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丁香结 课内及课外类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丁香结 课内及课外类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16: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丁香结 课内及课外类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课内阅读
《丁香结》节选
①古人诗云:“芭蕉___________”“丁香________”。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③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素雅——( ) 居然——( ) 津津有味——( )
3.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4.选文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①在我住了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②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5.仔细阅读文章片段,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6.“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这句话中的“檐前积雪”指的是 ,这里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7.文中引用了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李璟描写丁香的诗句,请你将这两句诗补充完整:“芭蕉不展丁香结, 。”“ ,丁香空结雨中愁。”
8.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课外阅读
王寒冰告诉李老师:“张明折下了丁香花枝,看到我后扔到了地上。”张明(辩解 辩论)说丁香花枝本来就在地上,他没有折。
李老师捡起丁香花枝看了看,又抬头看张明——张明没背书包,低着头搓着手。
李老师想:“看来张明的确折了丁香花。他不承认,是担心我会严厉批评他。我应该了解清楚他折丁香花的动机,有针对性地给他讲道理,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想到这里,李老师(和颜悦色 暴跳如雷)地说:“张明同学从不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今天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呢?能说说原因吗?”
张明抬起头,说:“我下午放学回到家,奶奶对我说,她下午路过学校,看到校园里的丁香花开了,想起了老家院子里的丁香花,很想老家。我二话没说,跑回了学校……”
李老师拍拍张明的肩头,把花递到张明手里,说:“你是个孝顺的孩子,把花拿回家给奶奶看吧。后面你陪着奶奶来学校看丁香花,但不要折丁香花了。丁香花是给大家看的,大家都应该爱护。”
张明冲李老师鞠了一躬,说:“谢谢老师,我一定照您说的做。”他又转向王寒冰,(忠诚 诚恳)地说:“对不起班长,我不该对你撒谎。今后我跟你一起保护丁香花。”
王寒冰拉着张明的手,说:“我今天说话太激动,请你原谅。”
李老师看着他俩,开心地笑了。
作者:邹士成
9.用“╲”画出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0.李老师根据什么判断张明的确折了丁香花?找出有关语句,画上横线。
11.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方法,表现出李老师 的特点。
12.张明为什么摘丁香花?
13.李老师为什么笑了?
北国丁香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 印)。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②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一片片的。那花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以热情,以想象。
③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④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裁 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花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⑤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句:“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⑥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情。
⑦丁香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绽放在北方寒冷的气候中,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更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器,抗艰难而争上游,(坚 艰)韧、顽强,生机勃勃。正因为如此,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
⑧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妖 娇)娆。
⑨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
⑩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14.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搭配正确的字,打“√”。
1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思恋——( ) 挚爱——( )
反义词:短暂——( ) 繁茂——( )
16.从文中摘录历代文人墨客描写丁香的诗句。
17.把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18.阅读全文,按要求在文中画出下列句子
(1)用“______”画出描写丁香花形状的句子。
(2)用“ ”画出描写丁香花颜色的句子。
(3)用“ ”画出描写丁香花香气的句子。
19.哈尔滨人把丁香花作为市花的理由是什么?
短文一:丁香结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 , 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 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 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短文二:望月
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那里有一片隐隐约约的亮光。是的,这亮光是蕴涵无穷的,这是诗的泉眼,它使我焕发童心,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短文三: 叶
春天是你的童年。在这百花齐放的春天,你悄悄张开了嫩绿的笑脸,每个枝头 都有你弱小的身影,你虽那么渺小,但同样也给大自然带来了春的光彩——这就是你,叶。
你渐渐长大,长绿。夏日时你已成年,那茁壮的身躯,像一把巨伞,遮挡阳光,阻挡风雨。你( )默不作声,不像鲜花那样美丽,不像松柏那样傲雪,( )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你的晚年是秋天。看,你已经变得枯黄瞧悴了,微风一吹,摇摇欲坠。( )你飘然落下,人们( )会把你收集起来,经过加工,又成了很好的农作物生长的肥料……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千千万万个和树叶一样默默无闻为祖国、为别人贡献一切的人。看,马路上那些臂戴红袖章的爷爷、奶奶为维护社会治安发挥着自己的余 热;瞧,我们的老师在灯下备课了,她是为了我们才不知疲倦地工作的呀!他们从不知道什么叫“享福”,只知道为后人“造福”。
你的精神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人,不能时刻总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想一想。如果人人总想着自己,那世界怎么会发展,人类怎么会进步呢?
20.对比阅读,完成表格。
文章题目 文学体裁 文章的意向 文章表达的情感
21.阅读短文一,完成练习。
(1)给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读画线句子,作答。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短文二,完成练习。
(1)文章围绕月写了( )、( )、(望月消失)这三方面的内容。
(2)文章第二小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A.环境铺垫 B.点出原因 C.总括全文 D.渲染气氛
(3)除文中诗句外,我还积累了描绘月亮的诗句( )。
23.阅读短文三,完成练习。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但……而且…… 与其……不如…… 即使……也…… 虽然……但……
(2)文章是以第( )人称展开叙述。全文采用了( )的写作方法,按照( )的时间顺序,赞美了( )的一生。
24.你发现以上三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多读这样的文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不展丁香结 空结雨中愁 2. 妩媚 果然 平淡无味 3.示例:作者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的原因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4.示例:从容、乐观、豁达、积极
【导语】这篇《丁香结》节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联想,展现了丁香花在微雨中的妩媚姿态,并借“丁香结”这一意象,探讨了人生中的愁怨与不解。作者以丁香花苞比喻衣襟上的盘花扣,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描绘了丁香花的美丽,又赋予了它象征意义,传达出一种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富有哲理性与艺术性。
1.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默写。
书写时注意“展”“结”“愁”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对反义词的掌握。
素雅:淡雅,美观而不落俗套。从第①段“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可知,妩媚:姿态娇媚动人。故“素雅”的反义词为“妩媚”。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从第②段“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可知,果然:意料之中。故“居然”的反义词为“果然”。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从第③段“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可知,平淡无味:指质性平和无味,后含贬义,多指平平常常,缺乏特色。故“津津有味”的反义词为“平淡无味”。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段“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可知,作者观察到丁香花苞“圆圆的,鼓鼓的”形态,与古代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结)形成直观类比。因此恍然大悟,认为古人称之为“丁香结”非常贴切。
4.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从最后一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可知,作者通过“丁香结”与“人生问题”的类比,揭示矛盾存在的必然性——“结”既象征烦忧,也暗含生命脉络的交织。以反问句的使用,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表达了一种释然和接纳,而非抱怨或无奈。表明作者认为人生中的问题是常态,接受并乐观面对这种状态,体现了豁达的态度。
5.形状:十字小白花、形成一簇、开满一树;
颜色:莹白、紫色;
气味:香气直透毫端。 6. 白色的丁香花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丁香花的洁白无瑕和繁茂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丁香花的美丽和魅力。 7. 同向春风各自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 8.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给人一种梦幻、迷离的感觉,就如同印象派的画作。丁香与微雨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美,因此作者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导语】文章通过对窗前白丁香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白丁香不仅在形状、颜色、气味上独具特色,还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文中,丁香的莹白和紫丁香在微雨中的模糊,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诗意的朦胧美。引用古人诗句,引发无限遐想,寄托了情感的共鸣。整个描写感性细腻,语言富有色彩和韵律,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氛围和情感意境。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段句子“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可以概括出丁香在形状方面的特征是“十字小白花、形成一簇、开满一树”。
结合文章第①段句子“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和文章第②段句子“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可以概括出丁香在颜色方面的特征是“莹白、紫色”。
结合文章第①段句子“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可以概括出丁香在气味方面的特征是“香气直透毫端”。
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修辞手法。
结合文章第①段句子“在我住了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可知作者将“白色的丁香花”比作“檐前积雪”,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色雪白、花开繁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
7.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书写时注意“愁”“传”“信”的正确写法。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第②段引用了李商隐和李璟的诗句,作者由表现愁绪的诗句联想到自己曾目睹的摇曳在细雨中的丁香。“渗”“模糊”写出了雨中丁香紫色和莹白交融的朦胧、妩媚之美,清晰细腻。作者把微雨和丁香联系在一起,使象征着愁怨的丁香花更加动人,更具有韵味。在细雨迷蒙中,丁香花显得格外妩媚,其线条模糊,颜色渗透,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这种美感与微雨的朦胧、柔和相互映衬,使得丁香花在微雨中更加显得娇美动人。同时,丁香花的香气也在微雨中更加浓郁,让人沉醉其中。因此,作者认为丁香和微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9.辩论 暴跳如雷 忠诚 10.王寒冰告诉李老师:“张明折下了丁香花枝,看到我以后扔到了地上。”
李老师捡起丁香花看了看,又抬头看张明——张明没背书包,低着头搓着手。 11. 心理描写 聪明、爱学生、会教育学生 12.张明放学回到家,奶奶说她看到学校的丁香花开了,很想老家。张明为了让奶奶开心,跑回学校折了丁香花。 13.因为张明承认了错误,要跟王寒冰一起保护丁香花;王寒冰知道了不该对同学态度差。
【解析】9.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辩解: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的误解之处加以申辩解释。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结合语境可知划去:辩论。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暴跳如雷:急怒叫跳,像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结合“张明同学从不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今天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呢?能说说原因吗?”可知划去:暴跳如雷。
忠诚:简而言之就是捍卫。为了正义的事业无条件地付出自己的一切。诚恳:一指诚实而恳切,形容不虚假的话;二指以光明磊落的动机做正确的事;三指真诚的恳求。结合“对不起班长,我不该对你撒谎。今后我跟你一起保护丁香花。”可知划去:忠诚。
10.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王寒冰告诉李老师:‘张明折下了丁香花枝,看到我后扔到了地上。’”、“李老师捡起丁香花枝看了看,又抬头看张明——张明没背书包,低着头搓着手。”可知答案。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结合“李老师想”可知心理描写,从“他不承认,是担心我会严厉批评他。我应该了解清楚他折丁香花的动机,有针对性地给他讲道理,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可知李老师是一个聪明、爱学生、会教育学生的人。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我下午放学回到家,奶奶对我说,她下午路过学校,看到校园里的丁香花开了,想起了老家院子里的丁香花,很想老家。我二话没说,跑回了学校……”可知答案。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谢谢老师,我一定照您说的做。”“对不起班长,我不该对你撒谎。今后我跟你一起保护丁香花。”、“我今天说话太激动,请你原谅。”可知是因为张明承认了错误,要跟王寒冰一起保护丁香花;王寒冰知道了不该对同学说话态度差。
14.正确的字:映 栽 坚 妖 15. 思念 至爱 长久 疏落 16.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7.难道哈尔滨不是丁香永久的家园吗? 18.(1)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一片片的。
(2)那花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霞。
(3)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 19.丁香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绽放在北方寒冷的气候中,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更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器,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解析】14.本题考查正确读写字词。
“交相辉映、栽培、坚韧、妖娆”为正确的书写。
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栽培:意思是种植培养。比喻培养、造就人才。旧时官场中比喻照拂、提拔。
坚韧:释义:坚指牢固、坚固、强固有力而不易摧毁。
妖娆:(形)妩媚艳丽动人。
15.本题考查的是写出词语的近反义词
思恋:意思是想念,怀念。
挚爱:指世间最真实和真诚的情感。近义词有:至爱、钟爱、唯爱、深爱、真爱
短暂:(形)很短的一段时间;瞬间。反义词有:永远、悠长、良久、永恒、悠久、持久、长远、漫长、长久、久远、永生
繁茂:意指繁密,茂盛。反义词有:疏落、枯萎、荒芜、稀疏、干枯
16.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
仔细阅读短文,可在第⑤、⑥自然段中直接找出答案。摘录时,注意书写正确。
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改写。
题干所给句子是陈述句,要改写成反问句,改写时,需加入反问词组“难道……吗”,变“是”为“不是”,将句号改成问号。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把握。
仔细阅读全文可知,第②自然段描写了丁香花的形状和颜色,第③自然段描写了丁香花的香气,按要求画出相应的句子即可。
19.本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短文第⑦自然段着重写了丁香花的品格,这也是哈尔滨人把丁香花作为市花的理由。
20. 丁香结 散文 丁香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生因此而多姿多彩。 望月 月 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 叶 叶 赞美叶和像叶一样具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21.(1)。 , ; 。, ?
(2)特点:格外妩媚。原因:古诗词常把丁香与雨联系起来描写,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的丁香格外妩媚。在细雨中的丁香更透出一股愁怨。 22.(1)望月赏景、赏月背诗
(2)A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3.(1)虽然……但…… 即使……也……
(2)二 拟人 童年、成年、晚年 叶 24.特点: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形式自由、形散神聚。
好处: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一个人的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解析】20.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篇文章都是散文,都选择了美好的意向表达作者的情感。
《丁香结》中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表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告诉人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生因此而多姿多彩。
《望月》中作者以月为意向,通过小外甥跑来和“我”比赛背写月亮的诗句,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引发“我”展开了幻想,表达了“我”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叶》作者以叶为意向,借叶子来赞美默默无闻,为祖国、为别人贡献一切的人。
21.(1)本题考查了对标点符号的运用。
句子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句子结束用句号。反问句用问号。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句子结束,后边应该用句号。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用分号。
“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是反问句,后边用问号。
(2)结合“在细雨迷蒙中,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可知雨中丁香的特点是“格外妩媚”。
结合“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可知雨中的丁香朦胧,线条模糊,像印象派的画;着了水滴的丁香花格外妩媚,也十分动人。这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22.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积累。
(1)通过仔细阅读短文可知,文章先写我看到月亮时的情景,接着写我和外甥背有关月亮的诗,最后写月亮消失。
(2)第二自然地是我看到月亮时的情景,是环境描写,故选A。
(3)考查除了文中的诗句外,对有关月亮诗句的积累。
示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3.(1)本题考查了对关联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默不作声,不像鲜花那样美丽,不像松柏那样傲雪”“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因此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结合“你飘然落下”和“会把你收集起来”两个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因此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
(2)仔细阅读文章可知,文章是借叶来赞美叶的一生赞美默默无闻,为祖国、为别人贡献一切的人。文章用第二人称“你”来写,运用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结合“春天是你的童年”“夏日时你已成年”“你的晚年是秋天”可知文章是按童年、成年、晚年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24.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示例:三篇文章都以事物为意向,表达作者的情感,散文语言优美,形散而神不散。
多读这样的散文我们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不同事物带给我们的启迪;可以增加我们是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