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统编版2019
一、单选题
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3.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4.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
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5.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
1964年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日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22年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A.上述的阐释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该理论推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三线建设的成果
D.改革开放推动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6.1986年至2016年的30年间,“863”计划从定位“瞄准前沿,积极跟踪”到强调“自主创新,重点加强前沿技术开发”,推动中国高技术研究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有机衔接,说明了( )
A.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 B.制度的优越性持续彰显
C.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深入推进
7.尼罗河水退落后,古埃及人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计算出土地面积。他们用象形文字符号表示数字,以图形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据此可知,古埃及人( )
A.擅长推理证明 B.偏好简明符号 C.推崇理性思维 D.崇尚实用精神
8.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9.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州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10.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1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打破了中世纪自然经济的地区分割、闭关自守状态,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这一论断( )
A.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强调了各国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合理性
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D.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12.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14.自1854年印度创办第一家棉纺织工厂始,到一战前,棉纺织工厂数增至271家,纱锭和织机数分别达677.9万枚和10.42万台。但20世纪20年代,圣雄甘地却发起了手纺土布运动,号召家家户户开展手工纺织、穿用土布,抵制英国纺织品。甘地此举旨在( )
A.团结广大农民阶级 B.抵制外国资本控制
C.唤醒民众民族意识 D.振兴印度民族经济
15.据1984年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数量与价格的年均增长情况(%)如表所示。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产品 数量 价格
1961-1970 1970-1982 1961-1970 1970-1982
铜 2.7 -0.3 9.5 -7.2
咖啡 4.3 1.0 0.3 1.8
花生油 5.4 -7.1 0.1 -4.0
棕榈油 -9.7 -6.7 -2.3 -3.2
A.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交通条件改善推动了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 D.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6.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站在城市自由民一边,要求为工商业发展扫除障碍,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黄宗羲认为士、农、工、商都是本,因为他们都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但是,后世小儒不懂得这一点,顽固地认为工商就是末,这是对古代圣王“崇本抑末”思想的歪曲。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反对贱视工商,反对把商贾贬为“末务”,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实开先河。
——摘编自孙希国《明末清初启蒙思想说略》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民族资本的经济思想家开始出现,郑观应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针对传统的以农立国,他提出效法外洋“以商立国”。他说:“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为此,他呼吁清政府设立“商部”,这就可以使“胥吏无阻挠之弊,官宦无侵夺之权,厘剔弊端,百废可举”。
——摘编自裴长洪《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主题:抗争、求索与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的历史背景,并简析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观应的“以商立国”思想。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1750年,西欧意气风发,成为“外部世界”(指美洲和各大洋)的主人。但在当时,面对亚洲的超级强权,欧洲还是小巫见大巫。之所以欧洲人能成功征服美洲,是因为亚洲帝国对这些地方兴趣不大。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以及中国的明清帝国,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相较之下,欧洲就像个经济侏儒。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后,拉美人民逐渐觉醒,在原西、葡、法的殖民体系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的民族国家。这第一次西方殖民体系的大解体和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构成了今日第三世界的历史源头。19世纪中后期,拉美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统一趋势加强,使政治局面走向相对的稳定,地区性叛乱减少和考迪罗权力逐渐受到限制。1864年,委内瑞拉通过了宪法。1886年,哥伦比亚也通过了宪法,向现代国家迈进了一步。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1750年欧亚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并分析此时期欧洲人成为“‘外部世界’的主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拉美觉醒的表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英、法、美、日等国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如表所示为构成该体系的主要条约及其内容。
时间 条约 主要内容
1919年 《凡尔赛条约》 一、通过国际盟约,成立国际联盟。二、重划德国独界,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三、限制德国陆军规模,禁止其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不得拥有陆海军航空兵。四、德国应偿付与200亿金马克价值相等之物;关税不得高于他国;境内主要河流为国际河流,对外国军舰和商船开放。五、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移交日本
1921年 《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相互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领地的权利
1922年 《五国海军条约》 规定美、英主力舰吨位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美、英、日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
1922年 《九国公约》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中国在全国境内实行“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原则;除同意撤销部分外拓电台及英、法交还成海卫和广州湾外,其他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
——整理自吴必康等《世界历史: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经济》等
材料二 从1914年到1945年,世界经历两次大战的浩劫,人类从未如此渴望和平。1945年2月4日—11日,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精明的谈判代表,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短短八天里,三巨头手握大小不等的筹码,时而两两联手,时而相互背叛,时而强硬,时而妥协,在理念和现实、道义与利益、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之间摇摆权衡。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充满了乐观希望,他们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尔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协和谅解,将成为战后盟国关系的基础。然而,1947年,铁幕降下,冷战开始。雅尔塔(会议)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
——摘编自【美】沙希利·浦洛基《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尔塔(会议)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的理解。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至今二百多年,世界现代化大致历经三次浪潮。一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等的发明,开启了“蒸汽时代”,工业化从英国发端,进而向西欧、北美逐步传导和扩散。二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随着电力、电灯、电话、内燃机、汽车、轮船等的发明,开启了“电气时代”,工业化向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拓展。三是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末,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的发明开启“信息时代”,现代化运动进一步向世界各地拓展。
——摘编自李志军《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世界现代化运动”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D C D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C A C
1.A
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
2.D
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
3.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可知,陈云认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说明陈云认识到了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排除D项。故选C项。
4.C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表明中国办奥历程与对外开放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C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开放的中国”,排除;BD项都不能反映“开放的中国”,排除。故选C项。
5.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从1964年,“四个现代化”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可以看出我国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并不是外交方针,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三线建设的成果,符合20世纪60、70年代的特点,但并不符合21世纪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6.C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863”计划从积极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开发前沿技术,推动中国高新技术研究跨越式发展,体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863”计划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863”计划的发展,没有涉及制度的优越性问题,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材料讲述了古埃及运用象形文字符号、图片等解决土地测量、地界划定及土地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体现了古埃及人务实和崇尚实用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古埃及人擅长推理证明,排除A项;简明符号的运用只是古埃及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手段,并非其偏好,排除B项;推崇理性思维,主要体现在所学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及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中,材料并没有体现理性思维,排除C项。故选D项。
8.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促进了笈多帝国封建化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与商品贸易无关,无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不能强化专制王权,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欧洲人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把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联系在了一起,纽带是殖民贸易,A项正确;亚洲此时还不是西方工业品的市场,材料涉及的是欧洲人用白银换取香料等产品,排除B项;殖民扩张是西欧资本的积累的主要途径,掠夺非洲太片面,排除C项;欧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选项符合题意。美国也采用了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法国革命的特色,A选项排除。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国也是暴力革命,B选项排除。法国大革命后曾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C选项排除。
11.D
根据材料信息“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可见这一论断在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故这一论断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国对法国巴黎公社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阶级斗争的残酷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13.D
面对德国不断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感受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因此抛弃之前和日本、法国的恩怨矛盾,与之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这体现了英国在外交方面坚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原则,D项正确;英国与日本和法国结盟,排除A项;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与材料中英国的政策变化不符,排除B项;英国的外交针对的是德国,这显然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印度)。根据材料“圣雄甘地却发起了手纺土布运动,号召家家户户开展手工纺织、穿用土布,抵制英国纺织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不断加紧对于印度的殖民侵略背景下,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手工纺织,抵制英国工业品,此举有利于加强对于民众的爱国情感培养,进而能够唤起印度民众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号召民众开展手工纺织、穿用土布,抵制英国纺织品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民阶级,排除A项;甘地发起土布运动主要是为了唤醒民众民族意识,进而达到反对殖民侵略的效果,并不是为了抵制外国资本控制,排除B项;单纯依靠手工纺织土布来振兴民族经济,有些夸大其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大部分商品的数量增长在减缓或转为下降,而价格下降的情况则更为普遍。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利地位,这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的不平等因素导致的,A项正确;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变化,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初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并不会导致这些产品价格下降,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根据“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以看出,随着战后经济的日益恢复,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走独立的外交道路,故C项正确;A项是1972年,排除A;日本并没有要对抗美国,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日本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
17.(1)历史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壮大;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束缚社会发展;宋明理学僵化,部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
历史价值:反思传统经济思想,具有思想启蒙价值;有利于为工商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提供了历史依据。
(2)评价:
进步性:是对传统经济观念的重大突破;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推动人们对政治变革的思考。
局限性:过分强调商业的作用,没有形成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全面、科学的认识;该思想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基础,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局面。
(1)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清(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黄宗羲站在城市自由民一边,要求为工商业发展扫除障碍”得出,;市民阶层壮大;根据材料一“后世小儒不懂得这一点,顽固地认为工商就是末,这是对古代圣王‘崇本抑末’思想的歪曲”得出,传统重农抑商思想束缚社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从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回答,如: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宋明理学僵化,部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一“黄宗羲站在城市自由民一边,要求为工商业发展扫除障碍,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得出,反思传统经济思想,具有思想启蒙价值;根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士、农、工、商都是本,因为他们都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得出,利于为工商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根据材料一“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反对贱视工商,反对把商贾贬为‘末务’,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实开先河”得出,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提供了历史依据。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针对传统的以农立国,他提出效法外洋‘以商立国’”得出,是对传统经济观念的重大突破;根据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民族资本的经济思想家开始出现,郑观应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得出,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根据材料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得出,有利于推动人们对政治变革的思考。
根据材料二“胥吏无阻挠之弊,官宦无侵夺之权,厘剔弊端,百废可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民经济结构、现实社会条件和政治基础角度回答,过分强调商业的作用,没有形成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全面、科学的认识;该思想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基础,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局面。
18.(1)总体态势:欧洲通过海洋扩张和殖民美洲开始崛起,亚洲封建帝国社会继续发展,整体实力仍强于欧洲。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亚洲帝国国际视野的狭隘;美洲国家文明发展的相对落后。
(2)表现: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和发展;政权建设和国家统一加强;制定宪法向现代国家迈进。
(1)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1500-1750年(欧亚)。总体趋势:根据材料一“但在当时,面对亚洲的超级强权,欧洲还是小巫见大巫。之所以欧洲人能成功征服美洲,是因为亚洲帝国对这些地方兴趣不大”得出,欧洲通过海洋扩张和殖民美洲开始崛起,亚洲封建帝国社会继续发展,整体实力仍强于欧洲。
原因: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一“之所以欧洲人能成功征服美洲,是因为亚洲帝国对这些地方兴趣不大”得出,亚洲帝国国际视野的狭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还可从美洲的发展状况回答,如:美洲国家文明发展的相对落后。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8世纪末-19世纪(拉美)。根据材料二“18世纪末以后,拉美人民逐渐觉醒,在原西、葡、法的殖民体系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的民族国家”得出,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和发展;根据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拉美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统一趋势加强,使政治局面走向相对的稳定,地区性叛乱减少和考迪罗权力逐渐受到限制”得出,政权建设和国家统一加强;根据材料二“1864年,委内瑞拉通过了宪法。1886年,哥伦比亚也通过了宪法,向现代国家迈进了一步”得出,制定宪法向现代国家迈进。
19.(1)特征:大国主导;分赃性;不平等性;妥协性;国际性。
影响:积极方面:暂时调整了列强在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的矛盾,有利于稳定战后国际秩序;通过条约限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力舰规模,延缓了列强军事对抗。
消极方面:该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强化了霸权逻辑,破坏了国际公平;延续了殖民主义,加深了全球分裂。
(2)理解:
从雅尔塔会议本身局限性的角度: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三国背着其他国家,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来安排战后世界格局的会议。会议对战后势力范围进行划分,导致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这种分裂局面成为冷战对峙的前沿地带,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使局部冲突不断,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从雅尔塔会议后国际局势演变的角度:雅尔塔会议后,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出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冷战全面爆发,世界陷入长期的冷战对峙局面,严重威胁世界和平。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大量资源被投入军事领域,不仅给两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也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阴影之下,人类和平面临巨大威胁。
(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一战后(世界)。特征:根据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英、法、美、日等国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得出,大国主导,国际性;根据材料一“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移交日本”得出,分赃性;根据材料一“规定美、英主力舰吨位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美、英、日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得出,不平等性;根据材料一“除同意撤销部分外拓电台及英、法交还成海卫和广州湾外,其他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得出,妥协性。
影响:根据材料一“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移交日本”“美、英、日、法相互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领地的权利”得出,暂时调整了列强在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的矛盾,有利于稳定战后国际秩序;根据材料一“规定美、英主力舰吨位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美、英、日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得出,通过条约限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力舰规模,延缓了列强军事对抗。根据材料一“二、重划德国独界,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三、限制德国陆军规模,禁止其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不得拥有陆海军航空兵。四、德国应偿付与200亿金马克价值相等之物;关税不得高于他国;境内主要河流为国际河流,对外国军舰和商船开放”得出,该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根据材料二“中国在全国境内实行‘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原则”得出,强化了霸权逻辑,破坏了国际公平;根据材料一“除同意撤销部分外拓电台及英、法交还成海卫和广州湾外,其他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得出,延续了殖民主义,加深了全球分裂。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二“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得出,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三国背着其他国家,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来安排战后世界格局的会议。会议对战后势力范围进行划分,导致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这种分裂局面成为冷战对峙的前沿地带,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使局部冲突不断,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与稳定。根据材料二“然而,1947年,铁幕降下,冷战开始。雅尔塔(会议)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并结合冷战的相关知识得出,雅尔塔会议后,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出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冷战全面爆发,世界陷入长期的冷战对峙局面,严重威胁世界和平。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大量资源被投入军事领域,不仅给两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也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阴影之下,人类和平面临巨大威胁。
20.示例
论题:科技革命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核心驱动力。
阐述:18世纪后期,纺织机的发明引发了纺织业的生产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蒸汽机的改良与应用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而稳定的动力,使工厂得以大规模集中生产,推动英国率先实现工业化,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并开启了现代化从英国向西欧、北美扩散的进程。
19世纪下半叶,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灯、电话等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汽车、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加速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一系列技术突破促使工业化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拓展,不仅巩固了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成果,还使日本等亚洲国家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实现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二战”后,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开启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互联网则使信息传播和交流变得即时、便捷,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金融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世界各国借助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加速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推进,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综上所述,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技革命始终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迈进。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纪)。首先,根据材料“工业革命至今二百多年,世界现代化大致历经三次浪潮”得出,科技革命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核心驱动力。然后,根据材料“一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等的发明,开启了‘蒸汽时代’,工业化从英国发端,进而向西欧、北美逐步传导和扩散”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如:18世纪后期,纺织机的发明引发了纺织业的生产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蒸汽机的改良与应用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而稳定的动力,使工厂得以大规模集中生产,推动英国率先实现工业化,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并开启了现代化从英国向西欧、北美扩散的进程;根据材料“二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随着电力、电灯、电话、内燃机、汽车、轮船等的发明,开启了‘电气时代’,工业化向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拓展”得出,19世纪下半叶,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灯、电话等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汽车、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加速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一系列技术突破促使工业化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拓展,不仅巩固了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成果,还使日本等亚洲国家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实现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三是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末,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的发明开启‘信息时代’,现代化运动进一步向世界各地拓展”得出,“二战”后,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开启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互联网则使信息传播和交流变得即时、便捷,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金融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世界各国借助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加速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推进,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最后,综上所述,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技革命始终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迈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