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内能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基础训练)
【基础巩固练习】
物质的构成
1..把分子看成小球,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像每个围棋格子中放一个棋子一样),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为1cm。.正方形中约有_________个分子,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____________倍.
2.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 cm
B.我们看到大雾中的许多小水珠是一个个分子
C.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D.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分子
分子热运动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花香满园 B.尘土飞扬 C.雪花飘飘 D.落叶纷纷
4.成都别称芙蓉城、蓉城,这座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与花结缘,大诗人陆游魂牵梦萦的诗中美景“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依旧是成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诗人闻到花香属于 现象.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所蕴藏的物理知识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5.下列生活现象可以用分子动理论进行合理解释的是【 】
A.北方的沙尘暴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无间隙
C.弹簧能被压缩或拉长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D.白糖在热水中易溶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6.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中放入同样的糖块,冷水中的糖块比热水中的溶解得慢,这是因为冷水温度低导致【 】
A.物质分子不运动 B.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糖分子间没有斥力 D.物质分子运动缓慢
如图所示,这个实验表明【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D.分子间存在引力
8.将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蓝色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可以看到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如图甲所示,静置20天后,现象如图乙所示,这是______现象,说明液体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温度低的环境,该实验进程在温度高的环境________(选填“稍慢”、“一样快”或“稍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器(如图),瓶中的炭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而发热电阻传递的热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左右,此时杀虫剂蒸发得更快从而提高了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是液化的一种方式
B.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慢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
10.在探究气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时,将2个瓶采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放置法,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都会观察到红棕色二氧化氮(ρ二氧化氮>ρ空气)气体进入到另一个瓶中。 (选填“左侧”或“右侧”)放置方法更合理。
分子间的作用力
11.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下方可以挂起重物。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12.如图甲,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发现装热水的杯子变红的速度更快,这说明了分子的运动跟 有关。如图乙,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 。
13.“女皇蒸凉面”是四川广元地方特色美食,凉面的口感、香气深受人们喜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辣子附着在凉面上,说明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香气四溢,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凉面条之间有空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吃一口凉面,只有几个分子进入口中
13.如图所示,“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水分子间有空隙 B.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水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14.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各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分布不同。图中【 】是水蒸气的分子分布示意图。
.
A B C D
【能力提升练习】
15.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6.科学探究需要进行实验,在取得数据和事实后,再进行分析和推理,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下列叙述属于事实或推论的是【 】
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
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
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17.如图所示是电子显微镜下的一些金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块是由大量极其微小的金原子构成的
B.这些金原子是保持静止不动的
C.金原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D.金是否处于固态可以从其原子的排列方式上进行推断
18.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19.如图为香薰石,也称纳米香石。是由具有纳米级多孔性结构的矿石染色制成,使用时在石子上滴上适量的香薰油,静置一会使精油渗透到石内。香薰石能够快速清除空气中的异味分子,同时营造出怡人且持久的香气氛围【 】
μ
A.人们通常以纳米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大小,1μm=10nm
B.香薰石发出香味是由于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C.矿石能被染成各种颜色,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环境温度升高香薰石发出的香气浓度不变
20.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分子间距最小、作用力最大,因此分子是静止的
B.图甲所示物质处于固态
C.图丙分子间距最大、作用力最小
D.图乙、丙所示的物质均可流动
【素养升提练习】
21.(2025年四川成都中考题)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诗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赞美梅花的诗句,诗人闻到花香属于______现象。花香醉人,茶香怡人。雪天围炉煮茶,让冬日多了一抹诗意,加热茶水至沸腾,改用“小火”,水依然沸腾,则茶水的温度______。
22.如图甲,中间用玻璃板隔开两瓶气体,上瓶装的是空气,下瓶装的是红棕色且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打开玻璃板后经过一段时间,两瓶气体的颜色逐渐变得均匀,如图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把两瓶气体的温度降低,它能从图乙的状态恢复到图甲的状态
C.气体的温度越高,由图甲状态变成图乙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D.如果上瓶空气与下瓶二氧化氮气体温度相同,则二氧化氮气体无法扩散到上瓶空气中
23.(1)如图1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玻璃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
(2)如图2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瓶子装有空气,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______方;
(3)若图2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在______(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4)如图3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把一块玻璃板拉出水面,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所以在玻璃板离开水面前,会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玻璃板所受到的重力。
24.图甲所示的实验常用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但小亮觉得也可能是大气压力把两块铅柱挤压在一起使之难以分开,于是他想在真空罩内重做这个实验,如图乙所示。当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时,若两块铅柱被重物拉开了,则说明两块铅柱难以分开是因为它们受到了 的作用;若两块铅柱仍然没有被重物拉开,则说明它们难以分开是因为它们受到了 的作用。
25.科学家研究了壁虎能抵抗地心引力吸附在物体表面的原因,壁虎的脚掌上长满了被称为“刚毛”的细微绒毛,每根刚毛末端又有成百上千个直径仅0.25微来的凸出物。这种精细表面结构使刚毛和物体分子距离极近,从而产生了分子引力。
科学家从壁虎的“刚毛”得到灵感研发了“纳米微吸胶”。这种粘胶材料的表面类似平面“绒”布,把这种材料如图(a)所示涂在手机支架上,当“纳米微吸胶”接触到手机的平滑背面,就能如图(b)所示牢牢的“粘”住手机。
①下列现象中,体现了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_______(选填“A”“B”或“C”);
A.磁铁吸引大头针
B.吸在墙上的吸盘难以脱离墙面
C.端面平滑的两块铅柱,相互紧压后,铅柱下方挂钩码,两铅柱也难以分开
②根据上述信息,“纳米微吸胶”能“粘”住手机,是由于________(选填“A”、“B”或“C”)作用;
A.大气压力 B.分子引力 C.磁力
③请判断:“纳米微吸胶”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粘”牢帆布笔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内能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基础训练)
【基础巩固练习】
物质的构成
1..把分子看成小球,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像每个围棋格子中放一个棋子一样),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为1cm。.正方形中约有_________个分子,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____________倍.
【答案】1×1016 1.25×106
【解析】人们常以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尺度大小。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1cm 的长度内能并排排列个分子;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中能排列的分子数为1×108×1×108=1016个分子;
全球人口约80亿,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中排列的分子数大约是全球人口的
倍。
2.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 cm
B.我们看到大雾中的许多小水珠是一个个分子
C.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D.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分子
【答案】D
【解析】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为10-10 m;我们看到大雾中的许多小水珠是大量的水分子组成的,小水珠不是一个一个的单个水分子;组成物质的分子体积非常小,人们无法用肉眼观察,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只能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辨别。
分子热运动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花香满园 B.尘土飞扬 C.雪花飘飘 D.落叶纷纷
【答案】A
【解析】A.花香满园,是芳香烃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尘土飞扬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固体小颗粒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雪花飘飘是雪花在做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落叶纷纷是树叶在做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成都别称芙蓉城、蓉城,这座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与花结缘,大诗人陆游魂牵梦萦的诗中美景“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依旧是成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诗人闻到花香属于 现象.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所蕴藏的物理知识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答案】扩散 温度
【解析】闻到花香,说明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因此可以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5.下列生活现象可以用分子动理论进行合理解释的是【 】
A.北方的沙尘暴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无间隙
C.弹簧能被压缩或拉长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D.白糖在热水中易溶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答案】D
【解析】沙尘暴卷起漫天的黄尘,属于固体小颗粒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引起的;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隙;弹簧能被压缩或拉长,是因为弹簧能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不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白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6.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中放入同样的糖块,冷水中的糖块比热水中的溶解得慢,这是因为冷水温度低导致【 】
A.物质分子不运动 B.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糖分子间没有斥力 D.物质分子运动缓慢
【答案】D
【解析】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热水和冷水,向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糖块,冷水中的糖块比热水中的糖块溶解得慢,这是因为温度越低,分子运动的越缓慢。
如图所示,这个实验表明【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D.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这是因为组成水与酒精的分子间存在间隙。水与酒精混合后,水分子与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之间的间隙,使混合液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该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8.将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蓝色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可以看到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如图甲所示,静置20天后,现象如图乙所示,这是______现象,说明液体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温度低的环境,该实验进程在温度高的环境________(选填“稍慢”、“一样快”或“稍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扩散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稍快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越快
【解析】不同物质互相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将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蓝色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可以看到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20天后,整个容器的液体都变蓝,这是硫酸铜溶液和水之间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相比温度低的环境,该实验进程在温度高的环境要稍快,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越快。
9.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器(如图),瓶中的炭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而发热电阻传递的热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左右,此时杀虫剂蒸发得更快从而提高了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是液化的一种方式
B.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慢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
【答案】D
【解析】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快;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液体的汽化速度会加快。
10.在探究气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时,将2个瓶采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放置法,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都会观察到红棕色二氧化氮(ρ二氧化氮>ρ空气)气体进入到另一个瓶中。 (选填“左侧”或“右侧”)放置方法更合理。
【答案】左侧
【解析】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避免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应把装有密度较小的空气的瓶子放在上面,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面,所以左侧的放置方法更合理。
分子间的作用力
11.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下方可以挂起重物。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答案】B
【解析】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这一现象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12.如图甲,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发现装热水的杯子变红的速度更快,这说明了分子的运动跟 有关。如图乙,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 。
【答案】温度 引力
【解析】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越剧烈。由于热水的温度高,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所以热水的杯子变红的速度更快,这说明了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的底面分子间的距离较小,分子间的引力使两铅块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13.“女皇蒸凉面”是四川广元地方特色美食,凉面的口感、香气深受人们喜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辣子附着在凉面上,说明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香气四溢,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凉面条之间有空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吃一口凉面,只有几个分子进入口中
【答案】B
【解析】A.油辣子附着在凉面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但分子间还存在斥力;
B.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凉面是看得见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的。凉面条之间有空隙,是物体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组成,吃一口凉面,就有大量的分子进入口中,而不是只有几个分子进入口中。
13.如图所示,“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水分子间有空隙 B.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水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答案】 B
【解析】在“天宫课堂”上,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也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14.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各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分布不同。图中【 】是水蒸气的分子分布示意图。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固态物质: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物质: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分子极度散乱,分子间距很大,并以很大的速度向各个方向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易被压缩,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A图为液体分子分布示意图,B图为气体分子分布示意图,C图为固体分子分布示意图,D图为原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能力提升练习】
15.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答案】D
【解析】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因为它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6.科学探究需要进行实验,在取得数据和事实后,再进行分析和推理,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下列叙述属于事实或推论的是【 】
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
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
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答案】A
【解析】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属于实验事实;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属于实验事实;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实验推论;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属于实验推论。
17.如图所示是电子显微镜下的一些金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块是由大量极其微小的金原子构成的
B.这些金原子是保持静止不动的
C.金原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D.金是否处于固态可以从其原子的排列方式上进行推断
【答案】B
【解析】A.物质由大量的分子构成。金块是由大量极其微小的金原子构成的;
B.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些金原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金原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D.固态分子间距小,分子排列紧密,不具有流动性。金是否处于固态可以从其原子的排列方式上进行推断。
18.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答案】B
【解析】A.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D.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19.如图为香薰石,也称纳米香石。是由具有纳米级多孔性结构的矿石染色制成,使用时在石子上滴上适量的香薰油,静置一会使精油渗透到石内。香薰石能够快速清除空气中的异味分子,同时营造出怡人且持久的香气氛围【 】
μ
A.人们通常以纳米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大小,1μm=10nm
B.香薰石发出香味是由于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C.矿石能被染成各种颜色,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环境温度升高香薰石发出的香气浓度不变
【答案】B
【解析】A.分子的大小通常用10-10m=0.1nm来量度,1μm=103nm;
B.香薰石发出香味是因为香薰石中的香味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向四周飞散,使人们闻到香薰石的香味;
C.矿石能被染成各种颜色,说明不同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环境温度升高,香薰石的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发出的香气浓度增大。
20.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分子间距最小、作用力最大,因此分子是静止的
B.图甲所示物质处于固态
C.图丙分子间距最大、作用力最小
D.图乙、丙所示的物质均可流动
【答案】 A
【解析】A、B.图甲是固态分子的模型,分子间距离最小、分子间作用力最大,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图丙是气态分子的模型,分子间距离最大、分子间作用力最小;
D.图乙是液态分子的模型,图丙是气态分子的模型,图乙、丙所表示的物质均可流动。
【素养升提练习】
21.(2025年四川成都中考题)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诗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赞美梅花的诗句,诗人闻到花香属于______现象。花香醉人,茶香怡人。雪天围炉煮茶,让冬日多了一抹诗意,加热茶水至沸腾,改用“小火”,水依然沸腾,则茶水的温度______。
【答案】 扩散 保持不变
【解析】“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闻到梅花花香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致,属于物质扩散现象。液体沸腾的特性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加热茶水至沸腾,改用“小火”加热,水继续吸热沸腾,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22.如图甲,中间用玻璃板隔开两瓶气体,上瓶装的是空气,下瓶装的是红棕色且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打开玻璃板后经过一段时间,两瓶气体的颜色逐渐变得均匀,如图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把两瓶气体的温度降低,它能从图乙的状态恢复到图甲的状态
C.气体的温度越高,由图甲状态变成图乙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D.如果上瓶空气与下瓶二氧化氮气体温度相同,则二氧化氮气体无法扩散到上瓶空气中
【答案】C
【解析】A.这个现象是扩散现象,能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但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把两瓶气体的温度降低,它不能从图乙的状态恢复到图甲的状态,这是因为无论温度高低,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气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扩散越快,两瓶气体的颜色变得均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D.如果上瓶空气与下瓶二氧化氮气体温度相同,二氧化氮气体也能够扩散到上瓶空气中。
23.(1)如图1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玻璃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
(2)如图2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瓶子装有空气,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______方;
(3)若图2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在______(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4)如图3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把一块玻璃板拉出水面,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所以在玻璃板离开水面前,会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玻璃板所受到的重力。
【答案】(1)间隙 (2)下 (3)④ (4)引力 大于
【解析】(1)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间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2)为了避免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应将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下方;
(3)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所以在30 ℃时,气体扩散最快;
(4)因为玻璃板和水接触,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玻璃板所受到的重力。
24.图甲所示的实验常用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但小亮觉得也可能是大气压力把两块铅柱挤压在一起使之难以分开,于是他想在真空罩内重做这个实验,如图乙所示。当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时,若两块铅柱被重物拉开了,则说明两块铅柱难以分开是因为它们受到了 的作用;若两块铅柱仍然没有被重物拉开,则说明它们难以分开是因为它们受到了 的作用。
【答案】大气压力;分子间引力。
【解析】(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逐渐变小,下方铅柱受到向上的气体压力和上方铅柱受到向下的气体压力都变小,若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说明两块铅柱难以分开是因为它们受到了大气压的作用;
(2)如果在抽成真空时,两铅柱不受气体压力的作用,由钟罩内两铅柱仍不分开可知,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分子间引力存在。
25.科学家研究了壁虎能抵抗地心引力吸附在物体表面的原因,壁虎的脚掌上长满了被称为“刚毛”的细微绒毛,每根刚毛末端又有成百上千个直径仅0.25微来的凸出物。这种精细表面结构使刚毛和物体分子距离极近,从而产生了分子引力。
科学家从壁虎的“刚毛”得到灵感研发了“纳米微吸胶”。这种粘胶材料的表面类似平面“绒”布,把这种材料如图(a)所示涂在手机支架上,当“纳米微吸胶”接触到手机的平滑背面,就能如图(b)所示牢牢的“粘”住手机。
①下列现象中,体现了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_______(选填“A”“B”或“C”);
A.磁铁吸引大头针
B.吸在墙上的吸盘难以脱离墙面
C.端面平滑的两块铅柱,相互紧压后,铅柱下方挂钩码,两铅柱也难以分开
②根据上述信息,“纳米微吸胶”能“粘”住手机,是由于________(选填“A”、“B”或“C”)作用;
A.大气压力 B.分子引力 C.磁力
③请判断:“纳米微吸胶”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粘”牢帆布笔袋。
【答案】①c ②B ③不能
【解析】①A.磁铁吸引大头针是利用磁力的作用;B.吸在墙上的吸盘难以脱离墙面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C.端面平滑的两块铅柱,相互紧压后,分子间的距离小,引力大,所以可以在铅柱下方挂钩码。
② “纳米微吸胶”与手机的平滑背面相接触,“纳米微吸胶”与手机表面分子间的距离非常小,纳米微吸胶”分子和手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能“粘”住手机。
③“纳米微吸胶”与平滑面相接触,分子间的距离较小,引力较大,但帆布笔袋的表面粗糙,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引力较小,不能“粘”牢帆布笔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