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超车】暑期助读学案八上5《一着惊海天》(原案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弯道超车】暑期助读学案八上5《一着惊海天》(原案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9 06:32: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习目标:
1.了解本篇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重点)
2.了解舰载机着舰的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重点)
3.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难点)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飞机着舰时困难的句子,写出自己疑难的问题。
2.读课文,捕捉你所获取的重要信息,并做好批注。
3.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他人述说舰载机着舰的完整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航母”知识。
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
辽宁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20世纪80年代,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山东舰:舷号17,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国产航空母舰。
福建舰:舷号18,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2022年6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作者是蔡年迟和蒲海洋。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一一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读者展现了这惊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这篇通讯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震撼力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因保密需要,原文以“XX”代替一些具体数据。
二、知识储备
1.舰载机。
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2.文体知识。
(1)通讯
概念 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分类 按内容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2)消息、特写、通讯的异同
类别 时效性 报道对象 篇幅 表达方式
消息 强 事件整体 一般而言比较短 以记叙、说明为主
新闻特写 一般 某一场景 篇幅比较灵活 以记叙、描写为主
通讯 较弱 整体及细节 较长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相同点:真实性、时效性、新闻性
三、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hào hàn(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
(2)辽宁舰官兵xián shú(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3)发动机的páo xiào(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4)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5)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yī sī bù ɡǒu(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6)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bái shǒu qǐ jiā(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
(7)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dān jīng jié l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华灯初上,国家体育场“鸟巢”宛若身披霓裳,在浩瀚夜空下熠熠生辉。
B.中国百戏街收集了濒临失传的100多种戏曲,以演出、交流等方式让百姓更加娴熟。
C.舒翔是卫检岗位的能手,他要求专班里的每位工作人员务必一丝不苟地执行操作规范。
D.两院院士陆元九,年近花甲仍重返科研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
四、整体感知
1.当日新闻联播对本文所写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新闻联播和本文所报道的是同一新闻事件,请同学们对比阅读,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比较两篇新闻报道的不同。
我国航空母舰顺利进行起降训练上午九时,从陆地某机场起飞的歼-15飞机飞临辽宁舰上空。飞行员在完成对着舰环境的判断后,从舰尾进入,在光学助降系统和着舰指挥员的引导下,调整航向,对准跑道,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的尾钩牢牢钩住第二道阻拦索,滑行几十米之后稳稳停住,尾钩自动脱索,着舰一次成功。随后,在飞行员的操控下,机翼折叠,滑行至机务准备位置。
要素 新闻联播“消息” 通讯:一着惊海天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2.标题的“着”“惊”“海天”给你怎样感受?说说副标题的作用。
明确:
3.读完课文思考:
(1)概括通讯报道的主要事件。
明确:
(2)这是一篇什么通讯? 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几个主要环节。
明确:
(3)完成课文结构图。
五、内容串讲
1.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和有条不紊的检查工作?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明确:
2.作者为什么写完环境和准备工作之后,并没有继续讲故事,而是插入两段背景资料。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 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明确:
3.作者为什么在叙写舰机协调、准备下降的过程使用了一连串很短的段落?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 ××××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 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 -15 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明确:
4.战机着舰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为什么?结合你了解的战机着舰知识,说一说。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明确:
5.文章对舰载机迅速下降、成功着舰的过程描写准确而生动,请作简要赏析。
(1)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明确:
(2)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明确:
6.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有什么妙处?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明确:
7.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神态和心情。有何作用?
明确:
8.作者在描写舰载机着舰时人们的反应,为什么再次插入一段资料,回溯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和军人顽强攻关、打破封锁的历程?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明确: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
六、深入探究
1.从篇幅能看出这是一篇新闻通讯吗 如果是消息,会集中报道什么内容
明确:
2.有人认为本文属于新闻特写,但在第2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过程中,本文被定位为“报纸通讯”,你的看法呢
明确:
3.通讯的主要任务是“记述新闻事件”。既然是记述事件,就要吸引人,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这篇通讯引人入胜,它是怎样做到的
明确:
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七、写作特色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是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细节生动,表达多样。
文章多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使报道的内容更详实更具体,更能感染人。
在叙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文章多处进行议论,揭示了事件的意义,展现了事件的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八、随课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殍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集中笔墨写这个环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习目标:
1.了解本篇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重点)
2.了解舰载机着舰的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重点)
3.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难点)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飞机着舰时困难的句子,写出自己疑难的问题。
2.读课文,捕捉你所获取的重要信息,并做好批注。
3.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他人述说舰载机着舰的完整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航母”知识。
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
辽宁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20世纪80年代,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山东舰:舷号17,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国产航空母舰。
福建舰:舷号18,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2022年6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作者是蔡年迟和蒲海洋。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一一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读者展现了这惊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这篇通讯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震撼力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因保密需要,原文以“XX”代替一些具体数据。
二、知识储备
1.舰载机。
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2.文体知识。
(1)通讯
概念 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分类 按内容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2)消息、特写、通讯的异同
类别 时效性 报道对象 篇幅 表达方式
消息 强 事件整体 一般而言比较短 以记叙、说明为主
新闻特写 一般 某一场景 篇幅比较灵活 以记叙、描写为主
通讯 较弱 整体及细节 较长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相同点:真实性、时效性、新闻性
三、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hào hàn(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
(2)辽宁舰官兵xián shú(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3)发动机的páo xiào(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4)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5)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yī sī bù ɡǒu(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6)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bái shǒu qǐ jiā(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
(7)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dān jīng jié l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B)
A.华灯初上,国家体育场“鸟巢”宛若身披霓裳,在浩瀚夜空下熠熠生辉。
B.中国百戏街收集了濒临失传的100多种戏曲,以演出、交流等方式让百姓更加娴熟。
C.舒翔是卫检岗位的能手,他要求专班里的每位工作人员务必一丝不苟地执行操作规范。
D.两院院士陆元九,年近花甲仍重返科研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
【解析】B“娴熟”,熟练,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四、整体感知
1.当日新闻联播对本文所写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新闻联播和本文所报道的是同一新闻事件,请同学们对比阅读,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比较两篇新闻报道的不同。
我国航空母舰顺利进行起降训练上午九时,从陆地某机场起飞的歼-15飞机飞临辽宁舰上空。飞行员在完成对着舰环境的判断后,从舰尾进入,在光学助降系统和着舰指挥员的引导下,调整航向,对准跑道,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的尾钩牢牢钩住第二道阻拦索,滑行几十米之后稳稳停住,尾钩自动脱索,着舰一次成功。随后,在飞行员的操控下,机翼折叠,滑行至机务准备位置。
要素 新闻联播“消息” 通讯:一着惊海天
何时 上午九时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至9时08分
何地 辽宁舰上空 渤海某海域
何事 我国航空母舰顺利进行起降训练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何人 飞行员 飞行员、工作人员
何故 实现强军梦想
如何 着舰一次成功 成功着舰,人们欢呼
2.标题的“着”“惊”“海天”给你怎样感受?说说副标题的作用。
明确:“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继续往下读。
副标题的作用是补充说明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3.读完课文思考:
(1)概括通讯报道的主要事件。
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意义。
(2)这是一篇什么通讯? 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几个主要环节。
明确:事件通讯 时间顺序
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
(3)完成课文结构图。
五、内容串讲
1.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和有条不紊的检查工作?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明确:展现出一种庄严、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作者为什么写完环境和准备工作之后,并没有继续讲故事,而是插入两段背景资料。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 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明确:插入背景资料,指出了航母舰载机上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并突出强调了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使文章更丰富,进一步渲染开头两端营造的氛围,吸引读者急切地想知道结果,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作者为什么在叙写舰机协调、准备下降的过程使用了一连串很短的段落?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 ××××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 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 -15 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明确:作者用一连串很短的段落,将舰上的广播、口令,航母与舰载机的航行、飞行姿态,舰上人员的动作、表情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串连续闪现又稍作定格的镜头,将舰载机降落前的一段时间变成一个个小场景、小细节,并交代得清清楚楚,进一步强化了紧张的氛围。
4.战机着舰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为什么?结合你了解的战机着舰知识,说一说。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明确:“刀尖上的舞蹈”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舰载战斗机起飞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复杂。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任意地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故舰载战斗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5.文章对舰载机迅速下降、成功着舰的过程描写准确而生动,请作简要赏析。
(1)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明确:把歼-15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动作的轻巧、灵活,给人以美感,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2)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明确:“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
6.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有什么妙处?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明确:这一想象[“V”正好是英文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一想象,既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又为下面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再次蓄势。
7.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神态和心情。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
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8.作者在描写舰载机着舰时人们的反应,为什么再次插入一段资料,回溯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和军人顽强攻关、打破封锁的历程?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明确:突出了舰载机着舰的不易,强调了它在精神方面的价值,并进一步将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人们的激动兴奋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六、深入探究
1.从篇幅能看出这是一篇新闻通讯吗 如果是消息,会集中报道什么内容
明确:通讯报道的是新闻事件的整体和细节,所以篇幅较长。如果是消息,一般只报道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不会展开叙述着舰的过程和细节。
2.有人认为本文属于新闻特写,但在第2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过程中,本文被定位为“报纸通讯”,你的看法呢
明确:本文是一篇通讯。首先本文记述的事件有比较明显的开端(战舰航行、等待战斗机)、发展(舰机协调、准备降落)、高潮(战机下降、成功着舰)、结局(人群狂欢、争相合影);其次本文包含了多个场面、多个瞬间,而新闻特写一般只集中描绘一个场面或瞬间。
3.通讯的主要任务是“记述新闻事件”。既然是记述事件,就要吸引人,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这篇通讯引人入胜,它是怎样做到的
明确:一是层次感强,对新闻事实的组织安排完整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是现场感强,通过反复的渲染、蓄势及精彩的细节描写,营造了引人人胜的现场氛围;
三是价值感强,几处插入的背景资料显示了新闻事实的重大意义和报道的价值。
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
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七、写作特色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是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细节生动,表达多样。
文章多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使报道的内容更详实更具体,更能感染人。
在叙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文章多处进行议论,揭示了事件的意义,展现了事件的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八、随课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殍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集中笔墨写这个环节?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动作的轻巧灵活。
(2)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表达出对成功的喜悦之情;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
(3)表现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轻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反衬出此时的成功来之不易。
(4)因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是一个非常复杂、危险的系统工作,在这其中,读者最关心的就是舰载战斗机的着舰情况,所以作者这样安排。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语句的能力。本题中“像凌波海燕”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舰载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周围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烘托气氛、营造现场感觉、突出主题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
(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作用的能力。文章中提到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这既是对我国的轻视,也表明舰载机着舰难度之大。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作答。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因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是一个非常复杂、危险的系统工作,作者不可能把全过程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而在其中,舰载战斗机的着舰情况最为重要,所以作者紧紧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集中笔墨,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