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夜雨寄北》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夜雨寄北》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9 07:0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3)赏析诗歌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释题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此。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夜雨寄内》,“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但从诗意来讲,很多人认为应该是寄给他妻子的。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作者介绍

朦胧诗鼻祖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代表名篇《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组诗等。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纷争。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可说是一位遭遇坎坷、身世极为落寞凄凉的诗人。他九岁时,父亲李嗣去世,家境极为艰难。李商隐少年得志,24岁登进士第,却长期陷入牛党、李党之争中,沉沦不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
作者生平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的瓜葛,是从令狐楚对他的赏识开始的。令狐楚是牛党的上层人物之一,他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便引入幕府,待他如亲子。李商隐二十五岁,上京应举,由于令狐綯的推荐,他得以中举。可以说,牛(僧孺)党重要人物令狐楚父子对他有知遇之恩。
中举后,他入泾原节度使李(德裕)党重要人物王茂元府为掌书记。茂元赏其才,以女妻之。这一事得罪了令狐家。此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为牛党所不喜。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做了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表明心迹,他只是不理。李党也因此怀疑他。在两党的共同排挤下,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最后抑郁寡欢而死。
这首诗大体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前后。这一年李商隐继续在桂管观察使郑亚的幕府中担任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他从广西出发要回洛阳,途经巴蜀,在巴蜀停顿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诵读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诗情画境


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情感.
题目中“夜雨”除点明环境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诗中两次出现“期”字,把妻子(友人)盼归、诗人思归的思念之情表现了出来,表达了诗人抑郁的心情.
诗中两次出现“期”字,有什么作用?
第一句一问一答,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歉意,都在这看似平淡的语句中表现出来。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寂静的夜晚,秋雨交织,密密绵绵,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窗外,秋雨涨满了池塘,微凉和清冷弥漫于整个巴山的夜空。
描绘画面“巴山夜雨涨秋池”
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涨满了秋池。
第二句除明写了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境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涨”,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涨”字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1)点明季节;
(2)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
(3)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一方面是说到了深秋的季节,大雨不断,阻隔了道路。点明了作者此时此刻所处的季节和地域。但更重要的是隐喻作者回家的路途更加得的不可预期,很漫长,也很艰难。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巴山夜雨涨秋池。
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诗人因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寂凄凉。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巴山夜雨涨秋池。
诗人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两人剪烛西窗,重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创设了一个与妻子(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相思,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回到家乡的绵绵愁思。
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何当”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此句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巴山夜雨时”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切思念。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第3、4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为什么这样写?(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表达思念妻子或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其中它们的内含有什么不同?
虚实结合,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美,表现诗人对归期的殷切盼望和归期未定的愁苦之情。两者结合强化了对妻子的思恋之情。
“巴山夜雨”在诗歌中出现了两次,有何妙处?
独剪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秋雨中展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心中充满了归期无准的郁闷孤寂。(或读妻子的信;想象和妻子团聚。)
用简洁的话想像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通过写巴山夜雨的景象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思乡之情)。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
《夜雨寄北》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拓展延伸
积累思乡的诗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积累思乡的诗句: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积累思乡的诗句: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渡汉江》
板书
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句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