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课外类文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科尔沁大草原
①我生在天津,却是在科尔沁草原长大的。
②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端,那里地势平坦,水草茂盛,是个天然牧场。
③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太阳高挂空中,万缕金光温柔地抚摸着群山、草原。春风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霍林河唱着欢乐的歌儿,哗哗地流向草原深处,流向天边……
④春雨轻洒,草儿发芽,大地青绿一色。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草如菌的草原上,格外醒目。听,牧羊姑娘那动听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瞧,骏马奔腾,牛羊成群。看,迎春花从睡梦中醒来了,它在微微春风中拼命摇动枝叶,摇呀摇,摇出了一朵朵金灿灿的小黄花,在青草的陪衬下,恰仪一块巨大的翡翠嵌入了点点黄金。整个草原如诗如画。
⑤夏天,一场大雨过后,草原上的各种花儿,一夜之间都绽开了笑脸。那白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仪火,黄的胜金,整个草原像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惹得蝴蝶、蜜蜂在百花丛中狂歌乱舞。哟,萨日朗花也开了,它那五片细长通红的花瓣向下弯曲着,像一盏盏红灯笼。这时,我就最喜欢和小伙伴们高举着一把把萨日朗花在草原上嬉戏。
⑥秋天,青草枯萎,百花凋零,只有野菊花开得正旺。山坡上、公路旁,那一墩墩、一簇簇的野菊花在秋风中摇曳,散发出淡淡香味。
⑦八月中秋,第一场雪降临草原的时候,大自然告诉我们,草原的冬天来了。从此以后,鹅毛般的大雪便是草原的常客。大雪过后,山川大地一片银白,无比壮观。那没膝深的大雪给上下班的人带来了许多不便,却给小朋友带来了诸多乐趣。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我们的叫声、笑声,惊飞了麻雀,吓跑了寒冷。
⑧自从我离开内蒙古之后,再也看不到草原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了。我多么想你呀,美丽的大草原!
1.科尔沁草原位于 ,它的地理特点是 。一年四季科尔沁草原都是那么让人心旷神怡,我能用四个四字词语分别概括出草原四季的特点: 、 、 、 。
2.“霍林河唱着欢乐的歌儿,哗哗地流向草原深处,流向天边……”这句话中的“哗哗”是表示声音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 、 。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霍林河水 的情形。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
A.作者写了科尔沁草原春夏秋冬的景象,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B.作者因为出生在科尔沁草原,所以对草原的感情深厚
C.科尔沁草原是个天然牧场,那里骏马奔腾,牛羊成群
4.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拟人句,并分析表达效果。
5.你最喜欢科尔沁草原的 季,请结合短文说说你的理由。
林海(节选)
①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这里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②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色来吧!
③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 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④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 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 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 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花丛里还隐藏 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7.用“ ”从文中画出两个拟人句。
8.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第1自然段写“岭”,“岭”的特点是 。第2、3自然段写“林”, “林”的特点是 。 第4自然段写“花”,“花”的特点是 。这 四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 的思想感情。
丁香赋(节选)
①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③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④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⑤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⑥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 写的《 》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的。
10.用横线从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用浪纹线从文中画出一个排比句。
11.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丁香花的?
12.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地说一说:为什么说春天的丁香花,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
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 又是八月之末了。
②驱车上了草原,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 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 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 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 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 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③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 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停车下地,我又疑是回到了中世纪。放眼尽量地望, 细细地寻, 不见一个人, 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④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 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我奇怪这树与草场之间竟没有一丝的过渡,不见丛生的灌木、蓬蒿, 连矮一些的小树也没有, 冒出草毯的就是如墙如堵的树, 而且整齐得像公园里常修剪的柏树墙。眼前这种异样的整齐美、装饰美,倒使我怀疑不在自然中。
13.根据下列句子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意思指发命令,下指示。 ( )
(2)形容女子身材细长。 ( )
14.作者笔下草原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 、 。
15.第③自然段用了( )。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C.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
16.初入草原,《草原》作者老舍和本文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①那天,你猛然间问我:丁香有几个花瓣儿?我怔在那儿。一时竟回答不上来。放学后,我绕道去街心花园,从丁香树旁走过,只匆匆看了两眼,唉,原来是四个花瓣哪!
②可是,又一天,你忽然又告诉我: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儿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于是,那天放学以后,我兴致勃勃地又去了街心花园。我希望能找到一朵五瓣儿的丁香。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着。最后,暮色吞没了那些娇小的花朵。我最终没能找到。
③第二天,我起得比平日早,又来到那一排丁香树下。趁着晨光,我又在寻找幸运花瓣儿了。我找了很久,眼看上课时间就要到了,我还是没有找到,只好悻悻然离去。
④在跑向学校的路上,我忽然意识到:你该不是恶作剧,故意诓我吧?说不定在这个世界上,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五瓣儿丁香。
⑤谁知,我刚迈进教室,就看见同学们正围在你身边,你手中举着一朵小小的丁香花。你还特意举到我跟前,说:“你看,五瓣儿丁香,我没诓你吧!”我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兴奋不已。真的,五瓣儿丁香!
⑥那天放学比较早,我径直奔向我小时候常去游玩的那片园林。那里分布着樱花区、竹林区、梅林区,还有丁香区。我走进丁香林,那里早已有不少赏花的人。我不是赏花,是在找花。
⑦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⑧许多人见我这赏花的姿势,都很诧异。有个少年一直悄悄地尾随着我,他想看个究竟。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着。一片盛开的紫丁香,在我眼前一朵一朵地划过: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个瓣儿丁香。我几乎已认定自己是一个找不到幸运的人了。
⑨忽然,我发现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不是呈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⑩我回味着这几天为找到一朵五瓣儿丁香而乐此不疲的心情,我又回味着由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的惊喜,这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快乐。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我突然明白了,当你心中萌发了一个希望的时候,与此同时,你又有了一种实现这一希望的力量,继而你终于把希望变成了现实,这时候,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17.给文章加个合适的标题。
18.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悻悻然:
乐此不疲:
19.短文中“幸运花瓣儿”指的是 。文章共写了“我” 次寻找幸运花瓣儿。“许多人见我赏花的姿势,都很诧异。”一句中,“这赏花的姿势”是
20.在寻找“幸运花瓣儿”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也发生着变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有序地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悻悻然→ → →茫然
21.在找到幸运花瓣后,“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快乐、幸运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紫藤路瀑布(节选)
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片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伫立——( ) 凝望——( ) 宁静——( )
23.“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片张满了的小小的帆”,这个 句把 比作 。
24.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开得盛的?在文中找一找,用“ ”画出来。
25.看到开得这样热闹的紫藤萝,作者有了怎样的感受?结合选文谈一谈。
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6.赏析第一首诗前两句中“衔”、“喷”两字的妙处。
27.第二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联系全诗分析。
28.这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端 地势平坦,水草茂盛,是个天然牧场 万物复苏 五彩缤纷 菊花怒放 银装素裹 2. 呼呼 沙沙 拟人 欢快流淌 3.B 4.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格外醒目。
表达效果:把蒙古包比作“白蘑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蒙古包的洁白和圆润,突出了草原的美丽与和谐。
霍林河唱着欢乐的歌儿,哗哗地流向草原深处,流向天边……
表达效果:赋予霍林河人的动作和情感,使河水显得活泼、欢快,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 夏 夏季的科尔沁草原生机勃勃,一场大雨过后,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白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似火,黄的胜金,整个草原像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舞,萨日朗花像红灯笼一样点缀其中,美丽极了。作者还提到最喜欢和小伙伴们高举萨日朗花在草原上嬉戏,这样的场景充满欢乐和童趣,让人向往。
【导语】这篇散文以科尔沁草原为描写对象,通过四季变换的视角展现了草原的壮美与生机。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和细腻的笔触,将草原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从春天的万物复苏到冬天的银装素裹,每个季节都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草原的深切眷恋。结构上以时间顺序展开,层次分明,最后以直抒胸臆的抒情作结,使全文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文章内容概括。
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端,那里地势平坦,水草茂盛,是个天然牧场。”这句话提到了科尔沁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由此可知,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端,它的地理特点是地势平坦,水草茂盛,是个天然牧场。
文章第③、④自然段描述大草原的春天景象,语段中讲述了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春风放牧白云的画面,所以大地万物都苏醒过来了,可以用“万物复苏”来概括春天。文章第⑤自然段描述大草原的夏天景象,“那白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仪火,黄的胜金,整个草原像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这句话写出夏天景物的色彩繁多,所以可以用“五彩缤纷”来概括夏天。文章第⑥自然段描述大草原的秋天景象,“秋天,青草枯萎,百花凋零,只有野菊花开得正旺”这句话写出秋天草原的百花凋零,菊花怒放的画面,所以可以用“菊花怒放”来概括秋天。文章第⑦自然段描述大草原的冬天景象,“从此以后,鹅毛般的大雪便是草原的常客”这句话写出了冬天白雪皑皑的景象,所以可以用“银装素裹”来概括冬天。
2.本题考查词语仿写和修辞手法。
“哗哗”是表示声音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叫做拟声词,并且用叠词的形式呈现,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喵喵、呱呱、咚咚等。“唱着欢乐的歌儿”是人的行为,本身河流并不会。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霍林河唱着欢乐的歌儿”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河流人的行为(唱歌)。河流流动,发出悦耳的声音,所以写出了霍林河水欢快流淌的情形。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B.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我生在天津,却是在科尔沁草原长大的”,并不是选项中提到的出生在科尔沁草原。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句子理解。
比喻句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文中多处用到比喻句,例如,“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草如菌的草原上,格外醒目。”“在青草的陪衬下,恰仪一块巨大的翡翠嵌入了点点黄金。”“整个草原像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鹅毛般的大雪便是草原的常客。”等。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时,先点明本体和喻体,再表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特点。
示例:比喻句:鹅毛般的大雪便是草原的常客。
表达效果:把大雪比作鹅毛,生动形象地写出大雪的多而白,写出了冬天下雪的景象。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文中多处用到拟人句,例如,“春风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迎春花从睡梦中醒来了,它在微微春风中拼命摇动枝叶。”“蝴蝶、蜜蜂在百花丛中狂歌乱舞。”等。分析拟人的表达效果时,先点明赋予事物人的特点,再表达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
示例:春风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
表达效果:赋予春风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草原上白云朵朵的美丽景象,以及春风的柔和。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题干要求,选择一个季节,结合文中描述,说明为什么喜欢,要引用文中具体描写增强说服力。
示例:你最喜欢科尔沁草原的春季,因为春季万物复苏,冰雪融化,春风和煦,迎春花盛开。春天象征着希望和新生,我很喜欢宁静、柔美景色。
6.看,海边上还泛着白色的浪花。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上的浪花。 7.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 数量多、温柔(不孤峰突起) 绿颜色多、范围广 种类多、数量多 热爱与赞美
【导语】《林海》(节选)以生动笔触绘大兴安岭。写“岭”,突出其多且温柔;描“林”,展现绿之多样与林海浩瀚;绘“花”,呈现其缤纷。文字间满是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以景传情,让读者领略自然之美与作者的赞美之意。
6.本题考查句式变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第一句“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反问句里“不是……吗”是反问结构,改陈述句时,去掉“不是”“吗”,问号改句号,让句子变为陈述语气。原句意思是海边上泛着白色浪花,转换后要直接陈述事实 。
故改为:看,海边上还泛着白色的浪花。
第二句“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同样,“不是……吗”是反问标志,去掉后,调整为陈述表述。原句用反问强调“像海边上的浪花”,改陈述句后直接说明相似性 。
故改为: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上的浪花。
7.本题考查找拟人句。
拟人句是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情感等。做题时逐段找把景物当人写的句子。
从第①段“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可知,“温柔”“盛气凌人”是形容人的性格、态度的词,这里用来写“岭”,把岭当作人,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句。
从第④段“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可知,“打扮自己”是人的行为,“做衫”“为裙”“穿着绣花鞋”也是拟人化的动作,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是拟人句。
故用波浪线画出:“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和“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这里岭的确很多……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可知,“岭”数量多(横着的,顺着的等多种形态,看不完),且形态温柔(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所以“岭”的特点是数量多、形态多样且温柔 。
从第②自然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第③自然段“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那是些俏丽的白桦”可知,“林”面积广(到处是绿,像海洋 )、绿的层次多(多种绿色 )、树木种类丰富(落叶松、白桦等 ),故“林”的特点是广阔、绿的层次多、树木种类丰富。
从第④自然段“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 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可知,“花”数量多(叫不出名,各种小花 )、种类多(隐藏小红豆等 ),所以“花”的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多。
四个自然段分别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字里行间是对其独特景色的细致呈现与赞美,由此可知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与赞美的思想感情。
9.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11.从丁香花的花期、形态、香气、文化历史等方面来写。 12.因为丁香花是哈尔滨春天的象征,装点了城市街道、公园、庭院,其形态美、香气浓,给寒冬后的人们带来希望与热情,且融入了哈尔滨人的生活与情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导语】这篇《丁香赋》节选以哈尔滨的丁香花为载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花与城的深厚情缘。文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花如云,花如海”),生动描绘了丁香绽放的盛景。从时间(冰雪消融时)、空间(街道公园)、文化(千年栽培史)等多维度,展现了丁香作为城市意象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将短暂春光与丁香花期相呼应,赋予其“春天使者”的象征意义,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完美交融。
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的。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在这首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诗人以春花喻冬雪,将塞外飞雪的壮丽景色比作春天里千万棵梨树上梨花竞相开放的景象,想象奇妙,意境壮美。而在《丁香赋》中,作者将这一诗句进行改写,用“丁香开”替换“梨花开”,巧妙地描绘出丁香花在哈尔滨春天里竞相绽放、如云似海的美丽景象,同时也通过这种改写,将丁香花与诗句中所蕴含的美好意境相联系,突出了丁香花给哈尔滨带来的春天气息和独特魅力。
10.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识别。
比喻句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一般会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在寻找比喻句时,重点关注使用“像”“如”等喻词或有本体、喻体的句子,如文章第②自然段“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春天交相辉映”,通过“就像”将丁香与梦联系起来,生动展现丁香的美好与短暂;找排比句则着重找结构相似、意义相关且成串排列的句子,如文章第④自然“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以三个相同的“花如……”结构,从不同角度描绘丁香花的形态与色彩,形成排比,最后分别用横线和浪纹线将找到的句子画出即可。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以及“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可知,这些语句描绘出丁香花在哈尔滨春天较寒冷时便早早绽放,和春天相互映衬,体现出短文从丁香花的花期角度来写,展现其作为春天使者与城市春天紧密相连的特质。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可知,通过对丁香花大小、颜色以及整体视觉效果的细致描写,将丁香花比作云、海、霞,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丁香花的形态特点,说明短文从形态方面对丁香花进行了刻画。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可知,这里直接点明丁香花香气浓郁且独特,即便未见其花,香气已扑鼻而来,表明短文从香气角度对丁香花进行了描写。
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知,丁香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增添了文化的魅力。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联系上下文可知,文中春天的丁香花成为“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原因诸多。当哈尔滨的冰寒尚未散尽,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以“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的绚丽姿态,搭配“香气已先冲入鼻中”的浓郁芬芳,将城市装点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几十万株丁香遍布街道、公园,是城市春日里独特的风景线,“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丁香花香伴随一代代哈尔滨人成长,其千年栽培历史更让它与城市紧密相连,成为融入生活、承载情感的文化符号,自然成为人们心中的挚爱。
13. 发号施令 亭亭玉立 14. 大 静 净 15.C 16.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的感受是愉快的,而本文的作者初入草原感受到的是震撼。
【解析】1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结合文中第④段 “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 可知,这里形容草原上的草颜色变化像是有谁在统一指挥,所以该词为 “发号施令”。
(2)结合文中第④段 “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 可知,这里把单生的树比作少女,用 “亭亭玉立” 形容树的姿态优美,如同少女般身材细长。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者笔下草原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开阔、宁静、干净。
开阔:结合第②段 “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 可知,作者通过描写从沟谷、林海来到草原后感受到的天地开阔,以及对草场地形起伏像浅碗、大盘的比喻,突出了草原的开阔。
宁静:结合第③段 “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 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可知,作者通过描写草原上几乎没有声音,如同无声电影一般,突出了草原的宁静。
干净:结合第④段 “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 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 可知,作者通过描写草原颜色单一、树木整齐,突出了草原的干净。
15.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第③自然段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在第③段内容中,“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这些语句属于静态描写,描绘了车子滑行时草原上安静、静止的状态;“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 则属于动态描写,写出了牛羊的动作。所以该自然段采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式。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初入草原,老舍在《草原》中感受到的是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表现出对草原辽阔、美丽景色的惊叹与喜爱之情。
而本文作者在第②段中描写初入草原的感受是 “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突出了草原带来的开阔感以及让人忘却烦恼、融入天地的感受。
17.寻找幸运花瓣儿 18. 不高兴、失意的样子 做一件事感到快乐而不知疲倦 19. 五瓣儿丁香 三 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20. 兴致勃勃 兴奋不已 惊喜 21.快乐源于一个新发现,一个人有追求并通过奋斗努力实现追求,就是幸运的,而努力的过程则是快乐而充实的。
【解析】17.本题考查给文章标小标题。
通过读短文,可知,文章叙述了我为了得到幸运花瓣儿——五瓣丁香花,从而开始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寻找,并最终领悟到“幸运”的真正含义的事。可以给文章拟小标题为:寻找幸运花瓣儿。
18.本题考查理解词语。
结合“我找了很久,眼看上课时间就要到了,我还是没有找到”可知,“悻悻然”的意思是:我没有找到幸运花瓣儿的不高兴、失意的样子。
结合“那天放学以后,我兴致勃勃地又去了街心花园,我希望能找到一朵五瓣儿的丁香”“第二天,我起得比平日早,又来到那一排丁香树下。趁着晨光,我又在寻找幸运花瓣儿了”“我不是赏花,是在找花。”可知,“乐此不疲”的意思是指我为自己找幸运花瓣儿而感到快乐而不知疲倦。
1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儿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可知“幸运花瓣儿”是指:五个花瓣儿的丁香;结合“我兴致勃勃地又去了街心花园”“又来到那一排丁香树下”“我径直奔向我小时候常去游玩的那片园林”可知,我三次寻找幸运花瓣儿;结合“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许多人见我这赏花的姿势,都很诧异。”可知,我赏花的姿势是指: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20.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
结合“那天放学以后,我兴致勃勃地又去了街心花园”“我还是没有找到,只好悻悻然离去”“我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兴奋不已”“我又回味着由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的惊喜”可知,寻找幸运花瓣儿时的心情从:兴致勃勃——悻悻然——兴奋不已——惊喜。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短文内容可知,“在找到幸运花瓣后,‘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快乐、幸运的人”是指只要一个人有追求,并且为此付出了努力,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时候,就是幸运的,而努力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快乐。
22. 矗立 凝视 平静 23. 比喻 盛开的花 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24.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25.这盛开的紫藤萝花,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使我的精神得到宁静和喜悦。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近义词的累积。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泛指站立。出自《诗·邶风·燕燕》。近义词是:矗立。
凝望:意思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引申为期望、盼望等意。出自南朝·梁·江淹《步桐台》诗。近义词是:凝视。
宁静:(环境、心情)安静。近义词是平静。
2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阅读语句,了解内容,从“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一个 忍俊不禁的笑容”中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花比作帆,比作笑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生机勃勃、美好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4.本题考查学生查找关键句子的能力。首先看题目是要找出描写紫藤花开得盛的句子,就要在文中找作者在哪里提到了开得盛,在文章的第一句就是“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所以紧接着就是描写紫藤花开的盛的句子: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2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阐述观点看法。我们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宗璞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后来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朵的由衰及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解答时,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句子,联系文章主旨具体分析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是本文的主旨句,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弟弟当时身患绝症,作者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对生命的思索。虽然对于个体来说,花也好,人也好,在生命中难免会遇到磨难,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应该学习紫藤萝顽强的生命力,要学着去和命运斗争,保持坚强不屈的生命品格,努力地生存。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6.“衔”、“喷”二字,写黑云挟带着猛雨,往山前喷洒,好像在撒泼、顽皮,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黑云以生命,形象生动,富有力度,充满猛烈的动感和浇注感。 27.比喻,用翻墨比喻黑云的来势,用跳珠比喻雨点飞溅的情态,既形象逼真又有声有色。对比,“黑云”和“白雨”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动静结合,前三句写云、写雨、写风,突出其动态,第四句写水,突出其静态。 28.① 苏轼仅从景物的角度描绘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崔诗除从景物的角度外,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侧而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 ② 苏诗重点强调景色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而崔诗则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上的对比。
【解析】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