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单选题
1.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
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
C.声音的响度变大了 D.声音的音调变低了
2.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靠敲打物体发出的
B.响尾蛇遇到危险时会发出“嗞嗞”的声音,是由于尾部空心、坚硬的鳞片振动
C.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立即消失
D.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3.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的速度光相同
4.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
B.听不到闹钟铃声,真空不能传声
C.物体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倒车雷达,声传递能量
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不是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A.敲击鼓面时,发现纸屑不断地跳动
B.正在发声的扬声器上面的碎纸屑不断地跳动
C.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出,闹铃的声音越来越小
D.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
6.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仍在振动
7.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甲图,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乙图,用硬卡快慢划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D.丁图,敲击不同的编钟
二、多选题
8.下面有关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声说话就能听到回声
B.教室里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9.正确估测物理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以下选项中估测值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45cm
B.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为50s
C.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15m/s
D.超声波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10.《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行军宿营,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莱阳到威海的路程约为180km,若古人夜骑平均速度5m/s,走完此路段所需时间大约为t。关于“伏地听声”可以及早做出判断的原因以及时间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空气的传声速度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空气传声的速度大于固体传声的速度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严寒的冬天用一把钢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比实际长度偏小
B.15℃的空气中人耳听见回声的最短距离为17m
C.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D.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为1.3008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12.如图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中,听到的声音又逐渐增大,针对这种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试验可直接说明真空无法传声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在该实验的基础上,经科学推理,可得出真空无法传声
D.广口瓶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1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学生听到的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真空不能传声
14.老师将正在发声的蜂鸣器放入一个大注射器里,堵住注射口后向外拉动活塞(如图)。在拉动活塞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蜂鸣器的声音越来越弱,最后听不到了。这一实验现象验证了以下事实当中的( )
A.真空不能传声
B.固体可以传声
C.气体可以传声
D.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
三、填空题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可以达到340 m/s。一位学生对着对面的山大喊一声,结果2 s后听到了回声,该同学距离对面的山 m。该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16.2022年9月17日17时47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经过约5小时的出舱活动,全部完成了既定任务。三位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17.甲、乙两同学通过学习知道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于是他们设了一种测量空气温度的方法。他们选择了一根长度为153m的铁管,让甲同学在铁管一端敲击铁管一下,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用灵敏度较高的仪器测得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42s。通过上网查得: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100m/s,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如表中所示。求:
温度/℃ 5 10 15 20
声速/(m/s) 334 337 340 343
(1)该题中涉及到的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 。
(2)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
(3)当时的温度。
18.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距前方峭壁547.5m处鸣笛,经过3s司机听到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3s内传播的距离为 ,火车行驶速度是 。
19.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发出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小李的耳朵里;
(2)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4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20.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来的.(均选填“空气”、“水”或“水管”)
21.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22.海水的深度是3.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测位仪发出信号后经过 s才能接收到信号。
四、计算题
23.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法国的巴黎,测定的方法是: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931m,两次声音相隔2.56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铸铁的声速。
24.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发现其将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山崖1080m时第一次鸣笛,6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2s,司机第二次鸣笛.求:
(1)客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
(2)客车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3)客车从第一次鸣笛到第二次鸣笛听到回声时所行驶的路程.
五、作图题
25.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六、实验探究题
26.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
(1)甲图:轻敲音叉,与叉股接触并用悬线吊着的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重敲音叉,乒乓球被弹开更远,说明音叉的 (选填“频率”或“振幅”)越大,音叉发出声音的 越大;
(2)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时,与左边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也可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图乙的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弹起来.
27.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1)该实验能说明那些问题?请你写出两个:① ;② 。
(2)如果在月球上进行这个实验,挂在左边的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 (填“会”或“不会”)如图所示那样弹起,这是因为 。
2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
七、综合题
29.图1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如图2为实验装置图。
阅读图1使用说明书,然后回答问题。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s。
(2)若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该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如图2中,把铜铃放在甲、乙之间,已知S1=0.2m,S2=0.6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0.00125s,则此时声速约为 m/s。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答】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音叉不再振动,也就不会再发出声音.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答案】B
【解答】A.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出的,如果敲打的物体不振动,也发不出声音,A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出的,所以响尾蛇振动尾部空心、坚硬的鳞片可以发出声音,B符合题意;
C.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发出的,所以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还在继续传播,比如回声,C不符合题意;
D.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出声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发出的。
3.【答案】A
【解答】解: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物体振动并且通过介质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4.【答案】B
【解答】A、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声音减小,实验可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
C、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倒车雷达,声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5.【答案】C
【解答】A.敲击鼓面时,发现纸屑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故A不合题意;
B.正在发声的扬声器上面的碎纸屑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的扬声器在振动,故B不合题意;
C.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出,闹铃的声音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声音由物质振动产生的知识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D
【解答】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大钟仍在振动,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7.【答案】A
【解答】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符合题意;
B.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D.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编钟的振动频率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8.【答案】A,C,D
9.【答案】B,D
【解答】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A不符合题意;
B.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在50s左右。B符合题意;
C.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在15s左右,平均速度在7m/s左右。C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都有关系。超声波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速度、时间,结合数据和单位解答。
10.【答案】A,B,C
【解答】A.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依次变小,所以固体的声播速度大于空气的传声速度,A符合题意;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空气中声音可以传播,B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C符合题意;
D.空气传声的速度小于固体传声的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11.【答案】B,D
【解答】A.严寒的冬天钢刻度尺会缩小,分度值变小,测量的结果会偏大,A不符合题意;
B.声音从人到障碍物用的时间为0.05s,人距离障碍物的最小距离:s=vt=340m/s×0.05s=17m,B符合题意;
C.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C不符合题意;
D.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为:1.3008m=1300.8mm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根据选项对于刻度尺使用的提问可知,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根据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进行求解。
12.【答案】B,C
【解答】A.瓶内很难抽成真空,无法直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C.在该实验的基础上,经科学推理可知瓶内为真空时不能传播声音,从而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C正确;
D.广口瓶是固体也能传播声音,故D错误。
故选项为B、C。
【分析】(1)由实验用到的理想实验法进行分析判断;
(2)由本实验的结论进一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3)本实验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即通过不断抽气来减少介质(空气),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变化进行科学推理来分析得出结论;
(4)由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分析判断。
13.【答案】A,B,D
14.【答案】A,B,C
15.【答案】340;不能
【解答】 该同学距离对面的山的距离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能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分析】根据回声测距原理计算同学到山的距离;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分析能否用声音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16.【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7.【答案】铁管;空气;;15℃
18.【答案】1020m;25m/s
19.【答案】(1)振动;空气
(2)1380
【解答】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的;爆鸣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小李的耳朵里。
(2)烟花爆鸣处到人的距离为:s=vt=345m/s×4s=1380m。
故答案为:(1)振动;空气;(2)1380。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1)[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炮竹声是炮竹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小李的耳朵里。
(2)烟花爆鸣处距人距离为
20.【答案】水管;空气
【解答】解: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根据速度计算的导出式t= ,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水管;空气.
【分析】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
21.【答案】振动;音调
【解答】解:①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②琴弦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②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2.【答案】5
23.【答案】解: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时间
声音在铸铁里的传播时间
t铁=t空气-t间隔=2.74 s-2.56 s=0.18s
声音在铸铁里的传播速度
答:铸铁的声速为5172 m/s。
【解析】【分析】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340m/s,根据v=s/t计算传播时间声音在铸铁里的传播时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时间比在气体中传播少,传播速度更快,所以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为t铁=t空气-t间隔,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声音在铸铁里的传播速度
24.【答案】(1)20m/s;(2)4s;(3)440m
25.【答案】
【解答】根据表格中,速度和温度的关系,在图中描点连线,如图:
【分析】根据表格中声速和温度的关系,速度和温度成正比,在图中描点、连线,作图。
26.【答案】(1)振动;振幅;响度
(2)空气;能量;不能
27.【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能传播声音
(2)不会;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1)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乒乓球弹起,说明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从右边的音叉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也能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2)实验在月球上进行,由于月球上处于真空状态,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因此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小球也不会被弹起。
故答案为:(1)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空气能传播声音;(2)不会;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2)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8.【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
(2)撒小纸屑
(3)空气;不能
(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2)撒小纸屑;(3)空气;不能;(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9.【答案】(1)0
(2)不变
(3)B
(4)320
【解答】解:(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
(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
(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故时间差也会减少;
(4)图2中,把铜铃放在甲、乙之间,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t1= ,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t2= ,
由题意知:t2﹣t1=1.765×10﹣3s,所以 ﹣ = ﹣ =1.25×10﹣3s,
所以v= ≈320m/s。
故答案为:(1)0;(2)不变;(3)B;(4)320。
【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
(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
(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设声速为v,利用速度公式v=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