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4春 宝应县期末)在“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种类”活动中,不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A.调查表 B.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C.放大镜 D.显微镜
2.(2024 鱼台县校级期末)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近视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了解本校初一学生的近视率情况,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发放问卷了解同学们的近视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文献法
3.(2024 西安期末)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下列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的是( )
A.借助放大镜研究屎壳郎滚粪球的过程
B.借助望远镜和照相机研究鸟类繁殖期的活动
C.用摄像机拍摄猎豹追击猎物的过程
D.用声波干扰水体,研究海豚对不同声波的反应
4.(2024春 牟平区期末)实验小组在校园温室大棚中开展了“探究栽培番茄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活动。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棚中有空气,无需考虑通风情况
B.大棚中没有雨水,要设计灌溉的装置
C.杂草会影响番茄生长,要清除杂草
D.设计表格,记录番茄株高等信息
5.(2024 文峰区期末)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中,假设总是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B.设置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余因素均不相同
C.增加重复次数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重要途径
D.科学探究中,不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6.(2024 深圳模拟)某生物小组到深圳市红树林湿地公园进行了鸟类调查。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可以借助望远镜观察鸟
B.可以将雏鸟带回学校观察
C.不可用无人机拍摄候鸟
D.记录时不凭个人喜好取舍
7.(2024春 思明区期末)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声音能有效缓解疼痛。实验选取后爪发炎状况相似的小鼠,分成3组,各组环境噪音强度相同,乙、丙两组播放强度不同的古典音乐。从播放音乐开始,每隔10分钟用纤维丝触碰小鼠伤口诱发疼痛。若小鼠无明显反应,则增加纤维丝强度,直至出现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变量是古典音乐的强度
B.音乐停止后缓解疼痛效果消失
C.实验中甲组起对照作用
D.50分贝音乐缓解疼痛效果明显
8.(2024 文昌二模)下列科学探究中,采用了“调查”这一科学方法的是( )
A.我国每五年一次的森林资源清查
B.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C.科学家用摄像机记录下野生东北虎的各种行为
D.研究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9.(2024春 肥城市期末)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某实验小组为探究“菌落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进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0℃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A.甲与乙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B.乙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C.该实验告诉我们,低温和干燥条件下不利于食品的储存
D.食品、衣物发霉实际上是霉菌繁殖并形成霉菌菌落的体现
10.(2024春 宿城区期末)在对土壤里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的活动中,小军和小雨不需要携带的工具是( )
A.放大镜 B.显微镜 C.白瓷盘 D.小铲子
11.(2024 枣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滕州红荷湿地内哪种荷花的花期最长?
B.峄城万亩石榴园内哪种石榴花最美?
C.抱犊崮山上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D.台儿庄运河中哪种鱼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12.(2024 肥城市一模)为检测某种药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选出正确的操作步骤填写在表格中( )
处理 接种 培养 结果
使用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 将小肠内容物用②稀释后接种于培养基上 将培养皿放置在37℃,无氧条件下培养48小时 检测肠道菌类形成的菌落的种类及数量
① 将小肠内容物用②稀释后接种于培养基上 将培养皿放置在37℃,③条件下培养48小时 检测肠道菌类形成的菌落的种类及数量
A.①使用不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②生理盐水、③无氧
B.①使用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②无菌生理盐水、③有氧
C.①使用不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②无菌生理盐水、③无氧
D.①使用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②生理盐水、③有氧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3.(2024春 铜山区期中)香椿芽被称为“树上蔬菜”,营养丰富,可做成各种菜肴。但是,香椿芽所含的亚硝酸盐高于一般蔬菜,人们常焯水后食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焯水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a.当日采摘的同种新鲜5cm长香椿芽,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
b.将香椿芽均分为2组,编号为1、2,1为新鲜组,2为焯水组;
c.检测处理前的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mg/kg);
d.相同时间后再次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并计算亚硝酸盐去除率(%)。
实验结果如下表:
分组号 1 2
处理方法 新鲜(不处理) 焯水
亚硝酸盐含量(mg/kg) 处理前 420 420
处理后 360 126
亚硝酸盐去除率(%) 14 70
针对上述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该探究实验中, (填数字)组适合作为对照组。
(3)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焯水 (填“能”或“不能”)更明显地减少香椿芽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4)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焯水时间的长短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有影响吗?该兴趣小组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焯水时间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
(5)综合实验结果,对喜食香椿芽的人的建议是:香椿芽最好焯水后食用,焯水时间大约在 s左右最好,既能大大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又不会因焯水时间过长而损失营养。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4.(2024 海淀区期末)蜜蜂蜂群中的工蜂找到蜜源后,会返回蜂巢,做出有规律的动作,称为蜂舞。蜂舞的角度和持续时间分别指示蜜源的方向和距离。为研究新工蜂蜂舞的准确性是否需要老工蜂的“言传身教”,研究者设计了A、B两组蜂群,记录蜂舞的角度和时间,结果如下表。
组别 蜂群组成 新工蜂第一次采蜜后的蜂舞 新工蜂连续采蜜20天后的蜂舞
与正确方向的偏离角度(度) 与正确蜂舞的时间偏差(毫秒) 与正确方向的偏离角度(度) 与正确蜂舞的时间偏差(毫秒)
A 无采集经验的新工蜂 38 205 24 135
B 无采集经验的新工蜂和有采集经验的老工蜂 30 130 23 70
(1)B组蜂群中加入老工蜂,其目的是使B组中新工蜂能够 。
(2)为保证实验结果不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应选择 的新工蜂。(多选)
a.来自同一蜂群
b.一定数量
c.生长发育状态一致
(3)本实验以与正确蜂舞的偏离角度和 作为衡量蜂舞准确性的指标。
(4)由结果可知,B组新工蜂第一次采蜜准确性比A组 ,依据是 。连续采蜜20天后A、B两组新工蜂蜂舞准确度均有提高,这说明 ;但不同的是,其中能够准确指示蜜源 (填“方向”或“距离”)更加依赖向老工蜂学习。
(5)“蜂群崩溃失调症”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现象,蜂群中大量的成年工蜂短时间内突然在巢外失踪。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蜂群崩溃失调症”对蜂群以及对自然界的影响: 。
15.(2024 河南模拟)在夏天,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发现蟋蟀在天气闷热的夜晚鸣叫的次数多,而在天气凉爽的夜晚鸣叫的次数少,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1)如果你是学校兴趣小组中的一员,你提出的问题是 .
(2)你做出的假设是 .
(3)你设计的试验方案是:
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取健康的品种、性别、大小等特征基本相同的蟋蟀40只,分别放在四个温度不同组的装置中进行观察,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得出下表格中的数据.
实验组别 1 2 3 4
蟋蟀15秒钟所鸣叫的次数 10 19 28 36
温度(℃) 10 15 20 25
(4)根据上表所示实验结果,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5)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变量是 ,同学们进行这项实验主要运用了科学探究方法中的 法.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4春 宝应县期末)在“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种类”活动中,不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A.调查表 B.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C.放大镜 D.显微镜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
【专题】热点问题;归纳推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答案】D
【分析】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法。
【解答】解:在生物种类的调查中,要记录生物的习性、数量、生活环境的特点,所以要设计调查表,并且做好调查记录,然后把记录的内容做好归类整理;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大。因此在“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种类”活动中,不需要的实验材料应该是显微镜。
故选:D。
【点评】明确动物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用到的器材是解题的关键。
2.(2024 鱼台县校级期末)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近视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了解本校初一学生的近视率情况,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发放问卷了解同学们的近视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文献法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要了解某地青少年的近视率,主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
【解答】解: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生物小组的同学发放问卷了解初一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一般步骤以及特点。
3.(2024 西安期末)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下列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的是( )
A.借助放大镜研究屎壳郎滚粪球的过程
B.借助望远镜和照相机研究鸟类繁殖期的活动
C.用摄像机拍摄猎豹追击猎物的过程
D.用声波干扰水体,研究海豚对不同声波的反应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专题】热点问题;类比推理.
【答案】D
【分析】观察法与实验法的关系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区别:实验法对研究对象施加有影响的因素,观察法没有。
【解答】解:(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视觉有时会出现误差,精确的观察需要一定的工具。
(2)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施加有影响的因素;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
选项A、B、C均没有对研究对象施加有影响的因素,均属于观察;选项D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属于实验法,实验变量是声波。
故选:D。
【点评】问题来源于观察,科学探究通常开始于观察。
4.(2024春 牟平区期末)实验小组在校园温室大棚中开展了“探究栽培番茄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活动。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棚中有空气,无需考虑通风情况
B.大棚中没有雨水,要设计灌溉的装置
C.杂草会影响番茄生长,要清除杂草
D.设计表格,记录番茄株高等信息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A
【分析】温室大棚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环境,用于模拟或优化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空气流通等。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养分、光照、温度和空气(特别是二氧化碳)。在进行植物栽培实验时,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定期观察和记录数据等。
【解答】解:A、虽然大棚内确实存在空气,但空气的质量(如二氧化碳浓度、氧气含量、湿度等)和流通性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通风不仅有助于调节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还能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因此,通风是温室大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A错误。
B、温室大棚通常是封闭的,无法直接接收自然降水。因此,为了确保番茄植株获得足够的水分,必须设计合理的灌溉系统来满足其生长需求,B正确。
C、杂草会与番茄植株竞争养分、水分、光照和生长空间,从而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因此,在温室大棚中及时清除杂草是必要的管理措施,C正确。
D、在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如株高、叶面积、开花结果情况等)是评估实验效果、分析生长规律和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设计表格可以系统地整理和保存这些数据,便于后续分析,D正确。
故选:A。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
5.(2024 文峰区期末)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中,假设总是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B.设置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余因素均不相同
C.增加重复次数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重要途径
D.科学探究中,不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探究规律.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A、实验数据是不能随便篡改的,尊重实验事实,这是做实验的基本要求。假设并不都是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A错误;
B、设置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余因素均相同,B错误;
C、探究结果需要进行反复的实验论证,增加说服力,C正确;
D、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探讨实验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解题的关键.
6.(2024 深圳模拟)某生物小组到深圳市红树林湿地公园进行了鸟类调查。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可以借助望远镜观察鸟
B.可以将雏鸟带回学校观察
C.不可用无人机拍摄候鸟
D.记录时不凭个人喜好取舍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B
【分析】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解答】解:A、可以借助望远镜观察鸟类的形态和行为,A正确。
B、在调查过程中,不能伤害调查对象及其生存的环境,因此不能将雏鸟带回学校观察,以免对其造成伤害,B错误。
C、在迁徙或越冬季,鸟类体能消耗大,需要相对安静、安全的环境进行栖息、觅食、休整,不可用无人机拍摄候鸟,C正确。
D、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不能凭个人喜好取舍,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7.(2024春 思明区期末)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声音能有效缓解疼痛。实验选取后爪发炎状况相似的小鼠,分成3组,各组环境噪音强度相同,乙、丙两组播放强度不同的古典音乐。从播放音乐开始,每隔10分钟用纤维丝触碰小鼠伤口诱发疼痛。若小鼠无明显反应,则增加纤维丝强度,直至出现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变量是古典音乐的强度
B.音乐停止后缓解疼痛效果消失
C.实验中甲组起对照作用
D.50分贝音乐缓解疼痛效果明显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本实验除了强度不同的古典音乐不同之外,其他都相同,因此,控制变量是强度不同的古典音乐,A正确。
B、据图可见:50分贝的音乐停止后,缓解疼痛效果并未消失,B错误。
C、实验中甲组与其他两组形成对照实验,起到对照作用,C正确。
D、小鼠缩后爪时使用纤维丝强度越大,说明声音的缓解疼痛效果越强。根据图2可知,播放50分贝的音乐时,缓解疼痛效果明显,D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
8.(2024 文昌二模)下列科学探究中,采用了“调查”这一科学方法的是( )
A.我国每五年一次的森林资源清查
B.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C.科学家用摄像机记录下野生东北虎的各种行为
D.研究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
【解答】解:A、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我国每五年一次的森林资源清查属于调查法,A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需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属于实验法,B不符合题意。
C、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可见,科学家用摄像机记录下野生东北虎的各种行为,属于观察法,C不符合题意。
D、研究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属于比较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9.(2024春 肥城市期末)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某实验小组为探究“菌落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进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0℃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A.甲与乙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B.乙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C.该实验告诉我们,低温和干燥条件下不利于食品的储存
D.食品、衣物发霉实际上是霉菌繁殖并形成霉菌菌落的体现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对照实验思想;生物技术.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答】解:A、甲和乙两组中桔皮含水量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探究的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霉菌的生长需要水,A正确;
B、乙和丙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根据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B正确;
C、由甲和乙、乙和丙两组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的启示:食品保存时应注意低温、干燥,C不正确;
D、一个细菌和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食品、衣物发霉实际上是霉菌繁殖并形成霉菌菌落的体现,D正确。
故选:C。
【点评】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10.(2024春 宿城区期末)在对土壤里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的活动中,小军和小雨不需要携带的工具是( )
A.放大镜 B.显微镜 C.白瓷盘 D.小铲子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
【答案】B
【分析】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
【解答】解:因为是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所以要用小铲子;要观察小动物的时候还可能要用到放大镜、白瓷盘;显微镜是观察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物体,所以在对土壤里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的活动中,小军和小雨不需要携带的工具是显微镜。
故选:B。
【点评】明确动物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用到的器材是解题的关键。
11.(2024 枣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滕州红荷湿地内哪种荷花的花期最长?
B.峄城万亩石榴园内哪种石榴花最美?
C.抱犊崮山上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D.台儿庄运河中哪种鱼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探究实验条件;归纳推理.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解答即可。
【解答】解:A、荷花的花期的长短属于科学问题,A不符合题意。
B、“哪种石榴花最美”是人的感觉,没有科学研究价值,B符合题意。
C、植物自然生长速度的快慢属于科学问题,C不符合题意.
D、不同鱼类的蛋白质含量属于科学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12.(2024 肥城市一模)为检测某种药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选出正确的操作步骤填写在表格中( )
处理 接种 培养 结果
使用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 将小肠内容物用②稀释后接种于培养基上 将培养皿放置在37℃,无氧条件下培养48小时 检测肠道菌类形成的菌落的种类及数量
① 将小肠内容物用②稀释后接种于培养基上 将培养皿放置在37℃,③条件下培养48小时 检测肠道菌类形成的菌落的种类及数量
A.①使用不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②生理盐水、③无氧
B.①使用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②无菌生理盐水、③有氧
C.①使用不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②无菌生理盐水、③无氧
D.①使用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②生理盐水、③有氧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类比推理;健康的生活.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即可。
【解答】解:在探究“某种药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变量是药物的有无,其它的条件都应相同,使用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为A组,①为B组,
处理:A组:使用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
那么B组:①使用不含药物饲料饲喂小鼠;
接种:A组:将小肠内容物用②稀释后接种于培养基上;
B组:将小肠内容物用②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接种于培养基上;
培养:A组:将培养皿放置在37℃,无氧条件下培养48小时;
B组:将培养皿放置在37℃,③无氧条件下培养48小时;
结果:A组:检测肠道菌类形成的菌落的种类及数量;
B组:检测肠道菌类形成的菌落的种类及数量。
故选:C。
【点评】“对照原则”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3.(2024春 铜山区期中)香椿芽被称为“树上蔬菜”,营养丰富,可做成各种菜肴。但是,香椿芽所含的亚硝酸盐高于一般蔬菜,人们常焯水后食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焯水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a.当日采摘的同种新鲜5cm长香椿芽,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
b.将香椿芽均分为2组,编号为1、2,1为新鲜组,2为焯水组;
c.检测处理前的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mg/kg);
d.相同时间后再次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并计算亚硝酸盐去除率(%)。
实验结果如下表:
分组号 1 2
处理方法 新鲜(不处理) 焯水
亚硝酸盐含量(mg/kg) 处理前 420 420
处理后 360 126
亚硝酸盐去除率(%) 14 70
针对上述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焯水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有影响吗 ?
(2)该探究实验中, 1 (填数字)组适合作为对照组。
(3)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焯水 能 (填“能”或“不能”)更明显地减少香椿芽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4)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焯水时间的长短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有影响吗?该兴趣小组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焯水时间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焯水时间越长香椿芽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越少 。
(5)综合实验结果,对喜食香椿芽的人的建议是:香椿芽最好焯水后食用,焯水时间大约在 120 s左右最好,既能大大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又不会因焯水时间过长而损失营养。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对照实验思想;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
【答案】(1)焯水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有影响吗
(2)1
(3)能
(4)焯水时间越长香椿芽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越少
(5)120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计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实验等。
【解答】解:(1)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焯水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所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焯水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有影响吗?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该探究实验中,1组适合作为对照组。
(3)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焯水能更明显地减少香椿芽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4)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焯水时间的长短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有影响吗?该兴趣小组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焯水时间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通过图中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焯水时间越长香椿芽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越少。
(5)综合实验结果,对喜食香椿芽的人的建议是:香椿芽最好焯水后食用,焯水时间大约在 120s左右最好,既能大大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又不会因焯水时间过长而损失营养。
故答案为:(1)焯水对香椿芽中亚硝酸盐含量有影响吗
(2)1
(3)能
(4)焯水时间越长香椿芽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越少
(5)120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4.(2024 海淀区期末)蜜蜂蜂群中的工蜂找到蜜源后,会返回蜂巢,做出有规律的动作,称为蜂舞。蜂舞的角度和持续时间分别指示蜜源的方向和距离。为研究新工蜂蜂舞的准确性是否需要老工蜂的“言传身教”,研究者设计了A、B两组蜂群,记录蜂舞的角度和时间,结果如下表。
组别 蜂群组成 新工蜂第一次采蜜后的蜂舞 新工蜂连续采蜜20天后的蜂舞
与正确方向的偏离角度(度) 与正确蜂舞的时间偏差(毫秒) 与正确方向的偏离角度(度) 与正确蜂舞的时间偏差(毫秒)
A 无采集经验的新工蜂 38 205 24 135
B 无采集经验的新工蜂和有采集经验的老工蜂 30 130 23 70
(1)B组蜂群中加入老工蜂,其目的是使B组中新工蜂能够 向老工蜂学习 。
(2)为保证实验结果不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应选择 abc 的新工蜂。(多选)
a.来自同一蜂群
b.一定数量
c.生长发育状态一致
(3)本实验以与正确蜂舞的偏离角度和 时间偏差 作为衡量蜂舞准确性的指标。
(4)由结果可知,B组新工蜂第一次采蜜准确性比A组 高 ,依据是 B组新工蜂指示的蜜源偏离角度和时间偏差都较小 。连续采蜜20天后A、B两组新工蜂蜂舞准确度均有提高,这说明 经验积累有助于提高工蜂蜂舞准确度 ;但不同的是,其中能够准确指示蜜源 距离 (填“方向”或“距离”)更加依赖向老工蜂学习。
(5)“蜂群崩溃失调症”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现象,蜂群中大量的成年工蜂短时间内突然在巢外失踪。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蜂群崩溃失调症”对蜂群以及对自然界的影响: 对蜂群的影响:工蜂数量减少,群体捕食效率降低。对自然界的影响:蜜蜂消失影响植物传粉。 。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探究实验条件;对照实验思想;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1)向老工蜂学习;
(2)abc;
(3)时间偏差;
(4)高;B组新工蜂指示的蜜源偏离角度和时间偏差都较小;经验积累有助于提高工蜂蜂舞准确度;距离;
(5)对蜂群的影响:工蜂数量减少,群体捕食效率降低。对自然界的影响:蜜蜂消失影响植物传粉。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动物通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等叫做动物语言。
【解答】解:(1)蜜蜂具有学习能力,B组蜂群中加入老工蜂,其目的是使B组中新工蜂能够向老工蜂学习,以加快学习行为的形成,提高工蜂蜂舞的准确性。
(2)科学探究过程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为保证实验结果不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应选择来自同一蜂群、一定数量和生长发育状态一致的新工蜂。
(3)由实验设置和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以与正确蜂舞的偏离角度和与正确蜂舞的时间偏差作为衡量蜂舞准确性的指标。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B组新工蜂第一次采蜜准确性比A组高,依据是B组新工蜂指示的蜜源偏离角度和时间偏差都比A组的小。连续采蜜20天后A、B两组新工蜂蜂舞准确度均有提高,这说明经验积累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工蜂蜂舞准确度;由表格分析可知,连续采蜜20天后,A组和B组相比指示蜜源距离差值更大,说明能够准确指示蜜源距离更加依赖向老工蜂学习。
(5)蜂群中大量的成年工蜂短时间内突然在巢外失踪,对蜂群来说,工蜂数量减少,群体捕食效率降低;对自然界来说,蜜蜂消失影响植物传粉。
故答案为:(1)向老工蜂学习;
(2)abc;
(3)时间偏差;
(4)高;B组新工蜂指示的蜜源偏离角度和时间偏差都较小;经验积累有助于提高工蜂蜂舞准确度;距离;
(5)对蜂群的影响:工蜂数量减少,群体捕食效率降低。对自然界的影响:蜜蜂消失影响植物传粉。
【点评】详细阅读资料,提取资料中与解答试题有关的信息,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15.(2024 河南模拟)在夏天,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发现蟋蟀在天气闷热的夜晚鸣叫的次数多,而在天气凉爽的夜晚鸣叫的次数少,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1)如果你是学校兴趣小组中的一员,你提出的问题是 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吗? .
(2)你做出的假设是 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 .
(3)你设计的试验方案是:
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取健康的品种、性别、大小等特征基本相同的蟋蟀40只,分别放在四个温度不同组的装置中进行观察,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得出下表格中的数据.
实验组别 1 2 3 4
蟋蟀15秒钟所鸣叫的次数 10 19 28 36
温度(℃) 10 15 20 25
(4)根据上表所示实验结果,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 .
(5)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变量是 温度 ,同学们进行这项实验主要运用了科学探究方法中的 实验 法.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解答】解: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对观察记录和收集证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得出结论进行合作交流.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发现蟋蟀在天气闷热的夜晚鸣叫的次数多,而在天气凉爽的夜晚鸣叫的次数少,因此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吗?
(2)作出假设: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
(4)根据上表所示实验结果,10℃时,蟋蟀15秒钟所鸣叫的次数是10次,25℃时蟋蟀15秒钟所鸣叫的次数36次,因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
(5)蟋蟀鸣叫的频率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鸣叫的间隔越短;气温越低,鸣叫的间隔越长.因此实验方案中的实验变量是温度.同学们进行这项实验主要运用了科学探究方法中的实验法,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假设.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吗?
(2)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
(4)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或答说明假设正确)
(5)温度 实验法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