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五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元曲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全篇仅28字,却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九个意象的叠加,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羁旅图。
作品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经典文本。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了解元曲的文体特点及“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传统。
联系现代人的“乡愁”体验(如漂泊、思乡),理解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2.语言运用
掌握“昏鸦”“断肠人”等关键词的含义,理解“天净沙”曲牌的特点。
通过断句、重音、拖音等诵读技巧,体会元曲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3. 思维能力
分析意象组合的逻辑关系(如“枯藤—老树—昏鸦”的递进式凄凉感),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探讨“断肠人在天涯”的深层含义,理解“秋思”不仅是个人愁绪,更是古代文人的普遍情感。
4.审美创造
感受“枯藤”“西风”“瘦马”等意象的萧瑟美,领悟诗歌“以景衬情”的艺术手法。
尝试用“意象叠加法”创作微型小令(如“细雨孤舟寒灯,长夜独坐三更”)。
教学重难点
掌握“昏鸦”“断肠人”等关键词的含义,理解“天净沙”曲牌的特点;理解“秋思”不仅是个人愁绪,更是古代文人的普遍情感。
教学流程
环节一:画境导入,设疑激趣
活动设计:
1.视觉冲击:
展示一幅水墨秋景图(枯树、昏鸦、古道),提问:“如果给这幅画配一句诗,你会选什么?”
2.解题溯源:
解析“天净沙”(曲牌名,多写景)、“秋思”(秋天的思绪),板书课题。
环节二:诵读品韵,解词悟境
活动设计:
1.三层诵读法:
初读(读准字音):标注“鸦”“涯”等押韵字。
再读(读出节奏):划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深读(读出情感):配乐(古筝《汉宫秋月》),用“手势轻重”表现情感(如“断肠人”手抚心口)。
2.意象品析:
“枯藤老树昏鸦”:对比“青藤绿树晨莺”,体会“枯”“老”“昏”的衰败感。
“古道西风瘦马”:用“瘦马”模型与骏马图片对比,理解“瘦”字的羁旅艰辛。
3.意象归类游戏:
分发“藤”“鸦”“马”等意象卡片,学生分组拼贴成“秋思图”并解说。
环节三:诗理探微,情感共情
活动设计:
1.矛盾点挖掘:
讨论:“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温馨画面,为何反而加深了“断肠人”的愁绪?”(反衬手法)
2.历史链接:
结合元代文人境遇,分析“天涯”背后的漂泊文化(如关汉卿、张养浩的类似作品)。
3.角色扮演:
学生分饰“游子”与“瘦马”,即兴对话:“马儿,这古道尽头可有我家?”“嘶——(垂首)”。
环节四:诗意创写,审美迁移
活动设计:
1.微型小令创作:
提供模板:“______(意象1)______(意象2)______(意象3),______(情感)。”
范例:“残雪孤灯夜半,故园入梦难成。”
2.水墨画题诗:
为空白秋景图题写一句原创小令,并用水墨笔触简单勾勒(如“寒江独钓客,暮雪满蓑衣”)。
环节五:文化浸润,精神升华
活动设计:
1. 异文对比:
补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讨论不同时代的“秋思”异同。
2.诵读升华:
师生手持“枯藤”“瘦马”道具齐诵,配乐《二泉映月》,结尾定格“望天涯”动作。
3.课后实践(二选一):
搜集其他元曲小令(如白朴《天净沙·秋》),制作“元曲秋思对比表”。
以《现代人的“天涯”》为题,用短视频或短文表达当代漂泊体验。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萧瑟之景(意象叠加)
古道西风瘦马→羁旅之艰(以景衬情)
夕阳西下→断肠天涯(情感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