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教学设计 (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5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教学设计 (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08 21:4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 第五章 第5节
课题:《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教 学 设 计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 第五章 第 5 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是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内容安排在5.1《透镜》、5.2《生活中的透镜》、5.3《凸透镜成像规律》、5.4《眼睛和眼镜》之后。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通过“ 制作望远镜 ”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理解凸透镜组合使用实现二次成像。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简易望远镜,在实践过程中经历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基本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对望远镜有基本了解,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并使用过简易望远镜。本节课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合作、表达及动手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学生深入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知道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从而增强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解释能力。
2.科学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望远镜的物镜与目镜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设计并优化望远镜的制作方案。
3.科学探究
学生经历设计、制作简易望远镜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生经历望远镜制作过程,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深入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并在实验和论证的基础上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望远镜的物镜与目镜所起的作用。
2、学生应用望远镜成像原理设计并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学准备
为了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教师为学生分组实验准备了以下器材:
探究实验: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光具座、F光源。
分组制作: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镜片、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镜片、白色外直径5.2cm厚1mm长20cm纸筒(物镜筒)、卡其色内径30mm壁厚5mm长30cm纸筒(目镜筒)、内径40mm外径50mm管状泡沫棉、剪刀、刻度尺、双面胶等。
教师自制望远镜。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项目提出 播放暖场视频: 宣城市各地风景名片《宣纸上的山水画卷》。 图片引入:展示学生熟悉的鸡山图片。 师:老师到宁国之前就已经听说在宁国颇有名气的几座山,狮子山、燕子山,还有鸡山。老师为了看清远处鸡山上的景物特地带了一个装置,大家猜猜是什么? 生:望远镜。 项目提出:望远镜有什么特点 如何制作一个望远镜 进入情境 提出本节 课的任务
项目分析 明确任务: 1.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2. 设计一个望远镜 , 能够用它观察校园内远处的景物。 3. 根据你的设计方案 , 选用合适的器材,制作一个望远镜并调试。 4. 用自制望远镜去观察远处景物并改进自制望远镜。 明确项目 实施流程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 展示与交流 一.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学生活动1. 尝试用一个凸透镜看清远处光源 师:使用一个凸透镜能实现望远的功能吗? 指导学生将F光源、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 透过透镜观察F光源。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师:透过透镜我们看到有什么特点的像? 生: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估测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结合给出的焦距,分析为什 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物距大于两倍焦距。 师:像出现在什么范围?那这个透镜的作用相当于? 生:像出现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生:这个凸透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 师:老师用一个蜡烛代表远处的景物,它离透镜非常远,传播 过来的光近似是? 生:平行光。 师:平行光将会会聚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 生:焦点。 师:所以我们将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找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学生活动2. 尝试用凸透镜组合看清远处光源 师:这个凸透镜帮助我们将远处的景物在眼前成像,可是像却 又太小,虽然清晰但细节看不清楚呀!怎样才能看清这个 像呢?需要再借助什么? 生:放大镜。 师:对,放大镜将这个小小的像放大了观察。那如果凸透镜要 起到放大镜的作用,应该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一倍焦距以内。 师:成怎样特点的像? 生:正立、放大的虚像。 师:我们一起动手来验证刚刚的推理。 指导学生将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安装在光 具座上,透过两 个凸透镜观察F光源。 调节透镜之间的距离,达到最佳观测效果。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师:恭喜同学们,我们找到了一种由两块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 介绍物镜和目镜。 师: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 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 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的焦距更长还是更短? 生: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师:为了减少光的干扰,我们需要再加上镜筒。 学生活动3. 估测并分析最佳成像距离 师:大家都找到最清晰的像了吗?此时物镜和目镜相距大约是 多少? 生:15cm。 师:我们看,物镜的焦距是?10cm,目镜的焦距是?5cm,你发 现了吗?望远镜的最佳成像间距就是约为物镜和目镜的焦距之和,即f物+f目。 小结:通过PPT中望远镜的成像光路图小结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二. 制作和调试望远镜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来让我们进入大家期待的下一环节:制作望远镜。 学生活动4. 制作和调试望远镜 师:尝试使用凸透镜、纸筒、泡沫纸、剪刀、胶带、通过小组合作,自制一个望远镜,实现望远功能。 请取出袋中的凸透镜镜片,两块凸透镜的焦距分别是30cm 和5cm。请问谁是物镜谁是目镜? 生:焦距30cm的透镜是物镜,焦距5cm的凸透镜是目镜。 师:最佳成像距离是多少? 生:35cm。 师:请参考老师PPT上给出的流程和图片组装望远镜。并用彩笔给望远镜设计一个“称号”。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 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注意事项:(1)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 (2)尽量减小两镜筒间的缝隙。 学生活动5.走出教室,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景物。 师:走出教室,走进春天,用我们自制的望远镜去看远处的风景。 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地走出教室,在阳台上通过自制望远镜观察远处的鸡山、校园内的红旗等。 师:教师带自制更高倍数的单筒望远镜,请学生观察对比成像特点。 三. 展示、交流、拓展 师:请学生展示自制望远镜 同学们请看PPT(展示学生通过自制望远镜看到的景物) 大家通过自制望远镜看到的是怎样特点的像? 生:可能会回答:“倒立的像”或者“倒立放大的像”等等。 师:再次比较板书中上最终通过目镜看到的像与景物(物体)之 间的正倒的关系。 师:那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将像变成正立的吗? 生:加平面镜或者棱镜。 师:引导学生比较板书中最终通过目镜看到的像与景物的大小 关系。 师:介绍“视角”。 师: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 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 大。 师:通过老师的望远镜看到的像和你的望远镜有区别吗? 生:可能回答“看得更远”或者“看到的像更大”。 师:通过教师自制的更高倍数的望远镜介绍“望远镜的放大倍 率” 望远镜的放大倍率= 科学世界:望远镜与宇宙探索 师:人类一直探索去看到更远的世界,请看《望远镜与宇宙探 索》PPT中重点标出中国在望远镜这个邻域中的突出成就。 师: 从伽利略用20倍镜片窥探星空(1609)到贵州群山环抱的中国“天眼”睁开苍穹之眸(2016)。人类用400年将观测半径从木星轨道拓展至可观测宇宙边缘。 正如南仁东团队为FSAT付出的二十余载春秋,人类对真理的追寻永远交织着精密计算与浪漫想象。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脚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 组织学生实验,对物镜所成的像有直观印象,同时复习本单元前期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望远镜的物镜所起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望远镜目镜的作用。以及推理出目镜的作用。 理论和实践结合,推理和验证结合。 学生通过思考知道望远镜的物镜焦距大于目镜焦距。 结合实验分析目镜和物距之间最佳成像距离。有利于学生理解最佳成像距离这个概念。 通过成像光路图,让学生从直观的感受、认知到形成抽象的图形思维。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锻炼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地利用望远镜观观察远处物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也引起思考最终看到的像的特点。 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讨论,进一步巩固对望远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比较像和物体的正倒关系 ,引发思考,让知识从课堂走到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用望远镜看物体时视角变大。视角越大,看得越清晰。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大家了解放大倍率。 从而过渡到天文望远镜。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项目小结 引导学生从项目提出、项目分析、项目实施和展示交流四个环节进行回顾。 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课后实践 选择1.写一篇关于望远镜的科技小论文。 选择2.制作并改进一个望远镜,利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