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湘潭市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9 14:10:23

文档简介

湘潭市一中教育集团2025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
历史学科
试题卷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1.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
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可能集中在: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C.《中国新生》D.《伟大转折》
2.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C.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农民丁说:“实行土地承包,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
D.
“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莫定了初步基础
4.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公有班战
网私,在经述
92.
95.鲁%
1G09%
图妆天
陌品零膨佩
工业悠产庭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5.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着重描写了上海“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一月风暴”
“夺市委市政府权”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的进程。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
剧重演,关键是要:
A.否定“两个凡是”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重视实践检验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6.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1949年1956年
1966年
1976年1978年
A.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7.“经济特区不仅成功吸引了大量外资,还引进了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C.发挥的作用D.发展的过程
8.《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载:“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
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香港回归祖国
C.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D.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1页共4页仅供参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C
2. A
3. D
4. B
5. D
6. A
7. C
8. D
9. D
10. D
11. B
12. C
13. D
14. D
15. B
16.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题(14分)
(1)经济状况: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
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是否真实:不真实。
理由:“大跃进”时期存在浮夸风,亩产数据严重脱离实际。
图二经济下滑主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4)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反对浮夸和冒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8题(12分)
(1)时间:1971年。
意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标志着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是否同意:同意。
理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席位,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团结协作,是中国恢复席位的重要推动力。
19题(12分)
(1)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示例:
观点:“一国两制”构想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事件: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97年香港回归。
阐述:“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印证了“一国两制”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20题(14分)
(1)西方式现代化弊端:对内剥削压迫,对外殖民扩张;导致两极分化和全球发展困境。
新中国外交史实: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彰显和平发展、不扩张的理念。
(2)经济政策/措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等。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分阶段推进;注重理论与实践创新;以人民为中心。
(3)“东方巨响”地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4)青少年做法:树立理想,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践行社会责任,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