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1-2.2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09 13: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4 临平区校级模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我国古人,发现往铜中加入锡,在加热熔融后制成青铜合金,可适当增强防锈能力,其原理是(  )
A.隔绝水 B.隔绝空气
C.改变金属内部结构 D.改变铜原子的结构
2.(2024 江北区期末)有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A.金属活动性A>B
B.相对原子质量A<B
C.与金属A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
D.与金属B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
3.(2024 浙江)下列图示实验中的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  )
A. B. C. D.
4.(2024 湖州二模)为比较金属M与Fe、Zn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待甲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1,使甲中溶液全部进入乙中,乙中无明显现象,打开K2使乙中溶液全部进入丙中,Zn片表面变黑(金属片均足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反应后得到黄色溶液
B.丙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
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M>Fe
D.将M片和Zn片互换位置仍能达到实验目的
5.(2024 吴兴区校级模拟)半导体关键原材料钯、镍是重要战略性矿产,对国家的科技,军事有着重大意义。请根据数学图像表示的物质化学变化中的相关性质,得出铜、镍、钯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的是(  )
A.铜>钯>镍 B.镍>铜>钯 C.镍>钯>铜 D.钯>铜>镍
6.(2024 鄞州区期末)将一定量的金属M(M>H>Cu>Ag)加入到含有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根据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①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含Ag、Cu
②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则滤渣中一定有Cu
③若滤渣含有M,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3种,最少含1种
④若滤液只含一种溶质,滤渣可能含三种金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4 诸暨市二模)向两个盛有相同质量铝粉和铁粉的烧杯中,分别滴加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B.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C.c点时,B烧杯溶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铁
D.右侧曲线不能反映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8.(2024 鄞州区模拟)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由图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a、b、c三点中,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的是b点
C.完全反应后,Mg消耗稀H2SO4的质量大于Zn
D.两种金属与稀H2SO4恰好反应后生成的ZnSO4质量大于MgSO4
9.(2024 宁波模拟)目前世界上80%的原生铜是使用火法冶炼生产。以辉铜矿(主要成分为Cu2S)为原料,炼铜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粉碎辉铜矿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B.吹炼炉中反应中只有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火法炼铜工艺的烟气制酸系统能减缓酸雨的形成
D.生活中常用铜丝作导线,利用的是铜丝的导电性
10.(2024春 慈溪市期末)下列物质不能被磁铁磁化的是(  )
A.铁 B.钴 C.镍 D.铜
11.(2024春 江北区期末)有一种“魔法磁泥”,当磁铁靠近时,它就会被拉丝般地吸起,如图所示。制作“魔法磁泥”的磁化材料可以是(  )
A.铁粉 B.铜粉 C.铝粉 D.碳粉
12.(2024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CCTV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43℃,铱的熔点是245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C.加热至247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D.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13.(2024春 温州期中)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制作了一个指南针:两根细针、一个按扣、一只大头针和一块橡皮,做一个如图所示的指南针。做法:用橡皮和大头针制作指南针的底座。使两根细针磁化后穿过按扣的两个孔,放在底座的针尖上,这样就制成了一个指南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下列金属材料中最适合制造细针的是(  )
A.铝 B.铜 C.银 D.铁
14.(2024 浙江模拟)某化学小组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后,想从含有Al2(SO4)3、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针对该方案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操作a、操作b均为过滤
B.滤液B中可能含有Cu2+
C.过程Ⅱ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D.最终回收到的铜质量大于固体A中的铜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5.(2024 西湖区校级二模)金属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制,已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
(1)目前常用的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合金,属于    (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2)镁和铝可熔炼成Mg17Al12镁合金,熔炼过程只能在真空中,不能在空气中进行的原因是    。(写一个化学方程式即可)
16.(2024 吴兴区校级模拟)为除去铜和氧化铜混合物中的氧化铜,达到回收金属铜的目的,小科向混合固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1)实验中稀盐酸需加过量的目的是    。
(2)逐滴加入稀盐酸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后得到金属铜与剩余溶液,小科结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对反应前后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图甲为所加稀盐酸中各微粒数量的百分含量,请在图乙中完成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数量百分含量的模型图
17.(2024 龙湾区二模)某废弃物中可能含有Cu、CuO、Mg、Zn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便于回收利用,小龙取其样品进行成分确定实验。其流程图如图:
(1)气体A的化学式是    。
(2)步骤Ⅱ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
(3)小龙为确定Mg、Zn是否存在,进一步检测发现溶液B中的溶质种类有3种,试分析能否直接得到废弃物中含有Zn    。
18.(2024 余杭区月考)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种类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当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分别为m1、m2时,溶液中Cu(NO3)2的质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相等”)。
19.(2024 浙江模拟)小金对课本中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定性实验很感兴趣,于是开始深入研究其定量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溶液中蓝色的物质的化学式:   。
(2)取出的铜片上附着的银的质量为    g。
20.(2024 西湖区模拟)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正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明选用镁、铜、锌三种金属进行验证实验,则“消失”的金属有    。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称之为“可燃空气”,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可燃空气”是    。
(3)1865年贝开托夫设想找到一种化合物,使之与金属发生反应,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小明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在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a点时溶液中金属阳离子有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1.(2024 杭州模拟)《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锌的冶炼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请解释:
(1)炉甘石(ZnCO3)加入锌罐之前,先将其粉碎的目的是    。
(2)“冷定(即冷却)后才可毁罐取锌”的原因:   。
(3)罐中煤炭饼的主要作用是    。
22.(2024 西湖区校级月考)杭城为创建“绿色社区”,多地安装了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如图所示)。其内部安装的是一个规格为“12V,20W”LED灯,需要照明时主要由总面积为0.25m2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请回答。
(1)图中标号③所用的是    材料(填“金属”“陶瓷”或“合成”)。
(2)在阳光充足时,太阳能电池板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    ,储存在蓄电池中。
(3)铝合金材料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灯柱用铝合金材料比用铁更耐用,理由是    。
(4)资料显示,太阳光照射到地面时辐射功率为800J/(s m2),若不计能量损耗,则电池板接受光照1小时,可供该灯正常工作    小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4 临平区校级模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我国古人,发现往铜中加入锡,在加热熔融后制成青铜合金,可适当增强防锈能力,其原理是(  )
A.隔绝水 B.隔绝空气
C.改变金属内部结构 D.改变铜原子的结构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答案】C
【分析】根据强防锈能力的措施分析。
【解答】解:往铜中加入锡,在加热熔融后制成青铜合金,可适当增强防锈能力,其原理是改变金属内部结构,没有隔绝水和空气,铜原子的结构没有改变。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2024 江北区期末)有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A.金属活动性A>B
B.相对原子质量A<B
C.与金属A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
D.与金属B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
【答案】D
【分析】根据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结合图示可知,当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B>A,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则金属活动性顺序B>A;最终A产生氢气的质量比B多,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当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B>A,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则金属活动性顺序B>A,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于不知金属的化合价,无法比较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最终A产生氢气的质量比B多,说明与金属A反应的硫酸的质量多,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金属过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最终A产生氢气的质量比B多,说明与金属A反应的硫酸的质量多,而加入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是相等的,则与金属B反应的硫酸一定是过量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确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4 浙江)下列图示实验中的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  )
A. B. C. D.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答案】A
【分析】根据铁锈蚀的条件来分析,铁在与氧气和水蒸气共存时会发生锈蚀。
【解答】解:A、该实验中的铁钉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发生锈蚀,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没有发生锈蚀,不合题意;
C、该实验中的铁钉只与氧气接触,没有发生锈蚀,不合题意;
D、该实验中的铁钉与氧气和水均未接触,没有发生锈蚀,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熟记和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
4.(2024 湖州二模)为比较金属M与Fe、Zn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待甲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1,使甲中溶液全部进入乙中,乙中无明显现象,打开K2使乙中溶液全部进入丙中,Zn片表面变黑(金属片均足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反应后得到黄色溶液
B.丙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
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M>Fe
D.将M片和Zn片互换位置仍能达到实验目的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答案】B
【分析】A、根据铁与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分析;
B、根据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锌分析;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分析;
D、根据将M片与Zn片互换位置,不能比较M与Fe的金属活动性分析。
【解答】A、甲中发生铁与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故A错误;
B、丙中发生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锌,因为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与铁相比较大,所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大,故B正确;
C、因为乙中无明显现象,说明M与氯化亚铁不反应,则M的金属活动性比Fe小,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Fe>M,故C错误;
D、将M片与Zn片互换位置,只能得到Zn>Fe、Zn>M的结论,并不能比较M与Fe的金属活动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5.(2024 吴兴区校级模拟)半导体关键原材料钯、镍是重要战略性矿产,对国家的科技,军事有着重大意义。请根据数学图像表示的物质化学变化中的相关性质,得出铜、镍、钯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的是(  )
A.铜>钯>镍 B.镍>铜>钯 C.镍>钯>铜 D.钯>铜>镍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答案】B
【分析】根据图像的变化分析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的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解:由左边的图像可知,镍能与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镍>铜;由右边的图像可知,铜能与氯化钯溶液反应,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铜>钯,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铜、镍、钯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镍>铜>钯。
故选:B。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6.(2024 鄞州区期末)将一定量的金属M(M>H>Cu>Ag)加入到含有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根据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①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含Ag、Cu
②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则滤渣中一定有Cu
③若滤渣含有M,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3种,最少含1种
④若滤液只含一种溶质,滤渣可能含三种金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活动性顺序是M>H>Cu>Ag,将一定量的金属M加入到含有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M优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M和银,AgNO3反应完,若还有M,M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M和铜,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活动性顺序是M>H>Cu>Ag,将一定量的金属M加入到含有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M优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M和银,AgNO3反应完,若还有M,M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M和铜。若滤液为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硝酸铜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是部分参加了反应,则滤渣中一定含Ag,可能含有Cu,故说法错误。
②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银、铜均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滤渣中含有M,即M是过量的,则滤渣中一定有Cu,故说法正确。
③若滤渣含有M,说明M是过量的,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只有硝酸M1种,故说法错误。
④若滤液只含一种溶质,可能是M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M是过量的,若M过量,滤渣可能含银、铜、M三种金属,故说法正确。
故②④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综合考虑各种出现的情况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2024 诸暨市二模)向两个盛有相同质量铝粉和铁粉的烧杯中,分别滴加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B.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C.c点时,B烧杯溶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铁
D.右侧曲线不能反映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向两个盛有相同质量铝粉和铁粉的烧杯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最终金属完全反应,酸过量,最终铝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a点时,A烧杯中的酸恰好完全反应,B烧杯中的酸有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示可知,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c点时,两个烧杯都能继续产生氢气,则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故B烧杯溶液中溶质只有硫酸亚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右侧曲线不能反映反应的速率,不能反映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明确最终金属完全反应、酸过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24 鄞州区模拟)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由图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a、b、c三点中,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的是b点
C.完全反应后,Mg消耗稀H2SO4的质量大于Zn
D.两种金属与稀H2SO4恰好反应后生成的ZnSO4质量大于MgSO4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答案】C
【分析】稀硫酸和比较活泼的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解答】解:A、由图中信息不能确定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该选项不正确。
B、a(镁和锌都完全反应)、b(锌完全反应,镁有剩余)、c(镁和锌都有剩余)三点中,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的是c点,该选项不正确。
C、完全反应后,Mg消耗稀H2SO4的质量大于Zn,是因为生成的氢气完全来自于硫酸,镁反应生成的氢气较多,该选项正确。
D、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完全反应后镁和锌都转化到硫酸盐中,两种金属与稀H2SO4恰好反应后生成的ZnSO4质量等于MgSO4,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2024 宁波模拟)目前世界上80%的原生铜是使用火法冶炼生产。以辉铜矿(主要成分为Cu2S)为原料,炼铜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粉碎辉铜矿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B.吹炼炉中反应中只有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火法炼铜工艺的烟气制酸系统能减缓酸雨的形成
D.生活中常用铜丝作导线,利用的是铜丝的导电性
【考点】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答案】B
【分析】A、根据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化合价由+4价变成+6价进行分析。
C、根据烟气制酸系统能将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进行分析。
D、根据铜丝的导电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A.粉碎辉铜矿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故A正确;
B.吹炼炉中反应中硫、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化合价由+4价变成+6价,故B错误;
C.火法炼铜工艺的烟气制酸系统能将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可以减缓酸雨的形成,故C正确;
D.生活中常用铜丝作导线,利用的是铜丝的导电性,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0.(2024春 慈溪市期末)下列物质不能被磁铁磁化的是(  )
A.铁 B.钴 C.镍 D.铜
【考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答案】D
【分析】根据磁铁能吸引铁、钴、镍,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磁铁能吸引铁、钴、镍,则不能被磁铁磁化的是铜。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磁铁能吸引铁、钴、镍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024春 江北区期末)有一种“魔法磁泥”,当磁铁靠近时,它就会被拉丝般地吸起,如图所示。制作“魔法磁泥”的磁化材料可以是(  )
A.铁粉 B.铜粉 C.铝粉 D.碳粉
【考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答案】A
【分析】根据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有一种“魔法磁泥”,当磁铁靠近时,它就会被拉丝般地吸起,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则制作“魔法磁泥”的磁化材料可以是铁粉。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磁铁能吸引铁、钴、镍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024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CCTV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43℃,铱的熔点是245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C.加热至247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D.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黄金的熔点是1064.43℃,铱的熔点是2450℃,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黄金的熔点是1064.43℃,铱的熔点是2450℃,加热至1065.0℃,此时黄金熔化,铱仍为固体,根据有无固体颗粒存在,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明确控制温度略高于黄金的熔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024春 温州期中)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制作了一个指南针:两根细针、一个按扣、一只大头针和一块橡皮,做一个如图所示的指南针。做法:用橡皮和大头针制作指南针的底座。使两根细针磁化后穿过按扣的两个孔,放在底座的针尖上,这样就制成了一个指南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下列金属材料中最适合制造细针的是(  )
A.铝 B.铜 C.银 D.铁
【考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答案】D
【分析】磁性材料是指铁、钴、镍及其合金等能直接或间接产生磁性的物质。
【解答】解:铝、铜、银和铁四种物质中,只有铁是磁性材料,所以上述四种金属材料中最适合制造细针的是铁。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磁性材料特点及应用的掌握,是一道基础题,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14.(2024 浙江模拟)某化学小组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后,想从含有Al2(SO4)3、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针对该方案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操作a、操作b均为过滤
B.滤液B中可能含有Cu2+
C.过程Ⅱ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D.最终回收到的铜质量大于固体A中的铜
【考点】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A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向含有Al2(SO4)3、CuSO4的废液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粉不能与Al2(SO4)3溶液反应,铁粉能与CuSO4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操作a、操作b均能将固体和溶液分离,均是过滤操作,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与CuSO4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粉是过量的,滤液B中不可能含有Cu2+,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含有Al2(SO4)3、CuSO4的废液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粉不能与Al2(SO4)3溶液反应,铁粉能与CuSO4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固体A是铁和铜的混合物,铁能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过程Ⅱ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固体A是铁和铜的混合物,铁能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则最终回收到的铜质量等于固体A中的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分离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5.(2024 西湖区校级二模)金属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制,已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
(1)目前常用的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合金,属于  混合物 (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2)镁和铝可熔炼成Mg17Al12镁合金,熔炼过程只能在真空中,不能在空气中进行的原因是  2Mg+O22MgO或4Al+3O22Al2O3 。(写一个化学方程式即可)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答案】(1)混合物。
(2)2Mg+O22MgO或4Al+3O22Al2O3。
【分析】(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2)镁燃烧生成氧化镁、铝燃烧生成氧化铝。
【解答】解:(1)目前常用的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合金,在物质分类中属于混合物。
(2)镁和铝可熔炼成Mg17Al12镁合金,熔炼过程只能在真空中,不能在空气中进行的原因是镁燃烧生成氧化镁、铝燃烧生成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2MgO、4Al+3O22Al2O3。
故答案为:(1)混合物。
(2)2Mg+O22MgO或4Al+3O22Al2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2024 吴兴区校级模拟)为除去铜和氧化铜混合物中的氧化铜,达到回收金属铜的目的,小科向混合固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1)实验中稀盐酸需加过量的目的是  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 。
(2)逐滴加入稀盐酸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
(3)实验后得到金属铜与剩余溶液,小科结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对反应前后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图甲为所加稀盐酸中各微粒数量的百分含量,请在图乙中完成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数量百分含量的模型图
【考点】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1)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
(2)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
【分析】(1)根据金属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而氧化铜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氧化铜(黑色固体粉末) 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 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稀盐酸中存在的微粒:氢离子、氯离子、水分子。由于混合物中的氧化铜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和氯离子) 和水 (由水分子构成),进行分析。
【解答】解:(1)金属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而氧化铜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实验中稀盐酸需加过量的目的: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
(2)氧化铜(黑色固体粉末) 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 和水,实验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可观察到的现象: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稀盐酸中存在的微粒:氢离子、氯离子、水分子。由于混合物中的氧化铜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和氯离子) 和水 (由水分子构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2HCl=CuCl2+H2O(每一个氧化铜分子和2个氢离子、2个氯离子作用生成1个铜离子、2个氯离子和一个水分子),结合反应可知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增加的是铜离子,还有剩余的氢离子(比反应前减少了),同时水分子的个数增多,氯离子个数不变,如图:。
故答案为:(1)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
(2)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酸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7.(2024 龙湾区二模)某废弃物中可能含有Cu、CuO、Mg、Zn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便于回收利用,小龙取其样品进行成分确定实验。其流程图如图:
(1)气体A的化学式是  H2 。
(2)步骤Ⅱ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有气泡产生 。
(3)小龙为确定Mg、Zn是否存在,进一步检测发现溶液B中的溶质种类有3种,试分析能否直接得到废弃物中含有Zn  不能;氧化铜、锌、镁均能与硫酸反应,溶液B中含有硫酸镁、硫酸铜、硫酸溶质,可能含有硫酸锌溶质;因此样品中含有Cu、CuO、Mg,可能含有锌 。
【考点】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酸的化学性质.
【答案】(1)H2;
(2)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有气泡产生;
(3)不能;氧化铜、锌、镁均能与硫酸反应,溶液B中含有硫酸镁、硫酸铜、硫酸溶质,可能含有硫酸锌溶质;因此样品中含有Cu、CuO、Mg,可能含有锌。
【分析】某废弃物中可能含有Cu、CuO、Mg、Zn中的一种或几种,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得到固体铜,溶液B,气体A;镁、锌的活泼性大于氢,因此镁、锌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A);溶液B中加入过量锌,得到固体C和溶液D,固体C中加入稀硫酸,得到铜和硫酸、硫酸锌的混合液,所以固体C中含有锌和铜;溶液D中含有硫酸镁、硫酸锌溶质;溶液B中含有硫酸镁、硫酸铜、硫酸溶质,可能含有硫酸锌溶质;因此样品中含有Cu、CuO、Mg,可能含有锌,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1)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气体A的化学式是H2;
(2)步骤Ⅱ中,发生了锌置换铜的反应,发生了锌与稀硫酸产生氢气的反应,因此实验现象是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有气泡产生;
(3)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氧化铜、锌、镁均能与硫酸反应,溶液B中含有硫酸镁、硫酸铜、硫酸溶质,可能含有硫酸锌溶质;因此样品中含有Cu、CuO、Mg,可能含有锌;
故答案为:
(1)H2;
(2)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有气泡产生;
(3)不能;氧化铜、锌、镁均能与硫酸反应,溶液B中含有硫酸镁、硫酸铜、硫酸溶质,可能含有硫酸锌溶质;因此样品中含有Cu、CuO、Mg,可能含有锌。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18.(2024 余杭区月考)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种类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白色沉淀产生 。
(2)当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分别为m1、m2时,溶液中Cu(NO3)2的质量分数  增大 (填“增大”“减小“”或“相等”)。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答案】(1)有白色沉淀产生。
(2)增大。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
【解答】解: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1)a~b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硝酸银部分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滴加稀盐酸,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
(2)当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分别为m1、m2时,硝酸银不断反应,硝酸银和锌反应时,65g锌反应生成216g银,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溶液中硝酸铜质量不变,溶液中Cu(NO3)2的质量分数增大。
故答案为:(1)有白色沉淀产生。
(2)增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2024 浙江模拟)小金对课本中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定性实验很感兴趣,于是开始深入研究其定量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溶液中蓝色的物质的化学式: Cu(NO3)2 。
(2)取出的铜片上附着的银的质量为   g。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答案】(1)Cu(NO3)2;
(2)。
【分析】根据铜和硝酸银反应书写硝酸铜和银,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铜和硝酸银反应书写硝酸铜和银,溶液中蓝色的物质是硝酸铜,其化学式为Cu(NO3)2。
(2)设取出的铜片上附着的银的质量为x。
Cu+2AgNO3═Cu(NO3)2+2Ag 金属质量增加
64 216 216﹣64=152
x (b﹣a)g
x=g
故答案为:
(1)Cu(NO3)2;
(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利用固体差量法的计算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024 西湖区模拟)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正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明选用镁、铜、锌三种金属进行验证实验,则“消失”的金属有  镁、锌 。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称之为“可燃空气”,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可燃空气”是  氢气 。
(3)1865年贝开托夫设想找到一种化合物,使之与金属发生反应,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小明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在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a点时溶液中金属阳离子有  Zn2+、Fe2+ 。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锌位于氢前,能和稀盐酸反应,铜位于氢后,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来分析;
(2)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可燃性的氢气来分析;
(3)根据在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反应完后,锌再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来分析。
【解答】解:(1)小明选用镁、铜、锌三种金属进行验证实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锌位于氢前,能和稀盐酸反应,铜位于氢后,不能和稀盐酸反应,则“消失”的金属有镁、锌。
(2)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可燃性的氢气,卡文迪许称之为“可燃空气”,则“可燃空气”是氢气。
(3)在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由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硝酸银反应完后,锌再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由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则a点时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Zn2+、Fe2+。
故答案为:
(1)镁、锌;
(2)氢气;
(3)Zn2+、Fe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理解和掌握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以及一种活泼金属和两种盐溶液反应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距离越远越先反应是解题关键。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1.(2024 杭州模拟)《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锌的冶炼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请解释:
(1)炉甘石(ZnCO3)加入锌罐之前,先将其粉碎的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
(2)“冷定(即冷却)后才可毁罐取锌”的原因: 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 。
(3)罐中煤炭饼的主要作用是  作还原剂 。
【考点】常见的金属矿物及金属的冶炼.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
(3)作还原剂。
【分析】(1)根据反应物间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快越充分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则冷却后取出是避免发生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煤炭中的碳与氧化锌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1)反应物间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快越充分。所以先将其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则冷却后取出是避免发生反应,“毁罐”取锌,锌会与空气接触,必须“冷定”后才能“毁罐”取锌,可能原因是防止锌与氧气在温度较高时反应生成氧化锌。
(5)反应区中,煤炭中的碳与氧化锌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在该反应中碳得到氧,体现了还原性,可以作还原剂。
故答案为:(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
(3)作还原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2.(2024 西湖区校级月考)杭城为创建“绿色社区”,多地安装了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如图所示)。其内部安装的是一个规格为“12V,20W”LED灯,需要照明时主要由总面积为0.25m2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请回答。
(1)图中标号③所用的是  合成 材料(填“金属”“陶瓷”或“合成”)。
(2)在阳光充足时,太阳能电池板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  化学能 ,储存在蓄电池中。
(3)铝合金材料属于  混合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灯柱用铝合金材料比用铁更耐用,理由是  耐腐蚀,不易生锈 。
(4)资料显示,太阳光照射到地面时辐射功率为800J/(s m2),若不计能量损耗,则电池板接受光照1小时,可供该灯正常工作  10 小时。
【考点】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答案】(1)合成;(2)化学能;(3)混合物;耐腐蚀,不易生锈;(4)10。
【分析】根据物质的特性来进行分析。
根据题目的数据和公式W=Pt进行计算。
【解答】解:(1)图中标号③所用的是合成材料。
(2)在阳光充足时,太阳能电池板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蓄电池中。
(3)铝合金材料属于混合物。灯柱用铝合金材料比用铁更耐用,理由是耐腐蚀,不易生锈。
(4)若不计能量损耗,则电池板接受光照1小时,可以得到的电能为:W=Pt=800J/(s m2)×0.25m2×3600s=7.2×105J;
这些电能可以供“12V,20W”LED灯工作的时间为:。
故答案为:(1)合成;(2)化学能;(3)混合物;耐腐蚀,不易生锈;(4)1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太阳能的应用和各种材料特性的判断;会根据W=Pt进行简单的计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