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石城山记 课件 (4)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石城山记 课件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1:3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1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①。淡烟流水画屏幽②。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③。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①漠漠:寂静无声。无赖:无聊,含憎恶之意。穷秋:晚秋。②淡烟流水:指屏风上的山水画。③自在:安静闲适。
赏析:这是一首伤春之作。上阕写阴冷的春天早晨,独上小楼,空房内画屏竖立,显得格外清幽。下阕写眼前景物,待慢慢挂起窗帘,观落花轻飘,细雨蒙蒙,令人触目伤情,描写隽永传神,创造出全词最佳境界。“飞花”、“细雨”为实写物态,“梦”、“愁”虚写心境,合而喻之,虚实相生,已臻灵秀之境。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翻译课文。
3.体会作者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小石城山,在永州西部边缘地带,山上全是石头,似石城而略小,故而得名。这是作者在永州访幽探险发现的最后一个景点。本文是作者《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本文描绘景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抒写沉痛深切的身世之慨。
游记——散文的一种。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了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文体。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轶事,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文学中游记作品甚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优美的抒情文,也可以是旅途信笺,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有人物、情节以及传奇性的民间故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作品。2.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有《柳河东集》。柳文峭拔矫健,与韩愈散文的雄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的说理之作以谨严著称,如《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又如《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笔锋犀利。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都写于他贬谪永州、柳州之后。他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仔细体味与生动描写,文笔清新优美,充满着诗情画意,能曲折表现抑郁不平的心绪与对丑恶现实的抗议,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3.写作背景
805年,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垠(yín)   睥睨(pì nì)   偃仰(yǎn)
傥(tǎnɡ) 售其伎(jì)
(2)通假字
①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
②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能)(4)词类活用
①逾黄茅岭而下,其一少而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
②其一西出(名词作状语,向西)
5.特殊句式
投以小石(状语后置)1.结构图解2.主旨感悟
文章通过写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抒发对美好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3.句段剖析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剖析:此句是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剖析: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4.写作特点
(1)白描式的景物描写
文章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第一段。作者先是用简洁的语言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紧凑自然。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上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周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相吻合,然后用白描手法描绘小石城山的高旷秀丽,使人如入清新自然之胜境。(2)严谨的结构
本文自然构成了写景和议论两段。第一段先写景,可分两层: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洞穴的深窈,三是山石的瑰玮。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实为作者眼中适游的奇妙之地,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以本句承上启下,自然引出第二段中对造物者的疑问。第二段写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首句对造物者的怀疑是作者的着意之笔,思索由此伸展,最后用“余未信之”作总结,既可以看做对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结构完整,浑然一体。5.探究拓展
(1)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心理学上有所谓“内射作用”,是指当事人将他喜爱或憎厌的人或是其他外在对象,象征地带进自己的人格内,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小石城山记》中奇石处处,又辅以幽林澄潭,这都是作者缘情生景,经过内射作用的结果:“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峻洁而劲健,骨气凛凛,既宜乎小石城山,更与作者孤高坚毅的形象吻合。(2)弃地废景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新唐书·柳宗元传》谓:“既窜斥,地又荒厉。因自放山泽间,其湮厄感郁,一寓诸文。”由于永州“荒厉”,所以拥有许多长期被忽略、被弃置的奇特景观,而柳宗元正好用这些景观的遭遇,来象征他的被贬被弃、有才难伸,其中有着强烈的孤独感。柳宗元也可自豪地称说自己是永州奇山异水的知己;然而这位“知己”,却不断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甚至在寄情山水之中,仍不忘探求真理和正义。柳宗元为“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的小石城山叫屈,旁人却说:“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尽管柳宗元不认同这两种说法,但无法否认其逃避孤独而流连山水的行径。他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打抱不平,也为贬斥荒远已长达八年的自己发声。相对于“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朝中居官者多的是凡庸和群小,所以他所质疑的更是正义和公理到底在哪里。他把《小石城山记》放在《永州八记》八篇之末,正足以对前七篇起着点醒题旨的作用,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之处。才华卓著却不为世用、长期流放的贬谪文人,如柳宗元之类,必须面对身处蛮荒,落寞伤怀的悲剧命运。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逾黄茅岭而下(   )
(2)其一少北而东(   )
(3)有积石横当其垠(   )
(4)环之可上(   )(1)越过 
(2)“少”通“稍”,稍微 
(3)边,界 
(4)盘旋攀登(5)美好 
(6)密集 
(7)“伎”通“技”,技艺,指美景
(8)或者(5)嘉树美箭(   )
(6)其疏数偃仰(   )
(7)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8)神者傥不宜如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含义。
(1)逾黄茅岭而下(   )
(2)土断而川分(   )
(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4)益奇而坚(   )
(5)是固劳而无用(   )
(6)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表承接关系。(2)表并列关系。(3)表转折关系。
(4)表并列关系。(5)表转折关系。(6)表转折关系。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