梭子接着一梭子;有的似乎刚张口又闭上了,短促婉转的声音如一根针一点点
惊醒,才知是现实潜入梦中,鸟鸣来自窗前的那棵老槐树。夜里落过一阵雨,空气潮润,树叶晶 扎入泥土……(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亮。繁密的椭圆形叶片在青灰色的天幕上微微摇晃,鸟儿们就在叶子间。 20.文章④~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2 分)
④“唧——啾——” 21.文章第⑨段“多么美妙的清晨啊!”请结合全文品析“美妙”在何处?(2 分)
⑤“啾儿,啾儿!” 22.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划线句的理解。(2 分)
⑥“唧、唧、唧、唧!”
三、写作(45 分)
⑦“嗞,嗞!”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⑧有的气定神闲,一字一句,似老者低吟;有的细语轻声,在空中划出若有若无的弧线;有
人民网上有网友留言: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放弃减碳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
的如机枪响,一梭子接着一梭子;有的似乎刚张口又闭上了,短促婉转的声音如一根针一点点扎
家,为什么还要坚持减碳?
入泥土……无法分辨哪一声是哪只鸟叫的。
《人民日报》回答:减碳,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⑨多么美妙的清晨啊!我索性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那声音错落有致,声声入耳,似有一位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请以“我
卓越的作曲家早为它们谱好了高妙的曲子。多层次的鸣叫似阵阵潮涌,跌宕起伏。置身其中,一
必须要做”为题,写一篇文章。
时仿佛步入高雅的音乐殿堂,那里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翩跹蝶舞;
要求:内容充实,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500 字。(不能使用试卷中的材料、
一时又如入乡间舍里,一户小康之家在七嘴八舌地谈论麦浪里的希冀,一间晨读的教室里孩子们
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朗诵着流传千年的经典。当然,也可能是鸟儿们在发自内心感念种下这一片浓密绿荫的人。
⑩“嘎嘎嘎嘎!”一连串嘶哑宽厚的鸟鸣声加入进来。老鸦!此刻,天光已经大亮,我没见那
只鸦,却看到树叶间一个个娇小的身影正忙碌地变换着位置,闪展腾挪,如书法中的笔断意连。
原来,在我们这座西北小城,也有那么多在隐蔽处婉转鸣叫的鸟儿,我们却可能在慵懒的酣眠中
忽略了它们,忽略了这一声声的浅吟高唱,忽略了这一声声对生命和自然的礼赞。
八年级语文 第 7页共 8页 八年级语文 第 8页共 8页
{#{QQABTQAAoggAQhBAAAhCAQk4CAEQkAECCQoGQBAUoAAASQFABCA=}#}西吉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评分标准(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7分)
(一)语境默写(共12分,每空1分)
1.诗文之美,美在画面。是《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谭边幽景;是《蒹葭》中“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露重霜浓,芦苇丛生的萧索凄迷;是洞庭湖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磅礴气势(《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文之美,美在意蕴。是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时④“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奇幻情形(《北冥有鱼》);是《大道之行也》中⑤“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情系苍生的疾呼。
(二)名著阅读(6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以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浓重的励志色彩,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摘抄1【第四次死里逃生】:青春终于胜利了。他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他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摘抄2【新武器的诞生】:保尔打算写一部描述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自然而然就跃入了脑海——《暴风雨所诞生的》。从这天起,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本书的创作上面。
摘抄3【烈士墓前的独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任务1:“摘抄1”中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结合整本书内容,说说此处的景物 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评分标准〕答对任意一点即可。选段中的景物描写,描绘了冬去春来时温暖的景象,既点明了时令,又象征着苏维埃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也预示着保尔第四次死里逃生后内心充满了希望,又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任务2:保尔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做出的抉择体现着他对革命信仰的坚守,结合整本书谈谈你的理解。(4分)
〔评分标准〕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示例:保尔·柯察金的人生抉择始终围绕“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革命信仰展开,这一信仰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行动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童年反抗压迫:从个人仇恨到革命理想的萌芽
保尔出身贫苦工人家庭,自幼饱受剥削。他在学校因反抗神父的侮辱被开除后,通过打工体验到底层人民的苦难。例如,他在面团中撒烟末报复虚伪的神父,虽显稚嫩却展现了反抗压迫的本能。此时的他尚未形成明确的信仰,但朱赫来的引导让他认识到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并萌生了“推翻剥削制度”的革命理想。这一阶段的抉择体现了他从个人反抗向集体斗争的思想转变。
2. 加入红军:用鲜血践行信仰
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加入红军,投身战场。他多次负伤仍坚持战斗,甚至在头部重伤昏迷13天后重返前线。例如,他在里沃夫战役中头部中弹,苏醒后第一句话是询问武器是否完好,全然不顾自身安危。这种将革命事业置于生命之上的选择,体现了信仰对他行动的绝对支配——他坚信“为解放事业牺牲是最高荣誉”。
3. 建设铁路:在集体事业中超越生理极限
战争结束后,保尔主动加入筑路队。在严寒、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下,他带领队员坚持施工,即使高烧五天仍拒绝离岗,最终昏倒在雪地。此时的选择已超越个人生存需求,展现了他对集体事业的忠诚。正如他在信中写道:“离开队伍比死亡更可怕”,信仰成为支撑他突破生理极限的精神支柱。
4. 瘫痪失明后坚持写作:以笔为枪延续革命生命
当全身瘫痪、双目失明时,保尔一度陷入绝望,但最终选择通过文学创作继续战斗。他用口述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将个人经历升华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这一阶段的抉择揭示了他对信仰的终极理解: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为信仰奉献的深度。正如他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摘抄1: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指挥员和士兵的住处,差别很少,他们自由地往来,不拘形式。摘抄2:徐海东很重视能够表现身体强壮的事,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使他感到很遗憾。他烟酒不沾,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队伍。作者:埃德加·斯诺(1分)摘抄2中人物的特点是: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充满活力、自律淳朴 (1分)以上摘抄给我的感受是: (2分)(内容上:红军队伍中官兵平等,军官能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写法上:以纪实的笔法,从细节上写人物的精神。主题情感上:虽是客观描述,却能看出作者对红军的高度赞扬与敬佩之情。)新时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故事“有温度,有情感,有精神,有力量”。在这方面,《红星照耀中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阅读完本书,我们可以向作者学习哪些好的讲故事的方法?(2分)广泛采集素材、选取典型素材、抓住特征、塑造细节等 摘抄1: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指挥员和士兵的住处,差别很少,他们自由地往来,不拘形式。摘抄2:徐海东很重视能够表现身体强壮的事,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使他感到很遗憾。他烟酒不沾,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队伍。作者:埃德加·斯诺(1分)摘抄2中人物的特点是: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充满活力、自律淳朴 (1分)以上摘抄给我的感受是: (2分)(内容上:红军队伍中官兵平等,军官能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写法上:以纪实的笔法,从细节上写人物的精神。主题情感上:虽是客观描述,却能看出作者对红军的高度赞扬与敬佩之情。)新时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故事“有温度,有情感,有精神,有力量”。在这方面,《红星照耀中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阅读完本书,我们可以向作者学习哪些好的讲故事的方法?(2分)广泛采集素材、选取典型素材、抓住特征、塑造细节等 摘抄1: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指挥员和士兵的住处,差别很少,他们自由地往来,不拘形式。摘抄2:徐海东很重视能够表现身体强壮的事,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使他感到很遗憾。他烟酒不沾,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队伍。作者:埃德加·斯诺(1分)摘抄2中人物的特点是: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充满活力、自律淳朴 (1分)以上摘抄给我的感受是: (2分)(内容上:红军队伍中官兵平等,军官能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写法上:以纪实的笔法,从细节上写人物的精神。主题情感上:虽是客观描述,却能看出作者对红军的高度赞扬与敬佩之情。)新时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故事“有温度,有情感,有精神,有力量”。在这方面,《红星照耀中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阅读完本书,我们可以向作者学习哪些好的讲故事的方法?(2分)广泛采集素材、选取典型素材、抓住特征、塑造细节等 摘抄1: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指挥员和士兵的住处,差别很少,他们自由地往来,不拘形式。摘抄2:徐海东很重视能够表现身体强壮的事,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使他感到很遗憾。他烟酒不沾,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队伍。作者:埃德加·斯诺(1分)摘抄2中人物的特点是: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充满活力、自律淳朴 (1分)以上摘抄给我的感受是: (2分)(内容上:红军队伍中官兵平等,军官能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写法上:以纪实的笔法,从细节上写人物的精神。主题情感上:虽是客观描述,却能看出作者对红军的高度赞扬与敬佩之情。)新时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故事“有温度,有情感,有精神,有力量”。在这方面,《红星照耀中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阅读完本书,我们可以向作者学习哪些好的讲故事的方法?(2分)广泛采集素材、选取典型素材、抓住特征、塑造细节等 (三)成语运用(4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①(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事情重大,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的巨大成就。浙江湖州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3座紧邻的废弃矿坑②(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改造成“爱心”形湖泊,与周边已复绿的矿山③,湖光山色的美景中,前来拍照打卡、休闲娱乐的游客④。
摘自《人民日报》《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有删改
3.(1)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①④处的成语。(2分)
① 举世瞩目 ②因地制宜
(2)③④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相辅相成 接踵而至 B.相映成趣 纷至沓来
C.相映成趣 络绎不绝 D.俯仰生姿 络绎不绝
(四)对联文化(3分)
4.下面的对联是西吉县诗联和春官词学会为宁夏泾源县的旅游景观题写的。老龙潭为泾河源头,湍流坠潭声如雷震,野荷谷千亩荷塘浮翠叠彩。请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填写到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上联:泾水溯源,老龙潭里藏雷雨
下联:野荷铺谷,碧玉波中 绽霓裳
备选词语: 吐芳蕊 出芙蓉 绽霓裳
理由:
〔评分标准〕(1)选“绽霓裳”(1分),既写出了荷花绽放时浮翠叠彩的视觉美感,又借“霓裳羽衣”典故升华意境,表意与给出内容相关。(1分),也符合对联仄起平收(平仄相合)的原则(1分)。(意思对即可。)(2)选择“出芙蓉”,根据理由阐述情况适当给分,不超过1分。“出芙蓉”符合平仄相合的原则,但表意与“野荷”有重复。(3)选择“吐芳蕊”不得分。
(五)语境运用(12分)
5.(2分)C ④①②③此排序确保了主题明确、过渡自然:历史(④)→ 理论(①)→ 应用与好处(②)→ 现代例证(③),完整展示了“地力常新壮”思想从起源到实践的脉络。
6.(1)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2分)
〔参考答案〕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低碳化。(意思对即可)
(2)(4分)〔评分标准〕(答出任两点即得满分。)得分要点:①能源结构优化向低碳转型(图表+材料二); ② 绿色产业全球引领,通过技术输出和市场实践,为全球交通领域减排提供“绿色动力”(材料二);③践行“双碳”的庄严承诺,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并通过能源机构优化转型(图表)、清洁技术推广(材料二)等政策持续推进。;④生态保护贡献全球治理。
〔参考答案〕 我国通过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与绿色产业全球主导,扎实推进“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同时以清洁技术输出和坚定减排行动,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稳定性与确定性,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推动力量。
(4分)〔评分标准〕①符合主题,表意正面1分;②运用修辞1分;
③不超过15字1分;④语言口语化、通俗化1分。
示例:
“低碳出行”:车轮丈量地球,脚步守护蓝天
优选公交地铁,畅享绿色呼吸
“低碳·节能”:指尖关住能源,心中点亮未来
省一点能源,多一片蓝天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12分)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缘溪行(顺着,沿着)
(2)芳草鲜美(新鲜美好)
(3)桃可千余树(大约)
(4)溯源而上(逆流而上)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异”是关键词)
(2)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
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明日”是关键词)
10.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评分标准〕每处0.5分,共2分,多划分一处扣0.5分,扣止0分。
结合选文描写桃花和岩石的语句,分析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显著不同。(2分)
〔评分标准〕答案要点《桃花源记》语言简朴少渲染,《再游桃花源》语言生动、华美(1分);结合文本1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桃花源记》语言简朴少渲染。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是整体概括性叙述,“芳草鲜美”也只是印象,并无描写所特有的细节,勉强称得上描写的也就“落英缤纷”,也戛然而止,并未衍生出细节来。朴素的语言流露的是平静的心态。而《再游桃花源》语言生动、华美。写桃花和岩石多描写、形容,运用比喻修辞,写千余树桃花绽放“如锦幄”、岩石“皆若灵壁”,流露出强烈的赞美之情。
(二)(4分)
12.(2分)D
13.(2分)
诗的末句,“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发问表达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三)(10分)
14.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
A.作者认为,古代文人的行旅讲求“以文录景”,就是用文字记录所观景物。
B.读书和旅行,彼此之间可以触发与转化,这就是“以书寻景”的真正意义。
C.普通人的“以书寻景”便是书籍作了风景与心灵的桥梁,促进精神的成长。
D.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论述读书和旅行可以促进精神的成长这一中心观点。
15.梳理文章结构,用自己的话概括相关内容,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2分)
开篇提出读书和旅行是美好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自古至今都密切相关(第①段)古代文人的“以文寻景”“以书寻景”(第②③段)普通人、当代人的“以书寻景”(第④⑤段)揭示读书与旅行的时代新意(第⑦段)带出问题:带书出行的目的何在?进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⑥段)开篇提出读书和旅行是美好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自古至今都密切相关(第①段)古代文人的“以文寻景”“以书寻景”(第②③段)普通人、当代人的“以书寻景”(第④⑤段)揭示读书与旅行的时代新意(第⑦段)带出问题:带书出行的目的何在?进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⑥段)开篇提出读书和旅行是美好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自古至今都密切相关(第①段)古代文人的“以文寻景”“以书寻景”(第②③段)普通人、当代人的“以书寻景”(第④⑤段)揭示读书与旅行的时代新意(第⑦段)带出问题:带书出行的目的何在?进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⑥段)开篇提出读书和旅行是美好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自古至今都密切相关(第①段)古代文人的“以文寻景”“以书寻景”(第②③段)普通人、当代人的“以书寻景”(第④⑤段)揭示读书与旅行的时代新意(第⑦段)带出问题:带书出行的目的何在?进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⑥段)
作者在第⑥段说,“带上一本书去旅行,可以看清风景的每一寸褶皱,更能清晰地洞察自己的内心,使精神与想象得以澄明。”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2分)
〔评分标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句子强调书籍赋予旅行双重深度——对外在风景的深刻观察,以及对内在自我的认知升华。看清风景的“褶皱”:书籍提供历史、文化背景(如第⑤段“历史文脉”),帮助旅行者发现景物背后的细节与深层内涵;洞察内心,精神澄明:旅行中对照书籍内容(如第④段体验名家笔下的场景),促使自我反思,实现精神成长(呼应第⑥段核心观点)。
文章第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评分标准〕学生可能有“能”和“不能”两种选择,要根据阐述理由分别赋分。选择“能删去”,从②至⑥段论证的完整性或者第⑦段的非必要性任选一个角度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选择“不能删去”,从内容、结构、主题立意等任选一个角度,并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能删去,因为:
(1)文章的中心观点已在前文得以充分论证。文章第①段点题,第②至⑥段通过列举“以文录景”“以书寻景”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和旅行如何相互作用、触发转化,并最终带来精神的成长,第⑥段以“精神的成长,正是读书和旅行给予人的丰盈收获”作结,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总结句,对全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收束和概括。
(2)虽然第⑦段丰富了文章的时代感和社会视角,提供了有价值的现实案例,但它并非论证“读书与旅行促进精神成长”这一核心观点的必要组成部分。其讨论的“文旅热”现象及经济影响属于一个相对外围的新话题,删去后不会损害文章核心论证的完整性、逻辑性和说服力。
(二)不能删去,因为:
(1)第⑦段以短剧《我的阿勒泰》带火新疆旅游为例,论证文艺作品对文旅经济的推动,突出读书与旅行的现实意义(1分)。
(2)第⑦段是全文的总结,点明“读行合一”的现代新意——从“看风景”到“读风景”“塑人格”,呼应标题“精神成长”。
(3)第⑦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带一本书去旅行已经从个人情怀演变为热门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文旅热'的重要驱动力”,彰显读书与旅行在当代的文化价值。
如果删去,读书与旅行的意义仅停留于个人体验,缺乏社会视角和时代高度,削弱了文章的立意。
(12分)
18.文章勾画了多幅图景,请仿照示例进行概括。(2分)
( ①群雀翔落图 )→喜鹊展尾图→( ②群鸟啼鸣图 )→鸥鸟飞舞图
下列语句很有意趣,请根据提示进行赏析。(4 分)
(1)它们像一群调皮的孩童,一时“呼”地一起起飞,为天幕缀上一朵朵盛开的花,一时又如一卷滚动的画轴,翻卷着铺在地面上。(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有的气定神闲,一字一句,似老者低吟;有的细语轻声,在空中划出若有若无的弧线;有的如机枪响,一梭子接着一梭子;有的似乎刚张口又闭上了,短促婉转的声音如一根针一点点扎入泥土……(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1)〔评分标准〕赏析一个字1分,共2分
示例:“缀”,点缀、装饰,作者将麻雀群飞翔空比作给天幕点缀上了盛开的花朵,突出鸟群起飞时的轻盈灵动,画面优美;(1分)“铺”,平铺,生动写出雀群由空中停落地面时的连贯动态。“缀”“铺”二字描写雀群起飞与停落,富有画面感,表达作者对雀群的怜爱。(1分)
(2)〔评分标准〕赏析任意两种修辞,意思对即可,2分。
示例:该句运用排比、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排比句式(有的……有的……)铺陈不同鸟鸣特点;比喻新奇(“似老者低吟”“弧线”“如机枪响”“如一根针”),将鸟的鸣叫具象化,突出声音的多样与感染力,引发听者通感联想;拟人修辞的运用,如“气定神闲”“细语轻声”赋予鸟鸣以人的情态,表现了作者聆听鸟鸣的沉醉状。
20.文章④~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2 分)
示例:不能删去。将鸟儿的叫声独立成段,强调了鸟儿叫声的多变,鸣叫重叠起伏,富有音韵美。使用拟声词及多种标点符号,写出了鸟鸣的灵动和生机。
21文章第⑨段“多么美妙的清晨啊!”请结合全文品析“美妙”在何处?(2 分)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答案要点:①鸟鸣将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小院如梦似幻;②鸟鸣声错落有致,置身其中如同漫步音乐殿堂;③鸟儿的浅吟高唱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礼赞;④鸟儿的造访为石嘴山带来春天的生机,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划线句的理解。(2 分)
〔评分标准〕(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①鸟儿的到来,给人们生活增添了趣味,带来了生机与活力;②鸟儿在自然中穿梭嬉戏,为当地生态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本地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③在春天充满新生的季节里,作者用盛开在脸上的笑颜写出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5分)
人民网上有网友留言: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放弃减碳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要坚持减碳?
《人民日报》回答:减碳,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请以“我必须要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内容充实,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500字。(不能使用试卷中的材料、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分类 分数档 评分标准 基准分
一类 45~40分 写作目的明确,选择的文体恰当,文体特征明显。选材立意紧扣主题,中心明确,思考深入。 依据文体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结构合理。 依据情景叙述故事,内容充实,描写生动,符合主题思想的表达需要,感情真挚。 文学创作想象合理,形象鲜明,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能运用个性化语言表情达意。 能针对情景所反映的问题展开论述,观点鲜明,能运用论据进行充分论证,恰当运用论证方法,逻辑清晰。 42分
二类 39~35分 写作目的较明确,选择的文体较恰当,文体特征明显。选材立意符合主题,中心较明确,思考较深入。依据文体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通顺,结构较合理。 依据情景叙述故事,内容较充实,有一定描写,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感情真实。 文学创作想象合理,形象较鲜明,构思合理,立意较深刻。 能针对情景所反映的问题展开论述,观点明确,能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能运用论证方法展开论述,逻辑比较清晰。 37分
三类 34~30分 写作目的基本明确,选择的文体基本恰当,基本符合文体特征。选材立意基本符合主题,中心基本明确,有一定的思考。语言基本通顺,结构较完整。 基本能依据情景叙述故事,内容较具体,基本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文学创作有一定想象,构思基本合理,有所立意。能就情景所反映的问题有所论述,观点基本明确。 32分
四类 29~25分 写作目的不明确,文体混乱。 选材偏离主题,中心欠明确。 语言欠通顺,结构欠完整。 叙述故事偏离情景,内容空泛,情感虚假。 文学创作想象不合理,立意模糊。 论述偏离情景,观点不明,条理混乱。 27分
五类 24分以下 有以下情况之一:①文不对题或内容有严重错误;②文理不通,结构混乱; ③文不成篇,且字数不足300字。
说明:未写题目扣2分,不降类。套写或抄袭的作文,根据实际情况扣分,扣至0分为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