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18:1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沭县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2025.07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学校开展“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研学活动,小语准备了一段材料参加活动文案征集。“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甲】赏风土人情,享山东好品。
山东的雄伟气势,显现在巍峨高大、雄奇磅礴的泰山,显现在层峦叠(嶂彰)、【乙】壁立千仞的崂山;山东的古拙厚重,在于蜿蜒千里、孕育齐鲁文化的黄河,【丙】在于赓续千年文脉、创造古韵新风的大运河;山东的秀美清丽,在于大明湖的碧波荡漾,在于趵突泉的清澈澄明,在于微山湖的风景秀丽;山东的博大深邃,展现在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开放包容的文化中,展现在引爆舌尖味蕾的鲁菜中……【丁】绚丽多姿的山东,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踏沓)来。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嶂zhuódèng踏B.嶂zhuōchéng沓
C.彰zhuōchéng踏D.彰zhuódèng沓
2.文段中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D.【丁】
3.研学中小语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临沂:春天的沂河公园,阳光明媚,草长莺飞,我们一家人徜徉其中,尽享美景。
B.泰安:川流不息的泮汶河,古老而现代,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城市的飞速发展。
C.济南:泉城公园全新开放,从湖上纵目四望,长堤拂柳,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D.青岛:在国人心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帆船之都,奥帆中心每年都吸引很多游客参观游览。
4.下面是小语的活动总结材料中的一段话,画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你帮助修改。(2分)
“好客山东”的钟灵毓秀,在文化积淀之上。这里有质朴清新的吕剧,有高亢明快的胶东大鼓,有宛转悠扬的五莲茂腔……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是因为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因。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轼《卜算子》中的“鸿”与陆游《卜算子》的“梅”,是两首词的核心意象,也体现了两位诗人对人生的理解。
B.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杜甫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卖炭翁》是组诗《新乐府》中的一首,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6.班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5分)
(1)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寄语,请将其补充完整,使文段句式整齐且衔接自然。(2分)
古诗苑神奇而美丽。如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如百合,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漫步古诗苑,你能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多姿,你能感受到志士仁人的豪情满怀,
(2)《中国诗词大会》自开播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请你根据下面的评论,概括出这一节目的作用。(每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评论一】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问题的回答,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精彩解读,这其实就是在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评论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上忙忙碌碌,人们的心灵也同样需要抚慰,而《中国诗词大会》无疑就是最好的慰藉。尽管时空相隔,但节目里的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评论三】《中国诗词大会》全民参与的比赛方式启发了很多学校的教师,很多教师在看完节目后,也开始在课堂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此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
7.名著阅读(7分)
(1)下图概括了保尔的成长历程,请你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3分)
(
筑路
著书
死里逃生:
焕发新生:

写成

参军
战斗受伤:
大腿中弹
头部重伤
退学
勇敢反抗

①.
成长
历程
故事
情节
)
(2)字仅川辰以口,吹收狱”王题活动,下面是小语同学写的阅读感言,请结合名著内容对小语的阅读感言(任选一个)做阐释。(4分)
名著 阅读感言
①《经典常谈》 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以保尔为师,学会在困难面前不颓废
8.义水公园“诗文迎春”活动热闹非凡。请你参加此活动,将诗文名句填写完整。(6分)
经典诗文 理解感悟
①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情谊深厚
②知不足,。(《虽有嘉肴》) 反思自省
③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志存高远
④,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矢志不渝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国忧民
⑥_,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会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9—10题。(6分)
玉楼春·春景①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②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该词写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宋祁任尚书期间。②縠(hú)皱;丝纱,
有皱褶的纱。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句的“渐”字,写出了东城的风光越来越迷人,表现了词人随之对春日渐浓的喜爱之情。
B.“绿杨烟外晓寒轻”一句,描绘出绿绿的杨树柳树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之情景。
C.“绿杨烟外”与“红杏枝头”相互映衬,“晓寒轻”与“春意闹”互为渲染,呈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D.“且向花间留晚照”一句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
10.这首词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与【链接材料】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都写到了“红杏”,但表达效果不同,请分别进行分析。(4分)
【链接材料】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阅读下面三则古诗文材料,完成11—15题。(14分)
【甲】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小石潭记(节选)[唐]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游青碧溪记
[明]李元阳
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贰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②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③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二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縠纹④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有删改)
【注】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罅(xià):石缝。
④縠(hú)纹:绉纱的纹路。常比喻水的波纹。
11.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成语推测法 山穷水尽 深穷其源(1)
字典查阅法 “狎”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义项:①亲近而不庄重;②轻视,忽视;③安于,习惯于;④更迭,交替。 人多狎易之(2)(填序号)
课文迁移法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溪而出(3)
词类活用法 乃侧上左崖石罅中(名词用作动词,爬上) 皆可亭以赏其趣(4)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以水明见底B.潭西南而望缘溪而出
C.不可知其源深穷其源D.全石以为底涌沸为潭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
15.“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三则材料,探究“潭”的丰富意蕴。(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材料一5月的花海洋溢着人们外出旅游的喜悦。2024年的“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呈现强势复苏局面。新的一年,旅游消费将出现怎样的趋势
《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显示:2023年,15至34岁的青年旅游者占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总量的31.55%,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青年群体在旅游中更注重个性化和特色化,他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深刻影响着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目的地的打造。
某平台发布了关于青年人最喜欢的出游方式的统计结果:
出游方式 亲子游 主题游 私人订制游 跟团游 半自由行 自由行
占比 14.5% 15.3% 15.9% 16.1% 26.1% 56.0%
相比于简单的“打卡”拍照,“95后”旅游更加注重旅途中的特色体验。对比热门景点,他们更喜欢小众旅游地。他们喜欢随便上街走走感受城市氛围,体验当地美食,甚至去菜市场或集市,感受不一样的“烟火气”,有滋有味地享受旅途时光。
世界这么大,风景那么多,请你在旅途中怀揣一颗纯粹的心去体验、去感受吧!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95后更注重旅行过程沉浸式体验》)
材料二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不仅限于创造了GDP,它还提供了工作岗位,充当了经济增长引擎,刺激了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这种多方面的影响表明旅游业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旅游业与乡村发展的许多方面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当地旅游资源,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及乡村振兴,还可以保护孕育于乡村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培养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更多的文化元素。虽然当下衡量旅游业对乡村社会经济的确具有挑战性,但事实上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通常的认知。旅行者不仅为景区、民宿、酒店、零售、休闲和娱乐等旅游业相关行业做出了贡献,还为乡村带来了全新的知识、文化及认知,丰富了乡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两者共同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
当然,目前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和运营中也面临众挑战,特别是人才的缺乏,导致很多乡

村旅游项目营销能力弱,致使效益达不到预期。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回乡发展,他们很多人掌握以视频为代表的营销工具,利用短视频的流量红利,以内容为抓手,以视频与直播为载体,正在改变乡村旅游营销的现状,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项目乘“视”而上,实现超线性增长,帮助乡村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及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澎湃新闻《2024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白皮书》)
材料三乡村休闲旅游迅猛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全国18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是乡村休闲旅游中的璀璨明珠。有的地区靠山吃山,发展山林徒步、采摘野果项目;有的地区靠水吃水,搞起了垂钓、划船等水上活动;还有的地区把农家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让游客们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真正体验一把乡村生活的魅力。在村里,游客可以亲近大自然,感受山林的魅力,享受水上的清凉与惬意。这种“土味”十足的旅游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乡村休闲旅游让土地生“金”,带动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国1953个美丽休闲乡村,是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骄傲。这些乡村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或以水果为友,举办水果采摘节;或以花为媒,搞起花卉观赏节;或开设农事特色课程,把田间地头变成动态课堂;或在村里推出“村咖”,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等等。随着多元且丰富的新业态不断涌入乡村,游客们更愿意长时间停留,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与生活。这些不仅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农旅融合下新的探索和实践的典范。
当然,也要看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乡村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整体布局,往往只是简单地模仿其他成功案例,忽视了本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实际情况。更有一些地区在乡村建设中,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导致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逐渐消失。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休闲旅游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在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让游客们在享受乡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乡村休闲旅游才能够持续、健康、平稳地发展下去,并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乡村休闲旅游稳健前行,未来可期》)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根据材料一图表可以发现,旅游者绝大多数愿意选择自由行和半自由行。
B.短视频成为许多新农人的营销工具之一,有助于改变乡村旅游营销的现状,并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C.乡村休闲旅游要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项目,多元且丰富的新业态才能让游客们长时间驻足,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与生活。
D.乡村休闲旅游要保护好本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只有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乡村休闲旅游才能持续、健康、平稳地发展下去。
17.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发展“乡村旅游”还存在哪些短板。(3分)
18.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下面【链接材料】中商家的做法吸引游客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2024年国庆假期里一项名为“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旅游体验项目在山东临沂爆红,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该项目在酷似著名电视剧《亮剑》的场景中进行、游客们在“团长”的指挥下集体出动,手持各种道具武器,向着“敌占区”发起冲锋。一门仿制的“意大利炮”对准城门不断轰击,硝烟弥漫,战鼓震天。“同志们,冲啊!”随着“团长”一声令下,游客们跳出掩体,发起最后的冲锋。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豆米儿粑
①在我的家乡,人们说“豆米粑”时往往带点儿化音。那声拖得长长的“米儿”,把人们对这道美食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
②春天的风柔柔的,把天空擦洗得如同一面蓝汪汪的大镜子。酥麻麻的阳光洒落下来,就像奶奶温暖的手轻轻摩挲着大地。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绿油油的蚕豆一天天长高,开出一束束紫蝴蝶般的花朵,空气里弥散着蚕豆花特有的芬芳。要不了多久,那些花朵的颜色就会变深,结出一簇簇绿茸茸的嫩豆英。这些嫩豆荚吸吮着日月的精华,渐渐长得滚圆饱鼓,它们挤挤挨挨,争着赛着从墨绿的枝叶间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活像可爱的精灵。
③到了吃蚕豆的好时节,豆米儿粑成了家家桌上的美食。
④在我的孩童时代.吃豆米儿粑的日子是最舒心的。母亲要我们兄妹把饱鼓鼓的蚕豆英摘回来,剥出白白胖胖的嫩蚕豆,脱掉表面白色的软壳,挤出圆润润的嫩豆米。母亲把豆米放在沸水锅里焯一下,将它盛出放凉后加入本地的糯米面,用熬制好的红糖水和成面团,切成片放在油锅里炸。厨房里炊烟袅袅,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的脸庞,油锅里滋滋的声音犹如欢快的歌谣,撩拨着我们内心的欢悦和急切。
⑤刚下锅的豆米儿粑白白的,碧玉一样的豆米星星点点镶嵌在上面。火苗飞蹿,热气氤氲,在滋滋作响的煎炸声中,香气扑哧扑哧往外冒。母亲拿着筷子,神情无比专注,看煎炸得差不多了,给它轻轻翻过来炸另一面。豆米儿粑慢慢变得金黄,丝丝缕缕的甘甜馋得我们满口生津。
⑥豆米儿粑一上桌,满屋萦绕着甜滋滋的醇香。一口咬下去,独特的香味就在唇齿之间弥漫开来。满口是糯米面的细腻软糯、新鲜蚕豆米的清香绵软、红糖的温润甘甜。我们不管刚出锅的豆米儿粑烫不烫,争着夹起就往嘴里送。母亲总是笑着,让我们吃慢一点儿,不要烫着噎着。
⑦有一年“五一”假期,北京同学带着他的两个孩子到我老家做客。乡下到处是美景,苍翠的树林,潺潺的小河,红的樱桃,紫的桑葚,绿的李子,对都市的孩子来说是那样新奇。最让他们难以忘怀的,还是饭桌上母亲端出来的豆米儿粑。母亲到地里摘回新鲜的蚕豆英,剥壳,焯水,和面,下锅,吃饭的时候端出一大盘酥香的豆米儿粑,两面金黄,格外诱人。两个孩子馋馋地尝了一口,就把满桌子的菜给忘了,只顾往盘子里夹豆米儿粑。他们吃了一块又一块,不断地感叹:“哎呀,这饼太好吃了!”
⑧豆米儿粑再好吃,吃多了同样不好消化。同学怕把孩子撑坏,连哄带劝,说留一点儿
打包带回去。母亲笑着告诉他们,豆米儿粑讲究现做现食,趁热吃才有嫩豆术的月日6
放下碗筷,拿出提兜,说:“我去摘点儿绿蚕豆英,舀点儿家里的糯米面给你们带回去,现做出来才好吃!”
⑨同学带着食材回京后,打电话来对母亲的盛情表示感谢。同学说他们照母亲教的方法做出了豆米儿粑,却做不出在我老家吃过的那种味道。母亲知道这件事后,捂着嘴笑开了:做豆米儿粑看似简单,多少也有讲究。母亲说,做豆米儿粑时有两样东西不能图多:糖放得太多,就会盖住嫩豆米的清香,失去糯米的绵软;油放得太多,看上去炸得酥黄,吃在嘴里就少了软糯细腻的滋味。更关键的是要有耐心,得小火慢煎,才能把豆米儿粑两面煎黄。
⑩母亲说出这番话,自然有她的道理。平底锅、烙饼锅、煎饼锅这些新式炊具受热均匀,不易粘连,随着它们的普及,做豆米儿粑更为便捷,但同样需要好的耐性。如今,豆米儿粑这道小吃做法不断翻新。不仅有了甜、咸等不同口味,还从寻常百姓家走进了宾馆饭店。吃着豆米儿粑,那份原汁原味的软糯绵绵,不光是舌尖上温馨的抚慰,更是春天里久违的家乡味道。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强调对豆米儿粑的喜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④段中“撩拨”意为“挑逗、招惹”,传神地写出“我们”对豆米儿粑的渴盼。
C.母亲仔细讲解做豆米儿粑的细节,旨在告诉人们,做人不能太贪,做事要有耐性。
D.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脉络清晰又有变化,且语言清新明丽,颇具韵味。
20.请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这些嫩豆英吸吮着日月的精华,渐渐长得滚圆饱鼓,它们挤挤挨挨,争着赛着从墨绿的枝叶间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活像可爱的精灵。(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2)母亲要我们兄妹把饱鼓鼓的蚕豆英摘回来,剥出白白胖胖的嫩蚕豆,脱掉表面白色的软壳,挤出圆润润的嫩豆米。(赏析加点词)
21.在作者的描绘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22.班级想以《豆米儿粑》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民俗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 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4分)
场景一: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绿油油的蚕豆一天天长高,开出一束束紫蝴蝶般的花朵,空气里弥散着蚕豆花特有的芬芳。
场景二:火苗飞蹿,热气氤氲,在滋滋作响的煎炸声中,香气扑哧扑哧往外冒。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然山水,书中世界,身边亲友,寻常街道,家常菜肴……从中,你是否看到了远山的诗意 又是否享受着寻常的滋味 其实,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无论山水,无论寻常,都能让人动情。
请你以《.让我动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2分)B
2.(2分)A
3.(2分)B
4.(2分)
修改:“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或“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因。”
5.(2分)C
6.(5分)
(1)(2分)示例:如清泉,流淌着甘甜的滋味;你能体会到游子思乡的深情款款。
(2)(3分)
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②抚慰人们心灵;③启发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7.(7分)
(1)(3分)
①被学校开除(或“往面团里撒烟末”);②参加红军(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③瘫痪失明后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2)(4分)
示例选②:保尔在战场上被炮弹炸伤头部,右眼失明;筑路时感染伤寒和肺炎,险些丧命;最终瘫痪失明,仍以笔为武器创作。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坚持完成小说,这种与命运抗争、永不颓废的精神,正是我们在困难面前应学习的品质。
8.(6分)
①天涯若比邻;②然后能自反也;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④零落成泥碾作尘;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⑥故人不独亲其亲。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古诗词阅读(6分)
9.(2分)B
10.(4分)
宋祁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用“闹”字拟人化,以动写静,突出红杏盛开的热烈,展现春天的生机盎然,表达词人对春光的喜爱;
叶绍翁诗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用“出墙”的动态,以局部见整体,暗示满园春色关不住,表现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意外惊喜。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11.(4分)
(1)穷尽;(2)②(轻视,忽视);(3)沿着;(4)建亭(名词作动词)。
12.(2分)A
13.(2分)
走出青碧溪后,虽然经历世事纷扰,但(溪中)幽美的光影仍在眼前,数月不能忘怀。
14.(3分)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
15.(3分)
甲诗中“桃花潭”象征友人深情;
乙文中“小石潭”以环境清幽反衬作者被贬的孤寂;
丙文中“青碧溪潭”展现自然之美,寄托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与眷恋。
(三)说明文阅读(9分)
16.(2分)A
17.(3分)
①人才缺乏,营销能力弱;②项目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模仿跟风;③忽视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
18.(4分)
①结合影视IP(《亮剑》)打造沉浸式体验,满足游客个性化、特色化需求;
②场景还原度高(道具、音效、指挥语言),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
③融合地方特色,以“打县城”形式展现红色文化或历史情怀,吸引年轻群体。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19.(2分)D
20.(4分)
(1)运用拟人手法,“挤挤挨挨”“争着赛着”“探出头”“打量”赋予嫩豆荚人的情态,生动展现蚕豆生长的蓬勃生机,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喜爱。
(2)“饱鼓鼓”“白白胖胖”“圆润润”等叠词,细腻刻画蚕豆的饱满鲜嫩,语言富有韵律感,暗含“我们”摘豆时的喜悦。
21.(3分)
①勤劳能干:亲自摘豆、和面、煎炸,动作娴熟;
②耐心细致:炸豆米儿粑时小火慢煎,讲究糖和油的用量;
③热情好客:给北京同学送食材,细心讲解做法;
④热爱生活:对传统美食的传承充满热忱。(答出三点即可)
22.(4分)
示例选场景二:
该场景聚焦豆米儿粑制作的核心环节——煎炸,“火苗飞蹿”“热气氤氲”“滋滋作响”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渲染制作时的烟火气,突出食物的诱人香气,与文中“我们”急切等待的心情相呼应,能直观展现家乡美食的制作魅力,符合“民俗中国”对传统生活场景的呈现需求。
三、写作(50分)
1.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