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夏商周时期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 东海县期末)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录有战国晚期秦国的耕牛比赛,或者叫耕牛考试,成绩优秀的饲牛者会被奖励,落后的将面临严厉责罚。秦国设置耕牛比赛主要是为了( )
A.树立法律威严 B.鼓励百姓耕种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豪强地主
2.(2024 天桥区期末)如图所示图片说明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水利技术进步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2024 凉州区校级二模)《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记载: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ao,一种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 )
A.牛耕得到推广 B.战争非常频繁
C.铁器广泛应用 D.青铜不再使用
4.(2024 潜山市三模)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5.(2024 历下区三模)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该材料旨在说明铁器及牛耕技术出现的( )
A.影响 B.经过 C.性质 D.背景
6.(2024 古浪县三模)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
A.经济富足,娱乐多样 B.体育发达,人才辈出
C.战争影响,强兵治国 D.严格训练,竞赛频繁
7.(2024 宽城区一模)春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是( )
A.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
B.群雄并起,兼并战争加剧
C.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开通
D.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活跃
8.(2024 漳州期末)“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农业经营方式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
B.农业生产仍然无法取得较大的突破
C.生产技术的飞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9.(2024 泰安三模)“这一时期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重要酝酿、准备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这一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10.(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中)实物史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如图图片所示的实物史料最能说明( )
A.冶铸工艺的提高 B.战争武器的改进
C.生产力不断进步 D.建筑技术的发展
11.(2024 惠东县一模)如表为越王勾践剑表面各个部位成分检测表,如表表格反映出春秋时期( )
分析部位 元素成分(Wt%)
Cu铜 Sn锡 Pb铅 Fe铁 S硫 As砷
剑刃 80.3 18.8 0.4 0.4 微量
剑身 83.1 15.2 0.8 0.8 微量
黑花纹 73.9 22.8 1.4 1.8 微量 微量
黑花纹特黑处 68.2 29.1 0.9 1.2 0.5 微量
剑格边缘 57.2 29.6 8.7 3.4 0.9 微量
剑格正中 11.5 42.6 6.1 3 5.9 微量
——《越王勾践剑表面各个部位成分检测表》出自湖北博物馆
A.青铜器繁荣时代 B.生产力得到发展
C.铁器牛耕的推广 D.诸侯国争霸混战
12.(2024 晋江市期末)据如表所示内容,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时期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春秋 123—27
战国 27—1
A.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B.诸侯取代了周天子地位
C.由分裂逐渐走向了统一
D.封建制度逐渐开始崩溃
13.(2024 光山县一模)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周王室地位衰微 B.中央集权加强
C.儒学居主导地位 D.社会和平稳定
14.(2024 通州区期末)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其中一位诸侯他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改革,对外征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5.(2024 南沙区期末)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表明诸侯争霸战争( )
A.加速了山戎的灭亡
B.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C.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D.客观上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的交流
16.(2024 市南区期末)春秋时期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出现交往和斗争。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B.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7.(2024 宜都市期末)我国有许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以下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社会经济繁荣昌盛
C.早期统一国家出现 D.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18.(2024 汉川市一模)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19.(2024 开平市二模)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0.(2024 万柏林区校级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激烈,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史记 周本纪》
(1)平王迁都洛邑以后,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状态?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其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史读本》
(2)结合所学评价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何影响。
新课预习衔接 夏商周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 东海县期末)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录有战国晚期秦国的耕牛比赛,或者叫耕牛考试,成绩优秀的饲牛者会被奖励,落后的将面临严厉责罚。秦国设置耕牛比赛主要是为了( )
A.树立法律威严 B.鼓励百姓耕种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豪强地主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录有战国晚期秦国的耕牛比赛,或者叫耕牛考试,成绩优秀的饲牛者会被奖励,落后的将面临严厉责罚”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战国时期,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秦国设置耕牛比赛主要是为了鼓励百姓耕种。故B符合题意;秦国设置耕牛比赛主要是为了鼓励百姓耕种,不是树立法律威严、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强地主,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秦国设置耕牛比赛主要是为了鼓励百姓耕种。
2.(2024 天桥区期末)如图所示图片说明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水利技术进步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图片分别是铁制农具和牛尊,说明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 凉州区校级二模)《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记载: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ao,一种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 )
A.牛耕得到推广 B.战争非常频繁
C.铁器广泛应用 D.青铜不再使用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知道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更加广泛。
【解答】《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记载: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ao,一种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铁器广泛应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更加广泛。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2024 潜山市三模)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应重点掌握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答】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使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家统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
B.材料主要说的是国家分裂统一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而非农业发展与商业发展间的关系,排除;
C.材料中无法看出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排除;
D.材料中并未涉及地主阶级,因此看不出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5.(2024 历下区三模)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该材料旨在说明铁器及牛耕技术出现的( )
A.影响 B.经过 C.性质 D.背景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及牛耕技术出现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题干“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可得出这是对铁器及牛耕技术出现后对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经过、性质、背景”都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铁器及牛耕技术出现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4 古浪县三模)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
A.经济富足,娱乐多样 B.体育发达,人才辈出
C.战争影响,强兵治国 D.严格训练,竞赛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诸侯国大都崇尚武功,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C项正确;经济富足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项;人才辈出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竞赛频繁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争影响,强兵治国。
7.(2024 宽城区一模)春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是( )
A.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
B.群雄并起,兼并战争加剧
C.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开通
D.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活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解答】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诸侯争霸,奴隶制逐渐瓦解,所以A符合题意。B、D是战国时期的现象,C是西汉时期的现象,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8.(2024 漳州期末)“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农业经营方式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
B.农业生产仍然无法取得较大的突破
C.生产技术的飞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春秋时期农业经营方式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仍然无法取得较大的突破,排除B;生产技术的飞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9.(2024 泰安三模)“这一时期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重要酝酿、准备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这一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重要酝酿、准备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指百家争鸣。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不是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10.(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中)实物史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如图图片所示的实物史料最能说明( )
A.冶铸工艺的提高 B.战争武器的改进
C.生产力不断进步 D.建筑技术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产工具的进步,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使用石器来狩猎和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使用骨耜耕地,工具十分落后,农业生产很不发达。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题干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题干图片最能说明生产力不断进步,C项正确;冶铸工艺的提高只与铁农具有关,排除A项;题干图片与生产工具相关,与战争武器无关,排除B项;题干图片与建筑技术关联不大,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产工具的进步,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11.(2024 惠东县一模)如表为越王勾践剑表面各个部位成分检测表,如表表格反映出春秋时期( )
分析部位 元素成分(Wt%)
Cu铜 Sn锡 Pb铅 Fe铁 S硫 As砷
剑刃 80.3 18.8 0.4 0.4 微量
剑身 83.1 15.2 0.8 0.8 微量
黑花纹 73.9 22.8 1.4 1.8 微量 微量
黑花纹特黑处 68.2 29.1 0.9 1.2 0.5 微量
剑格边缘 57.2 29.6 8.7 3.4 0.9 微量
剑格正中 11.5 42.6 6.1 3 5.9 微量
——《越王勾践剑表面各个部位成分检测表》出自湖北博物馆
A.青铜器繁荣时代 B.生产力得到发展
C.铁器牛耕的推广 D.诸侯国争霸混战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表格反映了越王勾践剑表面各个部位的成分,包括铜、锡、铅、铁、硫、砷等,其中剑刃、剑身等部位铜、锡的含量较高,铁的含量较低;黑花纹特黑处、剑格边缘、剑格正中部位锡、铅、铁的含量较高。这些元素含量的变化表面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得到提高,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繁荣时代,排除A;铁器牛耕的推广是战国时期,排除C;题干表格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不能体现春秋时期诸侯国争霸混战,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表格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
12.(2024 晋江市期末)据如表所示内容,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时期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春秋 123—27
战国 27—1
A.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B.诸侯取代了周天子地位
C.由分裂逐渐走向了统一
D.封建制度逐渐开始崩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而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在战国时兼并战争中秦国灭掉东方六国,最终统一天下,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C项正确;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始于禹建立夏朝,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春秋战国时期局部统一的出现,并不是反映诸侯将取代周天子地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 光山县一模)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周王室地位衰微 B.中央集权加强
C.儒学居主导地位 D.社会和平稳定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A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儒学居主导地位开始于汉武帝尊崇儒术后,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列国纷争,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4.(2024 通州区期末)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其中一位诸侯他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改革,对外征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了强大的军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故B正确;ACD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个霸主,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15.(2024 南沙区期末)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表明诸侯争霸战争( )
A.加速了山戎的灭亡
B.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C.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D.客观上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的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可知,戎菽由山戎的特产到广泛传播,这说明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推动全国各地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物产的传播与交流,不是强调山戎的灭亡,排除A项;春秋时期国家分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制度更替,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2024 市南区期末)春秋时期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出现交往和斗争。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B.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出现交往和斗争,这一现象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故A符合题意;题干现象有利于民族的交融,不能说明促进文化繁荣、维护周王权威、推动经济发展,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17.(2024 宜都市期末)我国有许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以下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社会经济繁荣昌盛
C.早期统一国家出现 D.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
【解答】“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典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濮之战、吴越争霸、桂陵之战、长平之战有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兼并不断。故D正确;夏朝时奴隶制社会形成,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排除A;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排除B;早期统一国家出现在秦汉时期,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中的成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18.(2024 汉川市一模)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形势,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19.(2024 开平市二模)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故C符合题意;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不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排除A;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不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排除B;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不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0.(2024 万柏林区校级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激烈,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史记 周本纪》
(1)平王迁都洛邑以后,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状态?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其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史读本》
(2)结合所学评价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何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依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地位下降,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纷纷争霸,社会处于动荡、分裂割据状态。
(2)评价历史事件,主要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去评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使一些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促进局部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积极进行改革,因此各国改革促进社会发展。依据材料“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故答案为:
(1)状态:社会动荡,分裂割据;王室衰微;诸侯崛起;诸侯争霸。
(2)积极影响:一些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促进局部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各国改革促进社会发展。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