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9 07:3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井冈翠竹》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新增的一篇课文,这强化了革命文学在教材中的比重。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咏物抒怀”的文章,旨在让学生集中学习作者如何借物或景的特点来抒发情志,同时丰富学生内心的体验,使他们获得人生感悟。这篇课文是袁鹰先生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期间所写的一组散文《井冈山记》中的一篇,文章抓住“竹”的外形特点,以及“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用,以竹喻人,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文章中有两个词十分醒目且串联起了整个文本,即首段的“难忘”与末段的“永远”。井冈山革命史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时光,战争的硝烟已被吹散,一贫如洗的光影一去不返,风雨如晦、长夜漫漫的日子越发模糊难辨,但“井冈山革命精神”却仍在历史的尘埃中熠熠生辉。正如作者曾写到的“尽管如今有些自诩精明的人嘲讽这种观念过时了,可是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在烈士陵园里和黄洋界上,我仍然能看到一批又一批千里来寻故地重温革命传统的老党员老干部,一队又一队有组织前来举行入党入团宣誓仪式的青年人……”(《四上井冈》)因此,作者在文中借对“竹”的难忘,来回忆那些胼手胝足的艰苦革命史与创业史,以“竹”的生生不息,永生不灭,赞颂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永恒不灭。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学习过《陋室铭》《爱莲说》等托物言志类散文,能初步理解物象特点与精神品格之间的关联,但对井冈山革命历史背景了解较模糊,且对散文中“反复”等修辞的鉴赏能力较弱,对文章中拟人化的动词关注较弱,需要教师搭建语言品析支架,逐步带学生领悟作者如何在历史场景的叙事中贯入对竹—人品质、精神的赞颂。这一单元都是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识别、鉴赏这一手法,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手法,因此,可以在文章的比读中,让学生清晰地看见文章如何围绕象征手法一步一步传达出作者心中之“志”。
教学目标:
1. 通过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毛竹的外形、功用特点,体会作者对于革命战士及其精神的赞颂。
2. 通过文本细读,理解翠竹所象征的革命气节与精神,体会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初步学习象征手法。
3.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规律。
教学重难点:
把握毛竹的外形、功用特点,体会作者对于革命战士及其精神的赞颂。理解翠竹所象征的革命气节与精神,体会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初步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调研期间谈道:“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让我们走进袁鹰的《井冈翠竹》来寻找这一抹跨越时空的翠竹身影。
任务一:“品青翠挺立之竹,忆往昔峥嵘岁月”
活动1:梳理文章,补写难忘之竹
阅读文章,思考作者难以忘怀的是毛竹的哪些地方?补充:难忘翠竹_____
活动2:锁定文本,深究难忘之因
作者在叙写翠竹功勋部分,重点写翠竹被做成了什么?同桌讨论说说为什么翠竹是五百里林海中最使人难忘的?作者难忘的仅仅只是翠竹的外形和功勋吗?
句子①
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句子②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明确】翠竹之所以是五百里林海中最使人难忘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超越了普通的植物或资源,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和记录者。作者难忘的,是翠竹所承载的那段光辉历史,是它所代表的革命者的坚韧品格和伟大担当,是它所见证的军民鱼水深情。
任务二:“嚼字咬文探竹魂,千磨万击见真章”
活动1:炼字解竹
关键句①
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关键句②
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关键句③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问1:朗读句子,说说这些加粗的字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作者通过反复的手法凸显出井冈翠竹生生不息、永生不灭、繁茂生长的特点
活动2:比读鉴竹
问1为什么两组动词有着天壤之别?(一组是生命被毁灭的痛苦,一组是生命蓬勃的积极)
【明确】不同的动词对应着竹子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在革命战争年代,外敌入侵,竹子被当作生活用品以及武器来反抗敌人,因此会遭到敌人的毁坏,此时是一种迫不得已、对抗外力的英勇献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处于和平年代,万象更新,竹子则被用来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此时是一种主动投身家园建设,积极贡献自己力量的角色。
活动3:朗读体竹
句①: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通过语气对比,来读出英勇抗争之感)
朗读指导:男女分角色朗读,竹子被毁灭部分要读得轻而缓,突出痛惜之感,竹子顽强的部分要读得重而有力,读出斩钉截铁之感。
句③: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通过重读关键动词,来突出积极贡献之感)
活动4:扩写悟竹
面对不同的社会背景,毛竹都坚定地发挥出了自己的力量。仿照句式,补充后半部分。说说赞颂了毛竹怎样的精神?
句①: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捆绑敌人;竹枝断了,还有竹鞭_____;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_____。
【明确】竹叶烧了,还有竹枝捆绑敌人;竹枝断了,还有竹鞭抽打敌人;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长成新竹继续对抗敌人!
句②: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 争先恐后地滑下溪水,_____地转入大河,_____地流进赣江,_____地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明确】它们争先恐后地滑下溪水,摩肩接踵地转入大河,信心满满地 流进赣江,汗流浃背地 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问1:虽然面对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但毛竹身上的什么是永恒不灭的?
【明确】顽强不屈的革命抗争精神与积极投身革命建设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代代延续、如同翠竹一般永生不灭。
问2:顽强不屈与积极建设祖国的仅仅是竹子吗?
【明确】作者用翠竹在不同时期的贡献展现其精神内涵的延续与发展,使自然特征与精神象征紧密相连。井冈翠竹就是井冈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的象征。
托物言志,通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来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继而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的一种写作方法。
小结:作者利用象征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竹子的叙写与描绘,使得我们感受到革命者身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并且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延续。作者在最后一段写到“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大自然中的翠竹生生不息、青翠挺立,正如井冈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一般,只有精神炬火才能永恒传递。
任务三:“双木擎天志各异,异曲同工见匠心”
活动:小组合作,对比两篇文章在运用象征手法的异同之处。
小结:在运用以及鉴赏象征手法时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的象征物须具备双重属性(自然属性+精神属性),且特征鲜明典型。②将物的自然特征拟人化(动作/品格),赋予其人格灵魂,建立精神纽带。③情感和志向不直说,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场景叙事等手法含蓄传递。④象征意义的最终落点需呼应时代背景,使主题有现实深度。
口诀:
一物双关选典型(选物)
特征拟人铸魂灵(关联)
托物言志境中藏(表意)
时代精神暗点睛(升华)
板书设计
井冈翠竹
翠竹神姿 翠竹功勋 革命历史与革命者
作业布置
基础型:
1. 利用课上的表格提示,完成对《竹石》《蝉》的鉴赏
2. 请同学们仿照课上分析的句式,说说翠竹的根在新时代又扎向了哪里?
拓展型:
选择一种时代精神(抗疫精神、抗洪精神等)及其象征物,根据象征手法的运用规律进行仿写。(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