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6: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 峡江县期末)李慧同学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了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商汤战胜夏王启,建立商朝
C.商纣王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后被灭
D.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2024 连云港模拟)《史记》记载的西周末年褒姒“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为人所熟知,但近年来的考古证据表明西周时期的关中一带并没有烽火台的设施。由此可见(  )
A.《史记》缺少可信度
B.考古是历史研究唯一的途径
C.西周并非亡于犬戎之乱
D.历史研究需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互应证
3.(2024 金乡县期末)绘制时间轴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发生在下面时间轴①处的史事是(  )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尊王攘夷
4.(2024 芦淞区模拟)如图所示器物腹内铭文记述的内容,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研究它有助于了解(  )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都 C.商朝灭亡 D.战国局势
5.(2024 南召县一模)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比喻某一政治制度“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6.(2024 江源区期末)小红同学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做了以下整理,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统治残暴 B.外族进攻 C.内部纷争 D.天灾人祸
7.(2024 新都区期末)《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
A.分封制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带来的后果
8.(2024 靖江市二模)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 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 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
9.(2024 蒙城县期末)《史记》中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材料反映了(  )
A.夏桀的统治残暴 B.商纣的穷奢无道
C.西周的动荡不安 D.秦朝的残酷刑罚
10.(2024 夏邑县校级模拟)近些年洛阳成为热门旅游城市。如果要感受我国早期国家发展的辉煌,按时间顺序建议第一站去(  )
A.二里头遗址 B.殷墟遗址
C.天子驾六博物馆 D.龙门石窟
11.(2024 合肥模拟)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石器较多,有铲、斧、刀、镰等,还发现双齿木耒和成套的青铜酒器。据此可以推断,当时该地(  )
A.农业生产发展 B.阶级分化明显
C.享乐之风盛行 D.冶铜技术先进
12.(2024 泰山区期末)历史传说虽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但不能等同于历史史实。历史史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炎帝教民农作
B.黄帝建宫室,制造船只
C.大禹治水
D.西周实行分封制
13.(2024 富县二模)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在如图所示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都殷
C.发生“国人暴动” D.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14.(2024 延边州模拟)《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这说明平王迁都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洛邑地理位置优越
C.犬戎族攻破镐京 D.爆发“国人暴动”
15.(2024 庐江县校级模拟)平王东迁后,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反映出当时(  )
A.等级制度森严 B.封建王朝产生
C.分封制遭破坏 D.生产水平提高
16.(2024 滨州模拟)《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所述:当周室笼络天下的时候,尚且害怕外界袭扰;抵御袭扰措施,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屏障。材料所涉及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刺史制度
17.(2024 郑州模拟)下表是一位同学关于夏朝和商朝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该表格主要反映了(  )
朝代 都城 国家机构
夏 阳城等 确定世袭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商 亳、殷等 设置各级官吏、制定(场刑)等刑法并设置监狱、设立常备军并建立军队编制、完善赋税制度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原始农耕的生活
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D.分封制度的建立
18.(2024 滨州模拟)西周通过新封诸侯国不断地将周公等人确立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方针传向四面八方,促进华夏各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阶级的产生和分化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商王朝的兴衰过程 D.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19.(2024 唐河县二模)2020年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公布,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以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在后世被夏商周等文明王朝社会继承发扬。材料表明(  )
A.中原地区历史悠久
B.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中原地区考古成就巨大
D.夏商周属于文明王朝社会
新课预习衔接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 峡江县期末)李慧同学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了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商汤战胜夏王启,建立商朝
C.商纣王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后被灭
D.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分析】本题考查商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朝的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启是夏朝的第二任国君。故B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注意识记夏、商、周的建立者及其最后一位国君。
2.(2024 连云港模拟)《史记》记载的西周末年褒姒“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为人所熟知,但近年来的考古证据表明西周时期的关中一带并没有烽火台的设施。由此可见(  )
A.《史记》缺少可信度
B.考古是历史研究唯一的途径
C.西周并非亡于犬戎之乱
D.历史研究需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互应证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灭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史记》记载的西周末年褒姒‘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为人所熟知,但近年来的考古证据表明西周时期的关中一带并没有烽火台的设施”可知,这说明文献资料需要和考古资料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史记》缺少可信度,排除A;考古是历史研究唯一的途径说法错误,排除B;西周亡于犬戎之乱,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历史研究需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互应证。
3.(2024 金乡县期末)绘制时间轴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发生在下面时间轴①处的史事是(  )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尊王攘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与灭亡,掌握中国早期国家演变的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部族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A项正确;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中期,排除B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口号,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与灭亡,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4.(2024 芦淞区模拟)如图所示器物腹内铭文记述的内容,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研究它有助于了解(  )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都 C.商朝灭亡 D.战国局势
【分析】本题考查商朝灭亡。
【解答】A.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与周武王无关,排除。
B.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与周武王无关,排除。
C.由题干武王征商簋及铭文可知,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商朝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正确。
D.战国局势和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识图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5.(2024 南召县一模)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比喻某一政治制度“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先秦政治思想史”“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同时诸侯要尽一定的义务,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没有“从大树中截枝分栽”,排除A项;世袭制和郡县制都没有体现“从大树中截枝分栽”,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6.(2024 江源区期末)小红同学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做了以下整理,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统治残暴 B.外族进攻 C.内部纷争 D.天灾人祸
【分析】本题以判断正误为切入点,考查夏、商、西周灭亡。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末代国王桀,商朝末代国王纣,西周末代国王周幽王都是有名的暴君,实行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灭亡,A项符合题意;B项符合西周,不符合夏、商两朝;CD两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夏、商、西周灭亡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2024 新都区期末)《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
A.分封制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带来的后果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本题关键信息是“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结合分封制的对象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被分封对象主要是先代贵族、宗亲和功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ABD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8.(2024 靖江市二模)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 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 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题干中“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分封制下,对于社会下层的士、庶民存在着“国”与“家”的认知区别,并且士、庶民不知效忠“国”,只知效忠“家”,这表明分封制存在着国家分裂的隐患,B项正确;由材料“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不利于强化国家意识,排除A项;由材料“只知效忠于‘家’”可知,分封制有利于维护宗族团结,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在分封制下国家存在分裂危机,即不利于维护周王权威,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9.(2024 蒙城县期末)《史记》中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材料反映了(  )
A.夏桀的统治残暴 B.商纣的穷奢无道
C.西周的动荡不安 D.秦朝的残酷刑罚
【分析】本题考查商朝的灭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是其残暴统治的表现。故B正确;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排除A;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与西周、秦朝无关,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商纣的穷奢无道。
10.(2024 夏邑县校级模拟)近些年洛阳成为热门旅游城市。如果要感受我国早期国家发展的辉煌,按时间顺序建议第一站去(  )
A.二里头遗址 B.殷墟遗址
C.天子驾六博物馆 D.龙门石窟
【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洛阳”“早期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国家是夏。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平原,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故A正确。殷墟遗址位于安阳,排除B;C与周朝历史有关,排除;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开凿的,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二里头遗址。
11.(2024 合肥模拟)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石器较多,有铲、斧、刀、镰等,还发现双齿木耒和成套的青铜酒器。据此可以推断,当时该地(  )
A.农业生产发展 B.阶级分化明显
C.享乐之风盛行 D.冶铜技术先进
【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铲、斧、刀、镰等都属于农具,这说明当时该地农业生产发展。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当时该地阶级分化明显,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当时该地享乐之风盛行,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当时该地冶铜技术先进,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当时该地农业生产发展。
12.(2024 泰山区期末)历史传说虽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但不能等同于历史史实。历史史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炎帝教民农作
B.黄帝建宫室,制造船只
C.大禹治水
D.西周实行分封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实与传说的区别,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实行分封制是史实,D项正确;炎帝、黄帝、大禹都是传说中的人物,ABC项不属于史实,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实与传说的区别,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3.(2024 富县二模)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在如图所示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都殷
C.发生“国人暴动” D.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兴亡相关知识点。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
【解答】观察图片所给提示信息:“殷墟”,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商朝的都城从此稳定下来,人们因此称商朝为殷,选项中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盘庚迁殷的有关内容。
14.(2024 延边州模拟)《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这说明平王迁都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洛邑地理位置优越
C.犬戎族攻破镐京 D.爆发“国人暴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更替知识点。掌握西周兴亡的历史。
【解答】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了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为躲避犬戎族的威胁,第二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据题干关键信息“辟(避)戎寇”可知,平王迁都的直接原因是犬戎族攻破镐京。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历史史实。
15.(2024 庐江县校级模拟)平王东迁后,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反映出当时(  )
A.等级制度森严 B.封建王朝产生
C.分封制遭破坏 D.生产水平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平王东迁后,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当时等级制度森严,排除A;春秋时期属于奴隶社会时期,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当时生产水平提高,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
16.(2024 滨州模拟)《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所述:当周室笼络天下的时候,尚且害怕外界袭扰;抵御袭扰措施,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屏障。材料所涉及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刺史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的屏障”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宗室、功臣和前代贵族的后裔。故C正确;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行省制是元朝创立的,排除B;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地方监察机构,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
17.(2024 郑州模拟)下表是一位同学关于夏朝和商朝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该表格主要反映了(  )
朝代 都城 国家机构
夏 阳城等 确定世袭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商 亳、殷等 设置各级官吏、制定(场刑)等刑法并设置监狱、设立常备军并建立军队编制、完善赋税制度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原始农耕的生活
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D.分封制度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夏朝和商朝的建立,知道夏商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解答】表格内容是夏朝、商朝的都城和国家机构,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故表格主要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和商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 滨州模拟)西周通过新封诸侯国不断地将周公等人确立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方针传向四面八方,促进华夏各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阶级的产生和分化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商王朝的兴衰过程 D.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大批诸侯国的建立将西周礼乐制度和文化传播开来,也促进了华夏各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因此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D项正确;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阶级产生并日益分化,排除A项;禹死启继,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排除B项;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商朝末年,纣王统治残暴,大失人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材料未涉及商朝兴衰过程,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4 唐河县二模)2020年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公布,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以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在后世被夏商周等文明王朝社会继承发扬。材料表明(  )
A.中原地区历史悠久
B.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中原地区考古成就巨大
D.夏商周属于文明王朝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知道材料表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解答】2020年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公布,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以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在后世被夏商周等文明王朝社会继承发扬。材料表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