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单选题
1.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下列的数据符合常理而且记录正确的是( )
A.186.10cm B.18.610cm C.18.6cm D.18.63cm
2.下列数据中与实际相符的是( )
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
B.一支普通2B铅笔的长度约为
C.在通常情况下,中学生脉搏跳动30次
D.中学生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
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小明对下列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 160 cm
B.教室门框的高度约 500 mm
C.课间操的时间约为 20 min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min
4.如图为“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A点静止释放,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在这个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斜面应保持较大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C.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5. 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将一条厚薄均匀的铜丝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所示,铜丝环绕了整整30圈,则铜丝直径约为( )
A.15.00cm B.0.50cm C.5.00cm D.0.17cm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物体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小
7.小明的家和学校在山的两侧脚下,他在上学过程中,有的路程是上坡路,其余是下坡路,若他上、下坡速度不变,且。则小明上学到校和放学到家的时间之比为( )
A.1∶1 B.7∶9 C.11∶17 D.9∶11
8.如图是在同一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车的运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0s,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B.丙运动了18s后遇到甲
C.甲乙相遇时,丙通过的路程是120m
D.甲、乙、丙30s内平均速度相等
二、多选题
9.某双休日,小明随父母驾车外出游玩,在行驶的过程中,小明某时刻看到汽车的速度表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汽车匀速行驶了一段路程后,速度表表盘示数变为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m/s
B.汽车通过的路程为4.0km
C.行驶该路程需要的时间为0.5h
D.若以该速度继续行驶15min,通过的路程为40km
10.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5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7m。他在这3s内( )
A.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s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s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s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11.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车静止,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12.一辆汽车A和一辆卡车B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它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车运动的图象是( )
A. B.
C. D.
13.如图所示,甲、乙两车做直线运动的v﹣t图,由图像可知( )
A.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做变速运动
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经过3s,甲车通过的路程是45m,乙车经过的路程为22.5m
D.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无关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15.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大地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16.某高校每天早上都派小汽车准时接刘教授上班。一次,刘教授为了早一点赶到学校,比平时提前半小时出发步行去学校,走了27min时遇到来接他的小汽车,他上车后小汽车立即掉头前进。设刘教授步行速度恒定为v,小汽车来回速度大小恒定为u,刘教授上车以及小汽车掉头时间不计,则可判断( )
A.刘教授将会提前9min到校 B.刘教授将会提前6min到校
C.u: :1 D.u: :1
三、填空题
17.如图所示,成绵乐高铁开通两年来,极大地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列车启动后,坐在车上的小明同学觉得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在向后运动,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写出一个即可);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18.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前半程甲同学一直领先,最终乙同学领先冲过终点。由此可知,甲、乙两同学相对于观众席的人来说,是 (选填“静止”、“运动”)的,全程 (选填“甲”或“乙”)同学平均速度快,依据的是 (选填“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
19.百米赛跑中,观众是往往是看到如图(a)这种情况,得出谁跑得快:
(a)图表明 ;
(b)图表明 ;
物理学上采取 (填“(a)图”或“(b)图”)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得快慢。
20.如图(a)所示,甲、乙两车在同一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b)、(c)所示。经过6秒,甲、乙两车在M点相遇。Q、P间的距离为s,P、M间的距离为,则乙车的出发点为 (选填“P”或“Q”),P、M间的距离为 米,P、Q间的距离s为 米。
2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书的总厚度为 ,书共有页,则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为 。
22.小明坐在动车上,通过一个长2000m的隧道,小明通过隧道用时40s,则动车速度是 m/s,已知车长150m,则动车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 s;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速度是36km/h。一次迟开20min,为了正点到达乙站,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那么甲、乙两站相距 km。
23.小华同学在研究玩具小车A的运动情况时,描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小车运动的距离。根据图象可以计算出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如果在小车A开始运动的同时,在A后方0.9m处释放一同向匀速运动的小车B,当小车B的速度大小满足 时,两车不可能相遇。
24.野兔在草地上以18m/s的速度向前方50m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10m处以45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秃鹰追到树洞口的时间是 s,(保留一位小数)秃鹰 (填“能”或“不能”)在野兔进入树洞前追到野兔。
四、实验探究题
25.小强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带刻度尺的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个。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2)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4)图中AB 段的路程sAB= cm,若测得时间tAB=1.6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
(5)在测量小车从A点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时,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出AB段的平均速度与真实值相比偏 (选填“大”“小”)。
2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便于操作,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以减小测量 的误差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上半程的速度vAB与小车在下半程的速度vBC相比,vAB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BC,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27.在一次野外步行郊游的过程中,为得知自己在步行时的速度,小明利用运动手环测量了如表所示的步数和步行的时间并进行了记录。
距离:2.4km 时间:30min
步数:4000 配速:12.5min/km
(1)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得小明在这个过程中的平均步幅为 m,平均速度大小为 km/h;
(2)若小明在接下来的20分钟内继续快速步行了2.4km,则在该50分钟内他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m/s;
(3)若运动手环测得的距离比小明实际走过的距离远,则会导致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数值比实际的平均速度偏 ,你的判断依据为 。
五、计算题
28.“复兴号”动车组以350km/h的速度开跑,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1)某段高铁线路全长1296km,某列“复兴号”动车组跑完全程用时约4小时30分钟(其中包含途中站点停车时间总计30分钟),则该列动车组在这段高铁线路上运行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km/h?
(2)若运行过程中复兴号动车组以342km/h速度,匀速完全通过一座桥用时10s,已知该桥长800m,则该动车组的全长是多少米?
29.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需要紧急刹车,这需要司机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做匀速运动。在制动过程中汽车做减速运动;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求:
(1)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若汽车行驶距离30m,则经过多少m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若制动过程用了2.6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行驶距离30m,求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6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多少s。
六、作图题
30.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运动了20m,请在图中作出物体运动的v﹣t图像。
31.一辆电动玩具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上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像.
七、综合题
32.十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去珠海旅游,一路上他利用所学的运动学知识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看到汽车上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km/h。
(2)小明看到路边指示牌标有图乙中的数据、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珠海最快要用多久?
33.腾冲龙江特大桥(如图甲),是中国云南省境内一座桥梁,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龙江中游河段,跨越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上邦焕村与腾冲县五合乡大两弄村之间的龙川江河谷,为单跨简支钢箱梁悬索桥。已知龙江大桥总长2400米,桥面宽33.5米,为双向四车道设计,大概算投资为19.55亿元。小偏一家从腾冲开车到保山游玩,看到桥头的交通标志牌(如图乙),问:
(1)汽车行驶过程中,小锦发现大桥上的桥墩向后运动,是以 (选填“自己”或“大桥”)为参照物;但小锦看到前方一辆小汽车后,感到他自己的车也在往后退,原因是前方小汽车车速比他的车速 (选填“快”“慢”或“相同”);
(2)图乙中“80”表示 ;“保山124km”表示 ;
(3)在不违反交通规则前提下,小锦家开车经过大桥的最短时间是多少h?(车的长度不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答】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应估读到mm的下一位;
A.186.10cm中,对应的分度值是1mm,但是一本书的宽度不可能达到186.10cm,A不符合题意;
B.18.610cm中,对应的分度值是0.1mm,B不符合题意;
C.18.6cm中,对应的分度值,分度值是1cm,C不符合题意;
D.18.63cm中,对应的分度值是1m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答案】D
【解答】A、教室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3m=300cm,A不符合题意;
B、一支普通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B不符合题意;
C、在通常情况下,中学生脉搏1min跳动60次,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正常步行1min约通过60m,速度约为1m/s,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高度、速度、时间,结合数据解答。
3.【答案】C
【解答】A.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故A不符合题意;
B.500mm约为0.5m,明显不符合实际,教室门框的高度约2m,即2000mm,故B不符合题意;
C.课间操的时间约为20min~30min,故C符合题意;
D. 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min 明显不符合实际,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
4.【答案】C
5.【答案】D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铜丝的直径和为:15.00cm-10.00cm=5.00cm,则铜丝的直径为:,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读出铜丝的直径和,然后除以铜丝的匝数即可。
6.【答案】C
【解答】解:由v= 可知,(1)物体的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
路程大,速度不一定大,运动时间短,速度不一定大,故AB错误;(2)在相同时间t内,路程s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大,故C正确;(3)路程s相同时,所用时间t越短,物体的速度v越大,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物体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分析答题.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A,B,D
10.【答案】B,D
11.【答案】A,C
12.【答案】B,C
13.【答案】A,C
【解答】A.vt曲线上,甲车物像为水平直线,即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做变速运动,故A正确,符合题意;
B.由图像可知,时间为0时,甲车的速度为15m/s,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知,围成的面积为路程,甲车速度为15m/s,经过3s,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车通过的路程为,;经过3s时,乙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是甲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一半,路程为22.5m,C正确,符合题意;
D.3s后,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14.【答案】C,D
【解答】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其速度未必越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不知,无法确定,若在相同时间内,路程越长则速度越大,A不符合题意;
B.相同时间内,通过和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B不符合题意;
C.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符合题意;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据 知,速度越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再利用逐项分析即可。
15.【答案】B,D
16.【答案】B,D
【解答】因为小车是准时的,刘教授提前30min走,现在已经过了27min,如果刘教授等着不走,那么小车现在从遇到刘教授的地方到达刘教授平时上车的地方需要3min,则:刘教授步行的路程为:s=27min×v,小车行驶这段路程的车速:u= = =9v,所以v:u=1:9;提前的时间就是小车少走了3min路程的往返时间,即6min.
故答案为:BD.
【分析】分析题意得出“小车从遇到刘教授的地方到达刘教授平时上车的地方需要3min”,再结合速度计算公式v=进行计算即可.
17.【答案】列车;静止
【解答】以列车为参照物,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安全员在向后运动,但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行李架上的物品是静止的.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18.【答案】运动;乙;相同路程比时间
19.【答案】时间相同时,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相同时,时间短的运动快;(a)图
20.【答案】Q;4;8
【解答】从图(b)、(c)可以看到,甲车的速度为
乙车的速度为
可知道
;由题中条件可知道,经过6s,甲、乙两车在M点相遇,那么根据
可知,即甲走的路程小于乙走的路程,比较图(a)中的PM和QM可知,
,则甲走的路程为
,乙走的路程为
,则乙车的出发点为Q。
由解析可知,甲车的速度为
,甲车的出发点为P,经过6s,甲车到达M点,根据
可知,P、M间的距离为
P、M间的距离
为4m。
由解析可知,乙走的路程为
,乙车的速度为
,需要6s时间,则乙走的路程大小为
即
的大小为12m;由解析可知,P、M间的距离
为4m,那么P、Q间的距离s为
P、Q间的距离s为8m。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图像,在相同时间分析路程,比较路程大小,分析距离。
21.【答案】1.20;0.01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值的分度值为0.1cm,则这本书的总厚度为:2.20cm-1.00cm=1.20cm;
(2)这本书共有纸张,则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为:。
【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得到书的总厚度;
(2)纸张的张数等于页数除以2,再根据计算一张纸的平均厚度。
22.【答案】50;43;24
【解答】由题意知动车的速度是
动车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
20min= h,设甲、乙两地相距 ,由题意得
解得
【分析】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结合时间关系计算总路程。
23.【答案】0.1;小于0.6m/s
【解答】由题意和图象可知,小车A在1s 内运动的距离为阴影部分的面积
s=0.2m/s×1s×0.5=0.1m,
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
设两车相遇所用的时间为t,由图象可知,小车A的速度vA=0.2t,由题意可得,小车A在相遇时运动的距离
设恰好相遇时小车B的速度为vB,则小车B运动的距离sB=vBt恰好相遇时,sB+s=sB,0.1t2+0.9=vBt,(-vB)2-4×0.1×0.9<0
解得vB<0.6m/s,故当小车B的速度大小满足小于0.6m/s时,两车不可能相遇。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填空
物体速度的计算:v=s/t,结合数学公式,本题中物体移动的距离为阴影部分的面积,据此计算 小车运动的距离 以及 0~1s内的平均速度
根据数学公式可知小车A的速度vA=0.2t,由题意可得,小车A在相遇时运动的距离,两者恰好相遇满足sB+s=sB,据此求解
24.【答案】3.6;不能
【解答】秃鹰追到树洞口的路程s1=50m+110m=160m,
假设秃鹰能在野兔进入树洞前追到野兔,则
s2+Δs=s1
v2t+Δs=v1t
18m/s×t+110m=45m/s×t
解得t4s>3.6s,故秃鹰不能在野兔进入树洞前追到野兔。
【分析】求出秃鹰追到树洞口的路程以及时间,假设刚好追上,二者位移相等,求出对应时间,两个时间相比较即可。
25.【答案】秒表;;小;40.0;0.25;小
26.【答案】(1)
(2)小;时间
(3)大
(4)0.2;小于;0.24
【解答】(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 。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为了增长测量时间,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计时会晚,所计时间偏小,由 知道,算出的速度偏大。
(4)由图知道,小车通过s2 的路程用的时间t2 =3s
小车通过下半程,即s2 的路程用的时间t3 =2s
上半程的速度
下半程的速度
由此可知,vBC>vAB
全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1)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
(3)测量时间时偏小,计算的速度偏大;
(4)根据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做加速运动;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27.【答案】(1)0.6;4.8
(2)1.6
(3)大;运动手环测得的运动用时准确,而距离偏大时,由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小明运动的路程:s=2.4km=2400m ,运动的时间为:t=30min=0.5h,运动的步数
为:n=4000步,所以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步幅为: ;小明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
(2)小明在5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为: ;
(3)由于运动手环测得的时间准确,而测得的距离偏大,由 可知,所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其判断依据是”运动手环测得的运动时间准确,而所测距离偏大时,由速度公式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第(1)小题的第1 空应填:”0.6“ ,第2 空应填:”4.8“ ;第(2)小题的第1 空应填:”1.6“;第(3)小题的第1 空应填:”大“ ,第2空应填:”运动手环测得的运动时间准确,而距离偏大时,由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
【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小明运动的距离、步数和时间,据此可计算出他运动的步幅和平均速度;
(2)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由可求出整个过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
(3)运动手环测得的运动时间准确,而距离偏大时,由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28.【答案】(1);(2)150m
29.【答案】解:(1)根据速度,计算汽车减速前行驶的路程:
(2)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汽车运动的时间:t=t0+t1=0.4s+2.6s=3s,
汽车平均速度:
(3)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6m,由(1)知汽车制动距离:s2=s-s0=30m-8m=22m
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内运动的路程:s3=s4-s2=36m-22m=14m
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
答:(1)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若汽车行驶距离30m,则经过8m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m/s;
(3)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0.7s。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路程;
(2)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结合,计算速度;
(3)根据,计算时间。
30.【答案】
【解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物体在4s内运动了20m,速度大小为:,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根据求物体运动速度。
31.【答案】解:如图所示:
【解答】根据甲图像(时间—速度图像)可得出,玩具车的速度为3m/s;
由公式 可以求出在0s、2s、4s后的路程分别为:0m、6m、12m,且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在路程—时间坐标图上画出(0,0)、(2、6)、(4、12)三点的坐标位置,然后连线,就可得出路程—时间坐标图像,如图:
【分析】首先判断电动玩具车的运动状态和速度,然后计算路程,最后画出对应点并把对应点连接起来.
32.【答案】(1)80
(2)1.6h
33.【答案】(1)自己;快
(2)此路段车速不得超过80km/h;此处距离保山124k
(3)解:利用速度公式可知汽车从交通标志牌处到保山的最短时间
【解答】(1)以自己为参照物,大桥上的桥墩和自己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大桥上的桥墩是运动的。前方小汽车车速比他的车速快时,自己和前面的车之间距离越来越大,以前面的车为参照物,自己是后退的。
(2)交通标志牌中数字“80”表示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80km/h。“保山124km”表示汽车从交通标志牌处到保山的路程为124km。
【分析】(1)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
(2)交通标志牌中数字“80”表示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80km/h。“保山124km”表示汽车从交通标志牌处到保山的路程为124km;
(3)根据公式,可求出时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