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石城山记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石城山记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2:1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小石城山记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文写作思路的分析理解,感受并掌握唐宋记游散文的文体特征。
2、领略本文白描式流畅自然的景物描写,感受什么熏陶。
3、领悟作者触景生情、物我合一、富有思辨性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丰富的情怀。
【教学设想】
本文虽短,但其白描式流畅自然的景物描写和触景生情、物我合一、丰富而带有思辨性的思考,颇值得品读、玩味。所以,教学本文,拟以诵读为主线,以诵读带动对作者内心情感的体悟和对文章艺术手法的鉴赏,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和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2、“永州八记”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3、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
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他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唯有悬溪之畔的柳子庙,尚可以寄托后人的情思。
二、预习课文
1、借助已有的文言基础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预习,字词、句式
3、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索。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板书:景
情]
三、讲读课文
1、一读文章:品景
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学生读课文
明确:“奇”。[板书:奇]
⑵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⑶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2、二读文章:品情
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小组讨论。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⑷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
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⑸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
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⑹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
明确:被贬官。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所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板书:愤]
⑺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两种”,作者为何这样说?(解释字词),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
提示:有人认为这是两种人对柳宗元的劝慰之词,那么这两种劝慰之词是如何劝柳宗元的呢?
小组讨论。
明确:有的人说,造物者用这些美景来安慰向你(指柳宗元)这样的人,言外之意就是,那么,你就以欣赏山水度日吧,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也无需终日愤愤不平,安于现状吧。
有的人说,永州这个地方的灵气,只合适造奇石而非人才,所以永州少人才而多奇石,永州人都是平凡人。言外之意是,永州本来就少人才,朝廷不重视也是正常的,柳宗元无需再执着于自己的抱负,像一个永州的普通人那样生活下去吧,这是要柳宗元甘于平庸。
⑻但是,柳宗元对这两种安慰之词是怎样看待的呢?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这两种说法,这两种安慰之词都不能代替或者抚平柳宗元心中最真实的想法。那柳宗元相信什么呢?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提问。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负。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板书:志
坚]
柳宗元在被贬官期间,还创作了像《捕蛇者说》、《三戒》等作品,表现了柳宗元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有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对于这篇文章在结构与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评价“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是很到位也很中肯的。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的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3、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不仅有情有景有作者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要有意境,下面我们来看在《小石城山记》中,情、景、志三者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言,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作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作者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入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入情,作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关于作者面对自然山水时物我相融的感受,在《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遨游于永州的奇山丽水之间,忘却自我,将自己融化到眼前的景致中,以我观物,以情观物,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正是因为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因为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板书:自然之景

人文之景]。
如果小石城山还在,我们现在再去游览的时候,对它的欣赏已不会仅仅停留在看山看水的层面上,我们在看山看水的时候,更多的是会想到柳宗元在当时当地下的人生遭际和内心感受,体会到自然山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
⑶设问:其实,自然山水在文人笔下被点化成人文山水不仅体现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这是中国山水游记“以情观物”一派几乎都有的共同特征。下面请同学起来分析一下《岳阳楼记》中岳阳楼之一自然之景是如何被作者点化成人文之景的?也就是说,岳阳楼这一景物经《岳阳楼记》一文被赋予了一种怎样的意义?岳阳楼成了怎样一种精神的象征?
提问。明确:提到岳阳楼,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无限风光被作者的胸襟和抱负所点染,提到岳阳楼,让人更多感到的是知识分子的远大理想和历史责任感。
此外,还有《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作者热爱生活、与民同乐的情怀已经和这一景致分不开了。
即使像《游褒禅山记》这样哲理性很强的游记,关于志、物、力三者关系的议论也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像治学方式,给后人以启示。
不仅山水游记是这样,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与景物描写有关的作品,经作者感情的点化之后,自然山水已然变成人文山水。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关于自然山水经文人的点化而成人文山水,当后人面对这些景致时,更多体会到的是自然山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这一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存封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一起了……”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大家现在学校里读好万卷书,今后到外面的世界行万里路,去获得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人生。
4、布置作业:请以“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为内容,写一篇随笔,谈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小石城山记》简案
(二)一读
诵读第一段,思考
1、这一段写出了小石城山怎样的神奇美景?
明确:一是山石呈女墙和栋梁之形,二是山洞之深窈,三是山之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四是山石分布之疏密有致。
2、段末“类智者所施设也”为赞叹之语,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既承上唤起读者共鸣,又启下自然引出下文的议论。
(三)二读
研读第二段,思考: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一句,你读出了什么?你是否觉得作者是在影射自己?
明确: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作出何种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这里倾向于肯定作者是在借题发挥,影射自己。理由是,一者,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以后,一贬再贬,此文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永州八记”之一。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关心民生疾苦的柳宗元,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物喻己,在情理之中。二者,后文“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和“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句,可为参佐。
2、眼前之自然景观引起的作者的联想和思考,文思波澜层出。我们一起来细加品味。
明确:美好的景物“不为中州”,反而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僻野,不为人知,不为人用,暗扣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遇,把自己怀才不遇之情寄托在被弃置的美好事物上,用曲笔表达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是为文思一波。在感慨能向人们呈伎献巧的石头和在艰苦条件下“益奇而坚”的嘉树修竹“劳而无用”之后,作者又推想神者大概不会这样做,于是提出了“其果无乎”的反问,至此文思波澜再起。因反问而设答,不说自己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被贬逐到这荒郊僻野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却说造物者灵气独钟于石,所以湖南、湖北一带少伟大人物而多奇石,所透出的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自赏的痛楚愤懑之情就更深一层。最后用“余未信之”作结,既可看作是对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作者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四)三读
赏读全文,明确:
文中所写奇石处处,又辅以幽林澄潭,这是作者缘情生景,是作者将自己的身世遭际、内心的孤寂愤懑投射到自然景物,与之合二为一的结果,它们峻洁而劲健、骨气凛凛的形象成为作者峻洁、孤高、坚毅人格的象征。自然,文中所写之弃地废景,也正是象征作者遭贬不遇的处境。借被弃置的美好事物寄托自己“贤而辱于此”之感慨和白描式流畅自然的景物描写,构成了这篇散文独特的艺术风貌。
(五)再读课文,力求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