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城山记
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3、学习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难点】
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导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一、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永州八记”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整体感知。
1、正音。
少北而东shāo
睥睨pìnì
堡坞wù
疏数cù
偃仰yǎn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gēng
jì
傥tǎng
2、概括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三、【翻译、理解与思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
越过
)黄茅岭而(
表顺承,可不译
)下,有二道:其一西(名作状:向西
)出(
延伸
),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
名作动:折向东面
),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
横截
)其垠(
边,界
)。其上为(
形成
)睥睨(城墙上的女墙
)梁欐之形;其旁出(
耸出
)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①,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消逝
),环(
盘旋攀登
)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
表转折:
却
)生嘉树美箭,益奇而(
表并列:而且
)坚,其疏数偃仰(
疏密有致,或俯或仰
),类(
恰似
)智者所施设(
布置、安排
)也。
●
说明句式并翻译:
①投以小石(
介宾短语后置)
把小石投进去
1、
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山石?体现了什么特点?
土堡的形状
山洞的深窈
瑰玮
奇特
山石的分布
噫!吾疑造物者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无久矣,及是(
到了这里
),愈以为诚(
确实
)有。又怪其不为(
创造
)之中州①,而(表转折:却
)列(
放置
)是夷狄(
偏僻荒远之地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②,神者傥(
倘:或者
)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
有人
)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③。或曰:其气之灵,不为(
造作、孕育
)伟人而(
却
)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说明句式并翻译:①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
翻译
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经历了千万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③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里受屈的人的。
2、作者仅仅因为美不胜收的山石被弃置于偏僻荒芜之地而质问造物主吗?是否还寄寓着其他的情感,联系作者的处境、身世谈谈你的看法。
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他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被贬荒远已长达八年之久的自己发声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所以,他更多地质疑正义与公理的所在
四、【深入探究】
3、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4、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5、作者抒发了怎么样的身世感慨?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或: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悲愤之情。)
五、总结
1、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2、文章的艺术特色
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六、拓展延伸
解读“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