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课《先秦诗三首》 (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课《先秦诗三首》 (共4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3:0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伐檀》、《氓》、《国殇》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305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 。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在汉代被列为“五经”之首。
“四书五经”指什么?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易经》
《礼记》《春秋》。
《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指教学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
兴—指诗歌所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使兴
奋,可以从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
观—指诗歌真实的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
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诗歌有反映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按音乐特色分为《风》《雅》《颂》。
《风》
——即《国风》, “国”犹“方”,指一个地域。共十五国风,即从十五个地域搜集起来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地方歌谣,绝大多数是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产生于田间里巷,山梁水滨,是劳动大众的心声咏发。十五国风分别来自周南、召(zhào)南、邶(bèi)、卫、鄘、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ì)、曹、
豳(bīn)。
《雅》
——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诗歌内容多与时政有关,其作者多为公卿、大夫、士等朝廷官吏。“雅”与“夏”古字通用,周人当时称王畿为夏。因此,“雅”是产生于西周王畿的诗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宾宴享。
《颂》
——“颂诗”,即统治阶级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其内容或铺叙祖先功业,或歌颂在位者圣明,多是歌功颂德之作。作者多为社会上层人物。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按照不同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铺陈叙述,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就是直接说,反复说。比如《氓》,诗人按时间发展顺序,写出弃妇由恋爱结婚至被遗弃的全过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比喻、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如《硕鼠》,诗人为揭露奴隶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把奴隶主比作“硕鼠”。用大老鼠的盗粮自肥,坐吃山空来比剥削寄生阶级,生动形象。再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写相思离别,一天象“三秋”那样煎熬难耐。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出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抒发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描绘出一幅奴隶制时代晚景的沧桑图画。这里既有描述奴隶们长年辛苦劳作的情形的《七月》;又有反应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东山》;还有揭示爱情婚姻的种种悲欢的《氓》等。
四言为主的句式和复叠的章法。
《诗经》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但也有不少诗句突破四言,在四言中杂以二、三、五、六、七、八字句,在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
复叠又叫复沓或重章复沓、重章叠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这种章法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它便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音乐感和节奏感,使感情得以尽情抒发。
《诗经》的其他艺术特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河之)干 涟猗 稼穑 廛 狩猎 瞻 县 貆 (河之)漘 囷 鹌鹑

读诗歌第一节,找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语,试译。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 干:
涟: 稼穑:
廛: 狩猎:
县: 素餐:
伐木声。
河岸。
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
耕种;收获。
同“缠”,束。
打猎,狩,冬天打猎。
同“悬”,挂着。
白吃饭
试着翻译一下吧!!
坎坎伐檀树啊,把它放在河的岸边啊。
河水清澈并且泛起微波啊。
不耕种不收获,为何能取得三百束禾啊?
不上山去打猎,为何看你庭院内挂着貆肉啊?
那个君子啊,不白吃饭啊!
反语,强烈的讽刺语气。痛斥奴隶主们的不劳而获。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辐: 直:
亿: 特:
车轮中的直木。
直的水波。
同“繶”,束。
三岁的野兽。
坎坎伐树做车辐啊,
放在河的边侧啊。
河水清澈有直波啊。
不耕种又不收获,为何取得禾三百束啊?
不上山去打猎,为何看你庭中有悬挂的兽肉啊?
那个君子啊,不白吃饭啊!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漘: 沦:
囷: 鹑:
飧:
河岸,水边。
小波纹。
圆形的小谷仓。
鹌鹑。
熟食。
坎坎伐树做车轮啊,
放在河的水边啊,
河水清澈起微波啊。
不耕种又不收获,为何取走三百仓禾啊?
不上山去打猎,为何看你庭中挂着鹌鹑肉啊?
那个君子啊,不白吃饭啊!
找出本诗三章中变更的词语,看看他们各自表达什么意思?这些词语的变换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种章法特点叫什么?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①“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

③“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换,有力地突出了贪婪的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之大,掠夺之疯狂。
④“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 搜刮无所不至。
②“涟”“直”“沦”的更换写出了河水波纹的变化,反映了伐木者内心的不平静。
重章复唱的艺术特色
本诗通过重章复唱的手法,尖锐地揭露、讽刺了统治者不劳而获、残酷剥削的罪行,表现了奴隶的强烈抗议。
《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 首。汉代以前称为
或 。 代以后,才称为《诗经》被奉为“ ”之首。
“诗经六义”分别指按照音乐特色所分的 、 、
、 。其中 指从各地搜集上来的地方民歌; 指统治阶级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歌,有歌功颂德的功用; 指产生于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分为 和 。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和兴 。“赋”指“ ”;“比”指“ ”。“兴”指“ ”。
1、请你结合诗歌中的叙述,说一说,在这两章
中,这个女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2、这样幸福甜蜜的回忆是在女主人公怎样心境和
处境下发生的?
3、在这两章中,能看出他们日后的婚姻存在着隐
忧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这部分中,有没有女子的反思?她的反思是
什么?诗歌中哪些语句蕴含着让人动容、心
碎的沉痛之感?试分析。
2、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
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表
现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表现手法在第三、
四章中如何运用的。
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叶未落之时,叶子新鲜润泽,让人联想到女子和氓的爱情是那么的丰美、甜蜜,此处既是比又是兴。
1、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
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反映出怎
样的性格特点?
2、这一章用了怎样的写法?其他章节也有这种
写法吗?
3、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
“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战 争 祭 歌
屈 原
(约前339年~约前278年),
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体”创始人。屈原曾任楚国左徒、三闾(lǘ)大夫等职,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起初他颇受楚怀王信任,但怀王听信谗言,怒疏屈原,流放汉北。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屈原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同年五月五日投汨(mì)罗江自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  
《离骚》
《天问》
《九歌》(11篇)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楚辞》封面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
九 歌
《云中君 》(华三川)
《东皇太一》 (天神之贵者)
《云中君》(云神)
《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
《大司命》 (主寿命的神)
《少司命》(主子嗣的神)
《东君》(太阳神)
《河伯》(河神)
《山鬼》(山神)
《礼魂》(送神曲)
《国殇》


殇(shāng)之义二:男女未冠(20岁)笄(jī)(15岁)而死,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
清 · 戴震 《屈原赋注》
解 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出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史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戈:古代兵器。当时以吴国造的戈最为锋利。
戈是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
战国武士复原图
犀甲:犀牛皮制成的甲。
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
车错毂:指双方战车的轮子互相交错。
毂(gǔ)


辋(wǎng)
骖:在辕马两旁驾车的马。 右:指右骖。
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辕、两轮、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
骖马
服马:在中间
驾车辕的马。
骖马
操吴戈兮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手持锐利无比的矛戈,身披坚固厚重的铠甲,楚国将士雄姿英发。刀光剑影,战车交错,好一场惨烈的战斗,旌旗蔽日,敌军进犯,其势汹汹,云涌天翻,飞镞流矢纷纷坠落,将士们奋勇争先,在飞蝗般的箭雨中,向前,向前。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跨,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将士们将车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 ,表示他们誓死坚守的决心。统军将领,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似乎向敌人威严地宣告:他们至死也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霎时间,人神共怒,天昏地暗。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祖国的英雄们,你们抱着决死的信念别离家园,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永远的安息,您们义无反顾,是我楚国的好男儿!腰挎长剑,手挽良弓,敌人魂飞魄散,头可断、肢可残,报国之心永不灭。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忠诚勇武一身是胆,刚强铁汉不可欺凌,义无反顾的你,是楚国好儿男!楚国的儿子,楚国的精英,你们飘向九天的魂魄啊,便是永存不灭的鬼中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