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石城山记 课件+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石城山记 课件+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1:58:31

文档简介


1. 小石城山记 学案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内容赏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中渔翁一个人傍岩而宿,他自己汲水烧饭,自餐自饮,似乎孤单之极。这是诗歌的第一层意境。虽然山中不见人,可是“欸乃一声山水绿”显示出他的生活并不孤单,偌大的山水是他的生活背景,而他则是这山水中的精灵。他欣赏这一片绿意
盎然的山水,而这片山水似乎也因为他的存在而更显生机。这是诗歌的第二层意境。但当他回望昨夜的栖身之处,却发现山岩间已是烟气散尽,只有无心的云朵在互相追逐。似乎昨夜今晨,在岩上,一切都不曾发生过,这一片山水,并未因渔
翁的光临而有任何改变。在山、水、岩、云看来,这渔翁就和它们一样,本就是这山水中的一分子,来你自来,去你自去。这是诗歌的第三层意境。此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1.字音辨识
垠(yín)     睥睨(pì nì)   梁(lì)
堡坞(bǎo wù) 疏数(cù) 偃仰(yǎn)
傥(tǎnɡ)
2.一词多义
(1)数
(2)类
(3)以
(4)而
3.词类活用
(1)其一西出(名词作状语,向西)
(2)环之可上(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
(3)其一少北而东(名词用作动词,向北延伸/转向东边)
(4)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诧异)
(5)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少出/多产)
4.古今异义
(1)不过四十丈
古义:不超过。
今义:连词,表示转折,只是;副词,表示程度最高;副词,指明范围。
(2)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5.文言句式
(1)是固劳而无用(判断句)
译文:这实在是劳而无功。
(2)投以小石(状语后置句)
译文:用小石子投进去。
(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省略句,定语后置句)
译文:(这是造物者)用(这山石)安慰那些屈贬来永州的贤者。
(4)土断而川分(被动句)
译文: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
(5)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省略句)
译文: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出现(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
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至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
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作品由刘禹锡编入《河东先生集》。
805年,柳宗元参与了旨在打击豪族地主集团及宦官、藩镇等反动势力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从805年起,在永州谪居十年。这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闷的十年。《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写景议论和抒情
1.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集中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物
文句
妙处
山石
横当其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形态之美、奇
土堡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形象之美
山洞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有情趣,声音之美
树竹
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简洁,生动
2.文中句子“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是作者在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作者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只有这些山水了。
3.文中句子“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其气之灵”表现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句
表现
心情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①土堡的形状②山洞的深邃③山石的疏密有致
山石虽美,却不被人亲近赏识,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
4.小石城山和山上的幽景奇石分别象征了什么?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洁的人格。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愿望。
阅读文本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黄茅岭而下   逾:越过
B.其一少北而东 少:稍
C.其旁出堡坞 旁:旁边
D.其疏数偃仰 数:数目
【解析】 数:密集。
【答案】 D
名师讲坛
文言实词推断法(一)
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四种:
1.字形推断法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禾”与谷物有关,“月”与肉有关,“目”与眼有关,“贝”与钱有关。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如“罗、罩、罹、罟”等。
2.邻字帮助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如: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其中,“消”和“长”是邻近的且意义相反的一对词,由“消”可推知“长”为“增长”之意。另外,本句中的“盈”与“虚”也是一对相邻的且语意相反的词语,由“虚”可推知“盈”为“充盈、圆满”之意。
3.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句①中的“爽”字,联系成语“屡试不爽”,可推知该字有“差错”之意。句②中的“暇”字,联系成语“目不暇接”以及词语“闲暇”,可推知该字有“空闲”之意。
4.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词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如: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麜鹿。(《赤壁赋》)
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项脊轩志》)
句①中的“侣”、“友”原本做名词“伴侣”、“朋友”解,但从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做名词是说不通的,只有做动词,解释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句②中的“乳”字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做动词,解释为“喂奶、哺育”。
另外,文言文中常常有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在这些句子或短语中,相对应的一些词语常常以对称状呈现,这些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利用这一特点,考生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与之对称的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
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赤壁赋》)
句①中的“夙兴夜寐”和句②中的“正襟危坐”均是并列短语,“夙”和“夜”、“正”和“危”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相同。所以,由“夜”可推知“夙”有“早晨”之意,由“正”可推断出“危”的意思,即有“直立”的意思。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9题
2.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小石城山“风景独特”的一项是(  )
A.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B.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
C.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D.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解析】 D项是作者对小石城山不为外人所知的感慨。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
B.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C.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此文第一段文字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荒凉景象。
D.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景物,并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解析】 “荒凉景象”错,应是“奇观景物”。
【答案】 C
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中一条路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但没有发现什么。
(2)盘旋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山石上没有土,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箭竹,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
借景抒情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柳宗元因为政治主张不合当权者的思想,遭到无情的贬谪,自然是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他与小石城山同病相怜,小石城山不是用来安慰自己的,而是自己能够发掘、欣赏它这被遗弃的美好风景。小石城山因为柳宗元的发现,才被世人了解、认识。也可以理解为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柳宗元在小石城山中发现了自我。他把小石城山当成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因此,此处再完美的风景,在他的眼中也会笼罩着不完美的主题——景色虽美,却因地理位置偏僻,白白浪费了其优美的欣赏价值,造物主真是糟蹋、辱没了如此奇异的风光啊!
定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法指点: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发挥想象,就自己所熟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站在半圆形的瞭望台边上,海滩与海的热闹区域尽入眼帘。望不到彼岸的大海堪称一望无际了吧!终于可以用“一望无际”这壮观开阔的词语来欢呼我眼前的事物了。海的最远处薄雾弥漫,模糊了海与天的交界线。只有在打鱼的木船缓缓地驶回来的时候,才微微地增加了那海水的触感。暖暖的阳光不像色彩明亮的霓虹灯,它只是静静地融入海水里,随着游客兴致的膨胀而强烈起来。空气中慢慢地流淌着欢笑和跳跃的因子。
正因为渴望而一直压抑着,我们把周边建筑物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就狠狠地脱下鞋子,与沙滩来一回最亲密的接触。沙滩的沙不是一模一样,而是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在齐脚海水的地方,沙滩被踩得实实的,细沙呈现灰黑色。海浪很大,一层接着一层。浪尖是奶白色的,像一条纱巾向岸边涌来。它把我的双脚围起,使那些贝壳海螺翻了个身。大海每次退水与涨水的间隔相去不大,犹如在弹唱一首顿挫有序的曲子。这时,阳光已经肆虐起来了,像一个跳起洗澡操的小孩一般,活力四射。而海风也不知不觉地碰撞起我们的身体和脸,使站在浅水的我们更显洒脱和自由。
  
挫折中著《永州八记》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然而,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在永州被贬的10年里,柳宗元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转折。面对时时袭来的各种苦难、忧郁、悲愤,他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
【应用角度】 “坚强”、“面对挫折”、“失与得”等。
底特律:一座城市盛衰的警示
底特律,一度是美国第五大城市,美国汽车工业中心,人口180万,但如今成为美国“最悲惨的城市”, 城市排名跌至第18位,仅剩70万人。
如今的底特律更像是一位拿着酒瓶游荡的没落贵族,到处是空荡的摩天大楼和残破的乡村别墅。一些基础服务已中断,很多地方甚至没了街道照明灯和警察服务。
底特律的发展从汽车业起步,被人们称为“美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它曾是“美国梦”的代表城市,让美国有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度”之称。几乎50%以上的底特律人都从事着与汽车相关的工作,他们不必为未来发愁,公司会为他们提供终身福利。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座城市也因为过度依赖汽车工业而走入死胡同。随着油价的不断高升,以大排量、高油耗见长的美国车遭遇了节油性能较好的日系车的挑战。除此之外,美国南部的几大州也开始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与底特律争夺汽车工厂选址。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了底特律致命一击,作为核心制造业的三大汽车公司裁员高达14万人,这个城市开始逐渐沦为空城。
【媒评文摘】 底特律教训发出这样的警告:在转型尚未成功的城市,房价20多年持续上涨是危险的;而因为转型之难,那些为吸引新产业人才入住拼命盖新楼的城市,也同样处于危险的境地,比如“鬼城”鄂尔多斯、常州。
——《东方财富网》
雨润万物 馨香满天
初春时节,绵绵细雨飘洒人间,青葱草色忽隐忽现,枝头花瓣零落成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初春甘露真的隐匿于山色,落地繁花真的消逝。
不是吗?君不见雨露纷纷,润泽万物;君不见马蹄掠过,草色青葱;君不见闲花落地,馨香满天。
你,若绵绵细雨,纷纷扬扬;你,若初香琼浆,萦绕心上。西山脚下,钴潭边,小石潭上,袁家渴旁无不留下你的足迹。柳宗元,尽四十七载谱一曲奉献的诗篇,似春雨般润泽万物。
初出茅庐,在政坛如惊雷霹雳,先是颂扬谏臣,而后剑指官场时弊日日求革新,夜夜盼改革。你像开春的头一遭雨,电闪雷鸣,倾盆磅礴,满心以为自己能化作雷电,化作飓风,洗去沉积于政坛的尘埃,惊醒久久迷茫的世人。
永贞革新,你永远的痛。半载的艰辛,付诸东流。看不惯,你看不惯宦官的飞扬跋扈,看不惯藩镇的势力割据。你满心疑惑,为何这如疾风骤雨,利国利民的改革以失败终局。但你值得欣慰的是你那求变的思想如春风细雨滋润了中原大地。
痛定思痛,你终明白不能心急,政坛失意,你于文坛觅着知音。韩、柳携手,一场古文运动浩浩荡荡。“辞必己出”,“不平则鸣”,你一改往日的大刀阔斧,用如春雨般清新的文字,如闲花般淡雅的诗篇,幻化了文坛的新风尚。你明白只有像细雨闲花一样丝丝浸润,点点芳香,才能涤荡时弊,遗惠一方。
被贬遭弃,你迎来人生转折。少了几分青葱时的莽撞,多了几许磨炼后的沉稳,你甘愿化身小雨落红,翠绿了这一墙角,芳香了那一深沟。于柳州,你释奴婢,兴学堂,凿深井,开荒地,种菜畦。你释然,既不能如滂沱大雨涤荡天下,不如学蒙蒙细雨润泽一方。你欣慰,哪怕“行则膝颤,坐则髀痹”,也写下“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以明志。铭记你,“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奉献,赞叹你“润泽万物显芳华”、“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品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的细雨虽然渺小难见,却在润泽万物中被吸收,得到永生;落地的闲花虽然失去雍容,却在馨香满天的奉献里学会永恒。
愿生命的细雨绵绵不断,愿人生的花瓣馨香永恒!
【精要赏析】 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内容充实的佳作。文章紧扣材料诗句的内涵,根据自己的思考提炼出“雨润万物,馨香满天”的主题,思路独特,立意深刻。文章开头以优美的句式提出了“君不见细雨过后滋润万物,一片生机盎然;君不见闲花飘零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观点,然后从被贬后的柳宗元谈起,阐释“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的美好人格。结尾一段围绕主旨再升华,使文章浑然天成,意蕴无穷。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逾越(yú) 睥睨(bì) 窥视(kuī) 偃仰(yǎn)
B.伎俩(jì) 夷狄(dí) 嘉树(jiā) 无垠(yín)
C.径直(jìnɡ) 堡坞(wù) 贬谪(dí) 傥荡(tǎnɡ)
D.安慰(wèi) 疏数(shǔ) 施设(shī) 更换(ɡēnɡ)
【解析】 A项,“睥”读pì;C项,“谪”读zhé;D项,“数”读cù。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一直
B.益奇而坚 益:格外
C.愈以为诚有 诚:真诚
D.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边,界
【解析】 诚:真的,确实。
【答案】 C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两个“类”字,均是“像”的意思。B项,两个“宜”均是“应该”的意思。D项,两个“之”均是结构助词“的”。C项,①句中的“信”为“相信”,②句中“信”通“伸”,“伸张”。
【答案】 C
4.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投以小石
B.有积石横当其垠
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D.而列是夷狄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项都是省略句。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小石城山记》,完成5~8题。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5.下列各句中“为”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形成,动词)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出现,动词)
C.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成为,动词)
D.及是,愈以为诚有(与“以”连用,认为)
【解析】 为:孕育、创造,动词。
【答案】 C
6.下列各项的词类活用有别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B.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C.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D.逾黄茅岭而下
【解析】 A、B、C项都是形容词的词类活用,D项是方位名词的词类活用。
【答案】 D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景,先写小石城山的偏远,再写小石城山的奇貌,后写石门洞的幽深,表现了作者在永州借山水遣忧的情怀。
B.文中作者先写景,并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感慨,为下文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造物者的疑问做好了铺垫。
C.作者对“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的说法是赞同的,表现了作者的孤寂。
D.柳宗元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他被贬谪到永州后游历大自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也构成了文章有记有议的独特风格。
【解析】 “作者是赞同的”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余未信之”。
【答案】 C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怀疑创造万物的神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以为真的存在。
(2)造物者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
——(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
★9.(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常屈其座人      屈:屈尊
B.例出为刺史 例:同样
C.则没为奴婢 没:消沉
D.士穷乃见节义 穷:困窘
【解析】 A项,屈:使……折服;B项,例:按惯例;C项,没:没收。
【答案】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遇用事者得罪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
B.其俗以男女质钱 其尤贫力不能者
C.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D.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 而梦得亲在堂
【解析】 A.……的人;B.当地(柳州)/那些;C.表修饰/在;D.表顺承/表递进。
【答案】 A
11.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子厚“政绩”的一组是(  )
①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②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④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⑤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⑥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A.②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⑥
【解析】 政绩主要在第二段所写子厚治理柳州的事情。①写才华出众;②写做官情况;⑥写子厚的节操和义气。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厚年少时聪慧。他通晓各种学问,英俊杰出,正直刚毅,发表议论引证古今,融会贯通经典百家学说,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与他交往。
B.衡山和湘水以南应考进士的人,都拜子厚为师;曾受其点拨的学子,文章都写得出色。
C.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听到刘禹锡被贬到播州,主动请求朝廷将他们二人所贬之地对调,结果朝廷接受了他的请求。
D.文章从博学多才、执政为民、急人之难、交友的节义这几个方面赞颂了柳子厚的为人风范,同时也对世风进行了一定的抨击。
【解析】 C项,①将要上书;②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答案】 C
13.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真 若 可 信 一 旦 临 小 利 害 仅 如 毛 发 反 眼 若 不 相 识 落 陷 阱 不 一 引 手 救 反 挤 之 又 下 石 焉 者 皆 是 也 此 宜 禽 兽 夷 狄 所 不 忍 为 而 其 人 自 以 为 得 计 闻 子 厚 之 风 亦 可 以 少 愧 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2)①(柳宗元)按照当地的风俗,为百姓制定了条规和禁令,赢得一州百姓的顺从和信赖。
②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
【参考译文】
子厚,名宗元,少年时就很精明能干,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当他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进士,显露出出众的才华。(他)才智突出,清廉刚毅,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言谈纵横上下,意气风发,常常使满座的人为之叹服,因此名声大振,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碰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同党,)也照惯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没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年间,他曾经按惯例奉召回到京师,又与人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合乎规范值得阅读。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老母还在世,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子厚)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唉!士人到了困苦不堪的境地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现在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的样子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好像不认识,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自己很有心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魂归故土,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
四、语言表达
14.仿照下列比喻句的形式及特点,另选本体和喻体,写一组比喻句。
湖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是大地的眉黛,望着它无人不会荡漾心的涟漪。山上的小屋是美人眉梢上的痣一点,而通往木屋的小路是美人头上的飘带。
15.(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年龄段
选 项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读表能力和表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要仔细观察两个年龄段的人在各项指标中的百分比变化,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 相同点:都认为对职业履历和自身才干的发挥有益。不同点:18-25岁的志愿者大多注重了技能的获得和自身才干的发挥,而忽视了社会关系的拓展;26-40岁的志愿者重视自身才干的发挥和社会关系的拓展,而对获得某些技能不感兴趣。
课件61张PPT。1 小石城山记不超过。 城墙上的女墙。 (这是造物者)用(这山石)安慰那些屈贬来
永州的贤者。用小石子投进去。 这实在是劳而无功。 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出现(在)中原,反倒
是(在)偏远的永州。 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 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