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战国时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 沭阳县模拟)如图汉字的演变示意图体现出( )
A.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B.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
C.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种类多样
D.中华文明起源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2024 顺德区期末)李冰父子在前人鳌灵开凿的基础上修建都江堰;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宋朝开始制定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据此可知,我国注重( )
A.水利建设和管理 B.建筑技艺的传承
C.制度制定和完善 D.人与自然的和谐
3.(2024 正阳县一模)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使用形声造字法
4.(2024 内乡县期末)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题是( )
A.社会大变革 B.政治大一统
C.民族政权并立 D.专制皇权加强
5.(2024 武侯区期末)某作品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的描写,以及对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孙子兵法》 D.《诗经》
6.(2024 长沙二模)中国古代史上有不少名人流寓湖南,其中,西汉时期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写下《吊屈原赋》等作品,表现出志洁行廉的高尚品格及忧国忧民的情怀的他是( )
A.屈原 B.贾谊 C.周敦颐 D.魏源
7.(2024 前郭县模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东晋
8.(2024 顺义区二模)战国时期的商鞅铜方量,其侧壁刻有:“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的铭文,此量可用于研究商鞅变法内容中的( )
A.确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
9.(2024 榆中县二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三家”是指哪三个国家( )
A.韩 赵 魏 B.赵 秦 齐 C.楚 魏 韩 D.燕 齐 楚
10.(2024 高州市校级期中)战国时期各国境内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燕地出土有赵、韩、魏的布币和齐、赵的刀币;赵地出土有韩、魏的布币和齐、燕的刀币;巴蜀地区还出土过燕国的刀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长途贩运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货币统一的缺失 D.货币流通的广泛
11.(2024 安徽)如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2.(2024 长沙一模)湖南素有“屈贾之乡”、“潇湘洙泗”的美誉,其中“屈贾之乡”的“屈”和“贾”分别指的是( )
A.屈原、贾谊 B.屈瑕、贾思勰
C.屈原、贾岛 D.屈瑕、贾似道
13.(2024 鲤城区期末)“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 )
A.指导农业生产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提倡精耕细作
14.(2024 巴林左旗校级模拟)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表是汉字“兔”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最早起源夏朝
15.(2024 广陵区二模)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道:“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归功于他们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6.(2024 高新区期末)《商君书 画策第十八》记载“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基于此认识,商鞅变法(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严明法度 D.确立县制
17.(2024 西峡县二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
A.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
B.是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C.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D.完全借助于地势因素而建造
18.(2024 城关区校级期末)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凝结有许多成语故事,其中不少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一鼓作气”、“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9.(2024 咸宁一模)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的主人喜出生于公元前262年,祖辈原是楚国人,由于其家乡安陆被秦国攻占,他便从“楚人”变成了“秦人”。这一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 )
A.铁器牛耕出现,推动经济发展
B.各国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C.兼并战争不断,各国此消彼长
D.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
20.(2024 韶关模拟)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字
B.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
C.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
新课预习衔接 战国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 沭阳县模拟)如图汉字的演变示意图体现出( )
A.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B.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
C.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种类多样
D.中华文明起源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图片反映的是汉字“车”在不同时期的写法,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故A符合题意;图片不能体现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种类多样、中华文明起源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2.(2024 顺德区期末)李冰父子在前人鳌灵开凿的基础上修建都江堰;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宋朝开始制定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据此可知,我国注重( )
A.水利建设和管理 B.建筑技艺的传承
C.制度制定和完善 D.人与自然的和谐
【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李冰修建都江堰,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维护都江堰,宋朝开始制定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这说明我国注重水利建设和管理。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我国注重水利建设和管理,不能说明我国注重建筑技艺的传承、制度制定和完善、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我国注重水利建设和管理。
3.(2024 正阳县一模)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使用形声造字法
【分析】本题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入手,考查有关文字演变的知识的理解。
【解答】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以看出,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并且前后字形有密切联系,一脉相承。ACD描述都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考查学生对有关文字演变的知识的理解掌握。排除法也可解答本题。
4.(2024 内乡县期末)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题是( )
A.社会大变革 B.政治大一统
C.民族政权并立 D.专制皇权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解答】A.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诸侯改革变法,争霸图强,思想上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A正确。
B.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政治上处于大分裂,排除B。
C.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上处于大分裂,并不是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
D.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才建立了专制皇权统治,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4 武侯区期末)某作品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的描写,以及对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孙子兵法》 D.《诗经》
【分析】本题考查《诗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故D符合题意;《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排除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排除B;《孙子兵法》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古典的军事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兵书,作者是孙武,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诗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诗经》。
6.(2024 长沙二模)中国古代史上有不少名人流寓湖南,其中,西汉时期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写下《吊屈原赋》等作品,表现出志洁行廉的高尚品格及忧国忧民的情怀的他是( )
A.屈原 B.贾谊 C.周敦颐 D.魏源
【分析】本题考查贾谊,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他在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期间,他深感自己与屈原有着相似的遭遇,因此写下了《吊屈原赋》来凭吊屈原,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贾谊的作品表现出他志洁行廉的高尚品格及忧国忧民的情怀。故B正确;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排除A;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家,排除C;魏源则是清代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贾谊,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贾谊。
7.(2024 前郭县模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东晋
【分析】本题考查文字演变的历程.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文字的演变比较多,重点识记.
8.(2024 顺义区二模)战国时期的商鞅铜方量,其侧壁刻有:“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的铭文,此量可用于研究商鞅变法内容中的( )
A.确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材料未涉及确立县制的相关信息,排除A。
B.材料未涉及商鞅变法关于废除井田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
C.材料与奖励军功无关,排除C。
D.根据材料“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可知,题干描述了商鞅铜方量的相关信息,可以用于研究统一度量衡的问题,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4 榆中县二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三家”是指哪三个国家( )
A.韩 赵 魏 B.赵 秦 齐 C.楚 魏 韩 D.燕 齐 楚
【分析】本题考查三家分晋,知道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解答】“三家”是指韩、赵、魏。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三家分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 高州市校级期中)战国时期各国境内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燕地出土有赵、韩、魏的布币和齐、赵的刀币;赵地出土有韩、魏的布币和齐、燕的刀币;巴蜀地区还出土过燕国的刀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长途贩运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货币统一的缺失 D.货币流通的广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题干“燕地出土有赵、韩、魏的布币和齐、赵的刀币;赵地出土有韩、魏的布币和齐、燕的刀币;巴蜀地区还出土过燕国的刀币”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境内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说明了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各国之间经济往来频繁,B项正确;长途贩运的兴盛在明清时期,且材料无法体现长途贩运的兴盛,排除A项;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统一缺失无关,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国境内都有其他国家的货币,说明不同国家之间商贸往来的频繁,但不能说明货币流通的流域如何广泛,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4 安徽)如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李悝变法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吴起变法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商鞅变法规定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这些措施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D符合题意;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不是维护周朝分封制度,排除A;表中措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表中措施瓦解了奴隶社会秩序,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2.(2024 长沙一模)湖南素有“屈贾之乡”、“潇湘洙泗”的美誉,其中“屈贾之乡”的“屈”和“贾”分别指的是( )
A.屈原、贾谊 B.屈瑕、贾思勰
C.屈原、贾岛 D.屈瑕、贾似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屈贾之乡”的称谓来源,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屈贾之乡”是湖南长沙的美称,在长沙的一条巷子里曾经居住过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贾谊。屈原被贬长沙期间,仍心系国运、忧国忧民,他行吟于湘水、沅水间,留下了《离骚》《九歌》《渔父》等不朽的诗篇。一百余年后,贾谊重蹈前辈之路,落魄来此,在屈原濯洗之处筑宅而居,A项正确;屈瑕,春秋人,楚武王之子,出生地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曾担任楚国最高官职“莫敖“,故史称“楚莫敖”。因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为屈姓先祖,大诗人屈原是其后裔,排除BD项;贾岛,唐代诗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排除C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屈贾之乡”的称谓来源,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 鲤城区期末)“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 )
A.指导农业生产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提倡精耕细作
【分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可以根据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故A符合题意;题干谚语不能反映我国农历节气主张种植水稻,排除B;题干谚语不能体现我国农历节气关注农具革新,排除C;题干谚语不能说明我国农历节气提倡精耕细作,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谚语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14.(2024 巴林左旗校级模拟)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表是汉字“兔”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最早起源夏朝
【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从甲骨文到楷书,中国古代的文字都是在前代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汉字的发展一脉相传。故B符合题意;图片不能说明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排除A;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C;甲骨文最早起源商朝,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15.(2024 广陵区二模)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道:“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归功于他们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解答】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 高新区期末)《商君书 画策第十八》记载“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基于此认识,商鞅变法(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严明法度 D.确立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反映了秦民积极参战的情景,这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措施造成的。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故B符合题意。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鼓励耕织属于经济措施,严明法度、确立县制属于政治措施,与“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无关,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17.(2024 西峡县二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
A.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
B.是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C.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D.完全借助于地势因素而建造
【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知道都江堰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解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由此可见,都江堰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 城关区校级期末)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凝结有许多成语故事,其中不少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一鼓作气”、“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一鼓作气出自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围魏救赵出自春秋时期的桂陵之战;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故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故选:B。
【点评】重要成语的出处是考查的重点,要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及与之有关的成语。
19.(2024 咸宁一模)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的主人喜出生于公元前262年,祖辈原是楚国人,由于其家乡安陆被秦国攻占,他便从“楚人”变成了“秦人”。这一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 )
A.铁器牛耕出现,推动经济发展
B.各国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C.兼并战争不断,各国此消彼长
D.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纷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喜生于公元前262年,是秦国人。他的祖辈原是楚国人,由于家乡被秦攻占,便从“楚人”变为了“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实力此消彼长。故C符合题意;喜从“楚人”变为了“秦人”的原因是家乡被秦攻占,秦攻占喜的家乡反映兼并战争不断,与经济、变法、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反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实力此消彼长。
20.(2024 韶关模拟)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字
B.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
C.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所以A正确;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不属于文字,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河南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文字,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C错误;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是西汉时期的,比东周晚,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