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2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①。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③。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④。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临长江。②平野:大平原。大荒:无边的原野。③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④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的四川。万里:喻行程之远。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初游楚地之作。它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到的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蜀中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广胸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句用语奇妙,用阔大意象表现心中喜悦与豪情,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末句写因江水而产生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却又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乐观向上的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识记文中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3.学习本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表达方式。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游记。黄州在今湖北黄冈。“快哉亭”是苏轼志同道合的挚友张怀民谪居黄州时所建,亭子临江而筑,可以观景览胜。“记”是一种文体,多是记述建造、修葺的过程,以及登临所见和引起的感慨等。本文就是此类文章的代表作。
2.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的学术思想与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于汪洋淡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栾城集》,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苏辙集》。3.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简往来,诗文唱酬。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之记以志纪念。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沔(miǎn) 浸灌(jìn) 谪居(zhé)
涛澜(lán) 舟楫(jí) 倏忽(shū)
樵父(qiáo) 睥睨(pì nì) 骋骛(wù)
飒然(sà) 蓬户瓮牖(yǒu) 壑(hè)(2)通假字
风云开阖(“阖”通“合”,闭藏,消失)
(3)古今异义
①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到;今义:连词)
②草木行列
(古义:排列成行成列;今义:人或物排成的直行或横行的总称)(5)词类活用
①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名词作状语,“向南面”)
②北合汉、沔,其势益张(名词作状语,“向北面”)
③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成列)
⑤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名词作动词,蓬,用蓬草作;瓮:用破瓮作)
5.特殊句式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状语后置)
(2)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1.结构图解黄州快哉亭记2.主旨感悟
文章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那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3.句段剖析
(1)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剖析:这一段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于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2)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剖析:在这一段里,你可感受到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部分讲地理——即空间,后半部分谈历史——即时间;前半部分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4.写作特点
(1)这篇文章题为《黄州快哉亭记》,通篇都围绕“快”字来发挥,因此“快”字在文章中贯穿始终,屡屡出现。如“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这样就使得全文从头到尾都紧扣“快”字而展开,文笔随意晓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结构严密,毫无散漫之感。
(2)这篇文章虽题为“记”,但是有写景,有抒情,也有议论。写景为了抒情,抒情不离写景,在写景抒情中又兼发议论,把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整篇文章既描绘出了在快哉亭所见景色之壮丽,又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还发表了具有哲理味道的议论。5.探究拓展
(1)发人深省的主旨
苏辙所谓的“快哉”是以儒者的胸襟为主,融合儒家、佛家、老子的思想,发挥佛家的大爱以及庄子齐物的精神,作为他与张梦得共勉的处世态度。文中江流的开展和下笔的雄放,象征着豁然通达的人生、来自于高远的眼界和开阔的胸襟,如同苏辙所说:“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前面写景部分,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作者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说透“快哉”的含义;也为后面的文字作好铺垫。后面议论部分,又是以前面之情作为线索,作一波三折的正反推理,使建亭主人的“快哉”之情,明显区别于一般文人骚客;而作者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对张及苏轼的慰勉之情,也尽注于字里行间。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千古快文。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流奔放肆大?
(2)其势益张?
(3)以览观江流之胜?
(4)东西一舍?
(5)皆可指数?
(6)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7)将何往而非病?
(8)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不以物伤性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生乎吾前解析:乃:竟,竟然。
答案:B3.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B.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喜不自胜解析:A、B、C三项均为“美好”,“优美”之意,D项为“承受”之意。
答案:D祝您学业有成