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石城山记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石城山记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2:5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栏目链接yúyínpì nìlìwùcùyǎngēngjìdí 栏目链接少稍稍微当挡挡住睥睨埤堄城墙上的女墙伎技美景傥倘或许 栏目链接确实,的确果真,如果 真心,不虚伪经历,经过改变互相,交替经历,经过另,再 栏目链接得到赏识买卖考试得中女子出嫁 栏目链接道路城墙上的女墙  栏目链接不超过 栏目链接名词用作动词,向北走名词用作动词,向下走 栏目链接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登上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栏目链接名词用作动词,向北走;折向东走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栏目链接状语后置,“以小石投”省略句,“之”后省略“于”被动句,辱,表被动,被辱 栏目链接定语后置,定语“激越”放到“响”后被动句,售,被人欣赏判断句,句意表判断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 目
解 说小石城山,在永州西部边缘地带,山上全是石头,似石城而略小,故而得名。这是作者在永州访幽探险发现的最后一个景点。本文是作者《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本文描绘景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抒写沉痛深切的身世之慨。 栏目链接题 目
解 说小贴士
游  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文体。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轶事,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文学中游记作品甚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优美的抒情文,也可以是旅途信笺,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有人物、情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作品。 栏目链接走 近
作 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有《柳河东集》。 栏目链接写 作
背 景805年,柳宗元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 栏目链接写 作
背 景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1.本文主旨是什么?明确:文章通过写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的现象,抒发对美好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表达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2.全文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1段以记叙、描写为主,重在写景。分两层来写: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
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重在说理。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3.“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 栏目链接写 作
特 色1.白描式的景物描写。
作者先是用简洁的语言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紧凑自然。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上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周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相吻合,然后用白描手法描绘小石城山的高旷秀丽,使人如入清新自然之胜境。 栏目链接写 作
特 色2.严谨的结构。
本文自然构成了写景和议论两段。第一段先写景,可分两层: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实为作者眼中适游的奇妙之地,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并以本句承上启下,自然引出第二段中对造物者的疑问。第二段写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首句对造物者的怀疑是作者的着意之笔,思索由此伸展,最后用“余未信之”作总结。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栏目链接结 构
框 架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