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标/教材分析 了解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理解其对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6课,课本中包含“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以及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前两个子目之间呈现出递进关系,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中外交流的频繁与友好往来。第三个子目的学习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本课在课本位置上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承接了上一课《东汉的兴衰》内容,还为下一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作铺垫。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历史认识更偏向于直观感受教师教学可以考虑利用疆域图、路线图等地图直观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西域的地理位置、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丝绸之路开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等等相关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利用史料、材料等资源培养学生史料研读、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学生能结合地图,讲述张赛通西域基本过程,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能够分析其历史意义;知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等基本史实。 2.学生结合《学史崇德》和相关材料,能够自己总结并体会张骞为国分忧、不忘使命、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品质,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学生能提取史料信息,自己分析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理解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拓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 4.通过各个阶段对西域的管理和经验,感受班超等人为国守疆的责任担当;认识到新疆地区自汉朝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加强主权意识,促进形成国家认同。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班超经营西域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法分析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导入 新课 (播放敦煌莫高窟小视频) 这座被誉为“文化圣殿”的人类遗产,交汇融合了世界诸多文明的印记。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为何能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一个交汇之处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 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1、讲述西域的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引用古诗介绍西域在诗人眼中的印象——荒凉、人烟稀少) 2、思考: (1)如此荒凉之地,张骞为何前往呢?( 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2)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呢?(强盛的西汉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解除其对西汉的威胁。) 3、播放张骞出使西域视频,简要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 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第一次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目的没有达到)访问西域各国, 建立友好关系成果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以及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互派使节, 交往日趋频繁
4、张骞共出使了几次西域?(两次)那么,这两次出使的情况怎样呢? 请同学们从课文78、79页,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成果。 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 通过阅读课文、填充表格,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丝绸 之路 二、丝绸之路 自学思考 请大家自学教科书80页到81页的内容,完成下列思考题,找到答案后在书上作出标记,时间大约2分钟. (1))汉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的路线是怎样的? (2)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引导学生讨论。 1、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因为在这条商路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2、那么丝绸之路的路线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结合地图来看一看: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 3、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有哪些? 经济上:西方运往中国:香料、琉璃、核桃、葡萄…… 中国运往西方:丝绸、漆器、开渠、凿井…… 文化上:中国运往西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西方运往中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4、作用: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显示海上丝绸之路线图)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东南沿海港口出发,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请结合83页“知识拓展”思考,南海主权问题,结合近期中菲南海争端,请你说出南海主权属于哪个国家?(根据国际法原则:谁最早开发,最早命名岛屿,主权优先归属那一方) 教师总结: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以古论今,培养学生主权意识。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多媒体展示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讨论, 大家看到这张地图,对比秦朝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西域) 西域是怎么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大家在课本上找找答案。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班超经营西域 同学们应该知道两个成语故事,一个是投笔从戎,一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故事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班超) 那么班超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班超是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 时间:75年 目的: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意义: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4、班勇继续经营西域 5、西域都护府改为西域长史府(123年) 利用西汉疆域图导入新课,简单明了,直击主题。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 延伸 (作业设计) 谈古论今: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结合时政,培养学生古为今用、论从史出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二、丝绸之路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