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时练习)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课时系列(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时练习)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课时系列(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09 05:1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长度的测量正确的是(  )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不论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
C.测量物体长度时,准确程度取决于刻度尺的分度值
D.只要认真测量,误差可以避免
2.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3.关于误差和错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实验总会产生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完全消除误差
C.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大意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也是不能避免的
D.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人们还是不能完全消除误差
4.你身体上最接近35cm长度的是(  )
A.头发丝的直径 B.肩膀的宽度
C.左手中指的长度 D.大拇指指甲的宽度
5. 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将一条厚薄均匀的铜丝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所示,铜丝环绕了整整30圈,则铜丝直径约为(  )
A.15.00cm B.0.50cm C.5.00cm D.0.17cm
6.2024年9月,小明同学升入八年级,开始接触了物理这门学科,老师告诉他,课堂要认真记录笔记,下面为小明笔记的摘抄,请你帮他找出记录错误的一项(  )
A.在使用测量工具读数时,视线位置要正确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在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精确
7.在学习交流活动中,小组同学就“误差”进行了讨论,下列各位同学发表的观点正确的是(  )
A.小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小亮: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小刚: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小勇: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二、多选题
8.下列不是体积单位的是(  )
A. B. C. D.mL
9.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出现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就可以消除误差
C.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
D.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10.关于测量物理量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挑选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出现误差
D.只要测量就不可避免出现误差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丝无间隙的密绕在一支粗细均匀的铅笔上,测出密绕部分的圈数与长度
B.用一把受潮膨胀的木尺,测量物体长度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C.不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D.用一根弹性不大的棉线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棉线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1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测量者的粗心造成的
B.误差不可以避免,但能减小
C.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D.采用精确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1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错误
B.误差和错误一样,都是可以避免的
C.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D.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可以减小误差
14.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采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C.实验中误差不可避免,只能采取措施尽量减小误差
D.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15.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估测,下列估测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A.某同学的身高约168cm B.人脉搏跳动一次用时约为1s
C.某市高架路限速80m/s D.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mm
三、填空题
16.图中秒表的读数是7 分钟   s。
17.某同学用钢卷尺测得自己的身高为1.714m,那么此数据中的准确值是   ,如果改用cm作单位,该同学的身高应记为   cm。
18.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测量值是    cm,分度值是   mm.
19.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可见测量物体长度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    来决定的。
20.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   。
21.如图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停表显示的时间是   s.
22.选择一双合适的运动鞋对于体育锻炼十分重要。如何正确测量你需要的尺码,如图表所示,是国家标准鞋码对应数据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
C =    。
四、作图题
23.用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可以测量一个圆锥体的高度,请在图甲中画出测量的方法;用两块带刻度的三角板也可以测量圆锥体的高度。请在图乙中画出测量的方法。
五、实验探究题
24.小明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C、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D、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E、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分别   和   ;
(2)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
(3)小明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渎数都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
①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②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③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④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六、计算题
25.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为L1=18.98cm、L2=19.00cm、L3=19.41cm、L4=19.02cm、L5=19.04cm。请问:
(1)哪个测量的数据是错误的?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多少?
(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多少?
26.小张从玩具中拆下一捆粗铜线,想要知道其长度,于是将粗铜线在铅笔上紧密排绕了n圈后,用刻度尺测量出线管的长度L0;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将粗铜线浸没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和粗铜线的总体积V2,求:
(1)粗铜线的横截面积;
(2)粗铜线的长度L。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答】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可以从其它刻度处开始测量,读数时减去前面的刻度就可以了,A不符合题意;
B、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用不同的刻度尺,并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B不符合题意;
C、测量物体长度时,分度值越小,读数就越准确,C符合题意;
D、误差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相邻两刻度的距离,观察刻度尺求解即可;用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2.【答案】B
【解答】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之间的差异,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同于错误,错误可以改正;通过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科学的测量方法,以及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 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可能地减小;错误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等人为的原因而产生的,可以且能够避免 .
3.【答案】C
【解答】A.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实验总会产生误差,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使测量结果更精确,减小误差,但不能完全消除误差,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大意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完全可以避免,C错误,符合题意;
D.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人们还是不能完全消除误差,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测量中测量值和真实值间的差异是误差;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4.【答案】B
【解答】解:
A、人的头发的直径在100μm=10﹣4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的步幅在50cm左右,肩膀的宽度略小于此数值,在35cm左右.故B符合题意;
C、一支粉笔的长度在7cm左右,左手中指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7c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元硬币的直径约2.4cm,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略小于此数值,在2c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5.【答案】D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铜丝的直径和为:15.00cm-10.00cm=5.00cm,则铜丝的直径为:,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读出铜丝的直径和,然后除以铜丝的匝数即可。
6.【答案】D
7.【答案】A
【解答】误差是真实值与正确测量的测量值之间的差距,不可避免;错误是错误测量引起的,可以避免的,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误差是真实值与正确测量的测量值之间的差距,不可避免;错误是错误测量引起的,可以避免的,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8.【答案】A,B
9.【答案】C,D
【解答】解:A、误差不是测量中的错误,错误是遵守操作规程或读数粗心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
B、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B不符合题意;
C、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C符合题意;
D、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间的差异,不是错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改用精密的测量仪器等,可以减小误差。
10.【答案】A,B,C
11.【答案】A,D
12.【答案】A,C
13.【答案】C,D
【解答】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A不符合题意;
B.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不精确、环境因素对测量仪器的影响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可以避免。B不符合题意;
C.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可以减小误差,因此误差就越小。C符合题意;
D.在测量中,由于不同的人估读能力不同,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可以减小误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利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14.【答案】A,B,D
【解答】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是不同的,误差是始终存在的,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A错误,符合题意;
B.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B错误,符合题意;
CD.误差不能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小,认真测量也不可以避免误差,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
15.【答案】A,B,D
16.【答案】55.3
17.【答案】1.71m;171.4
18.【答案】2.80;1
【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2)末端刻度值为5.80cm,物体长度为5.80cm﹣3.00cm=2.80cm.
故答案为:2.80;1.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3.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3.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9.【答案】2.50;0.1;分度值
【解答】如图:刻度尺把1cm分成了10等份,每份为0.1cm,故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左侧对准4.00cm,右侧正对6.50c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测量物体长度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来决定的,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
【分析】结合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注意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同等条件下,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
20.【答案】刻度尺;停表
【解答】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停表。
【分析】 根据对长度、时间测量工具的认识解答。
21.【答案】2.30;337.5
【解答】由图示刻度尺知道,分度值是1mm,物体起始端在6.00cm处,末端刻度值为8.30cm,所以,物体的长度是:8.30cm-6.00cm=2.30cm;
由图示秒表知道,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即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故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300s;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即一个小格代表0.1s,由于偏向“6”一侧,所以指针在37.5s处,故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读数为300s+37.5s=337.5s.
故答案为:2.30;337.5.
【分析】(1)在进行刻度尺的读数时,注意分度值、是否从零刻度线量起,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体的长度等于终了刻度与起始刻度之差;(2)在进行停表的读数时,注意内圈单位为分,外圈单位为秒,并注意其分度值,最后其读数等于内圈与外圈示数之和.
22.【答案】L-15mm
【解答】①当脚长L=220mm,脚围C=205mm时,符合的数学关系 ;
②当脚长L=225mm,脚围C=210mm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 ;
③当脚长L=230mm,脚围C=215mm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
余下的组数据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 .
故答案为:L-15mm.
【分析】探究脚围C与脚长L之间的关系,考查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要学会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性的结论.
23.【答案】解:如图所示:

【解答】图甲中画法:
步骤一:如下图所示,把圆锥体放在水平桌面上;
步骤二:如下图所示,放好直尺和三角板;
步骤三:如下图所示,读出直尺上的示数即为圆锥体的高h。
测量的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图乙中画法:
步骤一:如下图所示,把圆锥体放在水平桌面上;
步骤二:如下图所示,放好两块三角板;
步骤三:如下图所示,读出竖直放置的三角板的示数即为圆锥体的高h。
测量的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求刻度尺紧贴被测物体,但测量圆锥体的高时其长度端点的位置不易确定,可借助于三角板、桌面等将圆锥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
24.【答案】(1)A;E
(2)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3)C
【解答】(1)由题意可知,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以上步骤中,故不需要将细铜丝拉直再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即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根据测量步骤可知,错误的步骤是E ,原因是计算细铜丝直径的方法错误。(2)结合步骤B、E可知,错误的步骤E应更正为: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 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例如:①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①符合题意;②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③符合题意;④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不必测量长度;(2)根据多圈铜丝的总长度,除以圈数是直径;(3)误差是由于测量者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
25.【答案】(1)解: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3=19.41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从L1=18.98cm、L2=19.00cm、L4=19.02cm、L5=19.04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1mm。
(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
【解析】【分析】(1)L3=19.41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应该排除,四组数据精确到百分位,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1mm。
(2)剩余四组数据进行平均值的计算即为这本作业本的长度。
(1)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3=19.41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从L1=18.98cm、L2=19.00cm、L4=19.02cm、L5=19.04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1mm。
(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
26.【答案】(1);(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