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一)
(满分:6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
A.用于皇帝享乐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
2.《新唐书》记载:“唐制,凡诏旨敕令,中书省定旨撰拟,门下省审议驳正,必得中书、门下一致,方可颁行尚书省施行。”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某同学制作了历史时序图。图中空格处应该是( )
A.开凿大运河 B.开元盛世 C.澶渊之盟 D.戚继光抗倭
4.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 B.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C.唐玄宗后期腐败统治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5.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丝绸、蔬菜种子、工艺品,以及医药、佛经、历法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与吐蕃的这次和亲( )
A.推动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推动了青藏高原的部落统一
C.确立了吐蕃正式归中央管辖 D.促进了吐蕃的社会经济发展
6.1中的历史人物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贞观初年,图2中的历史人物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这两位历史人物( )
A.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B.都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C.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D.展现出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品质 图1 图2
7.史学家按照史料价值分类:第一手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是( )
A.纪录片《大隋王朝》 B.敦煌发现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C.电影《满江红》 D.杨家将故事年画《四郎探母》
8.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鼓励民间开垦荒田,兴修水利,法令推行六七年后,全国共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土地三千六百多万亩。王安石实施的这一措施为(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募役法
9.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可是,北宋并没有恢复汉唐时期的疆域规模,而是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时的三个政权分别是( )
A.魏、蜀、吴 B.北宋、南宋、辽 C.辽、北宋、西夏 D.金、西夏、南宋
10.岳飞不仅在南宋受到崇奉,金章宗也称他“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元朝官修《宋史》 评价岳飞“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在灭宋之战中对岳飞庙等祭祀场所予以保护。岳飞受到尊崇和怀念是因为他( )
A.力促宋辽和谈 B.誓死尽忠报国 C.组织军队抗元 D.秉持廉洁奉公
11.《元史·地理志》写道:“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及)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由此可知,元朝创新以上制度的客观原因是( )
A.民族众多 B.疆域辽阔 C.外侵频繁 D.重文轻武
12.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等以女性命名的著名店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宋代( )
A.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
C.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坊市发展已打破时空限制
13.元代青花瓷以洁白的瓷胎和精美的钴蓝纹饰闻名,纹样既有传统的龙凤牡丹,也有阿拉伯文字和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案。这反映了元代( )
A.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中外进行文化交流 C.元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汉族文化失去优势
14.宋朝时,汴京、杭州等地印刷工坊超过百家,民间书商刊印白话小说、字帖、年画蔚然成风,宋代印本书籍数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唐代。“超过”主要得益于( )
A.印刷技术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城市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15.“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发此感慨的君主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16.《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材料旨在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经济交流 B.发展航海技术 C.为了提高明朝威望 D.促进政治交往
17.皇太极强调治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顺治朝翻译《洪武宝训》,并通行全国;康熙朝“参酌明制”编修《清会典》。材料表明清朝的政治制度( )
A.强化了满洲贵族决策权力 B.机构涣散政事乏力
C.规范了中央机构决策程序 D.沿袭了明朝的做法
18.清朝“通过实施武力征伐、平定叛乱、军府制度、盟旗制度、改土归流、设置理藩院、推行政教合一制度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制度”基本定型疆域,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疆域在清朝时期基本定型得益于清朝( )
A.强化君主专制 B.注重边疆治理 C.推行闭关政策 D.实行文化专制
19.明太祖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这些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 )
A.中央权力趋于集中 B.思想控制日益加深 C.经济发展日趋衰退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0.《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与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还建立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药物纲目体系,使我国中药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据此可知,《本草纲目》 的特点是( )
A.实用性、科学性 B.文学性、艺术性 C.理论性、绝对性 D.总结性、灵活性
七年级历史 第1页,共4页 七年级历史 第2页,共4页
二、材料题(共20分)
21.(本题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实施与民休息的政策。 唐玄宗开元年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等。
材料二 唐朝乐舞的舞姿,多靠四肢和躯干排列组合形成倾斜、稳定却又饱含流动的态势之美,舞恣架势很大,空间感十足;同时辅以柔美的身姿,可谓是刚柔并济,真正符合中国大唐盛世的气场。当时从西域传来的胡旋舞、胡腾舞、龟兹乐舞,从印度传来的印度舞等也被人们广泛学习用以娱乐,经常用来宴乐的宫廷舞蹈,吸收了这些外来舞蹈的动作和技巧,更是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
材料三 《旧事书·西戎传》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拜谒,唯平立(意思是身体保持平直站立的样子),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治罪。”上特许之。张说主张对四夷使者“当接以礼乐,示以兵威,虽曰戎夷,不可轻也。”
(1)据材料一概括三位帝王施政关注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乐舞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说说唐朝对待外来使者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归纳唐朝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
22.(本题6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材料一 宋辽订立盟约之后,宋改动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 (如改威虏军为广信军,改破虏军为信安军等),向辽方表示友好。辽在燕京地区也去掉一些民族歧视政策,争取当地汉人的支持....若干年之后,河北一带“牛羊满野”。
——摘编自李国章、赵昌平《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宋辽订立盟约”指的是哪一盟约?
材料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2)结合所学指出,“靖康耻”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词中所述的“匈奴”实际指的是哪一民族?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元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典型表现是形成哪一新的民族?
23.(本题8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多彩的文学】
材料一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
材料二 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通俗文学著作。
【杰出的古代工程建筑】
材料三 这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智慧之光】
材料四 如下列四幅图是明朝某一科技巨著的插图,这部书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1)材料一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分别属于王国维所说的哪种文学形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本明清时期的小说。
(3)材料三中介绍了我国古代哪项著名的建筑?
(4)根据材料四,指出图片出自哪部科技巨著?它在国际上享有什么盛誉?
七年级历史 第3页,共4页 七年级历史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