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童话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围绕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展开教学。童话故事是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具有奇幻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冒险、成长、友情等 多个主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对童话故事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如对生字词的理解、对长句子的朗读、对故事情节的 把握等。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需要在阅读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话故事,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和丰富的想象。
2. 通过阅读童话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3. 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 力。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话故事,感受其语言特点和韵律美。
2. 帮助学生理解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把握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3.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深入理解童话故事中的奇幻元素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童话故事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出课题:从小到大,童话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从通话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收获了快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童话故事的奇幻世界,去感受童话的魅力。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话故事》)
重难点讲解
(一)阅读方法
1.出示《一只想飞的猫》封面图片。
启发思考: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会看到它的封面。仔细观察这本书的封面,从封面上你都知道了什么?同桌一起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
2.组织汇报。预设:
书名——《一只想飞的猫》
作者——陈伯吹
插图——一幅插画
3.小结:每拿到一本新书,我们首先要看书的封面,在封面上找一找书名、作者,看封面上的插图画了什么,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本书有更全面的了解。(板书:封面 作者 书名)
(二)内容理解
“我是猫!我一伸爪子就逮住了十三只耗子!——你算得什么,你是公鸡?像吗?冒牌东西!”猫在乱窜中回头来狠狠地回嘴。他做错了事,从来不肯虚心承认。
葡萄兄弟们吓得发抖,有的脸色发青,有的脸色发紫。“幸亏咱们爬上了架子。这个野孩子多么可怕呀!”
等猫闯出这个花圃,两只蝴蝶已经飞得不知去向。
猫睁圆了眼睛,喘着气。望着天空。天空蓝澄澄的,连一片白云也没有。
“要是我能够飞——”他失望,又懊恼,垂头丧气地走在银杏树旁,也不照理停一下,溜达一下,在树干上抓几下,磨一磨爪子。
读了这个片段,你能说说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吗?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作品讲了一只喜欢自吹自擂的猫,他厌恶劳动、顽皮无礼,不切实际地一心想飞而最终摔了跟头的故事,充满了喜剧效果。
3.情感体会
让学生再次朗读童话故事,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和情节设置,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演,深入体会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 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堂小结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与书为友,就要学会了解它的每一处信息,学会借助封面、目录、书中的序言和正文中的插图进行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书读得更好。同时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图书。
作业布置
1.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进行朗读练习,并录制音频或视频,与同学分享。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所读童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字数不少于[X]字。
3. 收集一些童话故事的书籍或资料,制作一份童话故事手抄报,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