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
【教学过程】
任务情境: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开展了“赏自然之美,做旅行手册”的活动,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到第三站《现代诗二首》“赏秋江晚景,绘江景旅行手册”。
复习导入,预习检查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绘制的“我和阿妈月下散步的旅行手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现代诗人去欣赏自然之美,齐读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学习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我们该怎么学习这两首诗。
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反馈:反复朗读、找出景物并想象画面。这样我们就明确了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接着让我们跟着诗人刘大白来到秋晚的江上,读一读课题。
3.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词语,指生读)
任务一:初识秋晚江景,圈画景物
1.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题,说一说从课题中,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
2.看看这四张江景图,你觉得哪一幅才是秋晚的江上?结合图片信息,说说为什么?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将哪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 请用“〇”圈画出景物。
任务二:品味诗境,想象画面
1.交流你们圈出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看到这些景物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2.你眼前的这些景物好像仅仅是秋江晚景的速写,画面还不够美,还缺少了色彩,你们能为它们涂涂色吗?是啊,鸟儿、江水、芦苇被斜阳映照成红色。
3.有了这些颜色,画面顿时绚丽起来了。不过现在还是静态的,有些呆板,诗人笔下的画面是动态的,请再读一次诗歌,边读边用△标记动词。(反馈:驮、翻、掉、妆)
4.这些动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
①生:“驮”这个动词说明疲倦的归巢的鸟儿飞进夕阳里,远远看去就好像把太阳驮在背上一样,显得更累了。
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一小节吗?
生读: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听完他的朗读,你眼前浮现了什么画面?
②生:从“翻”和“掉”这两个动词中,我感受到鸟儿飞得很快,动作敏捷,随着鸟儿翅膀的上下翻飞,夕阳也仿佛从鸟儿身上抖落,掉在江面上。
你能读一读相关句子吗?
生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听完他的朗读,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③生:“妆”这个动词是说头白的芦苇好像美丽的女子,在一瞬间被夕阳打扮得红润动人。
你能读一读相关句子吗?
生读: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听完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瞧,结合这些动词,稍微展开想象,我们就能把景物构成的几个小画面都说清楚了(倦鸟归巢、夕阳西下、抖落斜阳、苇妆红颜)。现在和你的同桌连起来说一说,还可以补充说说夕阳与江面美景。(个别说)
6.果然是诗中有画,让我们走进这美如画的诗文中,跟着朗读示范,一起读。
任务三:仿写练习,迁移运用
夕阳西下,斜阳还染红了什么呢?请模仿课文第二小节的样子,展开想象来说一说。
任务四:感悟诗情,走近作者
1.多美的画面呀!请带着感情再读一读这首诗,读出画面感。
2.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从景色中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刘大白生活的年代吧!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只有看到大自然的美景,那种高兴之感才能流露出来。《秋晚的江上》锁定秋天黄昏时的江面这一特点,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抗争。
作业设计
必做:把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用优美的文字定格在旅游手册中,并配上美美的插图。
挑战:仿写《秋晚的江上》,时间地点不限,可以写一写“初春的江上”,可以写一写“秋天的田野”等。
板书设计
秋江的晚上
倦鸟归巢
绚丽 夕阳西下
美景 抖落斜阳 苇妆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