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1 18:18:02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21cnjy.com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2.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史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 )www.21-cn-jy.com
A.政府重视楷模示范效应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民众借助清官伸张正义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3.《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21·世纪*教育网
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室帝权威
4.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2-1-c-n-j-y
A.儒学的道德准则 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明代的社会风尚 D.执政的能力水平
5.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利,正确的描述是( )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明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这反映出( )【版权所有:21教育】
A.君主专制制度趋于成熟
B.万历皇帝治国之术娴熟
C.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
D.丞相总理朝政运转顺畅
7.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8.在清代,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察,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察。据此可知,清代科道官拥有( )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行政监察权 B.建议国事权
C.辩明诉讼权 D.官吏考核权
9.《明史”职官志》 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 )www-2-1-cnjy-com
A.六部职能的衰退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宰相权力的反弹 D.内阁为实际的宰相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鼹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稻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21*cnjy*com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11.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12.清朝制定了详密的文书制度,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诰、敕、谕等;臣工上奏的文书有题本、奏本、奏折、表文、笺文等;各衙门间则用咨呈、咨文、札文、呈文等。这些规定( )
A.确保了清朝政会畅通、高效行政 B.划分了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
C.说明清朝开创了古代文书制度 D.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3.“在票拟上,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内阁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其次,君主如主动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诏书、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上述材料说明内阁的出现( )
A.弥补了废宰相带来的弊端 B.直接导致了皇权的削弱
C.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14.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15.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
A.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B.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C.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D.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1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8.如果将“名正言顺”当做立国之宪的话,中国古代以下机构设置明显“违宪”的是( )
A.清朝的军机处 B.宋代的枢密院
C.唐朝的中书省 D.汉代的外朝
19.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 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对这一禁令反映的社会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明朝专制集权不断走向强化
B.统治者文化政策严重抑制百姓精神需求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日益繁荣
D.明朝杂剧成为社会文化主流形式
20.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 )21·cn·jy·com
A.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
B.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
C.票拟制度化
D.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二、材料解析题
2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利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帷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杀胡帷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度除。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后明成祖时期出现了内阁,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事。虽说宰相制度被废除,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宰相制度,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材料二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1)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13分)【来源:21cnj*y.co*m】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21*cnjy*com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出处:21教育名师】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1分)其理由是什么?(2分)起了什么作用?(1分) 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1分)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2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材料三 (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大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2·1·c·n·j·y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
——《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明史 职官志》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
(1)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
(2)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
(3)明、清这种政事处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
(4)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5)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6)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7)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1“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的权利范围
明朝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21教育网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法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主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使宰相不罢,……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
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针对材料三的政治体制提出哪些政治主张?谈谈你对这些主张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D
【解析】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项错误。
2.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史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
A.政府重视楷模示范效应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民众借助清官伸张正义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显然,清官循吏类公案小说的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B项正确;小说反映市民阶层的要求,A项不选;民众借助小说获得精神慰藉,却无法借助清官达到伸张正义的目的,C项错误;D项“趋同化”之说明显错误。故选B。
3.《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室帝权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政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明朝律法中如若判定为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可知是防止吏治腐败为出发点,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宰相权力削弱,排除B项,C项中“完善”在题干中不能体现,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4.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
A.儒学的道德准则 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明代的社会风尚 D.执政的能力水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明代的内阁无决策权,故由题目中的信息“认为(张居正)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可知张居正越权理政的行为遭到非议,本题应选B项;题目中未涉及张居正对儒学道德准则的违反,故排除A项;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不符,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不符,故排除。
5.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利,正确的描述是( )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①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故②正确;清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故③④正确;故选C项。
6.明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这反映出
A.君主专制制度趋于成熟
B.万历皇帝治国之术娴熟
C.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
D.丞相总理朝政运转顺畅
【答案】C
【解析】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说明此时的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B项错误,与“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不符;D项错误,明朝废除了丞相。
7.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朱元璋认为元朝“宽纵失天下”“纪纲不立”“法度不行”,导致腐败灭亡,因此他采取的措施是打击贪腐,整顿吏治,争取民心,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丞相制度的弊端,故B项排除。设大学士与材料背景无关,故C项排除。广开言路,体察民情不是打击贪腐的主要措施,故D项排除。21·cn·jy·com
8.在清代,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察,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察。据此可知,清代科道官拥有( )   21*cnjy*com
A.行政监察权 B.建议国事权
C.辩明诉讼权 D.官吏考核权
【答案】A
【解析】材料指出:“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政务进行稽察,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察。”这说明清代科道官拥有检查行政权,故A项正确;建议国事权、诉讼权、官吏考核权材料均未提及,故排除B、C、D项。
9.《明史”职官志》 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
A.六部职能的衰退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宰相权力的反弹 D.内阁为实际的宰相
【答案】B
【解析】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内阁地位的上升,实际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A项六部职能的变化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内阁不等同于宰相;D项错误,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实际的宰相。【来源:21cnj*y.co*m】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鼹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稻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作者强调清代制度比明代更进了一步,C理解正确。明代内阁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制度,A中“继承”的表述错误。B、D表述虽然正确,但与作者的主旨不一致。
11.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与阻止相权的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元朝灭亡主要是由于阶级、民族矛盾的激化所导致,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治天下者”“始于谨夫妇”“皇后之尊”“毫发事不得预焉”等信息,可分析得出明太祖的目的是防止后宫、外戚干政,故C项正确;“女性”“人身自由”涉及的范围、内容宽泛,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12.清朝制定了详密的文书制度,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诰、敕、谕等;臣工上奏的文书有题本、奏本、奏折、表文、笺文等;各衙门间则用咨呈、咨文、札文、呈文等。这些规定
A.确保了清朝政会畅通、高效行政 B.划分了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
C.说明清朝开创了古代文书制度 D.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答案】B
【解析】材料揭示的是下行、上行和平行的三类文书,不同的名称反映的是尊卑等级 秩序,如此繁文缛节不能保证高效行政,故B正确,A错误。古代文书制度早已有之,清朝最为详密,故C项错误。一般将军机处设置当成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13.“在票拟上,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内阁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其次,君主如主动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诏书、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上述材料说明内阁的出现( )
A.弥补了废宰相带来的弊端 B.直接导致了皇权的削弱
C.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明代已经废除了宰相,排除A;内阁设立主要是加强了皇权,排除B;根据“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内阁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诏书、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等说明内阁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C正确;中国古代史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民主政治,排除D。
14.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直接由皇帝军机处”,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所以答案选C。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与能够的关系,A不选;B项错误,军机处不能决策;D项与题意不符,决策还是皇帝决策,军机处不能参与,所以不能减少失误。21教育网
15.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A.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B.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C.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D.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答案】B
【解析】布政使一职的设置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消弱地方势力。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说明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地方汉族督抚权力增强,中央权力下降,故B项正确,D项正好与材料项相反;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现代财政制度和地方权力的制衡问题,A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www-2-1-cnjy-com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1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版权所有:21教育】
18.如果将“名正言顺”当做立国之宪的话,中国古代以下机构设置明显“违宪”的是
A.清朝的军机处 B.宋代的枢密院
C.唐朝的中书省 D.汉代的外朝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所谓“违宪”指职权的发生重要变化。结合所学,军机处是雍正年间适应西北军务需要的机构,后来成为清朝最重要的中央中枢机构。职权的变化表明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明显“违宪”所以A符合题意;宋代的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机构,设置并不违宪,排除B;唐代中书省是三省之一,设置并不违宪。汉代的外朝属于中外朝制度之一,设置也不违宪。
19.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 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对这一禁令反映的社会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明朝专制集权不断走向强化
B.统治者文化政策严重抑制百姓精神需求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日益繁荣
D.明朝杂剧成为社会文化主流形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朝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故AB项正确。C项是属于当时杂剧出现的背景之一,不符合题意。明朝杂剧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2·1·c·n·j·y
20.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 )21*cnjy*com
A.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
B.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
C.票拟制度化
D.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A
【解析】朱元璋设置了四辅官制度,目的在于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其背景在于明朝初年,废除了丞相,原来丞相分担的行政事务急需要解决。故选A。B项说的是明初丞相权力过大;C项说的票拟权是在内阁成立之后;D项未涉及。21cnjy.com
二、材料解析题
2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利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帷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杀胡帷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度除。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后明成祖时期出现了内阁,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事。虽说宰相制度被废除,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宰相制度,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材料二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1)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12分)【出处:21教育名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13分)
【答案】
(1)(12分)原因: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出身贫寒的自卑心理;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每点2分,共8分)
理解:专制集权下政务繁多,君主个人无法应对;(2分)百官众多,需要一个统领。(2分)
(2)(13分)理由: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政府机构层级清晰;官员有辅佐机构。(每点2分,共6分)
认识: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4分)但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3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二关键信息“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和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朱元璋和黄宗羲二人由于所处的时代和所站的立场不同,所以,他们对丞相制度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归纳、概括体现在:?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容易出现专权,威胁君主权力,主张废除丞相制度;?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丞相导致政治黑暗,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制不利于制约君权。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可见伏尔泰认为中国政府的优点有三: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政府机构层级清晰;官员有辅佐机构。结合所学,评价中国古代行政运行机制的既要肯定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要指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1分)其理由是什么?(2分)起了什么作用?(1分) 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1分)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2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答案】(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1分)理由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2分)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1分) 机构:内阁。(1分)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2分)
(2)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2分)根源:皇权专制。(2分)办理西北军务(2分)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2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一的“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即可概括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废丞相,权分六部即分散相权”。理由要从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中去找,即吸取小人“专权”乱政的历史教训。从材料中的“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以概括出这样做的作用是加强了君主专制。当然对于作用还可以加上“加重了皇帝的负担”。 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应从内阁的职能方面分析,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顾问机构,从根本上说并无实权,惟恐不符帝意,所以才会出现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的现象。2-1-c-n-j-y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应仔细的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来回答。例如,材料二的阁臣只能拟旨而材料三的阁臣则可以批答,并且宦官权力已经居于内阁之上。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只是由于皇帝制度这个制度本身所造成的。从材料四的“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即可知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而设置的。军机处的设置只能说明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尽管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但这是基本知识点,必须这样去解答。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材料三 (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大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
——《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答案】
(1)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4分) 高度重视;惩治严厉;利用民众。(2分)21·世纪*教育网
(2)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后来,但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2分)原因: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3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措施主要从材料概括即可,例如,“各级学校讲授明朝法律、科举考试也要考明朝法律、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等等基本上在材料中即可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由材料一可得出高度重视,材料二、三可得出利用民众,材料三得出得出惩治严厉。
(2)“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主要从材料四进行概括,要分明朝初期和明朝后期两个阶段来概括,主要突出明朝初期成效非常的明显,但明朝后期越治贪官贪官越腐败,即吏治腐败日趋严重,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当然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高度进行回答,主要突出“在封建制度下越反越腐,这是制度的问题造成的。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 职官志》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
(1)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
(2)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
(3)明、清这种政事处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
(4)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5)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6)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7)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答案】
(1)明清皇帝都是亲自处理军国大事,内阁和军机处没有固定的职权,没有下属机构,只是起到顾问作用。
(2)相同之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都充当皇帝的侍从顾问,协助皇帝草拟圣旨,并传达给有关部门执行,不能参与决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危害:明清皇帝独断军国大政,形成绝对君主专制,国家安危和人民的祸福,完全寄托在皇帝一个人身上。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难免出现失误,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使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意思对即可)
(4)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5)唐太宗:认为应由宰相协助管理全国事务,这样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www.21-cn-jy.com
(6)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
(7)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从材料中“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以看出内阁和军机处只是辅政,皇帝大权在握;
(2)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和军机处的相同之处,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即可得出,二者只是皇帝的顾问,都没有决策权。
(3)本题考查内阁和军机处的弊端,学生回答此问要结合课本内容答出过分专权会导致个人独裁,致使政策上失误的出现,其他合理即可;
(4)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从材料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以总结得出;
(5)本题考查唐太宗和明太祖制度设置上的不同,从材料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即可总结出;
(6)本题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总结能力,从材料中“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可以得出;
(7)本题要求学生对唐太宗和明太祖观点的评价,学生要从其阶级本质上来分析,不管什么样的统治手段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维护封建统治,学生言之合理即可。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1“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的权利范围
明朝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法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主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使宰相不罢,……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
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针对材料三的政治体制提出哪些政治主张?谈谈你对这些主张的认识?
【答案】
(1)问题:丞相位高权重。根本原因: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4分)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3分)清朝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分)
反映的本质问题: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2分)
(3)同意。影响: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6分)
(4)主张:A,加强法治;B,实行分权(扩大相权);C,百姓有议政权和监督权。(6分)
认识: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具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但他是在不根本动摇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对封建政治进行修补。(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说明丞相的位置威胁了皇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的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以及所学明朝对丞相制度废除以及设立内阁,依据材料中“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的角度分析回答。
(3)本题属于解读信息论证问题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可知孟德斯鸠观点正确性;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中外交流的角度”分析作答。
(4)本题属于解读信息论证问题能力,第一小问黄宗羲主张,依据材料四中“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说明加强法制建设;依据“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说明分权思想;依据材料中“…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说明议政和监督权;第二小问认识,可以结合黄宗羲生活时代从反封建以及民主性角度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